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个案研究.doc
7页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个案研究(2009-03-16 09:43:31) 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个案研究张 丽[内容摘要] 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是一个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文中通过对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现状的较为深入的分析,尝试找出导致他们教育处于失权状况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关键词] 弱势群体;教育;赋权一、导论近年来,从农村中小学教育到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从教育资源的配给到“教育公平”问题的讨论,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社会关注的问题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弱势群体”没有统一的认识,主要有“社会弱者”、“社会弱势群体”或“脆弱群体”等称法总的来说,一部分人群(通常是少数)比另一部分人群(通常是多数)在经济、文化、体能、智能、处境等方面处于一种相对不利的地位,我们通常把他们称为弱势群体在本文中,我们主要把他们界定为进城农民工、城市低保户、农村贫困户曾经工作的合肥市第六十三中学位于合肥市的城郊结合部,学生家庭状况差距很大,这就为我贴近研究对象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本研究主要使用定性研究中的深层访谈的方法,通过对弱势群体中的两代人进行访谈和调查,进一步对弱势群体的子女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
在访谈对象的选取上,采用判断抽样与方便抽样结合的方法,我从界定的城市低保户、进城农民工、农村贫困户这三类主要弱势群体中各根据方便的原则选取 2-3 个访谈的家庭在资料收集中,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通过深层访谈并辅助以实地观察的方法获取资料笔者在 2006 年 4-6 月之间在合肥市瑶东社区、长丰县吴山镇和合肥市第63 中学进行访谈主要围绕调查对象对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现状的看法,对相应政策的了解和解读等方面展开,在征得被访者同意后,以现场笔录或录音的方式进行了深入访谈,并将其中的几个典型个案案例举出来,进而展开相应的归纳分析二、访谈对象基本情况案例 1:A,长丰县吴山镇人,18 岁,是家中次子,初中未毕业,目前在苏州打工,父亲身体不好,心和胃都有病母亲是聋哑人,父亲懂点哑语,能和母亲沟通长子 23 岁,高中毕业,目前在广州打工案例 2:B,16 岁,在合肥市某初中借读,成绩一般;老家在定远县的乡村,父亲在合肥做装潢,三年前随父母来到合肥市瑶东社区,妹妹 15 岁,也在该校上学,成绩一般案例 3:C,长丰县吴山镇人,15 岁,初中,父母亲已经离婚,他和爸爸生活,小乐爸爸 39 岁,司机,收入不稳定,总的来说经济状况在农村算一般。
案例 4:D,19 岁,长丰县吴山镇人,打工,弟弟 13 岁,曾经随打工的父母在外地读书,但是因为不能适应,去年转回本村小学读书,成绩一般案例 5:E:15 岁,长丰县吴山镇人,初二,准备辍学,家里还有一个弟弟在读书,爸爸出去打工后,妈妈在村里开了一个小卖部,因为家庭开支大所以经济状况总体还是很差案例 6:F,16 岁,初中,在合肥市某学校读书,成绩一般,父母都没有工作,主要经济来源是低保收入和妈妈打零工,经济非常困难案例 7:G,14 岁,初一,合肥人他是家中独子,在社区内一所比较好的学校里读书,成绩很一般,但和同学们相处比较愉快爸爸和妈妈下岗后一起摆摊子,收入比较少,对他的学习非常支持,希望他能上大学三、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面临的问题以下笔者首先将调查的资料进行描述,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发现弱势群体子女在教育问题上仍然处在实际的失权状态文中的小标题是在分析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一)实质上的教育不公平使得弱势群体子女在教育资源获得上处于劣势1、弱势群体子女在教育机会上承受着不同程度的不公:①从义务制教育的入学的机会获得上来看,虽然国家颁行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凡年满六周岁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但是实际上,在农村贫困地区,辍学现象要远远比有关机构统计的数据要多在访谈的 4 个案例中有 2 个已经辍学;②而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上来看,不单是农村贫困户,进城农民工和城市低保户子女都同样处于弱势一方面经济上的贫困是导致弱势群体子女丧失受教育机会的重要原因在我们调查的案例中的超过 18 岁的孩子中,很少有人接受过高等教育,同时当问到“你认为影响孩子教育的最大因素是什么”时,除了一个家长外其他家长都不假思索的说到“经济”;而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程中,高等教育收费也就成为弱势群体子女望“高等教育”而兴叹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案例:案例 7:G,1 4 岁,初一,父亲 41 岁、母亲 3 9 岁,他的成绩很一般,在社区内一所比较好的学校里读书,和同学们相处比较愉快父母亲是摆摊子做小生意的,一个月有两百多元的最低生活保障费用拿,对孩子的学习基本上是比较支持的,“希望他成绩好,读书为了以后的生活,没有学历以后不好找工作,所以是很支持他读书的”,“多读点书,找个好工作,有口饭吃”但是他们感觉到经济障碍是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障碍,“就怕看病和读书,要钱啊”,“经济困难有一点,但是读书还是要尽义务。
另外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实质上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使得弱势群体子女无法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在高考这一统一的测量标准下,弱势群体子女自然就被挤下了独木桥2、教育实质性不平等在弱势群体子女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大部分弱势群体子女虽然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到入学机会的均等对待,但相对强势群体已经将兴趣转移到追求教育的品位上,使其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而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在向实质性平等前进的过程中只能望而却步我们就一个具体案例来看:案例 4:D,女,1 9 岁,初中毕业后开始在东莞打工,父亲在外地打工搞装修,小弟弟 1 3 岁,曾经随打工的父母在外地读书,去年开始回本地读小学,也再“长两年身体”出去打工,因为“反正也考不上大学,读高中没有什么用(小 D)”,“再读也还是要去打工,不如早点出去赚两年钱(其母)”通过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导致小 D 不再升学和其弟弟辍学的原因一方面是经济困难,而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农村教学质量无法保障,教育在代际向上流动上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弱势群体对教育失去了信心,而自动放弃受教育机会当前我国教育的“贫富分化”愈演愈烈,而资源合理配置的教育平等似乎越来越远,教育不均衡问题日益凸现。
这种不均衡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由于我国现行的教育财政政策,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下放到地方政府,而大多乡镇政府财力匮乏,难以支撑义务教育的发展,许多农村学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甚至连正常的办公经费都不能保证在城市内部,一方面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他们的子女因为户籍或者经济等原因,却没有到当地公立学校就学的机会,只能在一些办学条件简陋的流动子女学校,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另一方面,一些城市低保户子女,虽然在基础教育上获得了一样的条件,但是当很多富裕家庭的孩子在学奥赛、钢琴,全面发展的时候,他们只能因为经济的原因而放弃在这种种的因素作用下弱势群体的子女在还未进入社会竞争前就已经处于了落后的地位,因此教育资源合理分配、从实质上真正促进教育平等成为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上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个人心理上的无权状态也是导致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日益严重的重要原因这里的“权”被定义为能力,而非“权力”和“权威”无权不仅是缺乏能力或资源的一种状态,而且是一个心理上内化过程Parsons、Jorgensen 指出,当个人对侵害他们的社会系统感到无权时,他们会把这种感觉内化并逐渐把自己看作是无助的,正是由于存在着这种无权感,使得人们指责和贬低自己,进而陷入无权的恶性循环。
案例 1:小 A,18 岁,是家中次子,初中未毕业,目前在苏州打工本人和家人都说他不爱读书,刚辍学时,初中的老师曾到家里找过家长做工作,父母给他准备了 300 元的学费,但是他仍旧不想去读,最后辍学,在不读书后整整两年,在家种田,看牛,“爹妈做什么,他做什么”,后来去苏州打工他的家人说,导致他不爱读书的原因,最直接的可能是哥哥的经历哥哥 2000 年高中毕业,毕业后去广东打工,打了三次,每次都几个月,但打工连车费都打不回来,去年打工的钱还不够自己使用,这个结果对他的影响很大,读了十二年书都这个样子,糊口都不行,读书有什么用读书没出息,又没得事做,找钱不容易”,长子是很想读书的,但是家里经济拮据高中时候,曾经发生一件事情,为了借到一个月 20 0 块的伙食费,迟到了两节课,被罚跑十圈他爸爸每次说到这事都一直觉得对儿子很过意不去但是那件事让次子更加不愿读书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小 A 辍学的原因不只是贫困,而重要的原因更多的是“读书没出息”、“读书也是打工,不如早赚钱”等等,他在说到哥哥读书事情的时候,还多次提到“他读了那么多书,现在和我一样读书没什么出息的”(案例 1 )“让他读书也是尽我们的义务,读到初中就好。
案例 3 )“我最想去学个技术,可以找到一个好一点的工作”(案例 4)要改变弱势群体的教育状况,通过个人心理上的增权,提高弱势群体自己的权利意识和获取权利的能力,改变他们的无力、无能和无奈也就变得非常重要三)社会公众对教育的“工具性”与“功利性”的高度认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停滞不前教育的工具性在农村主要表现为:只偏重教育的社会功能,忽视教育的本体功能,使弱势群体难以主动获得求生存、求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意识、人格与能力(陈敬朴,2004)在调查中发现家长都有着类似的想法,在问到“读书学习是为了什么”时,很多家长都回答“为了找工作”,“为了以后的生活”,有的还说:“再读也还是要去打工,不如早点出去赚两年钱案例 4)“爸爸希望我好好读书,学到更多的知识,以后上大学,有好的工作、好的收入案例 3)“爸爸说的,为了以后有个更好的工作啊!”(案例 5)“当然希望她成绩好,读书为了以后的生活,没有学历以后不好找工作,当然支持他读书,但是他成绩不好我们也没有办法,我们也不会啊,说实话请家教我们家不够条件案例 6)不单家长如此,社会公众对于教育功能的功利性认识几乎深入人心,虽然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开始强调“把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与创新能力作为目的”(陈敬朴,2004),但是实际上,长久以来“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教育工具性和功利性在人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促进教育从功利性到教育性回归的质的变革也是促进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
四)弱势群体的社会权利贫困彻底把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推到了劣势位置社会权利涵盖社会公正和适当的资源分配权、工作权、医疗权、财产权、住房权、晋升权、迁徙权、名誉权、教育权、娱乐权、被赡养权、以及平等的性别权等各个方面,弱势群体总体上的社会权利的缺乏,使得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弱势群体本身的声音非常微弱中国当前对于弱势群体教育问题的研究不少,特别是弱势群体教育的公平问题和弱势群体教育的政策问题的研究(姚本先、刘世清,2004;胡祖虔,2002;郑杭生、李迎生,2003;陈君贤,2004),同时国家政府也出台了很多的政策来促进教育公平,但是总体而言,因为全面社会权利的贫困,使得弱势群体本身的声音往往被淹没因此在教育资源分配和教育权利赋予上,更多的是按照社会主流人群的主观意志排列组合,尽管这样会使弱势群体获得一些资源,但是真正要改善自身地位和处境,就必须要社会赋予弱势群体更多的社会权利,并赋予他们发挥这些权利的公平的机会,发展他们在使用这些权利时的能力四、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由于本研究是定性研究,研究结果不具有代表性和推广性,但是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方面的欠缺,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发展针对改变弱势群体教育状况的措施。
因此,在结束本文之前,为了实现弱势群体教育的发展,综合现有弱势群体教育改革方面的实践,结合有关理论,提出以下建议: 1、经济的障碍严重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