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与儿童天性.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61462203
  • 上传时间:2022-03-0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92.72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与儿童天性                    摘要:赫伯特·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思想中蕴含的快乐主义的人生观和尊重天性的教育观,这对我国的幼儿教育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儿童天性不可教,快乐教育以顺应儿童天性为根基,教育的最高境界一定是尊崇儿童天性与快乐教育的共振关键词:斯宾塞;快乐教育;儿童天性赫伯特·斯宾塞,是英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改革家他认为,教育就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快乐的人,所以,教育也应该是快乐的,在教育中,快乐的方法和氛围比什么都重要快乐既是教育的理念,也是指导教育的方法,更是教育的结果他说,教育就像一根细小的芦苇管子,如果你从这头灌进去苦涩的汁水,怎么可能从另一端流出甘甜的蜜汁呢?①其快乐教育理念来自对孩子天性的透彻分析和妥善驾驭,前提是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顺应儿童的天性,教师在实行教育时,应该以这些理念作为指导一、斯宾赛的快乐教育快乐教育的理念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快乐教育的最早雏形,在孔子看来,学习乐在其中,这才是最佳的学习状态,学习只有化身为内心深处真正的喜爱、真正的享受,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沉浸在学习的喜悦之中,这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的也是在于激发内在的兴趣和积极的潜能,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我国古代王阳明也提出快乐教育的理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②将儿童的心性比作草木,要顺应其心性,顺应“乐嬉游”的天性,要鼓舞儿童,愉快的学习,就像春风化雨一样滋润草木,让其不断生长、发展,若对天性加以摧毁,就会像草木一样萧索、凋零第一次从理论上提出快乐教育的是英国的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他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全书》全面的阐述了快乐教育思想,从快乐的理念出发,以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为基础,指引人们如何实施快乐教育,并从智、德、体等方面进行阐述,帮助儿童形成自助教育的过程,他在书中说到,教育的目的就是有一天能够不教斯宾塞说,“在我看来,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方法比顺应孩子的天性和兴趣更有效果、更有益处所以,我提倡孩子快乐写作,就像提倡对他进行快乐教育一样,都是在让孩子快乐的基础上,顺应孩子的自然天性③那么,什么是快乐呢?首先,快乐是人的心理需要达到满足的一种状态,主要是指情感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其最高境界是理性的智慧之乐、德善之乐。

      ④人的快乐需要产生于欲望,这种愉悦的主观精神感受以物质存在为基础,又超然于物质之上⑤其次,快乐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满足,指的主要是内在之乐,追求的是幸福之感、幸福之乐幸福的快乐是身心和谐达到的一种完善的幸福境界,内心的、精神的丰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才能让人保持快乐最后,快乐是自由的、积极的、专注的和享受的当提及到快乐,很多人想到的是享乐主义、活在当下的生活观真正的快乐不排除勤劳刻苦、积极思考,一方面,快乐的学习是以兴趣为吸引,儿童对于学习的对象是自由的,学习的方式是自由的,身心沉浸在学习之中,获得忘我的一种境界,沉浸在不断探索、不断求知、不断验证内心猜想的一种持续探索的过程,这是快乐来源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动力另一方面,快乐获得也是一个不断挑战自己的过程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就是依照儿童的现有水平,在成人或者同伴的帮助下,能够达到的水平因此,儿童处于现有的水平中,通过教师给出的支架,不断的突破自我、突破现有水平,获得挑战,达到儿童自己努力达不到的水平,这种成就感的获得就是一种快乐,这种挑战的不断进行,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这是马斯洛理论的最高境界,这种自我实现的状态,是对自我的满意,对缺点的接纳,对他人的真诚,更有创造力、更尊重人性,更能够激发人的内在潜力。

      如前所述,斯宾塞快乐教育的哲学根基是“快乐主义”人生观和“顺乎人性”的教育观⑥儿童的天性中具有追求快乐的趋向,教育的任务在于保护儿童的天性,用“顺乎人性”的教育观进行教育因此,只有进行尊重天性,进行快乐教育,教育才会走向成功只有实行快乐教育,天性才能得到保障二、快乐教育以顺应儿童天性为根基天性,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的自然属性,是不可改变的刘晓东从哲学层面来解释天性,认为“天性是人身上的自然性、宇宙性,它是自然意志、世界意志、宇宙意志”,“它的内容是本能、无意识和意识的先天形式以及部分意识,······它们是人的本能,也是自然的意志”,⑦天性是人生来就有的,是对人的发展的自然规定性天性是夸美纽斯的“自然法则”、“种子”;是裴斯泰洛奇口中的“自然天性”;是福禄贝尔的“神秘本能”;是蒙台梭利的“内在教师”;是维果茨基的“儿童大纲”等天性是自然赋予人类的,是不可改变的,并且无关乎好坏,只需要顺应自然的规律性天性是富有潜力的,需要保护和激发儿童在心情快乐时,学习任何东西都会很容易;而在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的状态下,儿童的信心会大大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再伟大的教育家也不会有什么好办法唯一的办法就是先调节他的情绪,使之快乐、自信和专注,然后再学习。

      ⑧从中,可以看出快乐教育是以顺应儿童的天性为根基,如果教育不顺应儿童的天性,那么,教育将不再让儿童感到快乐,教育会逐渐走向异化,逐渐与人的目的背道而行快乐教育的逻辑起点是儿童天性,教育尊重儿童天性的、尊重儿童的自然发展 三、成功教育是尊重天性与快乐教育的共振“通过对教育的研究以及自身的教育生涯,我总结出成功教育的秘诀就是尊重孩子和快乐教育”⑨,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权利,尊重儿童的天性,进行快乐教育在斯宾塞的教育理念中,把尊重孩子的天性和权利放在首位,他认为,教育孩子就要从尊重他开始⑩尊重孩子,从培养孩子的自尊开始,自尊是一种对自我的认同和肯定,正是这种自我认同,孩子不甘落后,并永远保持着积极进取的精神除此之外,要让孩子享有选择的权利,人生是由一个个选择组成,作为教师和家长,不可能永远代替孩子进行选择对于幼儿的教育来说,成功的教育是尊重天性和快乐教育的共同作用,进行快乐教育却违背儿童的天性,教育将走向异化,不再为人服务,快乐的教育也是走向享乐主义和肤浅的快乐;尊重儿童天性的教育,却不进行快乐教育,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儿童天性本身就包含快乐,没有快乐的教育,不是儿童的教育,这样的教育不属于儿童,没有什么比童年的快乐对于人生有更重要的价值。

      因此,不管是成功的人生还是成功的教育,都是尊重儿童天性和实行快乐教育的共振参考文献:[1]成鹏.斯宾塞教育箴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3.[2]刘晓东.论教育与天性[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3]周舒予.斯宾塞快乐教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244[4]郭弋.西方快乐教育思想之传统[J].课程·教材·教法,2015(03).[5]陈惠雄.快乐理论的跨学科演绎[J].财经论丛,2008(01).[6] 田蜜.论快乐教育[J].科教文汇,2007(01).①成鹏.斯宾塞教育箴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3.②王阳明.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87-88.③周舒予.斯宾塞快乐教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266.④郭弋.西方快乐教育思想之传统[J].课程·教材·教法,2015(03).⑤陈惠雄.快乐理论的跨学科演绎[J].财经论丛,2008(01).⑥田蜜.论快乐教育[J].科教文汇,2007(01).⑦刘晓东.论教育与天性[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⑧成鹏.斯宾塞教育箴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6.⑨周舒予.斯宾塞快乐教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157. ⑩周舒予.斯宾塞快乐教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159.2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