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翅目昆虫课堂讲义p电子教案.ppt
52页第四组第四组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副标题样式*2双翅目(Diptera) 双翅目是昆虫纲较大的目之一中文统称蚊、蠓、虻、和各种蝇等它们适应力强,种类和个体数量很多,食性复杂多样有植食性、腐食性捕食性、寄生性等包括一些农林业害虫、卫生害虫、天敌昆虫等一、一、形态特征形态特征 双翅目昆虫成虫体型微小至中型体短宽、纤细,或圆筒状,少数种类近球形1.1.头部头部 口器口器一般为舐吸式,少数一般为舐吸式,少数为刺吸式为刺吸式 复眼发达,复眼发达,常占据头部大常占据头部大部分,有时雄性为接眼式部分,有时雄性为接眼式,雌为离眼式;单眼,雌为离眼式;单眼3 3个或个或无触角形状多样:触角形状多样:长角亚目的长角亚目的触角较长,多呈丝状,一触角较长,多呈丝状,一般般6 6节以上,有时可达节以上,有时可达4040节节 短角亚目和环裂亚目的触角一般短角亚目和环裂亚目的触角一般3 3节,基部节,基部2 2节小,第节小,第3 3节较大l l 短角亚目第短角亚目第3 3节末端有一长突起,称节芒,有的第节末端有一长突起,称节芒,有的第3 3节分为节分为若干亚节若干亚节l l 环裂亚目第环裂亚目第3 3节较大,背面着生触角芒,此芒多型。
节较大,背面着生触角芒,此芒多型 2.2.胸部胸部 前胸和后胸较小,中胸发达;前胸和后胸较小,中胸发达;前胸短窄,前胸背板前部特前胸短窄,前胸背板前部特化为领片,后部为一对肩胛,位于中胸背板的前侧角中化为领片,后部为一对肩胛,位于中胸背板的前侧角中胸背板发达,包括盾片、小盾片、后小盾片和后背片胸背板发达,包括盾片、小盾片、后小盾片和后背片侧面观背面观 前翅发达,前翅发达,膜质翅基部后有分离的瓣,外与翅相连的称膜质翅基部后有分离的瓣,外与翅相连的称为翅瓣,内与胸部相连的称为腋瓣,一些蝇类的翅瓣和腋为翅瓣,内与胸部相连的称为腋瓣,一些蝇类的翅瓣和腋瓣发达后翅退化成平衡棒,极少数种类翅退化或无后翅退化成平衡棒,极少数种类翅退化或无 翅脉常有消失或合并的现象翅脉常有消失或合并的现象 足发达,大小与形状变异较大足发达,大小与形状变异较大 蝇类和高等虻类胸部有发达的鬃蝇类和高等虻类胸部有发达的鬃 跗节跗节5 5节,爪和爪垫各节,爪和爪垫各1 1对,常有一个刚毛状或垫状爪间对,常有一个刚毛状或垫状爪间突3.3.腹部腹部 腹部分节明显,基部腹部分节明显,基部1-21-2节常退化或愈合,有节常退化或愈合,有5-85-8个可见个可见节。
雌端部第节雌端部第6-106-10节缩小成套筒状产卵器腹部气门最节缩小成套筒状产卵器腹部气门最多多8 8对二、生物学特性二、生物学特性 全变态,大多数为两性生殖,卵生,少数为胎生卵长卵圆形或纺锤形,卵壳表面平滑或具细微刻纹 蚊和虻为离蛹或被蛹,成虫羽化时蛹从背面呈“T”型裂开,属直裂类 蝇类为围蛹,蛹包被在幼虫最后一次蜕皮形成的外壳内,成虫羽化是蛹壳前端呈环状裂开,属环裂类 幼虫无足型或蛆型,幼虫分节,无真正分节的足,口器不显著,眼常无 根据头的发达程度可分为3种类型:全头型、半头型、无头型全头型:头部发达完整,有骨化的头壳,口器发达,如蚊类幼虫半头型:头部不完整,部分缩入胸腹,口器有些退化,如虻类幼虫无头型:头部不明显,口器退化,如蝇类幼虫 双翅目昆虫的习性复杂,成虫和幼虫的食性和生境通常不同大多数种类喜欢潮湿的环境 成虫多白天行动,有些成虫有群飞习性,如摇蚊科;有些成虫取食植物的汁液、花蜜,或腐烂的有机物;有些成虫喜欢在花上活动,如食蚜蝇科和蜂虻科,为传粉昆虫 双翅目中有一些重要的卫生害虫,如蚊科、虻科的成虫吸食人畜血液,甚至传播疾病 幼虫陆生、水生或半水生 幼虫多为腐食性,取食各种腐烂的动植物残体或粪便,在降解有机质中起重要的作用。
有些为捕食性,如食蚜蝇、舞虻 有些为寄生性,如头蝇、寄蝇,是重要的天敌昆虫 有些为植食性,如实蝇、潜蝇三、三、分类概况及重要科的介绍分类概况及重要科的介绍 双翅目可分为长角亚目、短角亚目和环裂亚目共双翅目可分为长角亚目、短角亚目和环裂亚目共3 3个亚目全世界已知约个亚目全世界已知约1515万种,我国已知约万种,我国已知约60006000多种多种1.1.长角亚目长角亚目NematoceraNematocera 体较细长,多毛而无任体较细长,多毛而无任何鬃触角较长,多呈何鬃触角较长,多呈丝状,丝状,6 6节以上,有事节以上,有事多达多达4040节下颚须节下颚须4-54-5节幼虫为全头型,有节幼虫为全头型,有4 4个龄期蛹为离蛹或个龄期蛹为离蛹或被蛹 小至大型,体细长少毛头部延小至大型,体细长少毛头部延伸成喙,口器位于喙的末端,较伸成喙,口器位于喙的末端,较短小,下颚须一般短小,下颚须一般4 4节 复眼通常明显分开,无单眼触复眼通常明显分开,无单眼触角常丝状,有时呈锯齿状或栉状角常丝状,有时呈锯齿状或栉状 前胸背板较发达,中胸背板有前胸背板较发达,中胸背板有“V”“V”形的盾间缝;足细长形的盾间缝;足细长。
翅狭长,基部较窄;脉较多,有翅狭长,基部较窄;脉较多,有9-129-12条纵脉伸达翅缘条纵脉伸达翅缘 腹部长,雄性端部一般明显膨大腹部长,雄性端部一般明显膨大,雌性末端较尖雌性末端较尖大蚊科大蚊科TipulidaeTipulidae 幼虫长筒型,末端呈截型,有4-6个指突,后气门式 幼虫陆生、水生或半水生大多为腐食性,有一些种类为害植物根部,少数种类为捕食性 成虫飞行比较缓慢,基本不取食,少数种类的雄虫有群飞习性 全世界已知15000余种,我国已知达800余种常见种类有离斑短柄大蚊Nephrotoma scalaris pavinotata(Brunetti)为害小麦、蔬菜和果圃等蚊科蚊科CulicidaeCulicidae 小至中型,体翅具有鳞片头小,近球形,细颈;复眼肾形;触角丝状,有环毛,雄虫羽状,14或15节翅狭长,6条纵脉达外缘足基节短,跗节长;腹部细长 口器长喙状,刺吸式 幼虫称“孑孓”,水生,头大,颈细,多毛丛眼大,触角1节,具丛毛捕食性种类口器发达 成虫多在黄昏和夜间活动雌虫吸血传病,是疟疾、淋巴丝虫病等多种虫媒病毒病的传播媒介,为重要的医学卫生害虫全世界已知近4000种,我国已知约370种。
常见种类有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 Wiedemann)、尖音库蚊(Culex pipiens L.)等摇摇蚊科蚊科ChironomidaeChironomidae 微小至小型,触角雌雄异型雄虫触角长,多13-17节,有轮状毛;雌虫触角7-10节,无轮状毛口器退化,无上颚成虫趋光性强,常有群飞习性 幼虫水生,体细长,前胸和腹部末节各有1对伪足常用作水质的指示生物幼虫为鱼的天然饲料;有的种类为害水稻或小麦,如稻摇蚊 全世界已知5000余种,我回国已知450余种毛蠓毛蠓科科PsychodidaePsychodidae 微小至小型,体翅多毛,外观类似小蛾翅常呈梭形,纵脉多,有9条以上,横脉很少,仅翅基部有横脉 幼虫陆生或水生,呈筒状,体细长,腹端常有长毛或毛刷等饰物 多腐食性或粪食性 全世界已知2000余种瘿瘿蚊科蚊科CecidomyiidaeCecidomyiidae 小型至中型,细弱;触角长,小型至中型,细弱;触角长,念珠状,念珠状,10-3610-36节,雄虫触角节,雄虫触角节上具环状毛节上具环状毛 复眼发达或小,常左右合成一复眼发达或小,常左右合成一个,无单眼;喙短或长于胸部个,无单眼;喙短或长于胸部,下颚须,下颚须1-41-4节;翅脉简单,节;翅脉简单,纵脉纵脉3-53-5条,横脉不明显,只条,横脉不明显,只有有1 1个基室。
个基室 足基节短,具中垫和爪垫足基节短,具中垫和爪垫 幼虫纺锤形,共13节;头稍骨化;触角2或3节;单眼和口器退化,上颚针状,老熟幼虫中胸腹板上常有角质“Y”型剑骨片气门小,9或10对,位于前胸、腹部1-8节或臀节上 成虫不取食或趋势花蜜、腐烂有机质,幼虫食性变异较大植食性可为害植物各个部位,并形成虫瘿如麦红吸浆虫、麦黄吸浆虫等 全世界已知近5000余种,我国已知近100种重要的农业害虫有为害小麦的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Gehin)和麦黄吸浆虫Contarinia tritici(Kirby)2.2.短短角亚目角亚目BrachyceraBrachycera 统称为虻类一般中至大型,体较粗壮,高等的虻类体足具有明显的鬃触角较短,一般3节;鞭节形状变化大下颚须1-2节Rs一般2-3分支,M有2-3分支;中室通常存在 幼虫水生或陆生,头部骨化部分缩入前胸内,为半头式蛹为裸蛹,但水虻科是围蛹虻科虻科TabanidaeTabanidae纹,翅在静止时有的呈屋脊状,有的平覆于腹背;上下腋瓣、翅瓣均发达,翅中央具六边形中室,R5脉伸达翅的外缘,远在顶角之后幼虫圆柱形或梭形,腹部前7节各有4对伪足。
全世界已知约4400种,我国已知450种常见种有华广虻(Tabanus amaenus Walker) 中至大型,体粗壮雄虫复眼为接眼式,雌虫为离眼式,额有强骨化的瘤;触角节鞭为牛角状口器为刮舔式;爪垫和爪间突均垫状 中胸发达,盾片中央有不完整的横缝翅多数透明,有的有斑水虻水虻科科StratiomyidaeStratiomyidae 小至大型体细长或粗壮 触角鞭节分5-8亚节口器肉质,较短,有时延长前胸腹板与前胸侧板一般愈合形成基节前桥足一般无距;爪间突垫状 幼虫体背腹扁平,头部有些宽,部分缩入腹内 陆生幼虫体末端钝圆,水生幼虫末端尖细 蛹为围蛹 幼虫大多陆生,多腐食性,一些种类幼虫为植食性或捕食性 世界分布,已知约2600种,我国已知170余种常见种类有黄金指突水虻Ptecticus aurifer(Walker)、中华长鞭水虻(Cyphomyia chinensis Ouchi)食虫虻食虫虻科科AsilidaeAsilidae 食虫虻也叫盗虻,多中至大型体粗壮,多毛和鬃,有时则细长光裸雌雄复眼分开较宽,中箭小眼面扩大;头顶明显凹陷口器较长而坚硬,适于捕食刺吸猎物足较粗壮,有发达的鬃。
幼虫长筒状,分12节头部明显比胸部窄,端较尖,腹部1-7节通常腹侧和背侧有瘤突 成虫和幼虫均为捕食性幼虫生活在土中或朽木中;成虫 主要生活在开阔的林区 通常把食虫虻作为益虫来看待,但其成虫又捕食蜜蜂或其他有益昆虫,甚至扰乱蜂场,也有为害的一面 全世界已知5600种,我国已知250余种常见种类有安裂肛食虫虻Heligmoneura yenpingensis (Bromley)、毛腹鬃腿食虫虻(Hoplopheromerus hirtiventeis Becker)等3.3.环裂环裂亚目亚目CyclorrhaphaCyclorrhapha 统称为蝇类体小至大型,体粗壮,多毛和鬃触角3节,鞭节有触角芒口器舔吸式 幼虫为无头型,头部不明显,口器退化,仅1-2个口钩 蛹为围蛹,成虫羽化时呈环状裂开头蝇头蝇科科PipunculidaePipunculidae 成虫多活动于花草间,非常活跃,飞行极为迅速,能在空中急停 幼虫寄生同翅目的害虫,如叶蝉、飞虱等 全国已知约1150种,我国已知70余种常见有黑尾叶蝉头蝇Tomosyaryella oryzaetora (Koizumi) 小型蝇类,色暗头部极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复眼占据头的大部。
触角第1节第2节很小,第3节发达,末端或圆钝或尖锐,上下两侧多有刚毛胸部少毛翅狭长,透明或略带红褐色,多数种类有翅痣,是亚前缘室微毛所致 足多为黑色或黄色,常有毛或刺雌性腹部末端7、8、9节形成锥形产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