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贾平凹散文的现代性.docx

17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00620005
  • 上传时间:2022-05-3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3.54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贾平凹散文的现代性    吴双丹摘  要: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交融“哺育”下,贾平凹的散文作品中蕴藏着现代性的审美特点贾平凹在中西文化的观照下,形成了具有现代意识的文学观,其散文在“民间立场下的文化关怀”、“生活经验中的人性关怀”以及“生命体验中的哲学思考”三个方面体现着作家的现代意识,呈现了现代性的审美特征Key:贾平凹;散文;现代性引言费秉勋是较早研究贾平凹的评论家,他出版的《贾平凹论》中有一章“论贾平凹的散文”,他评价称,“与写小说相比,写散文似乎更能见出贾平凹的才情和艺术素质他的散文确实写出了特色,写出了个性,在全国能自成一家这样评价贾平凹的散文,不仅是批评文章中较早的,而且也是研究中比较深入的作为当代重要的文学家,贾平凹的散文创作实践及其提倡的散文理论对中国当代散文的发展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贾平凹自七十年代初创作开始,一直进行着散文的创作他不仅提出了“大散文”观念,并且创办了《美文》杂志,以提倡和实践“大散文”,为新时期以来的散文发展开拓了视野,打破了散文发展的困境贾平凹成长于乡土的中国,成熟于中西文化的学习中,他的散文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也透露着现代意识。

      该文拟从“现代性”的视角出发,试图阐释贾平凹散文中的现代性的具体表现一、现代性何来?现代性是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的产物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指出,现代性分为两种,一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即科技进步、工业革命以及经济与社会的急速发展的产物另一种是“审美的现代性”,即现代主义文化和艺术卡林内斯库认为,“规定文化现代性就是对于资产阶级现代性的全面拒绝,就是一种强烈的否定情绪”[1],也就是,文化的现代性是对于社会的现代性的反抗现代性引入中国的时间,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也有学者将这一时间延伸至明清时期),是西方文化思潮涌入以后,西方文化在中国土地上的移植文化是一种意识,一旦扎根,不会主动灭亡现代性在中国文化土壤的栽培下,我们要是深入观察,仍能看到在包裹着中式文明的外衣内的西方文化的思想光芒现代性自“出生”时便带有矛盾的特征,既对抗社会的现代性,有依赖于社会的现代性这样,文学审美中的现代性就具有了卡林内斯库所说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和后现代主义总而言之,现代性源自于社会的工业化发展人类创造出来的文明第一次将人类自己抛进了精神的深渊现代性的审美开始逐渐占据人们的视野,它以不同于传统的审美艺术,表现的是现代社会的种种异于往常的问题以及现代人的种种精神困境。

      二、中西文化滋养下的现代意识贾平凹常被称为最具中国传统文人气质的作家,不仅是因为作家个人的收藏爱好,更是其文章中包藏的传统文学意蕴事实上,贾平凹不仅热爱传统文化并受传统文化影响深刻,他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也表现出了积极、主动的热情在写给朱鸿的通信中,贾平凹写道:散文发展很快,我们要继承中国传统散文的工作还相当庞巨,我们又面临了继承西方传统的问题(我认为,凡是意产生了的东西都应称之为传统)诚然,云层上边都是阳光,但我们再力图立意上穿过云层时,看到东方有东方的思维,西方有西方的思维,我们应尽量寻找东西方相同相似的地方來开拓我们的思维,丰富我们的想象力西方人善于立意哲学,东方人的意蕴似乎境界更广泛深邃,西方人讲究透视点,创造了不同的叙述人的地位,东方人的重整体重感觉的模糊角度,着其中的同异优劣实在够我们研究了[2]由此可见,贾平凹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他认为不仅要学习吸收西方文化,更要和中国传统一样深入研究,并作比较学习,以便“开拓我们的思维”贾平凹是当代比较少的具有开阔视野的作家之一在《<商州:说不尽的故事>序》中,贾平凹认为作为一位作家,“要对中国的问题做深入的理解,须得从世界的角度来审视和重铸我们的传统,又须得籍传统的伸展或转换,来确定自身的价值”。

      自己则是“在古典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参照系里,确立自我的意识,寻求立足之地”的贾平凹在这里直白地说明了自己对西方文化的重视,对现代性意识的追寻正如曾令存在《贾平凹散文研究》中所说的那样,“其实贾平凹一直都未停止过对西方现代文学从艺术到思想的借鉴与吸纳,从早年的川端康成到后来的乔伊斯、福克纳与海明威等”[3]贾平凹的现代意识被他娴熟的中国化思维和语言表达所掩盖,读者也被他的传统文人气质所“欺骗”,往往不容易被看到这和评论家雷达称贾平凹的“创作河流是趋世界文学而动的,但那河床却是中国的”的看法相同他们都肯定了贾平凹在传统文化包裹的外衣中孕育的现代意识评论家谢有顺评论贾平凹,“无论是他的小说还是散文,他应用的都是最中国化的思维和寓言,探查的却是很有现代感的精神真相”[4]尽管许多评论家对贾平凹散文中的现代意识已有了清晰的认识,但是,正如曾令存在《漫谈贾平凹散文中的“颓废”》中所做的总结一样,目前对于贾平凹散文的现代性的研究仍然不够充分研究还局限于表述,深入的探析仍然鲜见评论家程光炜认为,“有些评论家在论及贾平凹近年来的创作的时候,曾经不客气地指出了他文学世界深处的‘暮气’,表示不喜欢他身上那些‘颓废’的东西,然而自我看来,作家所做的其实并不‘彻底’,让人在读完他的作品之后,尤有‘意犹未尽’之感”[5]。

      因此,对于贾平凹散文中的现代性意识深入文本进行分析就显得必要且重要三、贾平凹散文中的现代性表现(一)民间立场下的文化关怀贾平凹的文学写作扎根于故乡商州贾平凹始终站在民间的文化立场,关注着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及其历史根源,以特定地域的地理文化书写人的心理和精神,探寻民族文化成因和造成这一状态的历史根源,以现代意识思考其中潜在的人生问题和生命哲学贾平凹创作的民间立场,不仅根源于贾平凹青少年时期的乡村生活和“乡下人”身份造成的作家对于乡村(或者说民间)的一种认同和指归,更是因为他是认识到了民间文化的特殊意义早在1982年的散文《“卧虎”说》中,贾平凹就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关注卧虎“卧着,内向而不呆滞,寂静而有力量,平波水面,狂澜深藏,它卧了个恰好,是东方的味,是我们民族的味”,“想生我育我的商州地面,山川水土,拙厚,古朴,旷远,其味与卧虎同也[6]曾令存在《贾平凹散文研究》一书中对贾平凹的民间立场做了这样的表述:“贾平凹的民俗散文创作对文化的关怀,其切入点更多地结穴于‘民间’他是在有意识地从更平易平俗的层面上去表达自己的文化关怀意识”[7]1983年,贾平凹返回故乡商州,在感受商州民情和文化的历程中迸发出了创作的激情,创作出了《商州初录》。

      《商州初录》借着作家敏锐的艺术眼光和个人感受力,对商州山水的地理描写和人文风光做了一番魅力十足的展现商州历来为外界所少知但是,“商州者,商鞅封地也历史悠久的商州,自有其深藏的文化魅力和人情风俗外面世界越加进步和繁荣,商州这块闭塞之地就越加显出了古老和落后正因其闭塞和落后,商州就有了现代社会难以找寻的民俗风情和人性美,也留藏着民族文化中的“污垢”、民族精神心理上的劣性商州地理上的艱难,造就了商州人的耐苦的性格商州的男人由于苦焦的背负劳作,身材都不高大,但是忍耐性高生存的艰辛,也赋予了他们“若给他们滴水好处,便会得以涌泉之报”和热情好客的美好品性这里的山路,大凡走十里、二十里路,总会遇见路边有一批旧草鞋每一个人在半路上草鞋破了,换上新的,就将旧草鞋双双好生放在路边,后边的人走到这儿,草鞋或许也破了一只,就在前边人放下的草鞋里找一只较好的换上,即使实在不能穿了,也抽一条草绳儿可以修补脚上穿的,如果要换新的,又将旧的端端放在这里[8]进商州人家做客,“让烟就吃,让水就喝,他们便认作是看得起他们的朋友,敬他一尺,回敬一丈,自酿的酒就端上来,双手捧递”[9]商州的女人美丽善良,往往剧团里的商州女人都成了名角。

      小白菜是商州山阳剧团的人才尖子凡有小白菜的戏,剧场便场场爆满她幕后一叫板,掌声便响,千声锣,万点鼓,她只是现个背影,一步一移,一移一步,人们一声地叫好”看了小白菜的戏,三天吃肉不知意(味)”[10]不仅样貌好,小白菜更是在武斗遭受迫害的情况下,以无惧无畏的牺牲救下了许多的“走资派”好人正是“世上一切都是平均分配的,有了善就有了恶,有直树就有弯材”[11],《小白菜》里的那些心怀嫉妒的男人女人们活生生用造谣“脏”了小白菜,一个纯洁美丽的小白菜成了乱搞男女关系的“破鞋”,连结了婚的丈夫都因小白菜的失身而动不动就打她这种“恨人有,笑人无”的民性,是鲁迅笔下看客的模样,是中国民族精神里面深藏的污垢贾平凹以商州的地域文化书写寄予着作家的现代意识从这些散文的叙写中看到民族精神和文化里的枯朽不死的摧残人性的因子在充满温情和赞颂歌般的文笔之下,贾平凹以平民作家的身份和视角,沉潜在商州这片丰饶的文学沃土上,以商州的商山丹水的自然风光透漏着生存在其中的人的气息和精神成长,以其间的人的精神心理和文化形成的民俗民情书写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民族文化心理,追溯其中的历史根源与历史联系,以民族精神、心理、文化上的残缺和创伤的映现,表达着作家在民族精神和文化心理上的现代思考,传递出作家创作中的文化关怀意识。

      贾平凹的散文创作有相当一部分是游记,出版了《走虫集》、《老西安》、《西路上》等游记散文集在这些游记,贾平凹同样将文学的视点聚焦在了地域的民俗文化、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文化心理的映现和思考上贾平凹喜爱戏剧,尤其是秦腔在《走三边》中,贾平凹“大凡到了一地,总喜欢听听本地戏文,因为地方戏剧最易于表现当地风土人情”[12]秦腔是秦地人闲时的娱乐,是秦地人的腔腔调调,传达的是秦地人的喜怒哀乐、悲和离欢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13]秦腔是秦人的艺术,产生在八百里一望无际的广阔黄土平原上,产生在住着粗苯的木椽土屋,吃着大碗牛羊肉泡馍的豪爽的关中百姓身上当外地人看到秦地的辽阔平原、冲天直上的白杨树,再看看千年之前的秦始皇兵马俑,便要惊叹着秦腔、秦地和秦人竟是如此妥帖的互为依存那阔大壮观的自然景观和生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二愣子”秦人是多么的般配啊!而秦腔正是这块土地上的天、地、人的和谐之音当他们在收获时节的土场上,在月挂中天的庄院里,大吼大叫唱起来的时候,那种难以想象的狂喜、激动、雄壮,与那些献身于诗歌的文人,与那些有吃有穿却总感空虚的都市人相比,常说的什么伟大而痛苦的爱情,是多么渺小、有限和虚弱啊!”几声雄壮的秦腔,唱地人心胸的气魄和身体的肌肉一起产生了力量。

      秦腔已不仅仅是一种闲时的娱乐,更是一种传承的民间精神和民间文化一次秦腔演出,是一次演员亮相,也是一次演员受村人评论的考场每每角色一出场,台下就一篇嘁嘁喳喳:这是谁的儿子,谁的女子,谁家的媳妇,娘家何处?于是乎,谁有出息,谁没能耐,一下子就有了定论[14]待客的最高级接待是陪着看一场秦腔秦地的大众,教育子女,就是一字一板的传授他们秦腔尽管他们大字不识,却背得出一本一本的秦腔剧本,将历史故事和人物一个一个张口就来,如同熟读史书一样秦腔已经不只是一种民间娱乐项目,而是民间文化传播的一部分,是民间生活习俗的一部分,成了秦地老百姓的精神传承、价值观念形成的教科书贾平凹不仅以地理文化视角关注关中民俗文化的秦腔,更以现代的意识思考着民俗文化和民族精神心理的联系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似乎这个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旦、净、丑,才各显了真性;恶的夸张其丑,善的突显其美,善使他们获得了美的教育,恶的也在丑里化作了美的艺术[15]生死是人生最大的哲学命题在生和死的关节,秦腔作为民间的文化样式,唱出的是民间普通人的精神寄予他们以美的艺术净化了生死这个凌厉的哲学难题,柔和了生死的距离。

      生与死带来的人生哀喜,便在秦腔的大吼大叫中得到了缓释贾平凹除了关注于陕西地域的历史。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