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科研训练任务—害螨.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533930406
  • 上传时间:2022-09-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1.13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六章 害螨螨类俗称“红蜘蛛”或“壁虱”,隶属于蛛形纲Arachnida,蜱螨亚纲Acari螨类体长通常在2mm以下头胸腹愈合为一体而无体节,分为颚体和躯体两个体段绝大多数若螨和成螨具足4对,以气管呼吸据估计,全世界大约有蜱螨50万种,农业害螨主要有叶螨、叶爪螨、细须螨、跗线螨和瘿螨等类群它们多数用一对口针刺入植物的叶、嫩茎、叶梢、花蕾、花萼、果实、块根、块茎等的组织,吸取细胞汁液,破坏叶片气孔、海绵组织和栅栏组织,并分泌有毒、有害物质,阻碍植物生长发育,从而造成如下主要为害症状:使叶片褪绿、发黄、发红、焦枯或形成虫瘿;为害芽使之畸形;使叶片、果皮呈锈色;使叶片呈毛毡状;造成裂果严重时可使植物落叶、落花、落果,甚至大面积植株枯死,造成产量和品质大幅度下降此外,许多害螨还能传播植物病毒病害(如瘿螨)和真菌病害(如穗螨)第一节 螨类的主要鉴别特征一 叶螨总科Tetranychoidea叶螨总科下设5科:叶螨科Tetranychoidae、杜克螨科Tuckerellidae、盲叶螨科Linotetranidae、异毛螨科Allochaetophoridae和细须螨科Tenuipalpidae。

      叶螨总科的共同特征是颚体的螯肢特化为口针鞘和1对口针其中,前四个科的须肢粗壮,跗节上有5~7根刚毛,并与胫节爪形成拇爪复合体细须螨科的须肢细小,无胫节爪,跗节上最多只有3根刚毛,且体形扁平,与前4科有明显区别盲叶螨科和异毛螨科共有2属、3种,仅发现于美国和意大利,我国尚未发现有分布叶螨科Tetranychoidae 体形微小一般雌成螨体长0..4~0.6mm多为红色或红褐色,部分种类褐色、黄绿或绿色同一种叶螨,往往雌螨红色,雄螨黄绿色,多数幼螨期体黄绿色还有一些螨类,在发生季节体为红褐色或紫褐色,而越冬期间则变为鲜红色叶螨的颚体有螯肢、须肢和喙组成其中螯肢特化为细长的1对口针和口针鞘须肢由6节组成胫节上有大型的爪,悬罩在跗节上方,二者构成拇爪复合体跗节上有7根刚毛其中两根特化成端感器和背感器叶螨有发达的气管系统,从口针鞘中央洼陷处有1对气门,并由此向两边各发出1条弯向侧方的气门沟,气门沟末端部分的构造极不相同,是分类的重要依据成螨和若螨有足4对,而幼螨只有3对足的结构与须肢相同,可分为基节、转节、股节、膝节、胫节和跗节跗节端部的步行器常由1对爪和1对爪间突构成其中,基节与体节之间无可活动关节;爪为爪状,具黏毛或退化成短条状,各生1对黏毛。

      爪间突的形状及其黏毛或刺毛数目,以及各足环节上的刚毛数和跗足节Ⅰ有无双毛等特征,在分类学都有重要意义叶螨的表皮柔软,一般有纤细的纹路,少数形成网状纹背面有前足体背毛3~4对苔螨属的第1、2对前足体背毛着生在4个檐形突上,悬罩在喙上方,第3、4对位于前足体前侧缘后半体一般有背毛9~12对,其中包括肩毛1对,背中毛3对,背侧毛3~5对,骶毛2对和臀毛1对有些种类臀毛缺如,甚至骶毛缺如叶螨的背毛有刚毛状和叶状(掌状)两种基本类型有的背毛具有细微的绒毛,有的有锯齿,有的缺刻很深呈羽状毛的长短、粗细相差悬殊,从上一列刚毛到下一列刚毛的距离称“列间距”背毛有时着生在结节上,后者基部的表皮呈环状,称为“毛窝”叶螨有性2型现象,雄螨小于雌螨,呈菱形,足较细长阳茎的大小、形状各异,这是区别近缘种的重要依据细须螨科Tenuipalpidae 体形微小而扁平成螨体长0.2~0.3mm,背面观呈卵形、倒梨形或菌形,雌、雄大小相似体一般呈深红色,部分种类黄褐色或苍白色体呈红色的种类,其前足体的前部和足的颜色往往较淡,呈橙黄色体壁骨化程度较强,背面通常形成网状花纹有的种类表皮上有颗粒状或瘤状突起,背面中侧部有时有纵沟或纵行纹路,这些都是种类鉴定的依据。

      螯肢特化成口针和口针鞘须肢构造简单、纤细,由0~5节可动环节和1节不能动的基节组成胫节无爪,跗节上有一根小棍状感毛和0~2根短刚毛在前足体的前缘往往有喙盾喙盾向前突出于颚体上方,这是一对薄膜状的凸起,上面不生刚毛细须螨前足体有背毛3对;后半体有肩毛1对,背中毛3对,背侧毛5~7对,有时有亚背侧毛2~4对背毛是细须螨分类的重要特征足较短,一般稍长于体长的1/2,由于表皮环状收缩,使细须螨的每一环节似乎又再分为2节跗节的环状收缩特别显著,可将其划分为基跗节和端跗节两部分跗节顶端有1对爪和1个爪间突爪由爪状部分和两侧的黏毛组成有的爪间突退化成三角形,两侧各有一列黏毛,左右对称雌雄成螨的体型和大小无明显差异但在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雌螨的后半体通常完整,而雄螨则有横缝将其分为后足体和末体两部分;雌螨有生殖板和殖前板,雄螨盾板缺如二 瘿螨总科 Eriophyoidea该总科分为瘿螨科Eriophyidae、大嘴瘿螨科Rhyncaphytoptidae、纳瘿螨科Nalepellidae 3个科体躯分段 瘿螨体形呈楔形、纺锤形或锥形其体躯由前半体和后半体组成前半体包括颚体和前足体在前足体背面盖有1块盾板称背盾板,在腹面有2对足基节。

      颚体位于足Ⅰ基节前段的体段,由喙、口针和须肢组成足Ⅰ、Ⅱ着生的部位称足体后半体由大体和尾体组成,原有的两对后足在胚胎发育后期退化消失大体由若干背、腹环(又称背、腹板)组成尾体由尾环和尾片组成背盾板 位于体背前端颚体的后方和足体的上方似等腰三角形,端部凸出部分称前叶突盾板上常有纵条纹或刻点,构成各种图案典型的纵条纹有背中线、侧中线和亚中线等在背盾板的后缘两侧,有1对背瘤,上有刚毛(又称背毛),刚毛有不同的指向以上这些特征是区分属、种的依据大体和尾体上的刚毛 大体上典型的刚毛有4对:1对侧刚毛,位于大体前端两侧,背、腹环交界处,生殖器的上方;第1腹刚毛(又称腹毛Ⅰ),位于大体中部的腹环上,一般较长;有的种类在背盾板后方有1对亚背毛;第2腹刚毛(又称腹毛Ⅱ)约着生于大体的3/5处,第1 腹刚毛之后,一般较短;尾体上有地3腹刚毛(又称腹毛Ⅲ或尾体毛),着生在第1尾环上,长度适中但较硬直尾体由数尾环和尾片组成尾片上有1对较长的尾毛和1对较短的副毛外生殖器 雌性外生殖器位于大体腹面前端,足Ⅱ基节的后方,凸出于体表的生殖孔上面,盖有下伸的生殖器盖片,其上往往有成排的纵脊纹雌性生殖器的后方两侧有1对生殖毛(又称性毛)。

      雄性生殖器着生的位置同雌性生殖器,但向前面凸起,横开口,在中线两侧各有1 个感觉器瘿螨无阳茎,以精包给雌性受精足 瘿螨仅有两对足其余两对已经退化消失在跗节背端部着生1根端部稍膨大成端球的爪,在其下方,跗节端部有爪间突,称为羽状爪羽状爪侧面观似单栉齿状每一栉齿称为“轮”或“枝”羽状爪的轮数也是分类依据肤纹 大体上肤纹有大小各种形状的颗粒突起所构成这些颗粒也称为微瘤,可能是调节水分或分泌蜡质的器官它的形状及着生部位,有或无,都是分类依据之一 三 跗线螨总科Tarsonemoidea跗线螨总科包括蒲螨科Pyemotidae、盾螨科Scutacaridae、跗线螨科Tarsonemoidea和蚴螨科Podapolipidae 4科该总科体微小未膨腹雌蟎体长一般为0.2~0.3mm体卵圆形或梭形,多呈白色、黄色或棕色颚体卵形,通常游离,也可与前足体融合须肢小,紧贴于颚体腹侧缘,无明显分节螯肢小,针状雌蟎前足体三角形或梯形,背毛2对,腹毛2对多具假气门器雄螨前足体背毛2~4对,腹毛2对前足体的毛序和表皮内突的形态是重要分类特征多数成螨具4对足,雌蟎足Ⅰ有4节,雄螨5节。

      雄螨少数种类仅有1个爪垫外,一般具钩状爪通常跗节Ⅰ有一根感棒足Ⅱ~Ⅲ通常5节,但雌蟎足Ⅲ仅4节足Ⅱ感棒的形态位置是分种的依据通常雌蟎足Ⅳ狭长,仅3节,刚毛数少最后1节具典型的端毛和亚端毛雄螨足Ⅳ粗壮,已失去行走机能,是交尾及背负蛹行进时的辅助器官胫、跗节分离或融合,末端有锐利的爪,有时爪退化成纽扣状除蚴螨科外,成螨具足4对 四 粉螨总科Acaroidea该总科包括粉螨科Acaroidea、嗜甜螨科Glycyphagidae、果螨科Carpoglyphidae、嗜渣螨科Chortoglyphidae、麦食螨科Pyroglyphidae、薄口螨科Histiostomidae 6科体壁薄而柔软,通常有前背盾片和分颈沟体毛和足毛着生较简单,无假气门器,气管系统缺如颚体须肢简单,较小螯肢发达,钳状,并有钳齿,组成发达的取食器官足4对,有趾节,包括一个肉质基部和无柄的爪间突爪间突为爪状,但无真爪雌性生殖孔纵裂,倒“Y”形,生殖吸盘2对;雄螨有肛吸盘和跗节吸盘休眠体为卵形,淡红褐色足Ⅱ、Ⅲ明显分离,足Ⅳ基节间有1块骨板,上有若干吸盘,以此吸附在其他动物体上进行传播。

      第二节 叶螨科害螨叶螨是最大的植食性害螨类群,与农林和城市绿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常年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本节将介绍二斑叶螨、朱砂叶螨、截形叶螨、山楂叶螨、苹果全爪螨、柑橘全爪螨、麦岩螨和栗小爪螨等种类1 二斑叶螨 Tetranychus urticae Koch1.1 形态特征雌成蟎 背面观呈卵圆形体长428~520mm,宽3~323 mm.夏、秋活动时期,体色通常呈绿色或黄绿色,深秋时橙红色个体逐渐增多,为越冬滞育雌蟎前足体肩区两侧各有黑斑1个,其外侧三裂,内侧接近体躯中部,极少有向末体延伸者背面表皮的纹路纤细,在第3 对背中毛和内骶毛之间纵行,形成明显的菱形纹背毛12对,刚毛状;缺臀毛腹面有腹毛16对气门沟不分支,顶端向内后方弯曲成膝状须肢跗节的端感器显著,足Ⅰ跗节前后双毛的后毛微小各足环节上的刚毛数为:转节Ⅰ~Ⅳ各一根;股节Ⅰ~Ⅳ分别为10,6,4,4根;膝节Ⅰ~Ⅳ分别为5,5,4,4根;胫节Ⅰ~Ⅳ分别为10,7,6,7,根;跗节Ⅰ~Ⅳ分别为18,16,10,11根爪间突分裂成几乎相同的3对刺毛,无背刺毛雄成螨 背面观略呈菱形,比雌螨小体长365~416 mm,宽192~220 mm。

      体淡黄色或黄绿色须肢跗节的端感器细长,背感器稍短于端感器背毛13对,最后1对是从腹面移向背面的肛后毛各足环节上的刚毛数为:股节Ⅰ~Ⅳ分别为10,6,4,4根;膝节Ⅰ~Ⅳ分别为5,5,4,4根;胫节Ⅰ~Ⅳ分别为13,7,6,7,根;跗节Ⅰ~Ⅳ分别为20,16,10,11根阳茎的端锤十分微小,两侧的突起尖利,长度几乎相等卵 圆形初产乳白色,后变淡黄色孵化前透过卵壳,可见两个红色眼点幼螨 体半球形,淡黄红藕黄绿色,足3对若螨 体椭圆形,足4对夏型体黄绿色,背毛两侧有暗色斑;越冬型体背两侧暗斑逐渐消失,体呈橙黄或橘红色1.2 重要寄主与为害症状曾报道该螨的寄主有200多种,分属45个科,是一种多食性害螨科为害苹果、梨、山楂、桃、杏、茄子、辣椒、黄瓜、豇豆、薯类、大豆、花生、芝麻、棉花、麻类等果树、蔬菜、大田作物及杂草由于该种同朱砂叶螨易混淆,对于过去的寄主种类,有待进一步明确成螨和若螨多在植物叶片背面刺吸为害,也可为害花萼、嫩茎、果柄和果实受害后多种棉花品种呈现暗红色斑点严重时,成片的棉花似火烧而叶片脱落,故俗称该螨为“火龙”2 朱砂叶螨 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2.1 形态特征雌成螨 背面观卵圆形。

      体长417~559 mm,宽256~333 mm体红色,仅在眼的前方呈淡黄色无季节性变化,全年都是红色,不滞育体躯两侧有黑斑2对,前面1对较大;后面1对位于末体两侧其它特征与二斑叶螨相似本种与二斑叶螨的主要区别是体色不同雄成螨 背面观呈菱形,较雌螨小体长37。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