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非升即走制度适用性的争议与剖析.docx
6页高校“非升即走”制度适用性的争议与剖析 2.一种契约关系就这一制度运行的文化和规范基础而言,一些学者认为,“非升即走”制度是美国高等教育一直高居全球第一的核心保障之一这种与欧洲重视身份的传统完全不同的移民文化最终导致与契约精神相适应的“非升即走”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非升即走”制度与美国高等教育所提倡的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息息相关,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现有的研究来看,“非升即走”和终身教职制度除了可以给教师带来职业安全感和稳定预期、保证学术自由以外,还有利于构建大学合理的权力结构、促进科研上的专业分工等3.具有激励和奖赏导向从制度设计的目标和导向看,在“非升即走”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其制度设计和目标具有明显的激励和奖赏导向正如沃特梅兹格(Walter P.Metzger)在《美国的大学时代》中所说:这项制度是为了防止出于疏忽或同情而错误的续聘,也是为了避免“善心的冲动”而对教师进行错误的评判(Richard P.Chait、Andrew T.Ford.,1982)由于学术产出具有天然的公有性质,一些学者认为所有创新知识的人都应当将他们的学术成果发表,公之于众,因此,“非升即走”和终身教职制度就是为这种科学精神和科学气质提供了相配套的激励系统。
二)现存问题为推进“非升即走”制度的研究,我们既要探讨研究对象所具有的性质,也要解决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因此,在笔者看来,有必要对“非升即走”制度进一步剖析,并对后一类问题进行反思和讨论,以便为推进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创造更好的条件1.在确立研究的学理基础时存在困难大学教师“非升即走”这一理念的提出常常基于两个基础:一是“非升即走”是欧美国家授予大学教师终身教职时的规则,因此,本质上是“试用期”的概念但是,如果将欧美整套教师管理体制和学术评价制度中的某一项规则抽离出来讨论很难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二是重研究轻教学是“非升即走”不可避免的一个天然风险,学术产量的数量和水平成为了现实中评价的关键这与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转型密切相关,更加重视知识的“公用性”,即从传统的知识探索转向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刘珺珺,2009)例如,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知名高校都将教师的“公共服务并做出杰出成绩”作为终身教职评审的重要标准之一(尹星、朱军文,2013)然而,这种认识和文化并不能很好地解释我国大学教师管理制度和学术评价制度的发展和需要2.研究问题存在模糊性一是目前存在的一个基本问题,即是否要对我国的大学和大学教师进行分类和研究?不同的大学有其不同的特色、历史背景和发展阶段。
目前,国内有些大学仍然是按照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在运行,而另一些高校已经进行了大刀拓斧的改革,基本与国际接轨二是从研究维度上,我们也面临着选择,是要在大学改革的框架下研究这一问题还是着眼于人才的选拔和激励上研究这一制度的功能以及与现实约束机制的耦合?这些问题常常会对研究者提出挑战,如果不将这些问题达成共识,很难在研究上取得突破3.忽视制度“意涵”的发展与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欧美的大学普遍处于改革之中一方面,“非升即走”的终身教职制度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大学选拔优秀人才的主流方式,欧洲、日本,包括国内高校都在朝着这个方向改革但另一方面,这一制度本身也在发生着很大变化如美国为进一步提高大学教师的绩效,终身教职后评估制度迅速推广,这一制度是为了将不合格的终身教授进行淘汰(高新发、郑晓芹,2010)因此,终身教职的涵义发生了转化,这一群体也面临解雇的风险另外,大学对于终身教职席位的不断压缩也是这一制度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这些变化提醒我们,在全球化和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应注意这一制度的“意涵”也在发生着变化它要求我们对于新情况、新进展、新问题要密切关注,而不能囿于这一制度的传统议题。
三、制度优化的路径选择“非升即走”改革涉及面广、系统性强,需要多方面加以研究为此,应在前期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对“非升即走”制度进行优化:应遵循改善高校和学术共同体内基础制度环境的原则,以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以教学、科研双管齐下为导向,重新整合各类教师选拔和激励机制一)教学与科研双管齐下重视“非升即走”制度优化的目标导向的设定,教学与科研需双管齐下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大变革过程中,这一特定背景对大学教师职业带来种种现实的冲击和挑战一是大学教师职业的角色转变,不仅要承担传统的教学任务,还应担负起知识创新、社会服务以及学术共同体内的相应职责二是相比传统组织体系,大学教师的自由度和流动性逐渐加强,导致其个体行为所受制约有所弱化例如,近期清华大学两位教师的“解聘”风波,正是折射出当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不协调的矛盾此外,从国际经验来看,一流大学在执行“非升即走”制度时,均对教师在聘期内完成的教学学时量和科研工作量有明确的要求非升即走”制度不仅适用于“研究型”,也适用于“教学型”高校(和静均,2013)因此,“非升即走”制度改革必须重新审视制度设计的目标导向,需教学与科研双管齐下,避免误入歧途。
二)改善基础制度环境新制度社会学认为,制度构建过程必须扎根于原有的社会系统和文化环境,能够被不同利益集团和社会文化认知接纳,那么这种制度下的行动结构才是稳定的(罗燕、叶赋桂,2005)推进“非升即走”制度的研究也同样如此,必须首先改善基础性制度一是“非升即走”制度必须与“终身教职”以及终身教职后评价制度相结合二是规避“非升即走”制度的负面因素,建立大学教师考核中的代表作制度,避免大学教师沦为“发文章”的机器三是不能将“非升即走”制度视为残酷的终身淘汰制,要建立起亲善的退出机制以及对考核结果的申诉机制,进一步完善大学教师的人才流动和社会保障等配套措施三)以大学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大学治理的核心是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使用,尤其是优秀教师的选拔和激励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日趋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例如,2004年起,北京大学打破了大学教师的“铁饭碗”,开始实施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湖南大学对教师实行年度考核与三年周期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复旦大学从2002年起,对“新人”实行人事代理制度,与聘任教师签订合同2014年,复旦大学又对考核工作做出重大改革,将管理中心和责权利下移,学校只考核各单位,不再直接考核个人,使院系的团队目标与聘任权落到实处。
国内高校在改革中进行了大量探索,为“非升即走”制度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充分的准备推进“非升即走”制度改革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还应当积极配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高校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以及岗位设置绩效工资改革等工作,切实从思想和物质方面做好准备,使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有序推进,促使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四)整合各类教师选拔和激励机制“非升即走”制度的基本原理是“良币驱逐劣币”,通过“试用期”选拔出最具学术潜力的大学教师因此,这一制度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是一系列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制度体系一是要以业绩考评为基础建立“能进能出”、 “能上能下”的激励竞争机制;二是应对教师的学术水平进行公平与客观的评价,建立起科学的学术评价标准和多元化的职称考评体系;三是完善大学教师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基本工资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加强职业的稳定和保障功能,同时应探索新型的收入分配方式非升即走”改革需要得到大学内部不同群体的支持与合作,面对大学治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应整合各类选拔和激励机制,发挥制度合力,使改革具有“后发效应”总之,通过近二十年来国内学者在探讨“非升即走”制度方面所做的努力,这一研究已经从“他山之石”走向了为国内改革实践支持的研究领域。
尽管这一制度研究仍充满着争议,但是这些争议不断地在提醒我们去思考大学治理和大学教师的何去何从,也引导我们去思考高等教育的本质问题更进一步说,这些研究也能为解析在政治、经济、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互动关系,并为进一步的探索新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注释:①详文请见:“非升即走”争议折射高校人才评价机制尚不完善N].人民日报:2014-8-12②主要包括: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文汇报、中国社会报、南方日报、解放日报、大连日报和新华每日电讯等15家报刊的专题报道及评论参考文献:1.陈钊:《创新的价值、非对称信息与终身教职制度》,载《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第101-111页2.陈伟:《“从身份到契约”:学术职业的变化趋势及其反思》,载《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4期,第65-71页3.吴岩:《美国大学终身教职制形成要素的历史分析》,载《现代大学教育》,2007年第4期,第41-45页4.尹星、朱军文:《美国一流大学教师晋升制度的实证研究》,载《中国高校科技》,2013年第10期,第59-62页5.孙丽昕:《我国高校教师何以流不动》,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年第12期,第38-44页。
6.王凌峰:《美式终身教职:战后变革与中国实践》,载《高校教育管理》,2013年第5期,第83-88页7.杨海怡:《高校“非升即走”人事制度改革探析》,载《教育发展研究》,2014年第11期,第81-83页8.张维迎:《大学的逻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9.张东海:《“非升即走”的逻辑及其引入我国高校的可能性》,载《比较教育研究》,2013年第11期,第55-60页10.刘珺珺:《科学社会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版11.高新发、郑晓芹:《美国高校终身教职后评估的实施效果探析》,载《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年第5期,第101-105页12.和静钧:《“非升即走”制为何水土不服》,载《深圳特区报》,2014年7月29日,第A02版13.罗燕、叶赋桂:《2003年北大人事制度改革:新制度主义社会学分析》,载《教育学报》,2005年第6期,第47页14. Chait R P, Ford A T. Beyond traditional tenure: Extended probationary periods and suspension of“Up-or-out”rule. Change, 1982, 14(5):44-54.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