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税申报法律制度.docx
17页纳税申报法律制度一、纳税申报是税收民主的具体体现税收法定原则是“税法的最高法律原 则”,因而,在当今社会,纳税义务皆因国 家税法而产生,或者说,国家税法是纳税义 务产生的基础与根据但是,纳税义务的成 立并不等于纳税义务的确定,因为在课税法 定原则下,抽象的纳税义务的成立只是税收 法律关系产生的条件或事实,在未经过征纳 双方的认可之前,它也就是一个条件或者事 实要使抽象的纳税义务落实为具体的可实 现的纳税义务,还须按照税收程序法规定的 要求,对纳税义务及其程序予以确认众所周知,在课税法定主义原则下,纳 税人、税率、纳税期限等都是相对固定的, 对纳税义务的大小并不发生实质性的影响, 只有计税依据即应税收入与应税所得处于 不断的变化中,并对纳税义务的大小产生决 定性的影响很显然,对纳税义务的确认, 实际上就是对纳税人应税收入与所得进行 确认但是,直接掌握和了解纳税人收入与 所得信息的,只有纳税人自己,包括税务机 关在内的其他任何部门都是通过纳税人来 了解其收入与所得信息的因此,在纳税人 未向税务行政当局报送收入与所得信息的 条件下,税务机关要得到这些信息只能到纳 税人的生产经营场所进行检查但这无疑是 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不仅会引发税收行政 效率低下,也不符合现代的税收民主思想, 因而,这种由税务行政当局单方进行确认的 做法并不可取。
在长期的税收征管实践中,人们最终发 现,先由纳税人依照法律规定,在发生法定 纳税义务时向税务行政当局报送书面报告, 确认其纳税义务,再由税务行政当局审核、 监督的做法更为有效按照这种思路,纳税 义务的确定原则上由纳税人自己进行, 只要其申报符合法律的规定, 且不存在怠于申报 以及不实申报等情形, 税务行政当局即无须 介人,也无权介入由于这种申报纳税的方 式具有让纳税人自主地、 民主地分担国家在 行政上的各种课税事务的功能,而被认为是 一种国民主权基础上的最佳的确定税额方 式于是,现代意义上的纳税申报法律制度 得以建立和发展,并为当今世界各国所普遍 采用世界各国的税法普遍都要求纳税人向 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 全面和准确地进 行所得、财产、支出等事项的申报事实上,这种纳税人自主确定纳税义务 的申报制度的建立并不单单体现了税收民 主的思想理念,而且也具有法律上的意义: 第一,纳税申报制度有利于依法治税由纳 税者自主确定其纳税义务, 有利于减少行政 机关的自行擅断和徇私舞弊税务机关只是 在纳税人未依法申报和申报不当的情形下 履行补充性职责,使得征纳双方以税法为依 据互为监督第二,符合税收公平和效率要 求。
让纳税者自己来承担申报义务,有助于 实现公平课税的目标; 纳税人广泛参与各种 课税功能,又能极大地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 减少行政机关有限资源的制约第三,自主 纳税申报方式有助于提局国民的纳税意识 和权利意识让纳税者自身承担申报义务, 能促使纳税人提高依法纳税意识,形成牢固、 健康的主动履行纳税义务的观念在此过程 中,会促使纳税人积极关心税收的来龙去脉, 对决定税收用途的机构、 人员行使监督职责, 积极维护自身的权利二、我国现行纳税申报法律制度的弊端 分析我国纳税申报法律制度的建立只是近 二十多年来的事情1986年4月〈〈中华人民 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暂行条例》的制订,标 志着我国着手建立纳税申报法律制度 1992年9月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 则标志着纳税申报制度在我国正式成为一 项税收法律制度2001年5月1日施行的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以及 2002年10月15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 征管法实施细则》等,则进一步完善了我国 的纳税申报法律制度应该说,我国现行的纳税申报制度在规 范税收征管,保护纳税人权利方面发挥了重 要的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现行的纳税 申报法律制度还存在不少问题,并在相当程 度上影响了税收法治。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行税收法律法规所确定的纳税 申报期限相对复杂和混乱,不便于纳税人实 际操作新〈〈税收征管法》第二十五条规定, 纳税人必须按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税务机 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纳税申 报期限等办理纳税申报如《增值税暂行条 例》规定:增值税的纳税期限分别为 1日、3日、5日、10日、15日或者一个月,究竟 选择哪一种则由主管税务机关确定 〈〈营业税暂行条例》的规定是:营业税的申报期限 分别为5日、15日或者一个月,具体的纳税 申报期限也由主管税务机关确定〈〈企业所 得税暂行条例》则规定,纳税人应当在月份 或季度终了后15日内进行所得税纳税申报〈〈个人所得税法》则规定纳税人应当在次月 7日内将应纳税款或所扣缴的税款申报缴纳 入库如此等等,规定极不统一在实际的 税收征管工作中,主管税务机关一般要求纳 税人在次月1〜10日内申报缴纳营业税、 增 值税等流转税,在1〜15日内申报缴纳企业 纳所得税,在1〜7日内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面对这样的纳税申报期限规定,纳税人 在15天内可能要进行三次申报为了节约 纳税成本,纳税人最合理的选择就是在 7日 前一次性完成所有的申报。
但是,这样对纳 税人来说也是不方便的,工作强度和难度都 增大了,而且申报的准确率会大打折扣从 实际情况看,将纳税申报期集中在1〜10天 左右也不妥在每个征收期内,征收服务大 厅内都会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 但是征收期一过,申报大厅内就再也难得见到纳税人了第二,现行的纳税申报制度与税收征管 改革不相协调应该承认,规定每月的 l 一10日为纳税申报期即税款征收期, 在税收征 管改革之前的“保姆式”的税收征管模式 之下是有其合理性的,因为当时税务人员是 征管查集于一身的,既要负责税款的征收, 又要负责税收稽查,还要负责税收资料的整 理与归档管理,因而规定每月用 10天进行 税款征收,其余20天进行税务稽查和资料 的管理是比较科学的但是现在税收征管模 式发生了变化:一是纳税人的数量迅速增多, 几乎每4〜5年就会翻一番;二是各地税务机关都实行了征收、管理与稽查的分离,税 款征收已经走上了专业化道路, 如果仍然延用旧体制下所形成的申报期限的规定显然 不安第三,在纳税申报资料方面,现行纳税 申报制度存在与财务会计制度不协调的问 题新〈〈税收征管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 定:“纳税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 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 定的申报期限、申报内容如实办理纳税申报, 报送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以及税务机关根 据实际需要要求报送的其他有关资料。
这 里〈〈税收征管法》使用了 “财务会计报表” 字样,根据现行的会计法律法规,所谓的“财务会计报表”只是“财务会计报告” 的一部分〈〈会计法》第二十条第二款明确 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 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可见财务会 计报表只是财务会计报告中的一个组成部 分,在一般情况之下,“财务会计报表”并 不可能单独存在,单纯的“财务会计报表” 也并不能说明纳税人的财务经营状况 而税务机关使用纳税人的财务会计报告资料是 为了分析纳税人的业务经营情况、财务状况、 现金流量情况,利用其中与纳税申报的勾稽 关系,为税收征管服务因此,税务机关需 要的并不仅仅是纳税人的财务会计报表, 而是全部的财务会计报告第四,延期申报制度不便于实际操作 新《税收征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纳税 人、扣缴义务人不能按期办理纳税申报或者 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书的,经 税务机关批准,可以延期申报同时又规 定,经核准延期办理申报的,纳税人“应当 在纳税期内按照上期实际缴纳的税款或者 税务机关核定缴纳的税额预缴税款……” 这一规定似乎解决了纳税人利用延期申报 来拖欠国家税款的问题, 但却产生了新的问 题。
其一,税务征收机关征税的主要依据是 纳税人的申报表,没有纳税人的申报表,征 收人员还能凭什么东西开出税票 ?在同意纳 税人延期报送申报表的同时,又要求纳税人 缴税;而纳税人缴税又必须填写申报表,这 两者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其二,税务机关评价纳税人是否如实纳税, 常常是依据其申 报的真实与否而纳税申报实与不实,一个 主要的评价参照物又是纳税人的申报表 那么,纳税人在延期申报情况之下填写的纳税 申报表如果与其实际应当填写的申报表出 现较大差距,造成税款少缴或不缴,税务机 关是否会以纳税人申报不实, 而将纳税人的 这种不缴或少缴税款行为定性为偷税呢 ?这 两个问题都是税收征管实践中难以解决的第五,税务行政当局所设计的纳税申报 表常常侵害纳税人的权益纳税申报表是纳 税申报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严格意义上 讲,纳税申报表的格式、内容以及填写上的 要求等也应当由法律予以规定 但是在我国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纳税申报表均由国家税 务总局设计,并且还允许各地各级税务机关 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对纳税申报表的格式 和内容进行调整这样做虽然并不符合课税 法定原则的要求,但是却比较适合我国税收 政策多变,纳税申报表需要不断调整的现实 情况。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税务行政当局设 计的纳税申报表却常常侵犯纳税人的权益〈〈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六条规定:纳税 人用于公益、救济性捐赠占年度应纳税所得 额3%以内的部分准予在所得税税前扣除 按照该方法,允许列支的公益救济性捐赠限 额=应纳税所得额X 3%,而应纳税所得额= 包含公益救济性捐赠支出的所得额一应纳 税所得额x 3%,即应纳税所得额=包含公益 救济性捐赠支出的所得额/,所以允许列支 的公益救济性捐赠限额=包含公益救济性捐 赠支出的所得额/ X 3%但是国税发 [1998]190号文,即〈〈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 发并试行新修订的的通知》中却规定:“’公益救济性捐赠的扣除限额’=主表第 42行’纳税调整前所得X 3%企业所 得税纳税申报表主表第 42行"纳税调整前 所得”的内容是按照税收法律规定收入减 去扣除项目后的余额, 没有考虑纳税调整项 目中计税所得的调增额,因而在金额上,“纳税调整前所得”远远小于法律所规定 的“应纳税所得”,按此方法计算得出的公 益救济性捐赠税前扣除限额将远远小于法 律允许扣除的限额,即在相当程度上侵犯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虽然国家税务总局于2006年4月18日下发国税发[2006]56号文, 即〈〈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企业所得税纳税 申报表的通知》修正了这一做法,但是新的 企业所得税申报表却在纳税人的工会经费 的税前扣除上出现了同样的问题。
早在2001 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 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 国工会法》修改并通过了《关于修改的决定》 修改后的工会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第项规 定:“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事业单位、机 关按每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向 工会拨的经费第二款又明确:“前款第 二项规定的企业、事业单位拨的经费在税前 列支据此规定,纳税人在申报表中填列 的可以在税前扣除的工会经费应当是纳税 人实际计提的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由于〈〈工会法》在法律位阶上高于《企业所得税 暂行条例》,因而这一修改甚至可以看作是 对《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的修改但是国 税发[2006]56号文,即〈〈国家税务总局关于 修订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通知》 却规定: 纳税人在申报表填列的可以在所得税前列 支的工会经费为计税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 考虑到大多数纳税人实际计提的工资总额 均大于计税工资总额,那么按照国税发 [2006]56号文的规定执行,也就意味着大多 数纳税人均须多计缴企业所得税,负担了超 过法律规定的税额,税收权益显然遭到侵害第六,有关司法解释存在严重的法律问 题2002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制订颁行 了〈〈关于审理偷税抗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 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中规定:“具 有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