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鬼恋》中中国传统文学与西方现代性的融合文学评论论文.doc
3页浅析《鬼恋》中中国传统文学与西方现代性的融合_文学评论论文 【摘要】徐訏的创作具有中西方双重文化记忆,他的成名作《鬼恋》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又蕴涵了现代西方的哲学思考与艺术技巧,本文主要从故事情节、表现主题和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分析《鬼恋》对中国古典小说和西方现代文学的融合,以期能够更好地把握徐訏创作独特风格 【关键词】徐訏;传统;现代性 徐訏是现当代文学史上被称为“鬼才”、“全才”的一位高产作家长期以来,如徐訏这样一个在港台评论界被视为“世界级”作家的重要人物,不得不说,在大陆对他的作品的重视程度并不足够,但是这丝毫不能淹没他的作品的价值徐訏的创作的意义在于,“在那个时代,他几乎是第一个摆脱了描写中国旧家庭、旧社会的窠臼,走向一个崭新的世界,用生动紧凑的故事,表明幻想,使读者一下子象看见了满天彩虹 《鬼恋》是徐訏的成名作作品主要描写了一个参加过革命经历过残酷的斗争之后厌倦了世事、像鬼一样生活的女子与“我”邂逅、相知、相爱、最终又分离的故事小说以“我”对这个自称为“鬼”的女子的真实身份的探求为引线,展现了一段浪漫的带有传奇色彩的情感。
小说充满了中国古典小说聊斋的离奇、诡异的氛围,同时,作者在作品中融入了很多关于现代性的思考,赋予小说大量的现代性元素,以下将从三个方向进行具体评述 一、故事情节 从一个冬夜里偶然的问路开始,到“我”与“鬼”在月夜频频相会谈天说地,为她的美丽和才情倾倒,再到“我”因求爱而不得生病,《鬼恋》延续着中国传统古典小说的经典情节,宛然一个上海版的现代聊斋小说故事情节蜿蜒曲折,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正是中国传统小说的影响,使得《鬼恋》故事情节充满吸引力,一旦读下去就让人想要一探究竟 与小说的前半部分相比,小说的后半部分的故事情节更能体现出现代性色彩随着情节的发展,“鬼”的真实身份逐渐浮现:“鬼”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鬼,而是一种“对于人事都已厌倦的生存”;“鬼”与人的距离并不是生与死,而是不同的生存方式鬼”作为一个独立、坚强、冷静、充满智慧的现代女性,与“我”相爱后却不肯为爱情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继续遵循内心的理想,保持与“人”的距离,最终选择独自离开故事的最后摆脱了传统人鬼相恋之后两情相悦,追求长相厮守的大团圆结局,只留下“我”和一个遥远的梦境、一份难以磨灭的记忆,具有鲜明的现代意味 二、表现主题 《鬼恋》是讲人鬼之间的恋爱故事,这是在中国传统小说中屡见不鲜的主题。
而作者将“鬼”的身份虚化了鬼”是一个隐喻,“鬼”并不是一个真正的鬼,而是一个厌倦人间、主动选择像鬼一样生活在黑暗的夜里的玩世者 作者笔下的“鬼”不仅仅具有传统文化中冷艳、诡异、美丽到可怕的女鬼形象,而且赋予了她“佛性”和“仙气”这不仅仅表现在 “鬼”的“没有一点俗气,也没有一点市井的派头”的洁净、高贵气质,而且表现在“鬼”选择的超凡脱俗的生活方式鬼的美不再是阴暗、让人毛骨悚然的,而是一种洁净的、出世的美这无疑是对中国古典小说的颠覆,比传统小说的鬼的形象更加美丽也更加动人 根据小说中“鬼”的革命者的身份,许多评论者推断出《鬼恋》表现的是对于革命的幻灭感,“鬼”厌世是因为革命的失败带来的失落和绝望这或许是一个非常合适的解读,因为徐訏在《我的马克思主义时代》里谈到过他在法国留学期间对倡导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的幻灭感,而《鬼恋》正是创作于作者留法期间,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这一思想转变的影响而笔者认为,徐訏要表现的或许超越了这一主题文本中“鬼”对人间的做了这样的描述: “人间腐丑的死尸,是任何美人的归宿,所以人间根本是没有美的 “……鬼是一种对于人事都已厌倦的生存,而恋爱则是一件极其幼稚的人事 “我不相信叫人有自由的,在你们人的社会里,儿子叫爸爸不是必须叫爸爸吗?……” “为什么你不能原谅我呢?一定要说我是人,一定要把埋在坟墓里的我拉到人世上去,一定要我在这鬼怪离奇的人间做凡人呢?” 再结合“鬼”自述的经历,她是在“历遍了这人世,尝遍了这人生,认识了这人心”之后对人世绝望,然而她又不肯选择死去,因为“死会什么都没有”。
由此可以看出,“鬼”之所以要“做鬼”,更多的是因为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失望和厌倦她曾经“暗杀人有十八次之多”;她“从枪林里逃越,车马缝里逃越,轮船上逃越,荒野上逃越,牢狱中逃越”,在生与死之间徘徊往来——对于这样一个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人,人世间尔虞我诈的污浊让她灰心绝望选择过像鬼一样远离人世的生活,甚至真挚的爱情也无法打动她 与“鬼”的脱离人世、追求精神的自由相比,“我”无疑是自私而又虚荣的,在了解了她的真实身份和离奇经历以后,“我”这样说到: “做个享乐的人,我要你享受,享受在这人生里,在这社会中,为它的光明,你的力已经尽了不少,你现在的享受也是应该的我知道你是爱我的,听我的话,爱,今朝有酒今朝醉!” 在对人世的看法上,“我”代表了一种积极入世、追求享受的生活态度,“我”对“鬼”的爱是世俗的爱,“我”的“意外的贪图与不纯洁的爱欲”让“我”变得脆弱不堪,在这种对比中更加显示了“鬼”的感情的纯粹 作者在看似传统的故事中融入了对于现代性的思考,离奇的故事情节又具备着理性的批判的色彩;作者“鬼”的口中道出的是对于现代人性的批判,“鬼”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 三、艺术手法 《鬼恋》在艺术手法上融合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它兼有中国古典小说含蓄、空灵、婉约的传统和西方浪漫主义绮丽、神秘、奔放大气的特点,”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鬼恋》中有很多地方体现着中国古典小说注重意象营造,追求含蓄、婉约氛围的特征如“我”与“鬼”在月下漫步,“我望望天空天空上有姣好的月,稀疏的星点,还有是幽幽西流的天河寥寥几句,营造出一种宁静、温和又遥远似梦境般的氛围此外,《鬼恋》有较强的故事性,故事情节构造有悬念有波折,作者用“鬼”的身份设置悬念,在不断的追寻谜底的过程中将故事缓缓道来,这也是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借鉴 《鬼恋》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心理分析,大段的对话中充满了哲理的思辨色彩,大大增强了人物的感染力和作品的哲理性这些主要是受到徐訏所学的专业——西方心理学的影响通过对“我”的心理的淋漓尽致地描绘表现“我”的悲喜哀乐,直接发自心底里的情感流露让读者难以抗拒地感同身受此外,作者还运用了一些现代主义创作手法,如在“我”与“鬼”最后一次见面的时候,有这样一段心理描写: 我嘴上的烟不自觉的掉了,神经似乎迷失了,这一刹那,我突然意识到,那里面是包含着巫女的魔术,或者是催眠术的技术的我眼睛离开她眼睛看到她的脚,我倒在她的脚下,我还想着:“或者她真是鬼,即使是人,至少她有点魔术这样大概有一分钟之久,我的意识才比较清楚一点,头脑也比较理智起来。
这段心理描写有意识流创作手法的痕迹,“我眼睛离开她眼睛看到她的脚,我倒在她的脚下”这一节,甚至是如今后现代主义电影作品里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将“我”如梦游般的恍惚的心境表现的非常到位 《鬼恋》既有奇特的故事情节又有哲理的思辨;既表现了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人鬼之恋的主题又有现代性甚至是反现代性的思想内涵;既有中国古典小说含蓄、婉约的氛围又有手法奇特的心理描写,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中国古典小说的特点融合在一起,浑然天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 吴义勤. 漂泊的都市之魂: 徐訏论[M]. 苏州: 苏州大学出版社, 1993. [2] 杨晓琴. 论徐訏《鬼恋》的艺术特色[J]. 咸宁学院学报,2006,26(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