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制双边外固定架同步延长治疗双下肢不等长(医学论文).doc
7页自制双边外固定架同步延长治疗双下肢不等长作者:李亚洲,王汉林,罗军忠,刘玉昌,林伟枫,杨永離[关键词】自制双边外固定架同步延长治疗双下肢双侧下肢不等长是矫形外科常见的一种临床疾患,主要病因有 先天性异常、骨发育性疾患、骨关节感染、创伤、神经肌肉病后遗症 等,其所致肢体不等长影响人体外观与功能,尤其下肢不等长超过3 cm会起严重残疾19世纪西方即已经出现肢体延长治疗,主要是一次性延长术上世纪以来,Ilizarov牵引性骨发生理论形成,人们 对肢体延长的生物学过程有了深层理解,外固定架肢体延长取得了飞速发展,随之肢体延长的各种并发症也逐渐显现作者自2000年来,自行设计了下肢同步延长外定器,临床治疗各种肢体不等长患者24例,取得良好临床效果,有效地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病率或减轻了其发病程度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4例,男14例,女10例(其中2例失访);年龄8〜 27岁,平均14.6岁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其中小儿 麻痹后遗症6例,先天性股骨短缩4例,股骨头坏死后遗股骨短缩 畸形5例,创伤后骨葡早闭致肢体短缩4例,其他原因致肢体不等 长5例延长部位:股骨远端5例,胫骨近端14例,胫骨远端2 例。
1.2治疗方法术前以患者健侧肢体为基础,精确测量两侧肢体不等长情况, 青少年根据Moseley直线图法或Paley乘数预测法术前初步计算患 肢所需延长长度〔1〕根据骨畸形情况选取截骨延长部位,一般选取 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干肪端,2例胫骨远端骨葡创伤性早闭患者直接 于闭合胫骨远端干飾端截骨截骨后采用自行设计的双边外固定同步 延长架固定截骨两端及临近膝和踝关节术中取仰卧位,在硬膜外或全身麻醉基础上,C型臂X线机辅助透视,股骨远端截骨者在截骨处远端、近端和胫骨近端分别交叉打入3对直径2.5-3.5 nun克氏针,交叉角度控制在60左右;胫骨近端截骨者,先行腓骨中下段离断,远段胫腓骨螺钉固定以维持 踝关节稳定,于胫骨截骨近端交叉打入1对克氏针,胫骨中下段平行 或交叉打入2枚克氏针,跟骨及跖骨远端各平行打入1枚克氏针;胫骨远端截骨者腓骨中下段离断固定后,于截骨远、近端交叉打入2 对克氏针,跟骨、跖骨远端各平行打入1枚克氏针小切口骨膜下截 骨,尽量保持骨膜完整,撬拨确定完全离断后,无侧方应力下肢体两 侧安装外固定器(图1),也即股骨远端截骨固定膝关节于伸直位, 胫骨截骨者固定踝关节于中立位,防止骨延长时岀现关节面压力过大 和肌腱张力性牵引引起关节挛缩畸形。
外固定后常规抗炎、消肿治疗, 术后10〜14 d开始旋转外固定架延长螺杆进行骨延长,每天延长 0.5~1.6mm,分3~6次完成,每周定期拍X线片(图2),根据 骨痂生长及延长情况调整延长速度,达到预期延长长度后先行去除固 定临近关节的固定装置,早期进行关节康复功能训练,同时对骨端进行适度加压固定,待延长部位获得满意骨性愈合后即可完全去除外固定器(否则相应延长定时间或改为内固定),延长期间可常规进行肢体不完全负重行走康复训练,获得所需延长长度去除关节外固定器 后,可逐渐进行负重功能训练和关节康复训练对股骨延长者术前要 行股血管、股神经、收肌管定位,以免术中副损伤;胫骨截骨者术前 行腓总神经、胫神经血管定位,避免损伤2结果本组病例术后X线片测得胫骨延长长度为3.5〜8.5 cm,平 均5.5 cm,延长率为23%〜45%,平均40.5%,骨愈合指数为28~ 45 d/cm, 16例全部获得骨性愈合;股骨延长长度为4.5〜10.5 cm,平均6.5 cm,延长率为22%〜43%,平均32%,骨愈合指 数为28〜47 d/cm,其中7例获得良好骨性愈合1例股骨延长患者由于骨延迟愈合外固定时间过长,遗留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伸屈 0〜90 ),其余患者膝关节功能均良好(0 -130 ),患肢膝 关节根据Merchan评分标准优良率达到91.7%;胫骨延长者骨延 长结束后,岀现不同程度踝关节僵硬,但踝关节背伸均能达到90 中立位,未发生马蹄足、髀软骨坏死等并发症,经过后期功能训练, 除2例胫骨远端延长者踝关节背伸稍受限外(伸屈90〜140 ), 其余患足功能基本达到术前状态。
13例患者出现针孔渗液,其中5 例有不同程度和数目的钢针松动,经制动、换药后愈合,无1例患者出现针道感染及骨髓炎并发症;3例出现轴向偏移,造成轻度矢状 成角畸形(<10 ),未因此造成肢体功能障碍;本组病例发生1例骨延迟愈合,为一 22岁股骨远端延长患者,10个月获得10.5 cm 延长长度,但骨痂生长较差,未形成骨不连,后遗部分膝关节挛缩畸 形本组未出现骨不连、截骨端早期融合和再骨折图1胫骨短缩同步骨延长(略)图2胫骨同步骨延长1个月复查(略)3讨论临床上肢体延长术已成为肢体骨缺损修复的常用方法之一,从历史上看,肢体延长方法主要有骨肪牵拉延长术、骨肪刺激术、骨痂 延长术、一次延长术和近年流行的Ilizarov肢体延长术20世纪Ilizarov提出伊氏生物学理论(张力•应力学说)〔2、3〕:即给生长中的组织缓慢牵伸产生一定张力,可刺激某些组织的再生和活跃生 长,其生长方式同胎儿组织一致,均为相同的细胞分裂这一学说尔 后又被一些学者重复研究获得证实和理论上的完善,大量的组织学研 究已经确定,人的骨牵引区域内的骨发生是纯粹性膜内骨化形成新 骨随着Ilizarov张力-应力法则及技术在全世界的推广,当前肢体 延长与肢体残缺的修复已经进入Ilizarov技术时代。
肢体延长要求肌肉延长与骨延长量成等比例才能避免临近关 节的并发症,研究证明,直接邻近截骨部位的骨膜被牵长的一部分和 骨端之间的间隙一样宽,因此骨端是在骨膜下滑动,而牵引区被拉长 的肌肉只有骨间隙的20%,这说明整个肌肉从起点到止点都参入生 长过程,神经、动脉、静脉的组织学证明可有短暂组织学变性,但在 延长术后2个月消失〔4〕Haftek〔5〕研究发现神经对牵张反应首 先是外膜的伸展及螺旋形神经束变直,拉长超过30%,神经外膜会 有撕裂,而慢速高频的延长有利于组织的修复和再生,本组患者有2 例在延长时出现肢体远端疼痛和轻度麻木,考虑和延长速度相关,予 以减缓延长速度、加大延长频率后好转,最终达到预期延长长度关 于延长速度,本组病例遵循延长速度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年龄、截骨 位置、病因、牵拉反应、骨再生情况和不同延长节段,拟定不同的延 长指数,本组病例延长速度控制在0.5-1.6 mm/d,分3~6次完 成,效果满意,临床中发现,青春发育期儿童骨牵引再生活性也较强参考文献】〔1〕李承鑫,潘少川,于风章•肢体不等长和肢体延长术[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 12 (5) :381 383.〔2〕 Ilizarov, GA.The tension stress effect on the genesis and growth of tissues.Part I ・The influence of stability of fixation and so仕 tissupreservation [ J ]・Clin Orthop, 1989, 238: 249 281.〔3〕 Cattaneo R, Catagni MA, Villa A, et al.Operative principles of Ilizarov [ M ]・Baltimore.HongKong.London , Sydney.A.S.A.U.I Group, 1991, 43 52.〔4〕秦泗河,孙磊.Ilizarov技术在矫形外科的应用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9 (3) :295 299.〔5〕 Ha 仕 ek J .Stretch injury of peripheral nerve [J]・JBone Joint Surg (Br) ,1970, 52: 534 535・〔6〕 Eldridge JC, Bell DP.Problems with suhsrantial limb lengthening [J]・Orthop Clin North Am, 1991:122 165.〔7〕Feldman DS, Madan SS, Koval KJ, et al.Correction of tibia vara with six axis deformity analysis and the taylor spatial frame [J]・J Pediatr Orthop, 2003,23: 387 391.〔8〕俞宏亮,赵立登,许超•双下肢同步延长术治疗软骨发 育不全性侏懦症[J]冲华骨科杂志,1996, 16 (10) :27 30.〔9〕张锡庆,王科文,王晓东,等.Ilizarov肢体延长36例 报告[J]冲华小儿外科杂志,2000, 21 (2) :83 86.〔10〕张立军,吉士俊,周永德,等.[J]冲华骨科杂志, 1994,14:594 596・〔11〕 Paley D ・Principles of deformity correction [ M ]・ 1 sted.Berlin: Spring Verlag, 2002,1 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