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古城姜堰明清古建筑王氏宗祠简介.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宝路
  • 文档编号:21906868
  • 上传时间:2017-11-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5.76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古城姜堰明清古建筑王氏宗祠简介如果你来到位于“姜堰书城”北侧,姜堰东后街 40 号王氏宗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极其平民化、典型的明清泰式民居建筑——王氏宗祠,这是一座很值得人们参观、探寻的古建筑门厅上方嵌正楷阴刻黛色“王氏宗祠”石额一方,其字为明泰州州牧萧景训(字抑堂)所题该祠为王栋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 年) ,王氏后人重修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 年) 1985 年被公布为“泰县(今姜堰市)文物保护单位” 该祠现存部分占地面积1200 平米,建筑面积 426 平米根据《三水王氏族谱》中《三水王氏宗祠全图》显示,王氏宗祠祠堂建筑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侧由南向北有牌坊、水井、门厅、寻乐堂、祖堂西侧由南向北为门面房(用于出租,收入用于祠堂修缮) 、耳房、厨房、花厅、节孝祠、一庵公(即王栋)祠现存主体建筑有门厅、寻乐堂、祖堂、一庵公祠、节孝祠、厨房、耳房,除肌理有所蚀损外,保存尚为完好从建筑特色看,所有建筑均为砖木结构,青砖青瓦门厅檐高 3.6米,设马面墙,形制特别祖堂坐北朝南,面阔三间 12 米,硬山顶,进深七檩 6 米由于该祠历经明清两代相隔 200 多年的始修和重修,故该祠兼具了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和特色,据有关调查显示,它既是泰州地区最具典型意义的泰式民居,又是兼具明清风格泰式民居的经典之作。

      那么王氏宗祠作为兼具明清风格泰式民居建筑的经典之作,显示了怎样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呢?一、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王氏宗祠的所有厅堂一律坐北朝南,从南向北建在一条中轴线上,而且按一定的日照比一进比一进高前后进之间以围墙连接构成天井,进与进之间可分可合,既前后相连而又独立成体,形成精巧而又幽静之院落围墙脚下还合理安排了多处地表排水口房屋均为硬山顶,盖灰色蝴蝶瓦,屋面“囊金叠步翘瓦头” ,翘起处空隙一般以一单汪砖堆砌吉祥图案,祖堂、寻乐堂屋脊原先皆施鸱吻,这样的屋脊既减轻了负荷,又能抵抗风暴之袭击原门厅前还安置了两口水井(现已毁) 这样的建筑力求满足了采光、通风、排水、防火、防风等各方面的需求,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科学性、合理性再从祠堂实际测量的一些建筑数据来看,房屋面阔控制在 12 米左右(比一般泰式民居缩短 2 米左右) ,进深为 6 米左右(比一般泰式民居缩短 3 米左右) ,脊檩(正梁)高都在 5 米以下,前沿高度 3米左右房屋建筑冬暖夏凉这样的建筑结构特点,无论在空间尺度还是平面结构方面,乃至适应泰州地区季风影响下的亚热带湿润气候方面,都与人口的生存、流动保持高度协调,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倍觉亲切、舒适、自然。

      人和房屋相安相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二、朴实无华,美观大方从现存的王氏宗祠建筑看来,建筑墙体为青砖、青灰“三顺一顶”包皮砌,小刀勾缝,不白灰抹墙屋面盖青灰色蝴蝶瓦院子里天井地面铺小青砖,屋内地面用平板“炉底砖”铺就这样的建筑,保持了清一色砖瓦原色祠堂木结构用材较为粗大,只油不漆,使人一看便知是何种材料而建,既无雕梁画栋又无过多的精雕细刻部件整个建筑,属于民居建筑中的“清水”风格处处原汁原味,质朴自然,美观大方三、用材考究,精工制作从砖瓦抽样考证发现砖瓦刻有“溱”字样,很符合泰式民居多使用姜堰本土里下河窑场烧制砖瓦之特点,自古姜堰著有“溱砖汉瓦” ,溱潼砖瓦为佼佼者,其强度高,耐腐蚀,色调一致,王氏宗祠选其作为建筑材料是有考究的门前的屋檐装饰十分讲究,用青砖磨成椽形的砖砌体门墙上用磨砖,砌造时,青砖磨面后,砖面丝丝相吻合,砖与砖之间只见缝线,不见缝灰,建筑上称之为“干架” 门厅两面设有八字墙,既加固墙体,又增壮观门对面照壁上有较为精美的砖雕厅屋的前檐铺面汪砖磨成与弯椽配合的极为精确,两侧山墙的垛头、搏风及后檐出挑也都用砖磨成道道内外弧曲面屋梁架上的短柱与蜀柱部位,不是简单地用几根短木,而是安装高浮雕和透雕刻成的荷叶墩、栌斗、山雾云、抱梁云构件,不仅能满足结构的需要,而且恰到好处地进行了装饰,真可谓两全齐美,独具匠心。

      特别是“寻乐堂”中有四根下端被修接过的顶梁柱,所接下端与上端一脉相承,天衣无缝,要是用油漆涂柱,你怎么也不会看出有修接过的痕迹可想而知,王氏宗祠两次修建,当时所用工匠之精,耗费的工时和材料之巨,使王氏宗祠建筑于平淡中见惊奇,令参观者赞叹不已!四、严守定制,乐守清贫明洪武二十六(1393)年,朝廷规定“凡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有斗拱,饰彩色 ”故不管主人资财多少,其房屋一律三间一进,结构为“五架梁” 明初这一定制直接影响了泰州地区的民居建筑直至清末乃至民国时期,本地所建民房还是以“五架梁,三间房”为主也有扩大建五间房的,那也是在三间房的两边个接一间套房,上面的屋脊也是当中三间与两边套间有别这表明泰州地区明清民居建筑长期严守定制,王氏宗祠也不例外王氏宗祠门厅、 “寻乐堂” 、 “祖堂”从外相上看,严守了“五架三间”的制式,而室内采用“五架七砌” (在五架梁的基础上,前后各增一轩廊,即将五檩改为七檩) ,不用中柱,以过梁将巨大的屋面重荷传递到粗奘的壁柱承担,同时解决了讲学者站在讲台中央讲学被中柱挡住视线的矛盾,既科学合理,又典雅美观更有趣的是门厅中间一间,只在五架梁的基础上增加一架梁为六架,而左右两间房是七架梁,与中间门厅前后长度一致,你若不注意,根本看不出这门厅梁架的不同,也许是真正为了严守朝廷定制,也许是为了给人一种错觉:王氏宗祠建筑只在五架梁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架梁,仅此而已罢了,无可厚非……可谓用心良苦。

      总的说来,王氏宗祠这样具有朴素、简单、适用的典型泰式民居,也是泰州学派“百姓日用即道” 、 “平常心即道”平民哲学思想影响下的产物当初王栋所建“归裁草堂”作为泰州学派的主要讲学场所,作为严格要求自己,乐守清贫的居所,确也是严守朝廷定制,合理而又合“法”的经典之作。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