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6年级下语文课件:第七单元-古诗词背诵五.ppt
45页古诗词背诵五,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 下册,,,石 灰 吟,明于谦,石灰吟 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1398-1457),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作者介绍,注释,吟:吟颂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自学提示】 1、结合注释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结合注释、作者介绍理解大意译文,(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石灰吟 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赏析,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赏析,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赏析,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石灰吟 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杭州于谦祠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在袁枚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中,与岳飞齐名,为西湖添色的于少保,就是出生于杭州,最终又归葬于西湖的明朝民族英雄于谦杭州于谦祠 1398年,于谦诞生在浙江钱塘县太平里(今杭州祠堂巷),少年时期即刻苦读书,志向高远永乐年间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
他为官十九年,勤政为民,两袖清风,深得百姓爱戴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族瓦剌部入侵,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息杭州于谦祠 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主张,力阻南迁,亲自指挥数十万军民进行了名扬青史的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挽狂澜于既倒,在中国历史上抒写了壮烈辉煌的一页英宗获释后发动夺门之变复辟,1457年2月,于谦以谋逆罪被冤杀于北京杭州于谦祠 两年后,于谦魂归故土,义子于康扶棺南下,将其遗骸安葬在杭州西湖南面的三台山麓明朝弘治二年(1489),于谦冤案得以平反,孝宗皇帝表彰其为国效忠的功绩,赐谥“肃愍(mn)”,并在墓旁建祠纪念,取名 旌(jn)功祠杭州于谦祠 五百多年来,于谦祠屡毁屡建,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八年重建的旧迹,格局尚属完整,自多次修缮,至1998年,值于谦诞辰600周年之际,于谦祠重新对外开放如今,于谦祠早已成为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石灰吟 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竹 石,清郑燮,,,竹 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作者介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客居扬州,以卖画 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作者介绍,作为“扬州八怪”之一 的郑板桥,曾当过十二年七品官,他清廉刚正,对下层民众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对民情风俗有着浓重的兴趣在他的诗文书画中,总是不时地透露着这种清新的内容和别致的格调作者介绍,郑板桥的艺术成就,是他一生最光辉最绚烂的部分,他的作品富有思想性、创造性、战斗性,把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较好地统一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板桥风格他的作品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而且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文学家艺术家的重视作者介绍,郑板桥是一位充满个性的艺术家,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他一生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他在文学艺术上的伟大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突出地位郑板桥是扬州人民的骄傲,这位在扬州的土地上成长和成名的艺术家,正作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形象受到人们的日益重视自学提示】 1、结合注释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结合注释、作者介绍理解大意竹石:这是作者所作竹石图的题画诗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原:本来破岩:破裂的岩石缝隙。
注释,磨:折磨,挫折坚劲:坚韧、刚劲任:任凭尔:那、你注释,译文,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竹 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赏析,这首诗纯为写景,但又绝不是自然景物的写生和翻版这个画面有鲜明的象征意义,乱崖恶风,压制摧残着竹枝的生长,联想到封建王朝的残酷统治,这不正是当时社会环境的象征和写照吗?竹枝“咬”住青山,扎根乱崖,挺立风中,虽经千磨万击,不管是在炎夏还是在残冬,仍然节节向上,傲然屹立,这不正是作者那种不屈不挠的高尚人格的映射吗?,赏析,乱崖恶风是凶残的,但在恶势力的摧残中,竹枝不仅没有屈服,反而更加坚劲挺拔从这强烈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对恶势力的强烈憎恶,更能体会到作者对竹所象征的那种刚强人格的崇高赞美赏析,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和纯熟的艺术语言,使所描写的竹,具有人格化的特征,这不仅体现在“咬定”、“不放松”等具体拟人手法的具体运用上,还表现在对竹枝形态描绘上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里的竹,分明是坚韧顽强的斗士!人格化的手法,使读者感到亲切、真实,不仅为诗中的自然美陶醉,更为其性格美所感染。
赏析,诗人的语言尤其准确、生动、形象,“千磨万击”写恶势力之甚,“东西南北”写恶势力无处不有,准确地概括了那个黑暗时代的特征动词的运用,更是功力不同寻常,“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表现出了倔强和坚韧的性格,还显示出了无穷的韵味和奇妙的意境以“咬”字开篇,突兀奇峭,入手不凡,真是令人拍案叫绝赏析,“任尔东西南北风”,一个“任”字,多么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傲竹凛风而立,斗恶不止的英雄气概! 作者描绘了一幅坚韧、刚直、不屈的竹枝形象,通过这鲜明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刚烈、不屈不挠和高风亮节的品格竹 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墨 梅 元王 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咏寒松 (梁)范云 修条拂层汉, 密叶障天浔 凌风知劲节, 负雪见贞心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寒 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高尚纯洁、坚贞不渝,,,梅 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