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中“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实施方案1.doc
14页兰12中 [2015]04号兰州市第十二中学关于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实施方案“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由教育部发起,鼓励基层教师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优秀课堂教学,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在不同教学环境下的应用,形成“人人用资源、课课有案例”的教学应用环境通过活动的开展,力争使每位中小学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至少上好一堂课使得每堂课都有一位引领本地本校信息技术应用的名师;每堂课都有在本地本校起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省教育厅要求各地各校,要做到“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课有案例、堂堂有精品”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兰州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通知》(兰教基【2015】39号)文件及联校研训第六片区指示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在我校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活动将组织我校所有教师参与网上“晒课”,并从中评选“优课”逐级向上推荐参评 具体工作方案如下:一、活动目标通过在全校开展“一师一优课”活动,进一步增强我校教师对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位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至少上好一堂课;通过“晒课”从中评选出校级“优课”并逐级推荐参加联校研训片区、市级、省级、国家级“优课”评选;建设一支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骨干教师队伍;形成一套覆盖各学科的具有我校教学特色的生成性资源体系,推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有效应用和深度融合。
二、活动范围所有具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全员参与三、活动组织学校成立“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领导小组,由李向荣校长任组长,黄福莹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务处、各教研组长任组员,协调相关部门,明确工作职责,加强部门协作1.教务处负责领导与统筹工作,制定活动方案,提供政策保障联系各处室做好活动的宣传工作,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教务处负责组织与指导教师“晒课”,确定“优课”开发体系和评选标准,承担业务培训、应用指导和评选推荐、落实“晒课”培训等相关工作各教研组长把好质量关,负责对本学科所晒的课进行指导和评阅,分享优秀的教学案例,引领网络研修和互动研讨3.信息技术组负责具体实施,做好网络和平台支撑服务,提供活动的组织条件保障工作;为教师创建“优课”的过程中及时提供技术和资源支持,帮助教师做好、晒好“优课”四、活动安排(一)宣传、培训阶段(3月6日至3月13日) 1.召开“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启动大会学习《兰州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及我校关于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实施方案,让全体教师了解我校的活动开展步骤及其本人在活动中所承担的任务。
2.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晒课”的流程我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将通过甘肃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我校教师提供系统管理、空间注册和参加活动的统一入口,组织开展活动主要包括准备与培训,组织与参与,教师网上“晒课”、评选“优课”、网上优质课程系统化建设和名师评选等六个阶段参加活动教师已经在甘肃教师学苑进行注册的,直接按照原来账号进行登录工作群共享,教研组活动强调)包括平台账号注册、报名参加活动、“晒课”准备、“晒课”等环节 (二)网上“晒课”(3月14日至4月15日)参加活动的教师每人都要实名制网上“晒课”,所提交的网上“晒课”内容应包括一堂完整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必选)、所用可见及相关资源(资源链接)、课堂实录(可选,拟参加“优课”评选者必选)和评测练习(可选)等所晒内容是各年级、各学科现用版本教材的全部教学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要求,能体现学科特点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融合,展现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创新的教学方法、有效的解决教学重难点等课堂教学内容鼓励教师可“晒”多堂课和上传课堂实录视频 教师提交的作品及材料须为本人原创,不得抄袭他人作品,侵害他人版权,若发现作品侵犯他人著作权,或有任何不良信息内容,一律取消参与活动资格。
各位教师的网上“晒课”活动应于2015年4月15日前全部完成 (三)评选“优课”(3月16日至4月14日) 在网上“晒课”的基础上,学校将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专家进行校级“优课”评选,评选设校级奖励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每组推荐3位教师参加学校评选,其他各学科每组推荐1位教师参加学校评选,学校在4月15日前将按我校教师总数的10%名额择优选取各学科教师上报联校研训第六片区作为“优课”评选推荐者推荐参加市属学校第六联校研训片区“优课” 市级在县(区)、市属学校联校片区推荐“优课”的基础上,采取专家评审与网络投票相结合的方式,按30%的比例评出市级“优课”,报省教育厅参加省级“优课”评选省教育厅将推荐省级“优课”参加国家级“优课”评选 (四)参评要求 学校推荐的“优课”要涵盖各个学段、各个学科内容不重复,不雷同,原则上每个年级每个学科每堂课推荐1个“优课”参与推荐评选,同一教师原则上只推荐1个“优课”五、内容要求 每位教师的参评内容须符合课程标准要求,体现学科特点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融合性,突出展现数字教育资源的课堂应用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有效解决教育教学重难点等。
六、激励机制 本次活动的结果将作为2015年度市级骨干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金城名师评选的依据和条件之一,并与教师继续教育学分挂钩,每完成教学设计、所用可见及相关资源(资源链接)、评测练习、课堂实录等“晒课”任务一项,计校本培训学分1分,四项全部完成计校本培训学分5分学校对参加活动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凡弄虚作假等行为,一经查实,取消其评优选先资格,并追究相关部门及人员责任七、活动要求 1.每位教师要熟练掌握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在实际教学中熟练操作,让教育信息技术真正为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效率2.教师所提交的网上晒课内容应包括一堂完整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所用课件及课堂实录等内容须符合2011版课程标准要求,体现学科特点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融合性,突出展现数字教育资源的课堂应用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有效解决教育教学的重难点等课堂教学内容 3.课堂实录(指教学过程视频)应展现课堂教学的所有内容,过程完整,画面清晰(教学过程视频拍摄制作技术标准由信息技术组负责)4.学校将积极引导教师转变观念,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在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中自觉用、多用、爱用信息技术,并形成习惯;加强专家指导和校内研讨,注重过程和实施,通过活动让每一位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多讲“优课”,多产“优课”。
学校将合理安排时间,解决好晒课与教学之间的矛盾;要充分利用时间跨度,使“晒课”、看课评课、参与网络教研常态化 八、应用与推广1.本次活动为全国性评选活动,评选出的“优课”基本覆盖各年级各学科各版本,为广大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提供示范和便利,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在不同教学环境下的应用,形成“人人用资源、课课有案例”的教学应用环境2.学校教务处和各教研组在主题研修与校本教研活动中,应用网上“晒课”和“优课”资源,组织看课评课,推广优秀案例,鼓励骨干教师对优课资源切段解析,形成分片段有主题的评析;并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融合的不同方法和多种模式,促进资源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一个个不断更新的优课系列资源附件:1.“优课”评选参考标准 2.“优课”课堂实录视频拍摄制作技术标准(交信息技术组) 二〇一五年三月六日 附件1 “优课”评选参考标准 一、教学设计 (一)能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
目标明确、具体、可行,体现学科、年段及学生认知特点 (二)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学情精选教学内容,正确理解和科学处理教材内容安排合理,容量适当,重难点清晰三)教学步骤清晰明了,循序渐进教学结构完整,方法多样,具有鲜明的创新性,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个性发展 (四)板书设计简明、扼要,有利于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五)作业设计体现差异性,学生有自主选择的空间作业形式活泼,能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二、教学实施 (一)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切实做好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工作,将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 (二)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生态,师生互动多元,有效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 (三)能针对不同层次与个性的学生,采用个别化的策略进行积极地干预尤其关注学习困难或遭遇问题的学生,有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他们获得提升,走出困境 (四)教学深入浅出,点拨得当,反馈及时。
教学评价富有激励性和针对性能根据课堂生成灵活调整教学流程与方法,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全面发展 (五)注重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渗透学法指导,精讲多练,10举一反三,注重知识的迁移和生活中的运用,目标达成度高 (六)课堂提问富有启发性,开放性和针对性善于运用问题链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持续学习为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提供有效支撑和导引七)有独到的学科思想和教学策略,基本形成个人特有的教学风格 三、教学手段 (一)能够运用多媒体、电子白板或网络平台,以及直观教具等进行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创新,有效辅助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准确选择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资源组织恰当、丰富、有实效,真正体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资源内容丰富,链接便捷,操作简单,使用熟练媒体运行稳定,响应及时,播放流畅,学生关注度高 四、学生活动 (一)学习积极主动,活动参与度高,学习情绪高昂,提升明显。
(二)善于倾听,独立思考,问题解决与创新表达的欲望强烈 (三)有多边、多样的信息联系,能与教师和同伴展开协作学习,学习共同体相互依赖度高 (四)能从教师推荐的资源(网络图文资源、资料袋等)中自主选择、重组信息、发现规律,形成自己的见解并高质量表达 (五)具有问题意识,提出的问题具有挑战性与独创性,能联系实际,及时迁移运用所学知识 五、专业素养 (一)运用普通话教学,教学语言清晰、准确、简练、生动、逻辑严密,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