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张荫麟诗歌翻译的诗学解读.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31394655
  • 上传时间:2018-02-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2.50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张荫麟诗歌翻译的诗学解读 文珊 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要: 张荫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史学家, 但其诗人和译者的身份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张荫麟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中文言旧诗体译诗派的重要代表张荫麟以主体诗学中固有的诗歌形式替代原诗的形式结构, 采用文言译诗, 这与当时占据译诗领域主流地位的白话自由体译诗派彻底抛弃中国诗学传统和文言的激进做法形成了对立, 对于传承中国文化的诗学传统起到了积极作用关键词: 张荫麟; 诗歌翻译; 诗学; 文言; 白话; 作者简介:文珊 (1972—) , 女, 湖南桃江人, 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 博士研究方向:翻译学、英美文学等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五四时期西诗汉译流派之诗学批评研究”, 编号:15YJA752015A Poetic Interpretation of ZHANG Yinlin's Poetry TranslationWEN Sh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bstract: ZHANG Yinlin is a famous historian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but his identities as a poet and a translator have been ignored for the most of the time. He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translators of the classical-verse translation school during the May-Fourth New Cultural Movement. The poetic interpretation shows that ZHANG was dedicated to translating foreign pomes with classical Chinese and replacing the form of the original poems with traditional structure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ZHANG's poetry translation was apparently in contrast to the practice of free-verse translation school who then occupied the mainstream in the field of poetry translation and aimed to destroy thoroughly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poetics and classical Chinese, thu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inheriting Chinese poetic tradition.Keyword: ZHANG Yinlin; poetry translation; poetics; classical Chinese; vernacular Chinese; 一引言五四时期的诗歌翻译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译诗数量、翻译队伍以及译诗所产生的影响都史无前例。

      并逐步形成了三大主要译诗流派, 即, 以《新青年》同人、少年中国学会、文学研究社以及创造社等为代表的白话自由体译诗派, 以新月派为代表的白话新格律体译诗派, 及以学衡派为代表的文言旧诗体译诗派[1]其中, 学衡派因《学衡》杂志得名, 文言旧诗体译诗派的译诗活动主要依托《学衡》杂志展开, 其代表性译诗家主要有吴宓、张荫麟、吴芳吉、李思纯等作为文言旧诗体译诗派的重要代表, 张荫麟极力主张言文不能合一, 力主以归化策略将外国诗歌进行改写但是, 由于张荫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史学家, 有关他的研究虽然不少, 但多是从史学角度入手, 其诗人和译者的身份及其影响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关注翻译研究文化学派主将巴斯奈特 (Susan Bassnett) 和勒菲弗尔 (Andre Lefevere) 指出:“翻译是对原文的改写一切翻译, 无论其意图如何, 都反映了某种意识形态和诗学, 据此以特定方式在特定社会操纵文学发挥功能改写就是操纵[2]“在翻译过程的各个层次, 可以看出, 如果语言学的考虑与意识形态和/或诗学的考虑发生冲突时, 总是意识形态和/或诗学胜出……赞助人感兴趣的通常是文学的意识形态, 而专业人士关心的则是诗学。

      [3]本文拟从诗学的角度对翻译活动中的“专业人士”张荫麟的诗歌翻译活动及其代表性诗歌译本进行考察, 以期客观探讨和评价在当时白话译诗如火如荼的语境中显得格外另类和保守的文言旧诗体译诗派的译诗动机和诗学价值二张荫麟诗歌翻译活动概述张荫麟 (1905—1942) , 字素痴, 是我国近代著名史学家, 被学界大家称为“文史哲”之通才, 因年仅 37 岁英年早逝, 又被称为“悲剧天才”他 1923年考入清华学校, 1929 年以优异成绩毕业, 即去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西洋哲学史和社会学, 不待五年期满, 修完应学课程提前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张荫麟从小天赋极高, 有异乎常人的记性和悟性, 犹好读书, 国学功底深厚, 年仅 16岁即考入清华, 先后在《学衡》、《东方杂志》、《清华学报》、《燕京学报》、《大公报·文学副刊》等刊物上发表论著四十余篇他在 19 岁时就曾批评梁启超对孔子的考证, 后来又指出顾颉刚《古史辨》在方法上误用“默证”, 并对胡适、冯友兰的著述及郭沫若的译作提出诸多颇有见地的批评, 一时名扬学界虽然张荫麟主攻哲学历史, 但他对西洋文学, 尤其是诗歌及诗歌翻译兴趣深厚他在勤修历史、哲学、文学、心理学、社会学、逻辑学等课程之余, 积极研习英文, 在清华仅三年便已能纯熟地阅览英人典籍, 又兴之所至, 修读了当时学衡派领军人物吴宓所开设的“翻译”课程。

      他的清华同窗好友, 后来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翻译家贺麟, 对此曾如此描述:“民国十四年, 吴宓 (雨僧) 先生初到清华, 任研究院主任, 无疑地, 吴宓先生是当时清华的一个精神力量他开了一班‘翻译’的课程, 选习的人并不多, 有时课堂上, 只有荫麟、陈铨和我三人……在吴先生的鼓励下, 荫麟译了不少西洋诗[4]正是出于对诗歌的喜爱, 在导师吴宓的引导下, 张荫麟着手诗歌翻译, 涉及英文和德文, 其译文典雅工整, 常常受到吴宓嘉许张荫麟的翻译活动大约在1928 至 1942 年的 14 年时间作为学衡派的一员, 张荫麟积极参与了吴宓组织的一诗多译活动他翻译于 1925 年 3 月《学衡》第 39 期的 2 首译诗, 一首是与陈铨、顾谦吉、李惟果合译的安诺德的《安诺德罗壁礼拜堂诗》 (Rughy Chapel 第 58—72 行) ;另一首诗是威至威斯 (William Wordsworth, 今通译为华兹华斯) 的《佳人处僻地之三彼姝宅幽僻》 (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den Ways) , 同期刊登了陈铨、顾谦吉、杨葆昌、杨昌龄、张敷荣、董承显、贺麟对于该诗的七种译文, 每个译者的题目有所不同。

      作为《学衡》主编的吴宓在该期的按语中特别交代了“今并列诸君所译, 备读者比较观览”的意图张荫麟还翻译了罗色蒂女士 (C.G.Rossetti) 的《愿君常忆我》 (Remeber) , 载于 1926 年 1 月《学衡》第 49 期, 同期还刊登了吴宓、陈铨、杨昌龄、贺麟对于该诗的不同译文, 译诗后另有吴宓的《论罗色蒂女士之诗》的论述文字张荫麟还翻译了罗色蒂女士的诗歌《上山》 (Up-hill) , 载于1926 年 8 月《学衡》第 56 期, 又译了罗色蒂女士的诗歌《弃绝》 (Abnegation) , 载于 1928 年 7 月《学衡》第 64 期, 同期, 吴宓将该诗译为《古决绝辞》、贺麟译为《明志》;张荫麟还完整地翻译了罗色蒂女士之兄 D.G.罗色蒂 (D.G.Rossetti) 的 24 节长诗《幸福女郎》 (The Blessed Damozel) , 载于 1928 年 9 月《学衡》第 65 期此外, 张荫麟还翻译了海纳的德语诗歌《二战士》, 载于 1931 年 12 月 21 日《大公报·文学副刊》第 206 期他还将歌德的长篇诗剧《浮士德》 (Faust) 完整地翻译出来, 由于篇幅很长, 分别载于《大公报·文学副刊》第 222、223、224、243、245、273、280、282 期上, 时间跨度一年有余, 从 1932 年 3 月直至 1933 年 5 月。

      在他以“素痴”为署名所翻译的葛拉汉氏 (Marcos Graham) 英文版《革命诗选》 (An anthology of Revolutionary Poetry) 中, 他还分别选译了汉德生 (Henderson) 的《工人春日歌》 (The Workers’Song of Springtide) 、屠格涅夫 (Turgenieve) 的《革命者》 (The Revolutionist) , 载于 1930 年 2 月 1 日《大公报·文学副刊》110 期张荫麟的翻译技巧, 不仅为当时学人所称赞, 后世学者亦评价甚高陈润成甚至认为:“他的翻译技巧, 师承吴宓, 青出于蓝[5]三张荫麟诗歌翻译的诗学动机张荫麟认为在翻译过程中, 译文相对于原文, 总是有所损失, 几乎永远不可能完整传达出原作的所有内涵和因素, “异国文字互译, 无论译者忠实及正确之情度如何, 终不能使二者如一……若一国之文藉原本已失, 只有乙邦译本, 则其内容之正确程度有减[6]尽管如此, 作为一个诗学素养极高且治学严谨的历史学者, 他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翻译活动的动机及其价值比如, 对于西学输入中国并盛极一时的主要原因, 他在 1924 年 6 月《清华学报》1 卷 1 期上就明确指出:“西学输入之中绝———明清之交, 耶稣会士得自由入居内地, 多与中国人士交游, 从事传授西说, 翻译西籍, 而其后又得清圣祖之提倡, 故西学输入极一时之盛”。

      他不仅承认翻译在西学传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更强调翻译选材的重要性, 主张要善于选择外国文化之瑰宝精品, 而不能流于琐碎, 鱼龙混杂地不加选择的翻译在 1928 年 4 月 2 日《大公报·文学副刊》13 期的《评郭沫若译上部》一文中, 他明确指出:“尝病国人之读西书, 多不知善择, 往往小言琐记, 视同圭珍;而文化之结晶、不朽之名著, 反束于高阁, 其介绍繙译也亦然往者林琴南氏以旷世之文笔, 而不舍之辛勤, 而所译多第二三流以下作品, 论者惜之, 而后人知以林氏为鉴者盖鲜[7]在其《革命诗选》一文中, 张荫麟以“素痴”为署名还谈到了甄选的具体情况:“最近美国无政府主义者葛拉汉氏有《革命诗选》之编, 网罗奇富, 而尤注重于当代生存之作者此适为吾人所亟欲睹之书故不辞犯‘投机’之嫌, 为之介绍此类诗集在西方亦属罕觏[8]显然, 在张荫麟看来, 在进行翻译时, 应该考虑作品的思想及时代内涵、普世性与丰富性等情况, 应该选择西方“文化之结晶、不朽之名著”他自己所翻译的诗歌均出自西方极具有代表性的诗人, 包括英国新人文主义代表阿诺德, “湖畔诗人”华兹华斯, 前拉斐尔派罗色蒂兄妹, 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诗人歌德, 以及俄国享有世界声誉的艺术大师屠格涅夫等。

      如果说早期张荫麟选择英国这几位重要诗人的作品进行翻译多是出于导师吴宓的组织引导, 那么他对于歌德和屠格涅夫等重要诗人作品的翻译就完全是在秉承学衡派一贯严谨的治学态度下的一种自觉选择张荫麟认为“歌德 (Goethe) 之《浮士德》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