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外科学论文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的临床体会.doc
4页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的临床体会摘 要:目的:观察联合腰•硬麻醉的效果;方法;对100例ASA评级1一2 级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麻醉起效时间用药量、镇痛效果肌肉松弛程度、血压下 降幅度、术中是否需用辅助药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联合蛛 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麻醉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单纯硬膜外麻醉,镇痛效果优于单纯 硬膜外麻醉,肌肉松弛良好,辅助用药率显著低于单纯硬膜外麻醉,收液压下降幅度两者无 明显差异结论: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综合了腰椎穿刺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的 优点,具有起效快,作用显著可靠,用药量少,可控性强,对人体呼吸循环等生理影响小, 并可用于术后镇痛等优点,特别适用于麻醉平面T6以下手术和时间超过3小时的下腹部, 盆腔,下肢手术等思想汇报/sixianghuibao/关键同: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临床应用联合硬膜外麻醉具有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SA)和硬膜外麻醉(EA) 的双重特点,以其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起效快,阻滞完善,肌松满意和硬膜外麻醉的不受时 间限制,可用于术后镇痛,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近十余年来临床应用逐渐增多[I]。
单纯 硬膜外麻醉失败率较高,对一些难度大,范围广的手术,尤其肥胖患者进行脐部以下部位的 手术时,往往因麻醉平-面狭窄,龈神经阻滞不完善,肌松效果差,镇痛不完全而影响手术操 作,为此采用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CSEA)的方法,可以达到两种麻醉方 法互补的效果,提高手术麻醉的成功率笔者将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与单纯 硬膜外麻醉(EA)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ASA1〜2级择期手术10()例,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19-65 岁,平均42岁;体重40〜70 kg,平均55 kg,妇产科手术36例,基本外科手术42例,骨 外科手术22例手术时间30〜505 min,术前用药均为手术前肌肉注射阿托品0.5 mg,苯 妥英钠1.0 g1.2麻醉方.法:A组(硬膜外麻醉,50例,平均年龄42岁),于手术相应的脊髓支配节段 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2%利多卡因实施麻醉B组(CSEA, 50例,平均年龄42岁)患 者取侧卧位,低头,双腿屈山1,双手抱膝,选用一次性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 联合穿刺套针,常规消毒,经L2, 3或L3, 4先行硬膜外穿刺,穿次成功后经硬膜外穿刺 针置入25 G腰穿针,穿破蛛网膜后至蛛网膜下腔,见脑积液流出后注入0.5%布比卡因10〜 15 ml,退出腰椎穿刺针,再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3 cm,平卧位后,以针刺法测定阻滞范 I韦I,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后10 min根据阻滞平面及患者情况的情硬膜外给药,蛛网膜下腔 阻滞麻醉完全后可给2〜4 ml试验剂量,如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不全或者失败则经硬膜外追 加麻醉药物。
经临床观察,两组硬膜外追加用药相同,均为2%利多卡因手术过程中全部患者均 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和血氧饱和度(SpO2)观察记录麻醉起始时间(注射麻醉药物至手 术区域针刺无痛时间),阻滞平面上界,收缩压下降幅度,局部麻醉药总用量,辅助药使用 率及麻醉并发症结果以均数土标准差()表示,组间对照采用方差分析手术结束后所有 患者常规经硬膜外注入稀释后的吗啡1.5〜2.0 mg,用于术后镇痛,并观察镇痛情况及并发 症2麻醉效果A组:显效迟缓,诱导时间为(18.053.35) min, 3例阻滞不全,需用辅助药物的 40例B组:麻醉显效时间迅速,从注入药物到阻滞平面满足手术要求时间为(8.702.40) min,麻醉15 min后下肢运动神经被阻滞达Bromage 3级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用药量为 (2.10+2.20) mg,手术组所有病例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作用完全,阻滞平面可上升1〜2个 节段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V0.01)两组术中均有血压下降(即较基础血压下降20%), A组2例B组3例,均通过快速 输液及麻黄碱升压纠正硬膜外注入吗啡用于术后镇痛,两组患者均有良好的镇痛效果恶心、呕吐、瘙痒、 头晕、嗜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均无头痛,腰腿痛 及呼吸抑制的现象。
3讨论现行的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各有利弊,单一的麻醉方法难以完全满足 临床需要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要求在确定硬膜外针进入硬膜外腔后,再行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穿刺,穿刺时腰穿针进针要柬直,见脑脊液后方可注药,成功率高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取长补短,更加适应患者生理改变的需要, 尽可能减少手术创伤刺激,麻醉方法和麻醉药物对患者的胜利干扰,具有如下特点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将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确切可靠性与硬膜外 麻醉的方便灵活结合,具有局麻药用量少,麻醉起始时间断(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硬膜 外麻醉组较硬膜外麻醉组有显著差异),效果确切,对呼吸循环影响小等优点蛛网膜下腔 阻滞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可完全阻断交感神经,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纤维有效地抑制创伤 刺激向中枢的传导,减少机体的应激反应,在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的下肢手术中,止血带常 给患者带来不适,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由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可阻断本 体压力感受器,所以患者能很好耐受止血带的不适感觉完善的麻醉效果,在满足手术需要 的同时也减轻患者的痛苦,采用重比重溶液的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起效快效果确切,没有 其他任何一种麻醉方法可产生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类似的肌肉松弛,为中下腹手术提供良 好的手术条件。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的应用使麻醉平面便于调节,在平面较 低或阻滞时间不足时,通过硬膜外导管迫加局部麻醉药使麻醉维持时间延长,作用完善如 在了宫完全切除手术中,要求手术时间较长,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作用时间有限,联合蛛 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就可以及时补充硬膜外麻醉用药,保持持续给药,腹肌松弛, 肠管安静,保证手术顺利完成论文代写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的麻醉管理要比硬膜外麻醉简单安全,蛛网膜 下腔阻滞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组局部麻醉药用量比硬膜外麻醉组显著减少,避免了局部麻醉 药中毒的E能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组较少的局部麻醉药用量产生的阻滞平 面与硬膜外麻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收缩压下降幅度与硬膜外组差异无 统计学意 总结大全/html/zongjie/义(P>0.05),辅助用药率显著低于硬膜外组,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安全 性能高于硬膜外组,对患者的生理影响小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的麻醉失败率为0,与硬膜外组比较,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分析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组低失败率原因是联合蛛网 膜下腔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在确定穿刺针至硬膜外腔后,再经硬膜外穿刺针置入腰穿针,见 脑脊液后注入局部麻醉药退出腰穿针,置入硬膜外导管。
其穿刺解剖层次分明,从而减少了 硬膜外麻醉失败率,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组术后并发症为0,极大地减轻了 患者的痛苦,这是由于联含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腰穿针比普通腰穿针细,脑肯液 几乎不流失,采用25 G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穿刺针未发生脑有液流失后头痛,应用联合蛛 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后可根据需要给予硬膜外止痛此外,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综合了腰椎穿刺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的优 点,具有起效快、作用完善可靠、用药量少、可控性强、对人体呼吸循环等生理影响小,并 可用于术后镇痛等优点,同时降低了术后头痛及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联合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特别适合于麻醉平面T6以下手术和时间超过3 h的下腹部、 盆腔、下肢手术等综上所述,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的麻醉特点,阻滞效果及术后并发 症等方面的优点,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目前是一神实用、安全、方便、经济 的麻醉方法,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4参考文献[1]黄金平,李玉明,王益顺,等.比重布比卡因单侧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在下肢单侧手术中 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8): 1556.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l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李庆学、彭建武],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M].北京:北京 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Lian, Shuneng. 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Ma,Huijuan,andMiaoJu.[马会娟、苗菊],当代诉方翻译理论选读[MJ.北京:外语教学 与研究出版社,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Xu, Jianping,[许建平],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Yan, Qigang,[严启刚],英语翻译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英汉翻译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Zhou, Zhipei.[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