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北山楂及其习用品和伪品的鉴别.doc
8页1南北山楂及其习用品和伪品的鉴别【关键词】 北山楂;,,南山楂;,, 习用品; ,,伪品;,,鉴别山楂为常用中药始载于唐《新修本草》 ,其味甘酸性微温,入脾、胃、肝三经,可消食化积、活血化瘀、驱虫主治食积气滞、脘腹胀满、恶露不净、泄泻痢疾、产后瘀血引起的小腹痛,疝气偏坠胀痛、小儿乳食积滞等症随着药用、食用需求的增加和利益的驱使,大量伪品涌入市场,全国使用的山楂主要为蔷薇科植物山楂 Crataegus pinnatifda Bge.,山里红 Crataegus pinnatifida Bunge var.major N.E.Brown 及野山楂 Crataegus cuneata Sieb.et Zucc.的果实原植物系落叶乔木或灌木商品习称前二种为“北山楂” ,多为栽培,果大肉厚,色红,多切成薄片后入药;后者习称“南山楂” ,多野生于向阳山坡,果小核大,多是整个或压成小饼入药同属植物湖北山楂在少数地区亦作南山楂药用广西使用的广山楂为其地区习惯用药常见的伪品有植物依及楸子的果实其中北山楂质量较佳,南山楂次之,伪品更次,现将其正品及伪品的主要性状特点分述如下1 正品1.1 北山楂21.1.1 别名山里红、红果、东山楂、大山楂。
1.1.2 产地分布主产山东、河北、河南、辽宁、陕西,山西等省以山东临朐、沂水及河北安国等地产品质优,行销全国并出口1.1.3 化学成分山楂:含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 、咖啡酸、山楂酸( crataegolic acid)、齐墩果酸、槲皮素、金丝桃苷(hyperin) 、表儿茶精(epicatechin)酒石酸、枸橼酸、维生素C、黄酮类、内酯、苷类、解脂酶及糖类1.1.4 性状鉴别1.1.4.1 果实呈球形或梨形,直径 1.5~2cm ,表面深红色,有光泽,满布灰白细斑点,顶端有宿存花萼,基部有果柄残痕1.1.4.2 药材多为直径 1.5~2.5 cm,厚 0.3~0.4 cm 厚的顶头横切片,边缘多向内卷曲,皱缩不平;外皮红色,有细皱纹和灰白色的小点;果肉深黄至浅棕色,横切面具 3~5 粒浅黄色果核,桔瓣状,背面稍具棱,两侧平滑,果核脱落者呈中空的环状;有的切片可见短果柄或花萼残迹气微清香,味酸微甜 以个大、片形3匀,皮红棕色,肉质厚者为佳1.1.5 显微鉴定1.1.5.1 山里红横切面 ①外果皮细胞一列,类方形,外被角质层,内含红棕色物;②中果皮极厚,外侧薄壁细胞中有 1~2 列含棕色素,内侧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和草酸钙方晶、簇晶,有维管束散在;③淀粉粒细小,脐点多呈“一”字形。
1.1.5.2 山楂横切面①外果皮细胞一列,长方形,内含棕色色素;②中果皮外层细胞长方形,向内细胞渐增大,有较多石细胞和12~20μm 草酸钙簇晶;③石细胞类圆形,直径 60~100 μm,孔沟明显 1.1.5.3 山里红粉末深棕色,味酸、微甜①石细胞多,类圆形、长圆形、类多角形、类三角形或不规则形,有的边缘突起或一端尖锐,直径 18~173 μm,长可至 185 μm,较大者占多数,壁极厚,约至 53 μm,层纹明显,壁上常有 1~3 圈裂纹孔沟粗而多分叉,有的胞腔内含棕黄色分泌物;较小石细胞有时排列成行②草酸钙方晶(直径 13~52 μm,小者 4 μm)和草酸钙簇晶(直径 27~41 μm)散在或包埋于果肉细胞中 ③纤维成束,且上下层交错排列,长梭形,有的末端钝圆,壁极厚此外还有果肉薄壁4组织和果皮表皮细胞碎片等1.1.5.4 山楂粉末 主要区别性特征:石细胞较小,直径25~92 μm,长 176 μm,壁较薄,边缘较圆,无一端尖锐,孔沟较密1.1.6 理化鉴别取粉末的乙醇(95%)浸液,滤过,滤液加镁粉及浓盐酸数滴,显桃红色;醇浸液滴于滤纸上,干后喷 1%三氯化铝试剂,喷药处显绿色萤光。
1.2 南山楂1.2.1 别名山楂子、小叶山楂、红果子、个山楂、楂饼、楂肉1.2.2 产地分布主产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安徽,河南、四川、江西等地此外,云南、广西、广东等省区亦有分布1.2.3 化学成分山楂:含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 、咖啡酸、山楂酸( crataegolic acid)、齐墩果酸、槲皮素、金丝桃苷(hyperin) 、表儿茶精(epicatechin)酒石酸、枸橼酸、维生素C、黄酮类、内酯、苷类、解脂酶及糖类51.2.4 性状鉴别1.2.4.1 果实呈类圆球形或扁球形,个较小,类球形,直径0.8~1.4 cm,有的压成饼状表面棕色至棕红色,有细纹和灰白色小点,顶端凹陷,有花萼残迹,基部有果梗或已脱落1.2.4.2 药材不切片,或切成半圆形或压成扁平破裂的饼状质坚硬,核大,果肉薄,棕红色,种子数 5~6 粒,种子内侧两面平滑;气微,味偏酸涩 1.2.5 显微鉴定 1.2.5.1 野山楂横切面①中果皮薄壁细胞含直径 8~20 μm草酸钙簇晶和方晶;②石细胞淡黄色,直径 10~100 μm,多散在1.2.6 理化鉴别取粉末的乙醇(95%)浸液,滤过,滤液加镁粉及浓盐酸数滴,显桃红色;醇浸液滴于滤纸上,干后喷 1%三氯化铝试剂,喷药处显绿色萤光。
1.3 作为商品山楂入药的数种药材61.3.1 云南山楂 为云南山楂 Crataegrs scabrifolia (Franch) Rehk 主要区别特征为果实近球形,直径约 1.5~2 cm,果核 2~3粒,种子较圆,背沟浅短或近无1.3.2 湖北山楂 为湖北山楂(别名猴楂子)Crataegus hupehensis Sarga.的干燥成熟果实主要区别特征为果实球形,直径约 2 cm,表面深红色,具显著小疣点,萼片宿存、反折,小核5 个,两侧平滑1.3.3 辽宁山楂 为辽宁山楂 Crataegus sanguinea Pall. 的干燥成熟果实主要区别特征为果实近球形,直径约 1cm,果核3~9 粒,两侧有凹痕1.4 地区习惯用药广西自产自用的广山楂为蔷薇科植物尖嘴林檎 Malus melliana (Hand-Mazz) Rehd. 及台湾林檎 Mai-us doumeri (Bois) Chev.的果实,以前一种为主流其果实多切成纵、横片状直径 2~ 3 cm,果皮表面红棕色或深红色,无浅色斑点宿存花萼反卷,有绒毛,并有残存花柱,亦密被绒毛果肉较厚,内果皮木化呈圆环状,每一心皮内有种子 2 粒,味微;酸涩。
2 伪品72.1 衣果 为蔷薇科植物衣 Docynia delavayi(Franch) Schneid 的果实分布于云南等地果实呈卵形或椭圆形,比山楂个大,长 2~3 cm,直径 1~2 cm,果柄较长,表面棕黄色或棕红色,有细横皱纹,略具蜡样光泽,无灰白色小斑点宿存花萼略突出,有黄白色绒毛果实卵形或长圆形,(常纵切充木瓜) ;果肉厚,横切厚片(混充山楂 ),心皮在成熟时为纸质,中央分为五室的硬隔,每室有种子 4~10 个,长约 8 mm,直径约 4 mm,类长三角形,扁小而窄,较山楂种子小,表面灰色或淡灰色,种仁白色一般多已脱落,质硬气微,味酸而涩,微甜2.2 楸子(别名海棠果) 为蔷薇科植物海棠果 Malus prunifolia(Willa)Borkh 的果实果实,呈卵形,直径 2~2.5 cm,表面紫红色、无灰白色小斑点,宿存花萼略突出,有绒毛果肉黄白色,中央可见 3~5 室,每室有种子 1~2 粒种子淡紫红色至红紫色,扁卵圆形味甘微酸2.3 尖嘴海棠为蔷薇科植物尖嘴海棠 Malus melliana(Hand.Mazz.)Rchd.的果实分布于广东、广西等地果实形近似北山楂,但一端突出,宿萼脱落,外表面无灰白色小斑点;横切面果肉粗糙显颗粒性,中央 5 室,每室有一圈硬壳包围,内有肉质种子 2 粒,种子质不坚硬,可切断;味微酸而稍甜。
82.4 滇池海棠 为蔷薇科植物滇池海棠 Malus yunnanensis Schenid 的果实的加工品在四川、云南、甘肃等少数地区混作山楂入药 2.5 冬豆梨 为蔷薇科植物豆梨 Pyrus callery-ana Decne.的果实分布于广东、广西、湖南等地,果实呈球形,直径约 1 cm,大小近似南山楂,但外表有棕色斑点,较光滑,少有皱纹,略具光泽,有众多小斑点中部横切可见 2~3 室,每室有种子 2 粒,种子长卵形,棕红色,长约 4 mm,直径约 2 mm,种仁淡黄白色顶端残留花萼不明显,没有凹窝,果梗棕红色,长1.5~4 cm气微,味涩、微酸3 小结山楂品种繁多,价格各异,伪品时有发现,在采购工作中有必要加强鉴别检验,防止伪品混入,或以次充好,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2000:2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