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教师文化信念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10696748
  • 上传时间:2021-11-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9.24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教师文化信念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摘要:对山西省8所高校的186名英语教师和462名学生“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学生文化信念”调查研究表明,大学英语教师教学的文化输入状况不够理想,影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分析大学英语教学文化输入现状为切入点,探讨外语教师文化素养提升的路径,构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语言教学,文化信念,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教师文化信念影响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教师文化信念”的内涵Pajare(1992)[1]将“教师信念”定义为涵盖教师的语言观、学习观、语言教学观、课程观和语言发展观等主观或客观的认知体系Calderhead,J.(ed.)(1988)[2]把“教师的信念”作为专家型教师的“个人专业因素”核心要素之一他认为教师的“信念系统”包括对教学过程的信念、教师角色的信念、学科自我学习的信念、学习环境与教学模式的信念本研究采用Borg(2001)[3]关于教师信念的定义,即教师信念是指在教育或教学领域里教师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它通常包括教师对课堂教学、语言、学习、学习者、内容、教师自我或教师作用等的看法。

      文化信念”是指对于影响人们行为和观念的自身文化和其他文化的理解,包括对人类行为的表现和文化模式差异的理解有的学者将其归类于跨文化知识的范围,而有的学者则把它单独列为跨文化能力的一个方面本研究中“教师文化信念”主要包括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教师文化素养、文化意识、文化能力及文化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内容  2.理论基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理论、教师认知理论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等表明:外语教师的语言水平和文化能力相辅相成,支配外语教师课堂决策的是外语教师的信念、假想和知识组成的认知参照系,一个人的跨文化交往需要具备整体能力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理论认为,“把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早在19世纪上半叶就已经开始了”[4]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哲学家洪堡特[5]认为“每一种语言都包含了一种独特的世界观”,表明语言与文化(世界观)的互融性我国最早研究语言和文化关系的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专著《语言与文化》对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做了开创性的研究,“主要是从语言的语词手段和心理、借词、地名和人名等角度阐释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6]对于语言和文化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中国语言学家邓炎昌和刘润清[7]在其论著《语言和文化》中也有清晰的阐述。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理论表明语言和文化互相依存、不可分割;语言学习不应该纯粹是语言知识本身的掌握,语言学习应该涵盖文化知识内容  教师认知理论代表Woods[8]从外语教师内在认知角度揭示了教师课堂决策的思维过程该过程体现为课前计划、课上决策和对课堂行为过程的再审视、再理解这样一个循环往复过程而支配外语教师课堂决策的是其对语言和教学的认识,是由外语教师的信念、假想和知识(belief,assumption and knowledge)组成的认知参照系(frame of reference),它决定了具体课堂决策的发生或不发生在这一参照系中,信念、假想和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环链式体系因此,对教师信念的探索直接关系到参照系的内容和结构,也是对参照系内容的进一步丰富  2001年美国学者Young Yun Kim[9]出版的专著《成为跨文化的人——交际与跨文化适应综合理论》构建了一个结构模式,把影响跨文化适应的诸多因素有机地构筑在一起,涵盖了跨文化适应所涉及的诸多学科的研究视觉与研究成果,把来自各种视点的跨学科的宏观与微观的跨文化适应研究统一在一个理论框架内,为我国进一步深化跨文化交际研究和在普遍意义上开展跨文化交际教育提供了一个可参照的理论图式。

      Kim 的理论的核心包含三个层面:认知层面、情感层面与操作或行为层面三大层面在现实生活中交互式地形成了一个人跨文化交往的整体能力  3.目前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输入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英语教学中把语言教学和文化输入有机地融合起来对外语教师来说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在教学中进行适时的文化输入是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要但是,调查发现,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主要精力仅放在语言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忽略了文化内容的输入;有些教师实际上在故意回避文化输入,其原因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比较容易,文化输入相对较难将文化教学有效地贯穿于大学外语教学中的情况并不普遍,文化教学在大学外语教学中依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10]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大面积地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本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为此,教师应从人才的需求出发,实现文化输入和跨文化人才需求的对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仅注重应用能力培养转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一个教学信念的转变,对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外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而且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文化交际能力为了适应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的需要,外语教师应该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提高文化能力、强化文化输入意识和改进文化教学策略同时,外语教师还要注重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二、教师文化信念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外语教师文化教学信念的调查,了解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状,剖析我国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与跨文化交际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提高外语教师文化素养与文化意识的途径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从而达到更好地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目标  2.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山西省8所高校的186名大学英语教师和462名2012级的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  3.研究问题①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的文化教学信念如何?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文化输入现状如何?③在教学中影响大学英语教师实施文化教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④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获得文化知识的渠道有哪些?⑤如何构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  4.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等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研究教师文化教学现状、文化底蕴、文化能力,学生文化学习意识、需求,从而探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策略。

      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文化信念调查”分为教师卷和学生卷教师卷由六部分组成,包括23个问题;学生卷由四部分组成,包括14个问题本研究对山西财经大学的8位教师和18位学生作了访谈,对9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作了课堂观察教师访谈内容共有6个问题,课堂观察涉及8个方面的内容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的文化教学信念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文化信念调查”的第二部分(3-6题)是对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体现出的文化意识的调查教师对该部分的5个题的选择都是A(非常重要)和B(比较重要)其中第3题有62%的教师选择A,35%的选择B;其余4-6题的选择大同小异从选择的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教师(93%-99%)都认识到在外语教学中文化输入的重要性及教师对学生引导的必要性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11]人们在使用语言时要受到其民族文化的限制和影响,所以,要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在语言教学中进行文化输入是非常必要的  当问到“您在外语教学中能有意识地进行中西文化的对比吗(第9题)”时,有51%的教师认为“比较有意识”,有19%的教师选择“有时有意识”,有8%的教师感到“说不准”,有5%的教师选择“无意识”,只有17%的教师认为自己“总是有意识”地在语言教学中进行文化输入。

      但是,我们在课堂观察中发现,在受观察的8位教师的8个单元教案中,仅有3位教师在备课中对涉及的文化教学内容有书面准备,占授课教师的三分之一如果教师在备课中是有准备的,这说明教师具有传授文化知识的意识,否则,教师的文化意识将受到质疑  对于教师的文化素养,除了了解教师的备课情况以外,重点观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表现出来的文化底蕴、文化潜能,要观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得心应手地应对文化输入内容在受观察的8位教师中,只有两位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了文化输入意识,但在即兴输入文化知识时表现得有些欠缺在外语教学中能否融入文化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文化积淀和文化素养因为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积淀直接影响到教师在教学中的文化输入水平所以,有意识地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是把语言教学与文化输入相融合的关键  教师卷的第三部分(7-10题)是对教师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当问到“您主要是通过下列哪些方式进行外语教学的(第7题)时”,有18.5%的教师选择“结构分析”,16%的教师选择“语法学习”,13.5%的教师选择“词汇学习”,19%的教师选择“能力培养”,还有33%的教师选择“语言与文化融合”这说明有近半数(48%)的教师在教学中基本上是按照多年前他们的老师教英语的方式在教现在的学生,即还是按照传统的观念、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

      这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转变教师的观念是前提,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突破口教师不但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不能忽视文化知识的输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思维的外壳,它承载着文化信息,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思维特征;语言又受文化的制约,因为文化深植于语言,人们使用语言时要受到其民族文化的限制和影响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