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作品分析.doc
15页先秦部分二《蒹葭》《诗经·秦风》 1.把握此诗对“伊人”追求的痴迷执著与追求未得的哀惋惆怅相互交织的情感内容这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即中间阻隔千重,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2.分析诗中关于蒹葭、白露、秋水等景物的描写对显示人物情感活动的作用诗中蒹葭、霜露、秋水等景物描写,渲染出清秋的凄清气氛,为人物的情感和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烘托了人物凄婉惆怅的情感3.简析文中“白露”这一不断变化的意象对表达情感的作用《蒹葭》是一首思慕情人的恋歌本诗运用重章复沓的方式,借助对深秋景物的描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同时烘托出诗人无限惆怅的情思白露”这一意象在诗中被反复咏叹:“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白露从凝结为霜到消融为水进而逐渐干涸,这三种状态暗示了时间的推移,而诗人则在这时间中徘徊瞻望,进行着无尽的求索与探寻意象的设置不仅提供了诗人活动的背景,构成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而且随着意象的变化,诗人因可望不可及产生的情感逐层加深,愈加惆怅而无法自抑,怀人之情表达得愈发飘渺,耐人遐想4.认知诗中的比兴手法及其作用文章中由秋景起兴,“蒹葭”、“白露”、“秋水”的意象既点明了节令,表现出秋意的萧瑟,又渲染出全诗朦胧迷离的情感氛围,这种具有飞跃性与呼唤性的起兴正是民谣语言诗化的早期形态,是中国文学借景抒情传统的萌芽。
5.认知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及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此诗采取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诗人情感丰富,非反复咏叹不能尽其志意由于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而诗人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之中,上下求索,排徊瞻望,章法的重叠也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五《侍坐》《伦语》 1.分析文中的孔子形象及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四人的个性孔子是一个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形象他对学生采用启发式教育,引导他们畅所欲言,充分显示出他既是一个温厚的长者,又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育家通过他对四位弟子的才干和个性所做的评价可以看出孔子以礼乐治国的理想及向往淡泊的心情,反映出其思想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子路个性率真豪爽,“率尔而对”显示出他不假思索、不拘礼让的耿直性格答语中他侃侃而谈,论说了他的志向和治国纲领,显示了他的豪爽和磊落冉有和公西华,个性则较为谦逊有礼,行动上不抢先,言谈中留有余地;而曾皙是得到孔子认可的人物他的弹瑟、回答的神情动作及言志可见其性格淡泊而又知礼,充分显示了他洒脱的个性特征2.理解本文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表现人物个性的特点文章善于从对话及神情举止的描绘中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如子路的“率尔而对”可见其性格的直率、豪爽和不够谦让;曾皙的弹瑟、放下瑟、起立回答的动作以及他的言志,可见其性格淡泊而知礼此外,孔子的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冉有、公西华的谦让,都表现得栩栩如生八《国殇》屈原 1.认识屈原写《国殇》的意图是祭奠为国捐躯的楚军将士,并以此感召楚国人民同仇敌忾,雪洗国耻本文是一首追悼阵亡将士的祭歌诗中歌颂为国捐躯将士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表达雪洗前耻的愿望,抒发作者热爱祖国的崇高精情感诗写敌胜我败,反映了楚国当时政治、军事形势的危殆 2.具体分析本诗第一段写激战,将动态描述与静态刻画相结合、全景鸟瞰与局部特写相结合、外形描绘与精神赞美相结合等特点《国殇》是一首歌颂为国捐躯的将士的祭歌,诗篇叙写了楚军一次覆灭性战争的全过程诗歌的前半部分是对战场上激战情形的铺陈作者在描写时,将动态过程的描写和静态事物的描绘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动态过程的描述中将大场面的鸟瞰同局部特写结合起来如首句“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从静态的形象一跃进入战争的紧张气氛;诗歌中有“旌蔽日兮敌若云”的宏大场面,亦有“矢交坠兮士争先”的细部刻画在这种结合中,战斗的场面逐步展开,诗人的情感也愈发激昂,谱写出一曲场面壮观、气氛紧张、情感深挚的悲歌。
先秦部分(泛读) 9.《逍遥游》《庄子》 本文阐述了天地间万物有大小高低不同,但只要不依赖外界而任性尽能,各当其分,便可逍遥至乐、绝对自由的理论 本文是《庄子》的第一篇,主旨在蔑视一切功名利禄,追求一种不受任何时空限制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这种思想有其积极意义,即能够认识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是在不断变化的,表现了一定的辩证思想对功名利禄的鄙弃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政治的批判态度另一方面,他追求无所待而遨游于无穷无为之境的绝对自由,不但虚无缥缈,也行不通,容易引导人们脱离现实,自我陶醉 本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一是语言生动活泼、挥洒自如,二是夸张的笔法和丰富的想象使文章充满了浪漫色彩大鹏的远飞高举,冥灵、大椿的高寿,神人的吸风饮露等等,极尽夸张之能事,神思飞越,想落天外,出人意表三是多用比喻和寓言,令人目不暇接,鸟兽昆虫大自鲲鹏,小到蟪蛄,上古传说中人物如唐尧、许由、肩吾等等,无不被用来作为例证,使文章说理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本文虽是一篇论说文,结构却与众不同作者没有开门见山提出论旨文章第一大段劈头从鲲鹏变化的寓言说起,然后引出一连串的寓言故事形象,从大鹏、学鸠、野马、尘埃直至宋荣子、列子,层层推进,步步蓄势,最后推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无待逍遥境界,点明全篇的主旨。
而文章后面三段,则又通过一些寓言故事对这一主旨加以进一步说明,以“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说明“圣人无名”,以“藐姑射山之神人”的神话说明“神人无功”,最后以庄、惠二人的对话阐明“至人无己”且以“小大之辩”贯串全文文章看似扑朔迷离,其实自有章法两汉文学部分十二《项羽本记》司马迁 1.分析项羽形象的主要性格特征司马迁的《项羽本记》成功地刻画出一位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形象,突出地表现出项羽憨敢刚直但缺乏谋略的性格特征观看秦始皇渡江时项羽说的“彼可取而代也”即已表露出其雄心壮志;钜鹿之战则充分展现了他的勇往直前、无所顾虑而又刚猛善战、所向无敌然而其性格中亦有粗疏寡谋的一面,鸿门宴上项羽憨直豪爽、轻信了刘邦的一番表白,并不顾范增的几次提醒,轻易地放走了敌手,导致日后乌江自刎的悲剧另外,作者在极写项羽豪霸之气的同时,也未忽略人物亦有矛盾和痛苦的内心世界,垓下之战写出在陷入重围的紧迫情况下,项羽夜饮不眠、慷慨悲歌,但仍坚持理想,至死犹战的悲壮场面文章展示了人物性格的多个侧面,塑造出一个血肉丰满的悲剧英雄形象 3.分析“霸王别姬”的情节对丰满项羽形象、增强文章悲剧气氛的作用 “霸王别姬”是项羽垓下被围时的一段描写,这一情节着力描绘了项羽在面临失败时,英雄末路的悲壮场面,人物的形象在此气氛中得到了饱含同情的刻画,揭示出其英雄之本色。
霸王别姬”一段从“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开始写起,项王的反应首先是“大惊”,接着他“夜起,饮帐中”,之后“项王乃悲歌慷慨”,从夜饮不眠直至最后的悲歌,这一系列行为表现出此时项羽内心颇难自抑,而又极为细腻复杂的感情面临几十万大军的包围,项王所慨叹的是自己“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无以匹敌的勇武善战,是对自己本能够成就霸业的希冀;他将此时的身陷重围解释成“时不利”,与后文的“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的信念相同,这是他自负个性的表现,是渲染英雄主义色彩的悲歌;而当他在说“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时,这种无奈已完全是对命运的悲叹了在这里,项羽所唱的是英雄的悲歌,文中所呈现的是穷途末路时英雄的自负与自怜,刻画出不同于叱咤风云,而是另一种境况下的悲剧色彩的英雄形象同时,这是慨叹英雄的悲歌,夜饮不眠所暗含的复杂心绪,悲歌中所蕴含的绝望、无奈,无不构成了一种悲壮的意味,文章在对项羽行为的叙述中,一重重地渲染着这种氛围,至别姬悲歌时形成情感的高潮,“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直接表现了这种悲壮,并为后文的项羽突围以及乌江自刎作了气氛上的铺垫总而言之,“霸王别姬”这一情节,在特殊的情境中刻画了作为英雄的项羽,并且成功地渲染出悲壮的氛围来表现人物的悲剧色彩。
4.认知本文中形成的成语被坚执锐 破釜沉舟 作壁上观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沐猴而冠 四面楚歌 慷慨悲歌 无颜见江东父老 5.本文是如何刻画项羽形象的?作者运用各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使得项羽形象栩栩如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观秦始皇南巡渡浙江时脱口而出的“彼可取而代也”,在刘邦道歉时说“此沛公曹无伤言之”,以及在重围之中的慷慨悲歌等,都是项羽式的语言作者在正面刻画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同时,又以诸侯军怯懦、赤泉侯人马辟易等间接描写来反衬项羽的勇武;更以对照的写法突出人物的不同面貌,如鸿门宴中的刘邦和项羽,张良和范增,樊哙和项庄,鲜明地表现出一方是上下同心,有智有勇,另一方则是计划不周,各行其是刘胜项败自在意料之中 十五《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汉乐府》 1.概括这首叙事诗的主要情节,简要说明其“双线推进”的情节结构方式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兰芝,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此诗的结构完整、紧凑、细密全诗共分四段:第一段为辞归,第二段为送别,第三段为逼婚,第四段为殉情其情节采取“双线推进”的方式一条线索是由刘兰芝、焦仲卿夫妇之间的关系组成。
另一条线索由刘、焦夫妇同焦母刘兄之间的关系组成,并在全诗中占主导地位诗中多用照应的手法,体现了结构的细密 2.认识本诗通过焦、刘二人的婚姻悲剧,揭露封建礼教吃人本质,歌颂青年男女忠于爱情、向往自由的思想意义此诗通过仲卿夫妇婚姻悲剧的描述,反映了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青年男女的不幸遭遇,热情地歌颂了他们为争取婚姻自由所表现出来的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表达了广大人民要求婚姻自主的强烈要愿望同时,它也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本质,具有很强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 3.以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为例,扼要分析此诗善以人物对话刻划人物性格的特点刘兰芝美丽勤劳善良,在她辞旧之时,她向焦母恭敬有礼地道歉,并且说:“念母劳家里”,表现出她善良贤惠的性格;“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黄泉下相见”的誓言又可见她对爱情的忠贞不移焦仲卿忠于爱情,明辨是非,但性格比较软弱,于尽孝与钟情之间徘徊不已他在母亲面前据理力争:“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迫于焦母的反对,他只能对兰芝说:“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他同时也坚定地表示:“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立下了“誓不相隔卿”的誓言而当兰芝改嫁的消息传来时,他急忙去见兰芝,对她倾诉“吾独向黄泉”的悲愤,又相约以死抗争。
他“自挂东南枝”前犹豫徘徊,担心母亲无人奉养,这是他性格中软弱的一面焦母、刘兄二人的三言两语也十分传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可见焦母的专横粗暴;“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可见刘兄这个势力小人趋炎附势、垂涎富贵的丑恶嘴脸 4.理解作者在“兰芝辞别”与“太守迎亲”两处用铺陈笔法渲染气氛、刻划人物、烘托悲剧主题的作用三-11作者对诗中兰芝辞别焦家和太守迎亲两处用浓墨重彩着意铺陈,对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烘托悲剧主题,起了重要作用兰芝辞别”一节,多用铺排的手法,反复而细腻地写出兰芝“谓言无罪过”的委屈、“精妙世无双”的美丽,又写出二人“誓天不相负,二情同依依”的留恋不舍在“太守迎亲”一节,大量地叙写登门行聘时的车、马、礼物等,描绘出颇为富丽的场面,但女主人公此时却“泪落便如泻”,与迎亲的气氛形成强烈的反差,从中表现出人物的真实情意这里所铺陈的两处,都是男女主人公命运的重要转折之时,作者的着力铺陈,充分地渲染了气氛,或直接或含蓄展现出人物的复杂心情,对悲剧主题的烘托,起到了重。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