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级其他课程研究性学习.doc
10页小学科学课中探究性学习教学方法的探讨小学科学课中探究性学习教学方法的探讨摘摘 要: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性学习” 已成为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本文针对小学科学课中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课如何让学 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进行了阐述,试图探索出一条具体操作中切实可行的有利于学生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关键词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范例范例 主题开放主题开放 引导引导 探究探究一、一、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今天,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已经使我们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等方 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自然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图景传统的仅以 文化知识教育为目的的教育体系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未来社会更需要乐于 探究、热爱科学、具有社会责任感,并会用科学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具有 良好科学素养的人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各国纷纷进 行教育改革美国著名的科学家施瓦布在 1961 年提出了与布鲁纳的“发现法” 相似,但更具有可操作性的“探究性”学习,又由于加涅的理论论证而备受 各国的重视1996 年《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 核心,澳大利亚、英国等许多国家也特别重视科学教育,重视科学教育中的 “探究性”学习。
近年来,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提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为重点 ” 新一轮的《科学课程标准》又提出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 宗旨 ”而审视当今的课堂教学就不难发现,我国的科学教育自 80 年代初 “兰·本达”教授的“探究-研讨”教学法传入以来,产生了很大飞跃,探究 已成为一种主要教学形式然而近几年来科学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平缓,有的 地区甚至滑坡的趋势具体表现为:教学目标始终没有脱离知识体系,所强 调的还是知识结论;教学方法上名为探究,却流于形式;师生关系上,主要 还是教师、教材为中心,学生被动地学习这一切都难以适应素质教育对人 才培养的需求为此《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 “探究性学习”在美国科学课中已普遍使用,国内近两年有很多地区推广 “探究性学习” ,但具体操作方法切合实际的很少,小学科学课教学方法改革已到了关口因此,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面对新教材、新理念,如何在 科学课中探索出一条具体操作中切实可行的、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 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二、二、研究目标、依据研究目标、依据 1.目标目标 (1) 科研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教学 方法,形成一个切实可行、操作性强、效果明显的方案,这样不仅有利于丰 富和发展探究性学习的一般理论,为新的科学课程理念的实施提供素材,更 对于人们接受并运用探究式教学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实践意义。
(2) 育人价值: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引领他们学习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乐于 与人合作,从而培养其良好的科学素养,为其终生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3) 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教师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培养教师 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2.依据.依据 (1)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即学习 者将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 (2)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习是一种能动地建构过程,学习过 程是通过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实现同化与顺化,来建构知识的内部图式, 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以转换和发展 (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本 身发生兴趣,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就能激发学习动机他认为学生 的学习需要将知识内化到主体的认知结构中,是一个积极探索转化和研究过 程4)《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 《美国国家科学标准》都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是指深入探讨、反复研究,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科 学探究的表述是:“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建构知识、形成科学概念、领悟 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
”探究性学习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 学内容,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 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的特征是:提出问题(学习者能围绕科学性 问题展开探究活动)、收集数据(学习者获取一定的证据)、形成解释(学习者能根据实证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评价结果(学习者能对自己的解释进行评价)、 检验结果(学习者交流和验证他们提出的解释)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是 一种积极、能动的学习过程,是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学习科 学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 学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种学习方式更强调、更注重主体的积 极参与、主动探索,因而更能使学生产生“要学习”的强烈心理倾向,从而 有利于知识的建构,有利于知识的同化与顺化,更使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 因而能促进主体全面健康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深出有一种 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 神世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正因如此,我们应经常满足他们的欲望,引领他 们去主动探究大自然的秘密三、三、研究方法与过程研究方法与过程(一)确定实验对象、实施教师(一)确定实验对象、实施教师 本课题选用三年级两个班进行实验,因为这两个班学生综合素质相当, 且班级人数适宜,适合做课题研究。
拟订三年一班为实验班,三年二班为对 比班 实施教师:由本人进行课题实验二)确定实验内容(二)确定实验内容 本课题选用人教版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第六册的部分课 程,如《花的构造》 、 《种子的构造》 、 《鱼》 、 《昆虫》 、 《物体的热胀冷缩》等 课在两个班进行同内容的教学实验班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而对比班则 按着教材编写的顺序,按参考书的要求进行教学,即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 行教学三)探索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三)探索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科学课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教学方法的导向尤为重要 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即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目的,以启发学生 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为主要策略,以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主要学习 环境其次,要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 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以科学家为榜样,用已知的知识去探究未知,最 终获得问题的解决,具体地说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1.引导引导——探究教学方法探究教学方法 即:以学生探究为主,教师引导贯穿始终 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主动地探索与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内在联系,把学习知识过程和探索知识过程统一起来。
这种教学方 法最大特点是:教师是引领者、指导者,学生是主动的探索者其最大优点 在于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发现问题、怎样加工信息、如何推理论证, 有利于知识技能的迁移并在学生亲身探究过程中,发展归纳概括等思维能 力,掌握探究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 生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其次,启发学生思考,对问题进行大 胆的猜想假设第三,引导学生制定一定的计划,并通过观察实验对所做的 猜想假设进行验证然后,组织学生在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并与同学 交流等一系列认知操作过程中,寻找问题的解决,促进问题的解决,最后引 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其一般程序是:教师 →→ →→ →→ → → →学生 →→ →→ →→ →→ ↙ ↘ ↙ ↘ ↘ 案例分析:例如《气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教 师学 生1.创设情景 ① 同学们,今天我和殷老师打乒乓球, 不小心把乒乓球踩瘪了,但没有破, 谁能帮老师想办法让它鼓起来? ② 教师演示:把乒乓球放热水中一烫就 鼓起来。
③ 讨论:看到这种现象,你想提出什麽 问题吗?让学生发散思维自由想办法,教师不加评 论教师根据教室现有条件可选择用热水 方法亲自试一试1.提出问题:为什麽乒乓球用热水一烫就 会鼓起来?2.启发思考:请同学们猜想一下,是什麽 原因使球鼓起来的?2.猜想假设: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大 胆猜想,如,可能是球内气体受热膨胀把创设情境 启发思考指导探究组织研讨引导归纳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自行探究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整 理 信 息表达与交流思考与结论要弄清乒乓球为什麽会鼓起来,你认为应 该先解决什麽问题?皮鼓起来,也可能是球的外皮膨胀变鼓等 学生的想法不见得只有这两种,不要限制 学生的思路 学生:先解决气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3.指导探究 ①各组实验桌上有老师和同学们准备的各 种材料,对于这些材料你有什麽不认识、 不清楚的吗? ②请各小组利用这些材料自行设计实验研 究气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3.自行探究 ①学生质疑 ②学生根据所给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制 定实验计划,并亲自观察实验4.组织研讨:你是怎样做的实验?看到了 什麽样的实验现象?你设计的实验说明了 什麽?4.分析研究:每个同学搜集并整理在实验 中获得的信息,并把自己的所看所想先在 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5.引导归纳:以上实验说明了什麽? 解决问题:既然气体、外皮(固体)都有 热胀冷缩的性质,那麽到底是谁的膨胀才 使球鼓起来呢?5.得出结论:气体有热胀冷缩性质 学生讨论并实验:可以把漏了气的乒乓球 放入热水中,发现不会鼓起来,从而证明 是球内气体把外皮胀鼓的这种教学方法适合于以探求科学规律为主的科学课2.2.主题开放性教学方法主题开放性教学方法 即:围绕一个主题,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问 题,然后自愿结组,采用各种方法进行探究 传统的探究性学习总是把上课作为探究的起点,下课作为探究的终点, 即使下课教师一句:“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课后继续研究 ”也仅仅是个形式 而已个别学生可能真的研究,也由于得不到老师的帮助、鼓励而兴趣索然, 而且从另一角度而言,自然世界丰富多彩,大千世界包罗万象,岂止 40 分钟 所能涵盖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制定计 划解决问题等等,而在一节课就要让学生亲历这样的过程,没有别的办法, 只能将内容减之又减,教师引完又导,学生也就完全失去了自主学习自主探 究的机会而“主题开放性”教学方法其最大特点是把探究的权利完全给了 学生,其最大优点是:这种方法打破了 40 分钟这一时间的局限,打破了只在 课堂这一空间的限制,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成为可能,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 作用,挖掘学生创新学习潜能。
其一般程序是:案例分析:《鱼》确立课题 发问质疑自愿结组 探讨研究表达交流教 师 学 生1.同学们都很喜欢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 研究鱼好吗?1.确立课题 课题可以由老师确立,也可 以由学生选择其感兴趣的自行确立2.关于鱼,你都想知道它的那些事情?2.发问质疑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学生的 提问应不受限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问 题归纳3.同学们提了这麽多的问题,那麽你想研 究什麽问题呢?3.自愿结组 请打算研究同一问题的同学 结成一个研究小组4.请每个研究小组讨论研究方法,制定研 究计划,并分别进行研究4.探讨研究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课题采用 适当方式进行研究,如:网络搜索、参观 考察、观察实验、书店查询等等5.教师选择时间让学生交流研究成果5.表达交流 各研究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 研究成果,全班同学互相交流 学生围绕着“鱼”提出了 20 多个感兴趣的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