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地理必修二总结人教版.docx

15页
  • 卖家[上传人]:wd****9
  • 文档编号:269954947
  • 上传时间:2022-03-2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54.47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地理必修二总结人教版1.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3、人口增长模式特点人口模式 特 点 时代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原始社会传统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 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初期过渡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18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中国家20世纪中期-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第三节 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迁移原因 特 点 迁移路线二战前 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 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1. 洲人到美洲、非洲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二战后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社会:教育.家庭婚姻.宗教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方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1.计划经济体制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改革开放政策 自发迁移 1. 内地到沿海2. 山区到平原3. 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区位因素自然:地形 平原,高原,山谷 气候:中低纬(温度).沿海(降水) 河流,供水,运输,军事人文:矿产.交通.旅游.政治.宗教.科技.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快,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生产协作联系:工序—协作(布)工业聚集 部件—生产(车)工业分散商贸联系:区域贸易.国际贸易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量.地形、土壤,河流科技:劳动力,科技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种植水稻区位条件: 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②地形:平原地区,地势低平③人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④科技特点: ①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④水利工程量大.第三节工业区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工业布局:1.远离河流上游2.分布在盛行风下风向3.盛行风垂直郊外4.最小风频上风向工业联系(1)投入——产出(工序)(2)轻,薄,短,小(部件)第四节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

      2.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总结第二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雨岛效应 、城郊热力环流 、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五、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3.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电子书形式“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 一、1、我国的北方大地常被称为“黄土地”,主要有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两大地形区,东北平原主要为黑土地. 2、北方地区的交通主要以铁路为主. 3、东北平原土壤肥沃,是我国春小麦、玉米、大豆、高梁、甜菜的主要产区 . 4、北方地区为湿润、半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 5、北方地区煤、石油、铁资源丰富.山西是全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 6、大庆、胜利、辽河、中原和华北等油田,是全国主要的石油工业中心. 7、北方地区的交通运输,陆上以铁路、公路为主. 8、被誉为“神州第一线”的是大秦线;被称为“北大仓”的是东北平原. 9、北方居民的主食是面食,以小米为主食的地区是黄土高原. 10、北方地区苹果产量最大的地区是山东半岛、辽东半岛. 11、我国冬小麦、棉花、花生的主要产区是华北平原. 12、环渤海工业带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4. 13、南方地区面积约占全国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少数民族有30多个,人口500多万. 14、南方地区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属于 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15、南方地区农作物可一年两熟至三熟.水稻是本区主要的粮食作物.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 16、南方地区出产多种亚热带和热带水果,其中产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是柑桔. 17、南方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南方水乡,船舶是农村的重要运输工具. 18、被称为“紫色盆地”的是四川盆地. 19、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20、南方地区有“三大火炉”之称的城市是重庆、武汉、南京. 21、号称“华南大动脉”的水系是珠江水系,素有“水乡”之称的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平原. 22、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面积占全国30%,人口约占全国4%. 23、西北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是干旱,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西部新疆境内,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西北地区的地面植被,由东向西,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24、“西气东送”是将新疆塔北油气田天然气通过管道送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25、河套平原、宁夏平原,自古以来被誉为“塞外江南”.甘肃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的块块绿洲,是西北的粮棉瓜果之乡. 26、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煤、石油、稀土的储量大,前景广阔. 27、我国最大的沙漠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是塔里木盆地. 28、稀土矿主要分布在白云鄂博. 29、我国地势最低洼的部分位于吐鲁番盆地. 30、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该区重要的农业区有西藏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和青海省东部的湟水谷地. 31、青藏高原既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又有可供开发利用的地热资源.拉萨以北的羊八井有我国目前最大的地热蒸气田. 32、高原上第一条铁路— 从西宁到格尔木的青藏铁路(北段)通车,加速了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的开发和建设. 33、有“日光城”之称的城市是拉萨. 34、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是高寒. 35、我国正在建设的我国最大的水电站是羊卓雍湖.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是柴达木盆地,被称为“聚宝盆”的是盆地是柴达木盆地. 36、我国藏族的主要聚居区在青藏地区. 37、台湾省最长的河流是浊水溪,最大的湖泊是日月潭. 38、台湾自然资源丰富,被誉为“祖国的宝岛”. 39、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部,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 40、台湾是我国重要的林区,也是亚洲有名的天然植物园.樟树最为著名,樟脑的产量居世界首位. 41、台湾已形成“进口— 加工— 出口”型的经济.出口商品中以工业制成品为主. 42、台湾人口绝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平原.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