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臂产业发展行动方案.docx
17页控制臂产业发展行动方案重点依托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联盟等现有联盟,推动深层次协同创新和合作开发,推动共性技术联合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培养专业人才,引导技术标准建设推动联盟的体制机制创新,完善需求导向、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发展模式同时,结合汽车产业发展新需求,在先进的节能环保汽车、未来共享出行、汽车+跨界融合等领域推动建设一批新的创新联盟,加强跨界联合创新凝聚行业专业力量打造汽车领域高端智库面向汽车强国建设对顶层设计和战略咨询的需求,联合跨行业、跨学科、跨领域的专业力量,官产学研共同参与,联合组建中国汽车创新理事会理事会主要任务包括汽车创新战略高端研究与咨询,开展自下而上的国家汽车创新项目立项方向建议和重大项目评估,促进汽车技术与相关产业的跨产业、跨学科、跨领域的系统融合发展,积极推动汽车产业体制机制改革联合相关国家高端智库,按照小实体、大联合、网络化的模式,联合推动中国汽车工程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建设,增强战略研究能力和智库实体化建设,为汽车创新理事会研究决策提供支撑一、 建立功能齐备、机制灵活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完善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体系。
进一步完善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部件系统整车测试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燃料电池发动机、车载氢系统等核心系统的测评体系,重点构建燃料电池汽车整车性能测评体系,推动燃料电池汽车专用检测平台建设着力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体系,结合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与应用的特有环境,开展行业合作研究项目,构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景库、检测工具链、测试方法、评价标准四位一体的测评体系共建共享汽车行业产品开发共性基础数据库体系在鼓励现有数据库加快发展的同时,面向汽车及零部件企业产品正向开发的需求,集中行业力量,搭建一个权威的、网络化的汽车行业产品开发共性基础数据库平台,推动成立基础数据库开发与应用联盟形成从基础制造工艺材料数据至整车性能数据、从工程开发数据到测试检验数据的多层级多类别共性基础数据库体系,为汽车行业产品正向开发提供全面的大数据支撑打造汽车行业知识产权协同运用服务平台发挥汽车行业知识产权组织平台优势,联合行业优势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领域加强高价值专利的培育和应用开展汽车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研究,推进高价值知识产权的筛选和运营推动汽车行业知识产权运营,盘活知识产权资产,打造集知识产权转让、许可、融资及产业化等服务于一体的汽车行业知识产权协同运用服务平台,为汽车产业创新营造良好知识产权环境。
二、 汽车零部件行业特有经营模式在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分级体系中,配套零部件供应商根据高一级的零部件供应商或整车厂的定制要求进行零部件定点开发,制定工艺路线并组织生产,零部件供应商大多是订单式定制生产,也就是零部件供应商取得客户供应商认证后,在客户有定点开发项目需求时投标或协商参与,确定参与项目后,进行深入的技术沟通,自主开发产品,自主采购或根据客户指定采购原材料,自主批量生产,直接为客户供货此外,在汽车零部件生产制造过程中,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通常会将部分工艺相对简单、非关键生产环节或不具备生产能力的特殊处理工序交由外协供应商完成,从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以及完善生产工艺的目的三、 加快建设以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代表的新型研发机构以深化产学研合作为导向,通过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增强应用技术供给,推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产业化技术之间的有效贯通加快建设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联合汽车、信息、通信等领域专业力量,整合国际国内创新资源,加快覆盖智驾技术、平台技术、战略标准、产业培育、工程服务、投资基金、国际合作等业务的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建设。
同时通过业务分工和资本纽带,整合地方资源,逐步推动区域分中心建设创新中心未来重点研究中国L4级自动驾驶汽车共性技术模块、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战略、智能网联汽车复杂系统体系架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法规研究、汽车人工智能支撑技术、人机交互及共驾基础技术、智能网联汽车基础数据库及测评技术等七大共性技术,以及高精度地图基础平台、智能网联汽车云控基础平台、新型智能车载终端基础平台、智能计算平台、智能网联汽车功能和信息安全平台等五大共性交叉技术产业化支撑服务工程充分发挥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的引领作用依托国联研究院和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着力打造汽车动力电池协同攻关、动力电池检验测试评价、科技成果孵化与转化、行业共性基础工作组织四大平台其中,动力电池协同攻关平台建设方面,重点围绕锂电升级工程,加强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单体电池、电池系统等关键技术协同攻关,依托优势单位设立分支机构和联合实验室积极推动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聚焦燃料电池、纯电与插电混合动力系统、整车电控与集成以及新产品形态属性、轻量化等技术领域,布局多学科前沿引领技术和共性技术协同研发,分阶段实现重点领域原创性突破和创新性应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转化与升级。
创新中心坚持企业主导、行业参与、支持和开放共享的基本思路及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用的核心理念,逐步建立以科技研发、产业孵化为核心、行业服务和模式创新为辅助的四大职能体系四、 现状趋势(一)创新要素形成一定积累和明显增长,支撑了当前阶段汽车产业创新发展汽车研发投入持续快速增长受益于我国汽车产业规模的快速发展壮大,研发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01年-2016年,我国汽车产业研发投入强度从1.66%增长到2.14%2016年,在新能源汽车等新兴技术领域,研发投入强度甚至达到了8%-10%的高强度研发投入,在汽车研发人员投入方面,全国汽车研发与试验人员达到44.6万人,相当于2007年的1.8倍初步形成一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供给能力建立了一批汽车行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基础设施其中,汽车行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了69个,占总量的5.4%;国家重点实验室有5个,在机械类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占比17.2%此外,还建立起一批汽车相关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二)创新环境逐步向好,新的体制机制不断探索国家新能源汽车科技专项、创新工程等相关的国家创新项目撬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学研大规模协同攻关。
从国家电动汽车科技专项到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再到目前实施的新能源汽车重点研发计划,我国总体上沿着新能源汽车三纵三横的研发体系,和产业界联合投入,有效集聚了新能源汽车专业创新力量,促进了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发展,为新能源汽车大规模产业化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制造强国战略五大工程、《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在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工业强基、产业核心竞争力等领域为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带来新动能行业围绕汽车技术链,配置创新链,联合建立了一批以需求导向、共同投入、成果共享的新机制为特色的创新联盟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指导和行业组织的积极推动下,行业涌现了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等一批旨在促进产业深度合作的协同创新平台通过这些创新平台,相关企业和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共同投入,成果共享,开展了一大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并取得了预期成果三)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能力和绩效稳步提高整车企业研发能力取得长足进步吉利、广汽、比亚迪等重点汽车企业增大研发投入,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整合国内国际创新资源,不断增强自身的研发能力建设,提升产品技术竞争力。
其中,吉利汽车大幅提高研发投入,2016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5%,打造了前瞻性的全球研发中心,在有效整合沃尔沃技术的同时,自身研发能力快速进步广汽在自主品牌研发方面的投入强度达到3.4%,并积极推动智能产品、智能研发、智能生产、智能服务,快速提升了产品技术竞争力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依靠长期连贯的研发投入,基本掌握了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汽车行业发明专利数量稳步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发明专利数量从2001年的2023件,增长到2016年的50480件,增长了25倍,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3.9%从发明专利公开量的研发人员人均占有情况来看,2016年每百名研发人员的发明专利拥有量是2001年的2.51倍,技术创新成果富有成效高等院校在人才培育和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相关科研机构初步形成综合性技术服务能力2016年,全国范围内开设汽车专业的高等院校达到了175所,其中,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为代表的一批领先高校不仅培育了大批汽车人才,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作为我国科研院所改制后形成的科技型企业,在汽车工程技术开发、试验检测、产业化等方面的技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四)汽车产业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但还存在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初步形成了包括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在内的技术创新体系但是,面向汽车强国建设战略需求,还有以下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缺少汽车产业顶层设计和系统化的战略研究能力汽车产业系统性强,产业链长,涉及面广,体制机制复杂,当前缺少一个面向未来汽车强国建设,能够提供创新战略咨询的一个跨产业、跨学科、跨领域的高端智库平台二是创新链不完整,贯通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技术的非营利性应用技术研究机构角色缺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严重不足,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技术之间,缺少能够打通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的非盈利应用技术研究机构三是现有创新要素和平台存在投入分散、缺少协同产业界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总量不足,且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投入分散、重复投入和研发效率不高的问题,特别是在产业协同创新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显著差距五、 新能源汽车发展规模全球领先,但大规模推广仍受限近几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2012年到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从1万多辆发展到约70万辆,增长近60倍,占全球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的50%,保有量接近170万辆,占全球保有量一半。
预计到2020年,保有量将达到500万辆但由于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历程较短,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没有明显价格优势,使用便利性上存在短板,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仍然面临多方压力六、 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一)汽车零部件行业有利因素1、我国产业政策支持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为汽车制造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汽车产业中长期规划》《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2019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政策鼓励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夯实零部件配套体系,完善并巩固国内产业链优势,促进汽车交易流通,满足居民汽车消费需求,推动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增加中国汽车行业的话语权,向世界汽车强国发展2、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竞争格局调整随着国内汽车普及率提高,汽车产销量呈现下滑趋势,存量市场竞争激烈,导致汽车零部件行业中小零部件企业的生存面临较大的挑战,行业面临重新洗牌的局面技术、质量领先的企业将会在困境中得以生存并壮大,一些规模小、缺少主导产品、生产效率较低、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将面临淘汰。
3、后疫情时代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产业链地位进一步提升近年来,由于欧美汽车产业已步入成熟期,市场趋于饱和,增速较为缓慢,国际整车厂基于开拓新兴市场、优化产业链、控制生产成本的目的,携同原有汽车零部件供应厂商共同在亚太地区投资建厂;同时中日韩三国以汽车工业为支柱产业,培育了一大批本土零部件企业目前,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