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解析.doc
6页2023MBA管理类联考论证有效性分析参考答案56.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足等等)现代公司管理制度的设计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是权力制衡与监督只要有了制衡与监督,公司的成功就有了保证所谓制衡,指对公司的管理权进行分解,然后使被分解的权力互相制约以达成平衡它可以使任何人不能滥用权力;至于监督,指对公司管理进行严密观测,使公司运营的各个环节处在可控范围之内并且所有环节都在可控范围之内,那么公司的经营就不也许产生失误同时以制衡与监督为原则所设计的公司管理制度尚有一个固有特点,即能保证其实行者的有效性.由于环环相扣的监督机制能保证公司内部各级管理者无法敷衍塞责,万一有人敷衍塞责也会受到这一机制的制约再者,由于制衡的核心是权利平衡,而公司管理的权力又是公司运营的动力与起点,因此权利平衡就可以使公司运转保持平衡此外,从本质上来说,权力平衡就是权力平等,因此,这一制度自身蕴含平等的观念。
平等观念一旦成为公司管理理念,必将促成公司内部和谐与稳定由此可见,假如权利的制衡与监督这一管理原则付诸实践, 就可以使公司运营避免失误,保证其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平常运营平衡了以及内部的和谐与稳定,这样的公司一定能成功论证存在的重要错漏:1.归因不全影响公司成功的因素众多,单凭权力制衡和监督是远远不够的2.缺少必然联系制衡是使被分解的权力互相制约以达成平衡,并不必然带来“使任何人不能滥用权力”的结果;即使公司运营的所有环节都在可控范围之内,也并不必然能保证公司经营就不出现失误;即使平等观念成为公司管理理念,也不必然促成公司内部和谐与稳定3.论据不确凿(或夸大了监督的作用)监督不也许使公司运营的各个环节都处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如,与公司运营有关的外部环境及突发状况等4.违反同一律(或概念内涵不一致)监督”先被解释为“指对公司管理进行严密观测,使公司运营的各个环节处在可控范围之内”,后被阐释为“环环相扣的”监督机制5.“环环相扣的监督机制能保证公司内部各级管理者无法敷衍塞责,万一有人敷衍塞责也会受到这一机制的制约”依据局限性6.混淆概念混淆了“权利”与“权力”,“平衡”与“平等”2023MBA管理类联考论证有效性分析参考答案 56.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
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足等等) 现在人们常在谈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其实大学生的就业并不难,据国家记录局数据,2023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2023年减少了345万,这说明我国劳动力的供应从过剩变成了短缺;据报道,近年长三角等地区屡屡出现“用工荒”现象,2023年第二季度我国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为1.06,表白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供应因此,我国的大学生其实是供不应求的 尚有,一个人受教育限度越高,他的整体素质也就越高,适应能力就越强,当然也就越容易就业,大学生显然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就业,再说大学生就业难就没有道理了 事实上,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是由于其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或对就业岗位的规定过高因此,只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高校专业设立,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以改变他们的就业概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那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不复存在 总之,大学生的就业并不是什么问题,我们大可不必为此顾虑重重 [考试整体情况]“论证有效性分析”难度不大,延续了过去几年的命题思绪,给出了三组论证,考生只要做组合式袭击,相信覆盖的点会比较全面。
56、论证有效性分析[考试整体情况]“论证有效性分析”难度不大,延续了过去几年的命题思绪,给出了三组论证,考生只要做组合式袭击,相信覆盖的点会比较全面 本次“论说文”偏重对社会的思考,完全符合考前“理性思考”的训练思绪,同学们也许还记得,我们在讲考点时,把社会现象放到了第一个,并且明确指出个人素质类话题不是近年重点话题;此外,通过范文大家也可以发现,我们课上所讲的“分析武器”可用来作为论证的展开;最后,这道题再次提醒我们,专业硕士论说文与高考作文有本质不同,高考作文侧重看考生的人生感悟,而专业硕士侧重考生的理性分析能力以及平常思考积累,靠模板、写心灵鸡汤、只知道说套话、背几个例子„„碰到这样的考题是会束手无策的好在我们的训练规避了这些问题,相信大家应当发挥得不错大学生就业究竟难不难?上述文章就我国大学生就业这一热点进行了分析,并从劳动力的供应与需求、教育的作用、高校专业设立、就业观念等方面进行论证,得出了“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并不难”的观点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存在多处明显的推理错误,其观点很难令人信服一方面,“2023年劳动年龄人口比2023年减少了345万”,从概念上,供应的“减少”并非“短缺”,是否短缺还应考虑需求变量。
就算是劳动力供应短缺了,也也许是技工、农民工等群体的结构性短缺,未必就是对大学生群体的需求短缺另一方面,长三角等地区的“用工荒”、“2023年第二季度”的数据,也明显是以偏概全,长三角地区并不能代表全国的整体,第二季度也未必能准确反映全年的数据此外,“一个人受教育限度越高,整体素质也就越高,适应能力就越强”,这段论证过于想当然了受教育限度并非整体素质提高的充足条件,近几年屡现名校大学生杀害同学案件,他们的素质不是越高而是极低;高校大量书呆子、游戏族的存在,他们的适应能力也很难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作者想得出“其越容易就业”的结论,是极不严谨的最后,文章认为“只要高校调整专业设立、改变就业观念、鼓励创业,大学生就业难将不复存在”,这一论证太过绝对即使当前有所缓解,大学生就业难也也许会在某段时间、某些区域、某些领域继续或重新出现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由于产业空心化,就业机会短缺而重新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总之,由于该文章的论证存在多处硬伤,“大学生就业并不难”的结论也许过于乐观了[参考答案] “论证有效性分析”存在的重要错误: 1.材料提供的数据时效性局限性,用的是2023年的数据;证明不了2023年的事情。
2.劳动力人口减少不等于劳动力人口就短缺了,假如原先劳动力人口远过于求呢 3.用工荒的成因,材料提到的是长三角地区,但是成因也也许是由于劳动力配置不均衡导致的,所以长三角不能证明全国范围出现用工荒 4.材料说到2023年第二季度的空缺和求职比,但是要证明劳动力人口真的短缺了,恐怕需要更长时间段的数据 5.大学生的就业难也也许是由于岗位与大学生实际需求不匹配导致的 6.教育限度高就证明素质更高吗?素质更高就说明适应性更好吗?这些推理也都是不一定成立的 7.大学生在全社会中不一定是受教育限度最高的,也不见得适应性更强 8.材料说的是一个人的教育限度越高素质就越高,是个体的整体素质高,而后面推理推出来的是整体素质高,所指代范围不同样 9.材料认可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与主张的大学生就业都不难形成了矛盾; 10.即使高校调整的专业配置,但是大学生毕业后,也许社会需求又改变了;并且大学生就算改变观念,也也许会出现高能低配的情况,也不一定能稳定就业;况且材料也没有考虑到创业的风险,所以采用这些措施改变就业难的问题未必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