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国情国策教学研究.doc

16页
  • 卖家[上传人]:hh****pk
  • 文档编号:281843173
  • 上传时间:2022-04-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6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专题讲座初中思品“国情国策”的教学研究乔口洁(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第一部分学科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一、基本概念分析——初级阶段理论体系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岀「'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 的根据认识国情从社会角度看,是搞清楚我国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当前社会的 主要才厉和它的发展程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 的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进行再认识,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还 处在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即初级阶段的判断依据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如邓小平指出的, 底了薄、人口多、生产力落后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 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十二大报告再次指岀: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 处在初级发展阶段1987年党的十三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了系统的论证,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理论形成之后,党的十四人、十五大、十六人及党的十七人乂都重申我国正处于 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笫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 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 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笫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则阐明了 我国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 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丿力的特定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对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这直接关系到该 阶段中心任务的确定1981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來党的若于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主要矛盾作了精确的概括,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 耍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才盾”党的十二人确认了这个说法,并把它载入了党纲以后, 历次党代会都强调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LI益增t的物质 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牛产之间的才盾在我国社会主要才盾中,生产力落后将长期是矛盾 的主要方面所以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此,确立了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发展生产力,以及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简要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我们讲坚持党的基木路线不动摇,可以说就是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改苹开放 是发展经济的动力,四项基木原则解决发展的方向问题,因此它们是统一的到了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 一起写入了基本路 线,表明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党对奋斗目标的认识逐渐深化二、 国情教育在课程中的位置思想品徳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的知识日标中要求,通过教学,学生要“了解我国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国策以及实现全而建设小康社会奋斗冃标的新要求,初步了解当 今世界的发展状况纵观教材口J以看到,国情教育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我的成长、我和他人的关系及我 和集体的关系”后,进一步明了我和国家、社会的关系的需要——知国情、爱中华;国情教 育也是课程标准中四个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Z—将国情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教学 内容,不仅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而且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无论从公民意识培养还是提高思想 品德的品质,都要求学生了解我们的国家、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命运,并将个人的发展前•景 与之相连同时,国悄内容也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的授后部分,因而,教学不仅要承接初一、 初二年级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还要考虑到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的衔接,教学应观 照到高一年级《经济主活》、《政治主活》教材的相关内容学习。

      三、 理论发展与知识拓展1. 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问题是当前许多国家发展中而临的共同问题,能否处理好民族问题直接关系到国 家的稳定及人民生活的安康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民族团 结教育是国情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基点是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爱我们多民族的统一的大 家庭的情感认识国情就必须认清:民族关系始终是我们这个多民族统一国家至关重要的政治和社 会关系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棊木原则是: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 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合作及各民族共同繁荣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巩固,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 中华民族的先民早就认识到,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个体必须结成整体,才能生存和发展 这种整体意识在全民族得到普遍认同和升华,成为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这种民族统一 的梢神,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时期,还是在祖国而临危难,牛:死存亡的关头,都 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民族团结要建立在民族平等的革础上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 律平等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的区別,绝无高低优劣Z分。

      各民族人民都是国 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亨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 的义务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平等意识是发白内心的,绝不是一方居高临下地煬予另一方 利益和关怀建立在真正民族平等基础上的民族团结才是长久、巩固的保证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才能有民族的合作,带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 这种制度是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原则的体现2.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1997年、1999年中国政府相继收冋香港的主权、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台湾问题 与香港、澳门有所不同,属于中国的内政但它们都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台湾人民同大陆人民同根、同宗、 同源,承继着相同的文化传统1895年FI本通过侵略战争从中国割占台湾1945年H本 无条件投降后,台湾冋归中国,中国政府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1949年10月1 LI ,中 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取代中华民国政府成为全中国的唯一的合法政府和在国际 上的唯一合法代表这是在同一国际法主体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新政权収代旧政权,中国 的主权和固有的领土疆域并没有曲此而改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当然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国 的主权,其中包括对台湾的主权台湾与祖国的分离违反我们民族的利益和愿望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实现祖国的 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决心,符合 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60年來,我们党和政府对台方针政策人致经历了由“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两个 重要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 “和平统一、一国两 制”的科学构想,是实现祖国完全统-•的最佳模式1979年1刀1 口中美建交,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 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9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在 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丄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 台湾人民蒙受损失”这是党和政府和平统一祖国方针的集中体现,标志着党对台政策的 重大转变1月,邓小平指出:“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只要台湾回归祖国, 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至此,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和平统一祖国的 方针授终确立1982年1月,邓小平首次提岀“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

      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 策在台湾问题上,我们坚决反对“誓词”、“”1995年1月30日, 江泽民发表了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现阶段发 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其中明确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 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坚决地维护一个中国原则强调维护祖国统一事关中华民族的根 本利益;并在坚持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基础上,提出“文攻武备”的总方 略2005年3月,胡锦涛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即:坚持一个中国 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 对“”分裂活动决不妥协2006年4月,胡锦涛进一步提出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 同胞共同奋斗的目标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 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 族的根本利益2008年12月15 H ,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正式启动随着两岸开始 正式边入海空直航、直接通商、肓接通邮的人三通时代,两岸关系进入新的时代。

      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我们愿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 景只要海内外的中华儿女紧密团结,共同奋斗,祖国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实现需要指出的是,国情教育不仅要关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主权、国家统一,还 要关注到我国的海洋领土中国是个海洋大国,大陆岸线1800()多公里,50()平方米以 上的岛屿6900余个有38万平方公里领海区域,约30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多年来, 我们比较忽略海洋国土的主权教育最近的南海局势提示我们,海洋国土教育是国家统 -教疗乃至国情教冇非常重要的内容20多年前,邓小平就为我们确立了 “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对于 最近发生的南海海域紧张局势,有很多不同的声音主张武力解决的有之,主张外交途径谈 判的也有很多,述有其他解决方案对此,我们不在这里展开论证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耍让 学生清晰地了解我国的领土、领海、海洋国土面积,以及国家主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南海 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争议,是因为这里有极为丰富的油气资源,而且今天的技术水平已经可以 进行开采世界之争往往最终争的都是经济利益,各个国家都在考虑拓展自己国家、民族的 生存空间对于各争议国的利益诉求,我们充分理解,并可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利 益共寧。

      但前提一定是“主权在我”,这是我们解决南海问题的原则国情教育即爱国主义 教育,爱国的基本要求就是维护国家的主权3・从人口问题看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我国目前有将近14亿人口,从总体上看,我国人口发展速度过快,是一•个人口众多 的国家,这是我国的一个基木国情邓小平曾将这一国情特点概括为底了薄、人口多为此, 我国《宪法》第25条明确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牛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 划相适应我国1980年婚姻法根据宪法这一精神,将计划牛育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写入, 这对有效地调节人口的再生产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婚姻法》(2001 年修正案)继续将这一原则保超在修正后的婚姻法中所谓“人口多”或“增长快”都是相对的,即相对于拥有的资源和经济发展速度与水 平而言按照恩格斯的观点,人类社会的牛产包括两人类:一是“牛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 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二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人类社会的发展, 受着两种牛产的制约而两种住产相互Z间,也存在着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两种生产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口的 生产从属于物质资料的生产,受物质资料生产的制约。

      人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的再 牛产和物质资料的再主产有着多方面的内在联系人口的过多或过少以及人口的质量,都会 影响社会生活资料的生产,并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就我国情况阳言,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同社会经济发展严重失调这种状况给我国 经济发展和人民。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