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中学子,从这里走向高山海岛大漠.docx
15页军中学子,从这里走向高山海岛大漠 编者按:2008年12月,同志向全军部队作出“要围绕强化官兵精神支柱,大力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指示空军雷达学院34年坚持不懈以“三到一长期”育人工程为载体,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一批又一批新型信息化人才走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的战场他们志在四方、扎根基层、艰苦奋斗、坚守寂寞、戍边卫国、默默奉献、建功立业这个学院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不仅给军队院校如何办学以许多深刻的启示,同时也告诉广大青年一个真理:奉献的人生最精彩只有把个人的价值追求体现到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具体行动中,把个人的成长进步融入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时代洪流中,青春才会发出熠熠夺目的光彩 7月上旬,记者在空军雷达学院采访时,发现他们开展的以“到边疆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长期为雷达部队服务”为载体的价值观教育,已经持续了34年,一直常抓常新、兴盛不衰,受到军委和总政领导的高度评价 一项普普通通的思想教育,何以多年坚持、不断发展?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哪些有益启示?记者进行了探寻和思考。
34年,他们形成一个始终如一的理性认识―― 用主流价值观念占领青年官兵精神“高地” 今年1月,学院政委黄宏就任之初,主持第一次党委中心组学习的内容,就是主席刚刚在军队一次重要会议上发出的伟大号召:要围绕强化官兵精神支柱,大力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主席的重要指示,字字千钧,句句警策,使学院党委“一班人”深受触动:以“三到一长期”育人工程为载体的价值观教育在全院开展了34年,坚持不懈地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引领学员的思想和行动,才能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军心士气,锤炼意志品质,强化战斗精神,在严峻考验面前不迷失,在艰难险阻面前不退缩 在学院“三到一长期”育人工程展示馆,黄宏既看到了陈克敏、张学义、罗益昌等一任任政委带领党委“一班人”抓价值观教育的理性认识和恒心决心,也聆听了当时面临的严峻挑战 那年9月,一名学员满怀憧憬地步入学院十五队不几天,他发现军校生活远没有想象中的多姿多彩面对艰苦的训练、严格的管理、枯燥的生活,特别是听说雷达技师大多要分配到高山海岛、沙漠戈壁等边远艰苦地区,他的思想动摇了,不顾家人反对向队干部递交了退学申请。
八队一名学员多次找队干部“掏心”:我是怀着对军人的崇敬和对军营的向往自愿报考军校的,可到了军校,让我感到落差太大,生活太艰苦我不断反问自己:上军校就是学这些?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就为了这些? 更有甚者,一名学员入学政审时,主动反映自己信基督教队干部找他谈话,讲明我军作为担负特殊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不得信仰宗教,希望他退教留校,但是无论各级领导如何苦口婆心地劝导,他执意宁愿退学也不退教,最终选择了退学 新学员在为军校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浮出水面为什么?怎么办?学院党委深入分析感到:随着社会思想空前活跃,注重自我、张扬个性、“等价交换”等价值理念对青年学员的影响日益加深,只有坚持打好意识形态领域主动仗,才能使他们不被诱惑所动、不为干扰所困,正确对待苦与乐、得与失、名与利 学院党委旗帜鲜明地提出,军校是人才培养的源头,必须牢牢抓住“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办学育人的根本问题,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把价值观培育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抓紧抓好随即,院党委作出决定:把“三到一长期”教育由学员向全员拓展,由毕业教育向全程教育延伸,由实现价值认同向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聚焦。
今年60岁的空军级专家、政治教研室教授喻承久,见证了“三到一长期”价值观教育在学院兴盛过程他说,自1975年以来,尽管院党委班子换了一届又一届,但坚持抓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动性始终没有变;尽管培育工作的主客体历经变化,但培育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和实效性始终没有变;尽管培育环境不断变化,但加强培育工作的针对性,不断创新培育内容始终没有变 用主流价值观念占领青年官兵精神“高地”,是34年来学院党委形成的一个共识他们把培育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接力棒,一任接一任地传下去,每一任主要领导上任后,自觉做的一件事就是深入雷达部队进行“三到一长期”育人工程跟踪调研仅去年以来,就深入边远艰苦地区和应急作战部队25个雷达旅团以及20多所军地院校进行大规模调研,行程数万公里,为加强改进培育工作提供现实依据 喻承久分析“三到一长期”教育兴盛34年的轨迹认为,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战略任务对各级党委和政治机关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用胡主席重要论述统一思想,真正解决好“认识”和“摆位”的问题,使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成为履行使命、建功立业的力量源泉。
34年,他们独创一个实际管用的培育载体―― 朴素的道理更能持续拨动青年官兵的心弦 在学院价值观培育基地,记者听到一首激情澎湃的《“三到一长期”之歌》院长蓝江桥说,每当听到学员们发自肺腑的歌声,就会感受到他们对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和朴素情感 “‘三到一长期’这一价值观培育载体,切合我军雷达部队生存、巩固和发展的实际!”蓝江桥阐述这个“实际”的本质说,雷达部队是国家领海领空安全的第一道警戒线,常年24小时担负国家防空警戒战备值班任务92%的雷达站驻守在高山、海岛、荒漠等边远艰苦地区,有的位于海拔5300多米的“生命禁区”,有的地处四季风沙不断、几百里渺无人烟的茫茫戈壁,对学员价值取向是一个重大考验 如何从实际出发找准开展价值观教育的载体?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针对当时边疆等艰苦地区雷达部队迫切需要有知识、懂专业人才的实际,学院党委把“党叫干啥就干啥”的忠诚信念和“以艰苦为荣、以阵地为家”的雷达部队光荣传统加以提炼升华,在毕业学员中广泛开展“到边疆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长期为雷达部队服务”的献身国防教育 朴素的道理更能拨动青年官兵心弦。
学员詹玉华反复领会“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的哲理,主动放弃回沿海城市工作的机会,去了北疆前哨某雷达站,成为学院申请戍边第一人学员马明毕业时主动申请去西南边陲的一个雷达站当排长,在一次执行为高山战友运送给养的任务中,同30年不遇的暴风雪顽强抗争,献出了21岁的宝贵生命,被批准为革命烈士并追记一等功 记者从学院完成的“当代军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与实践”课题报告中看到,党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后,着眼党的创新理论新发展、我军历史使命新拓展,他们围绕继承发扬“三到一长期”优良传统,深化军人价值观培育问题广泛进行调查研究,先后召开23个座谈会,组织43次专题研究,在3000多名师生中进行问卷调查,赋予“三到一长期”新内涵: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军事斗争准备最需要的地方去,长期为建设信息化部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服务 未来信息化战争无论从哪个方向打响,预警监视系统都首当其冲从这一实际出发,学院党委坚持用使命任务牵引培育工作,把“三到一长期”育人工程贯穿渗透到教学训练全过程,突出抓好信息化素养和适应部队新装备发展的能力素质他们在部队建立了30多个实践教学基地,每年组织学员到部队实践锻炼,亲身感受雷达部队“开机即战斗,值班即打仗”的使命感;实行模拟连干制,让学员轮流担任站长、指导员,提前进入角色、提高管理带兵能力。
现任雷达某旅后勤部长的毕业学员齐峰,在校时是模拟连干,毕业后当技师,负责的装备连续3年被评为“红星兵器”;当站长把一个后进的连队带成连续4年的先进单位,被空军表彰为“优秀基层主官标兵”,当选为“空军十大杰出青年”,荣立二等功 不断从新的实际出发完善培育载体,使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成效大显34年来,3万多名毕业学员自觉把“三到一长期”作为崇高价值追求,100%主动申请到高山、海岛、戈壁、荒漠等地区工作,长期扎根边陲建功立业其中,1000多人成为部队团以上领导干部,15人荣获“祖国边陲优秀儿女奖章”,73人荣立一、二等功;有2000多人成为部队高层次科技人才、保留技术骨干和专家以及各类竞赛比武标兵 驻疆某雷达站站长王军峰,是新世纪“三到一长期”的模范践行者之一他2003年毕业时,主动申请到新疆最艰苦的雷达部队,继而又选择了最艰苦的雷达站任站长3年,总结的《模拟练习五操作经验和训练方法》在全空军推广,雷达站连续3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和全面建设先进单位,个人3次荣立三等功,2008年被评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最近又受到军委领导的接见和嘉勉 朴素的真理最有影响力感召力。
对王军峰作过专程回访的二系政委王群明对记者说,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一项“灵魂工程”,要有一个真正能够进入灵魂的教育载体,少一点强制性的面孔、强迫性的强调,多一点思想的交流、情感的沟通 34年,他们打造一种独具特色的雪莲文化―― 文化成为培育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土壤和雨露 7月6日,又到毕业分配时在雷达学院主校区,数百名毕业学员站在军旗下宣誓:“我志愿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军事斗争准备最需要的地方去,长期为建设信息化部队服务,自觉做雪莲精神的传承人,扎根边陲建功立业随后,院领导为志愿并即将奔赴边远艰苦地区工作的杨磊等150多名学员一一佩戴“雪莲纪念章”…… 雪莲,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积雪岩缝之中,即使雪花飞舞、寒风凛冽,它仍然生机勃勃、亭亭玉立如同雪莲一样,一代又一代雷达部队官兵以苦为乐、默默奉献,扎根基层、建功立业,涌现出“祖国边陲优秀儿女”金奖获得者卢本初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英模人物和英雄雷达站,铸造了“甘巴拉精神”、“马衔山精神”和“昆仑山精神”,创造出色彩纷呈的兵种特色文化 学院党委以此为源,融汇优良传统、办学宗旨理念和地域资源等,以坚韧、卓越、圣洁的雪莲作为象征,凝炼出“傲霜斗雪、扎根高原、顽强拼搏、默默奉献”的雪莲精神,积极打造“雪莲文化”这一鲜活独特的校园文化。
他们编写《雪莲文化解读》、《戍边・建功・成才》等体现雪莲精神的丛书,创作《雪莲花》等系列文艺作品,选拔近千名学员组成军乐队、手风琴队、龙狮队、盘鼓队等12支特色文化队伍,建设走廊文化、宿舍文化、兵器文化等一批文化设施,坚持给戍边学员佩戴“雪莲纪念章”,使“雪莲文化”成为培育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土壤和营养 每年新生一入校,就会被校园内“绽放的雪莲”所吸引由喻承久教授撰写的《雪莲颂》石碑上,“身在都市孜孜求学,志在边关殷殷报国,含辛茹苦,奋发图强,建功立业,不辱使命,寂寞见高雅,孤独铸忠魂……”的铭文,深刻地诠释了“雪莲精神”的精髓学员每天徜徉在“励志园”、“成才园”、“戍边园”等主题园区构成的雪莲广场上,不断加深对“雪莲文化”的理解和推崇 为打牢“雪莲文化”的发展基础,他们先后邀请著名学者易中天、池莉及空政歌舞团羊鸣、孟庆云、张天宇等艺术家共30余人次,来院讲学、采风、创作学员自编自演的舞蹈《边防情》、群口快板舞《咱们的雷达兵》、小品《党小组长》等十几个节目,先后在总部、空军组织的文艺调赛中获奖 学院副政委刘培忠介绍,院党委牢固树立一线带兵人文化素质培育的“源头”意识,不断提高学员的文化素养和能力,谋求毕业后“一人活跃一个站,一站带红一座山”的目标。
女学员傅贵枝在校期间就是文艺骨干,毕业时主动要求到南海某岛雷达站工作,成为海岛雷达站历史上第一个女干部她发挥文艺特长,把“雪莲文化”带上海岛,激。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