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推拿教材.docx
26页下篇 小儿推拿小儿推拿又称小儿按摩是指运用手法(特定手法)作用于小儿机体的穴位(特定穴)起到调 整脏腑、气血、经络功能,来达到防治小儿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小儿从出生到成年,处于不断生 长发育的过程中,其生理、病理、辨证与治疗(包括手法、穴位、操作、次数、时间)等方面都与 成人有所不同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出生后,机体的五脏六腑 气血津液、筋肉骨骼等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尚未发育成熟完善脏腑柔嫩,气血未充,经脉未 盛,神气怯弱,内脏精气未足,卫外机能未固,中医学谓之“稚阴稚阳”之体,认为小儿“稚阳未 充,稚阴未长”小儿另一个生理特点是生长发育迅猛,从体格、智力以至脏腑功能,均不断向着完 善成熟方向发展,如旭日初升,草木方萌,欣欣向荣,古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纯阳”小儿生机旺 盛,发育迅速,对水谷精气等营养物质需要迫切,因而常见“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小儿的病理特点是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若治疗及时易趋康复由于小儿脏腑功能柔弱,对疾 病的抵抗力较差,加之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外易为六淫侵袭,见易为饮食所伤,更不能 耐受突然的强烈刺激,易受惊而病小儿患病后病情变化迅速,邪气易盛,正气易虚,表现为易虚 易实、易寒、易热。
若调治不当,易生他变,使轻病变重,重病转危由于小儿生机蓬勃,活力充 沛,脏气清灵,且病因单纯,又少七情的所害,在患病之后,若能调治及时,则好转也快,容易痊 愈小儿推拿临床辨证以四诊八纲为基础,将临床所获四诊资料,综合分析,做出正确诊断在四 诊当中,以望诊为主,闻、问、切诊为辅新生儿不会说话,较大小儿也不能全面准确地诉说病情 因此儿科又有“哑科”之称在临床上问诊大多是通过患儿家属间接进行的闻诊虽然反映一定的 病情,但也不够全面小儿气血未充,经脉未盛,就诊时多哭闹,气息易乱,造成切脉不易准确 只有望诊不受各种条件限制,反映病情比较可靠从八纲辨证来看,小儿属“纯阳”之体,感受外邪后,易从寒化热,因而临床以阳证、热证、 实证为多,虚实夹杂次之,纯虚证较少临诊时应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仔细观察、辨证分 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由于小儿的肌肤娇嫩,故在治疗操作时,一般要借助一些介质,如滑石粉、薄荷汁、冬青膏等 这些介质不仅有润滑皮肤、防止擦破皮肤,还有助于提高疗效的作用临床选用介质时也宜辨证应 用小儿推拿手法应用着重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年稍长的可参照成人推拿手法的要求小 儿推拿治病在辨证的基础上强调手法的补泻,常用的补泻方法有手法轻重补泻、快慢补泻、方向补 泻、经络补泻(又称为迎随补泻法或顺逆补泻)、次数补泻及平补平泻法等。
临证时要根据病证选择 应用、以达功专力宏,方能体现补泻小儿推拿穴位大多数为小儿所特有,称之谓小儿特定穴多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且以手掌 手背居多,操作起来比较方便在小儿推拿穴位上,采用适当的操作次数、作用时间和刺激强度, 则能使疾病尽快痊愈若次数、时间、力度太过,则可损伤皮肤或加重病情;若不及则无济于事 故在临床上可根据患儿病症的虚实、年龄的大小等,酌情增减、灵活掌握由于小儿发病方面的特点,临床上以外感、饮食内伤、热性病居多,故在治疗上多采用解表、 清热、消导等方法对于治疗大寒、大热的穴位及泻法、重刺激手法等,要中病即止,以免损伤小 儿正气另外,小儿患病,传变迅速,易生他变,临诊时必须谨慎果断,不可贻误病情必要时应 中西医结合治疗第一章 小儿推拿手法小儿推拿手法与成人手法有所不同,有的手法相似,有的手法虽然在名称上和成人手法一样, 但具体操作要求上却完全不同(如推法、捏法等)有些手法只用于小儿,而不用于成人,如运法(运 水入土、运土入水、运内八卦)等因此要很好的进行手法的练习手法的练习方法较多,但小儿 推拿手法练习以进行人体操作为主,学龄前期以上及部分肥胖患儿可参考成人推拿的手法练习小儿推拿手法操作的时间,一般来说以推法、揉法、运法次数为多,而按法、捣法次数宜少, 摩法时间较长,掐法则重、快、少,在掐后常继用揉法,按法和揉法也常配合应用。
在临床应用上, 小儿推拿手法经常与具体穴位结合在一起的,例如补脾经、补肺经(向指根方向直推),清脾经、清 肺经(向指尖方向直推),揉一窝风(用揉法于一窝风穴),掐人中(用掐法于人中穴)等等捏脊 法等刺激性较强的手法,一般应放在最后操作,以免刺激过强,使患儿哭闹,影响操作治疗第一节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小儿推拿手法的种类较少,清•张振鋆在《厘正按摩要术》中首次将“按、摩、掐、揉、推、 运、搓、摇”列为小儿推拿八法随着小儿推拿的发展,许多成人推拿手法也变化运用到小儿推拿 中来,成为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本节主要介绍推、摩、按、揉、掐、捏、运、捣法等8 种常用手法一、推法推法包括直推法、分推法、旋推法、合推法四种1.直推法 用拇指桡侧边缘,或食、中指末节罗纹面,附着在穴位上作单方向直线推动,称直推法 【动作要领】 操作时宜作直线推动,不宜歪斜,同时配用适量介质;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大约200-300 次 /分钟;用力均匀,始终如一临床应用】 本法主用于线穴、面穴等小儿特定穴的操作,如推三关、推大肠、推脾经、推肺经、退六腑等 有调阴阳、和脏腑、理脾胃等作用在某些穴位上推动的方向与补泻有关,应根据不同部位和穴位 而定。
2.分推法用两手拇指桡侧或指面,或两手食、中、无名、小指指面,自穴位中间向两旁作分向推动;或 作“人”形推动,称分推法动作要领】作分向推动时,两手用力要均匀一致,用力勿忽大忽小;根据患儿病证的寒热虚实,调节两手 用力的大小操作的频率200-300 次/分钟临床应用】 本法多用于面穴、线穴及平面部位穴位的操作,如分推膻中、分推腹阴阳、分推大横纹、推坎 宫、分推肩胛骨等具有调阴阳、和脾胃、宣肺理气、止咳化痰、解表等作用3.旋推法 以拇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推动动作要领】 操作速度较运法快,用力较指揉法轻临床应用】 主用于手指罗纹面等部位的穴位如旋推肺经、旋推肝经等4.合推法 以两拇指罗纹面自穴两旁向穴中合拢推动,称合推法动作要领】 此法操作方向与分推法相反,用力要均匀,轻快柔和,平稳着力于皮肤,不宜使皮肤向中间起 皱每分钟 200-300 次临床应用】 主用于大横纹的治疗,有行痰散结等作用二、摩法 以手掌面或食、中、无名指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顺时针或逆时 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称摩法可分为指摩法和掌摩法动作要领】 本法操作时手法要轻柔,速度均匀协调,压力大小适当,频率大约每分钟120-160 次。
临床应用】 摩法多用于头面部、胸腹部的“面”状及“点”状穴,如摩囟门、摩中脘、摩腹、摩脐以治疗 肠胃疾患,对急性扭挫伤,可用摩法消肿本法具有理气活血,消肿退热,消积导滞等作用在某 些穴位上摩法的方向与补泻有关,使用时应根据不同穴位而定,如顺时针摩、揉腹部有消食和胃通 便之作用,逆时针摩、揉腹部有温中健脾止泻的作用三、按法 以指、掌等节律性地按压施术部位,称按法按法一般以指按与掌按两种按法应用较多,常与 揉法结合运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动作要领】1.指按法 以拇指端或罗纹面置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作与施术部位相垂直的逐渐向下按压当按压力达 到所需的力量后,要稍停片刻,即所谓的“按而留之”,然后松劲撤力,再做重复按压,使按压动作 既平稳又有节奏性2.掌按法 以单手或双手掌面置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垂直逐渐向下按压施力原则同指按法 按法用力宜由轻到重,稳而持续,使刺激充分达到肌体组织的深部按压的用力方向多为垂直 向下或与受力面相垂直手法操作要有缓慢的节奏性不可突施暴力临床作用】 按法同摩法一样,具有刺激强而舒适的特点,易于被接受,可补虚泻实指按法接触面积小, 刺激较强,常在按后施以揉法,有“按一揉三”之说。
一般多用于面部,亦可用于肢体穴位;掌按 法面积较大,沉实有力,舒缓自然,多用于背腰部、下肢后侧、胸部及上肢部四、揉法 以中指或拇指指端,或掌根,或鱼际,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 揉动,称揉法亦可分别称之为中指揉法、拇指揉法、掌根揉法、鱼际揉法动作要领】 操作时压力轻柔而均匀,手指不要离开接触的皮肤,使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的揉动而滑动, 不要在皮肤上摩擦,频率每分钟大约200-300 次临床作用】 本法具有调和气血,祛风散热,理气消积等作用指揉法常用于“点”状穴及经穴,根据病情 需要,亦可二指并揉或三指同揉,如揉二扇门以发汗解表,揉天枢、揉肚脐以调理大肠等鱼际揉 和掌揉法适用于“面”状穴五、掐法用指甲重刺穴位称掐法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掐时要逐渐用力,达深透为止,注意不要掐破皮肤掐后轻揉局部, 以缓解不适之感,故临床上常与揉法配合应用,称掐揉法临床作用】 本法适用于头面部、手足部点状穴位,以救治小儿急性惊症,如掐人中,掐十王等具有定惊 醒神,通关开窍的作用六、捏法 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中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或食指 屈曲,用食指中节桡侧顶住皮肤,拇指前按,两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
动作要领】 操作时捏起皮肤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适当,而且不可拧转捏得太紧,不容易向前捻动推进, 捏少了则不易提起皮肤,捻动向前时,需作直线前进,不可歪斜临床作用】 本法主要用于脊柱“线”状穴的操作,用于治疗疳积,故称为“捏脊(积)”操作时,可捏三 下提拿一下,称之为“捏三提一法”本法具有调阴阳,和脏腑,培元气,强身体,健脾胃,通经络 行气血等作用主治先、后天不足的一切虚弱病症,治疗小儿积滞、疳证、厌食、腹泻、腹痛、呕 吐、便秘、惊风、夜啼等症七、运法以拇指或中指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推动称运法动作要领】 运法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要在体表旋绕摩擦推动,不带动深层肌肉组织,频率一般每分 钟 80-120 次为宜临床作用】 运法是小儿推拿手法中最轻的一种,常用于线状穴、面状穴及点状穴等小儿头面及手部特定穴 的操作,如运内八卦、运水入土、运土入水、水底捞明月、运太阳、运板门等具有寛胸理气,调 理脾胃、止咳化痰、清热安神等作用八、捣法用中指指端,或食、中指屈曲的指间关节,作有节奏的叩击穴位的方法,称捣法动作要领】 操作时指间关节要自然放松,以腕关节屈伸为主动,捣击时位置要准确,用力时腕部要富有弹 性,捣后指端立即抬起。
临床作用】 本法常用于点状穴,如捣小天心等具有镇惊安神、宁志明目及利尿清热等作用对小儿夜啼、 惊骇恐惧、惊风、斜视、癃闭、口舌生疮等病症具有一定疗效第二章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小儿推拿穴位主要应用特定穴,这些穴位不仅有“点”状,还有“线”状及“面”状这些穴 位以两手居多,正所谓“小儿百脉汇于两掌”小儿推拿特定穴临床应用时有以下特点:一是穴位与 手法往往合起来称呼,如推三关、揉板门、掐老龙等;二是手法操作时间往往是以“次数”为计算 穴位中标示的“次数”仅作为6个月〜1周岁患儿临床应用时参考,临诊时还要根据患儿年龄大小, 身体强弱,病情轻重等情况而有所增减;三是小儿推拿操作的顺序,一般是先上肢,次头面,再胸 腹、腰背,最后是下肢也可根据病情轻重缓急或患儿体位而定先后顺序,年龄较大患儿可配合经 穴使用四是上肢特定穴位,习惯于推左手,一般不分男女第一节 头面部穴位1.天门(攒竹)定位: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天门,又称推攒竹30-50 次 作用:发汗解表,镇静安神,开窍醒神应用:常用于风寒感冒、头痛、无汗、发热等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