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园)》题库100题含答案(测验210版).docx
45页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园)》题库100题含答案1. 题型:单选题对节日活动所需材料的准备描述正确的是( )A教师只对材料的提供加以挑选,对教育的意图不必物化在材料当中B准备材料的过程是教师的创设过程,幼儿不必一起参加C在材料的准备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家长来关心、支持,使家长逐渐认识到游戏在幼儿身心发展中价值,同时也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D可给幼儿提供参与的机会,但大量的材料仍需要老师去完成 考点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与方法 解析 选项BD违背幼儿参与性原则,不正确,选项A违背了环境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原则,不正确选项C符合家园合作的理念,正确 2. 题型:简述题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婷婷今年3岁,是个很漂亮的小女孩妈妈教会她5+3=8之后,问她3+5等于多少,她说自己不知道!妈妈摇摇头,觉得自己的孩子怎么会这么笨呢!问题:婷婷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哪个阶段?试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四个阶段及其表现 解析 (1)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3岁儿童的思维发展尚处于前运算阶段,其思维具有不可逆性案例中的婷婷,思维不可逆性,处于前运算阶段。
(2)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初生的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随后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为有调适作用的表现,思维也开始萌芽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替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且具有不可逆性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儿童还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能够脱离具体事物进行抽象概括,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皮亚杰把社会影响、物理环境的影响和个人内部的动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既考虑了先无遗传的作用,又注意到后天活动的功能;既承认年龄阶段对学习过程的影响,又强调社会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3. 题型:简述题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3岁的小明上床睡觉前非要吃糖不可,妈妈一个劲地向他解释睡觉前不能吃糖的道理,可是小明一看妈妈不允许,就用高八度的嗓门哭起来妈妈生气地说:“再哭,我打你!”小明不但没有停止哭叫,反而情绪更加激动,干脆在床上打起了滚问题:结合以上案例,分析幼儿情绪表现的特点以及教师如何帮助幼儿调节不良情绪 解析 (1)幼儿的情绪具有易冲动性、不稳定性、外露性等几个特点 ①情绪的易冲动性儿童常常处于激动状态,情绪强烈,很难自制,年龄越小,这种冲动越明显例如,想要吃糖而得不到,就会大哭大闹,短时间内不能平静下杂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的发展,儿童逐渐学会接受成人的语言指导,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②情绪的不稳定性,儿童的情绪非常不稳定,容易变化,表现为两种对立的情绪在短时间内互相转换,这与他们易受情境的影响有关此外,儿童情绪的易变与其情绪易受感染和暗示也有关例如小明妈妈生气地说要打他,小明的情绪更加激动了③情绪的外露性婴儿的情绪完全表露在外,丝毫不加控制和掩饰到了2岁左右,孩子从日常生活中逐渐了解了一些初步的行为规范,知道有些行为是要加以克制的中、大班儿童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已有一定的发展。
2)教师可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幼儿调节不良情绪:①转移法教师可通过柔和的语言,用新颖有趣的玩具或者故事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其渐渐平静下来,将注意力转移到能使其产生愉快情绪的事情上来②冷却法教师可在幼儿情绪激动时,给予适当劝解,或暂时不予理睬,待幼儿冷静下来后,再跟他讲道理③代币奖励法教师可用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等作为代币,让幼儿知道若情绪很快平稳下来,就会有相应的奖励,从而使幼儿的正面情绪、行为得到强化此外,教师可以采取一些安抚措施,缓解幼儿的情绪 4. 题型:单选题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是( )A成长=经验+经验B成长=理论知识+经验C成长=经验+反思D成长=专家指导+经验+反思 答案 C 解析 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一成长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 5. 题型:单选题下列有关幼儿园教育工作重点考察内容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目标是否建立在了解本班幼儿现状基础之上B教学内容是否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C是否有利于幼儿主动、有效学习D能否使优秀的幼儿有更大突破 考点 幼儿园教师评价 解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教育工作评价宜重点考察以下方面:1.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否建立在了解本班幼儿现状的基础上。
2.教育的内容、方式、策略、环境条件是否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3.教育过程是否能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并符合其发展需要4.教育内容、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5.教师的指导是否有利于幼儿主动、有效地学习对于D选项,应该使得每一个幼儿得到发展,而不是个别儿童6. 题型:单选题某教师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出了不同难度的操作材料,这遵循了( )A整体性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活动性原则D直观性原则 答案 B 解析 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了解孩子,关注孩子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出不同难度的操作材料,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7. 题型:单选题幼儿园常规教育主要包括( )A一日生活常规、教育常规、教学常规B教育常规、活动常规、教学常规C活动常规、教学常规、卫生常规D生活常规、教育常规、保健常规 答案 A 8. 题型:简述题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大班幼儿在玩积木时,出现了自发探究行为,其探究过程与结果如下图所示问题(一):图中的幼儿在搭建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问题(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能获得哪些学习经验?问题(三):该游戏中的材料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对幼儿的学习活动有什么影响? 解析 问题(一):图中的幼儿在搭建中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 (1)在两头放积木容易倒塌。
2)一开始难以使积木达到平衡状态3)支撑点的位置不固定,找不到使积木平衡的规律问题(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能获得以下学习经验:(1)与物体稳定搭建相关的学习经验稳定地摆放积木是完成这一探究活动的基础,幼儿解决“在两头放积木容易倒塌”这一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掌握在有一定斜度的平面上使堆积的物体保持稳定的技巧,使得幼儿关于物体稳定搭建的经验更为丰富2)与平衡相关的学习经验幼儿通过尝试各种摆放方式,克服一个个困难,逐渐找到使“积木跷跷板”达到平衡的方法感知与理解什么是平衡,如何达到平衡3)与探索规律相关的学习经验在这一探究活动中,若每次支撑点的位置都不一样,两边摆放的积木数量每次都不同,幼儿会产生疑惑通过多次探索,幼儿可以逐渐找到影响平衡的因素,探索出使积木平衡的规律问题(三):该游戏中材料的特点为:数量丰富,种类较少,能拼搭出多种物体,可用于多种类型的探索活动这些特点对幼儿的学习活动具有如下影响:(1)能使儿童的基本动作,特别是手的动作获得协调发展2)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锻炼儿童的观察力、形象记忆力、想象力,以及设计、构思的能力等,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3)可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4)能培养幼儿做事认真、克服困难、坚持、合作等良好的情感品质。
5)引导幼儿感受建构作品的造型关,激发幼儿表现美的欲望,培养幼儿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9. 题型:单选题在对触电的孩子急救时,不正确的方法是( )A迅速拔去电源插座或关闭开关、拉开电源总闸切断电流B站在干燥的塑料板凳上,用干燥的木棒、扁担等绝缘物将接触幼儿身体的电线挑开C站在干燥的木板上,用干燥的竹竿等绝缘物将接触幼儿身体的电线挑开D用铁棍将接触幼儿身体的电线挑开 答案 D 10. 题型:简述题试述艺术教育的内容与要求 解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艺术教育的内容与要求如下:(1)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2)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要注意发展他们的艺术潜能3)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或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4)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
5)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6)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11. 题型:单选题德国学前教育家( )被世界誉为“学前教育之父”他把自己创办的学前教育机构称为“幼儿园”,这是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A欧文B福禄培尔C柏拉图D蒙台梭利 答案 B 解析 德国学前教育家福禄培尔被世界誉为“学前教育之父”1840年,他把自己创办的学前教育机构称为“幼儿园”,这是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本题考查的是福禄培尔对教育的贡献,由此可推及中外著名教育家及儿童教育思想、著作、国家等,可以表格的形式记忆这类知识点的考查形式灵活,能力要求为理解 12. 题型:单选题( )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A吃饭B睡觉C游戏D学习 答案 C 13. 题型:单选题失明者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规律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答案 D 解析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部分补偿,题干中的内容体现了这一规律。
14. 题型:单选题(2014年上半年统考)照料者应对婴儿的要求给予及时的回应,这是因为: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在生命的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