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各论足六经穴针灸学课件.ppt
47页足阳明经穴概览v 本经腧穴主要分布在头面部、颈部、胸腹第二侧线、下肢外侧前缘、足部v应掌握的解剖标志:眼球,眶骨,眶下孔,鼻翼,口角,咬肌,颧骨,下颌切迹,额角发际,胸锁乳突肌,喉结,锁骨,肋骨,乳头,肚脐,耻骨联合,髂前上棘,髌底,胫骨前嵴, 长与趾长伸肌腱,足二、三跖骨结合部,足二、三趾间的纹头,趾甲角v本经计45穴,重点穴: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头维、梁门、天枢、归来、伏兔、梁丘、足三里、犊鼻、上下巨虚、丰隆、解溪、内庭等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 承泣 承泣 目正视目正视 眶下缘与眼球之间眶下缘与眼球之间 四白四白 瞳孔直下瞳孔直下 眶下孔中眶下孔中头面头面 地仓地仓 平口角平口角 颊车:咬肌隆起最高处颊车:咬肌隆起最高处 下关:颧弓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合口)下关:颧弓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合口) 头维:额角发际直上头维:额角发际直上0.50.5寸。
寸 (正中线旁正中线旁4.54.5寸寸) ) 梁门梁门 脐上脐上4 4寸(平中脘)寸(平中脘) 腹 腹 天枢天枢 距任距任2 2寸寸 平脐平脐 (平神阙)(平神阙) 归来归来 脐下脐下4 4寸(平中极)寸(平中极)腹部穴腹部穴——距任距任2寸寸 v梁门梁门 脐上脐上4寸(平中脘)寸(平中脘)v天枢天枢 平脐平脐 (平神阙)(平神阙)v归来归来 脐下脐下4寸(平中极)寸(平中极)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 大腿大腿 伏兔 伏兔 髂前上棘~髌底外侧端连线上 髂前上棘~髌底外侧端连线上 6 6寸寸 梁丘 梁丘 髌底上 髌底上 2 2寸寸 足三里足三里 3 3寸寸下下 小腿 小腿 上巨虚上巨虚 犊鼻下犊鼻下 6 6寸寸 胫骨前缘外胫骨前缘外 1 1横指横指肢 肢 下巨虚下巨虚 9 9寸寸 丰隆丰隆 8 8寸寸 ---2---2横指横指 犊鼻犊鼻: :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解溪:足背横纹上,拇、趾长伸肌腱之间解溪:足背横纹上,拇、趾长伸肌腱之间 足足 内庭:第内庭:第2 2、、3 3趾间,趾蹼缘后赤白肉际趾间,趾蹼缘后赤白肉际 (缝纹端) (缝纹端) 厉兑:第厉兑:第2 2趾外侧趾甲角旁趾外侧趾甲角旁0.10.1寸足阳明经穴主治表v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痛,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v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头维、梁门、天枢、归来 ——局部病症为主v梁门、天枢——胃肠消化系统病症v归来——前阴、妇科、泌尿系统病症本经经穴主治表伏兔犊鼻 局部病症足三里 强壮要穴梁丘 胃肠病 急性胃痛上、下巨虚 大、小肠病症丰隆 痰证解溪 头面五官 癫狂内庭 胃肠、神志、热病 齿痛、热病足少阳经穴概览v本经腧穴主要分布在侧头、耳后、颈项、侧胸、侧腹部、下肢外侧、足部。
v应掌握的解剖标志:目外眦,眶骨,屏间切迹,下颔骨髁状突,颧弓,鬓发,耳尖,耳根后缘,乳突,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肩峰,腋中线,肋骨,乳头,第11、12肋游离端,肚脐,髂前上棘,股外侧肌,股二头肌,股骨外上髁,腓骨小头,腓骨,外踝,趾长伸肌腱,小趾伸肌腱,本节,趾蹼缘 v本经计44穴,重点穴:听会、率谷、阳白、头临泣、风池、肩井、环跳、风市、阳陵泉、光明、悬钟、丘墟、足临泣等 足少阳经穴概览足少阳经穴概览 瞳子瞳子髎髎:目外眦旁,眶骨外缘凹陷中目外眦旁,眶骨外缘凹陷中 听会: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听会: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 头面 阳白:瞳孔直上,眉上头面 阳白:瞳孔直上,眉上1 1寸 头临泣:阳白穴直上,入发际头临泣:阳白穴直上,入发际0.50.5寸 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凹陷中,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凹陷中, 平风府穴。
平风府穴 肩井:大椎~肩峰端连线之中点肩井:大椎~肩峰端连线之中点躯干 日月:乳头直下,第躯干 日月:乳头直下,第7 7肋间隙 带脉:第带脉:第1111肋端(章门)直下平脐处肋端(章门)直下平脐处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 臀臀 环跳:股骨大转子高点~骶管裂孔连线的外环跳:股骨大转子高点~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1/3与与 内内2/32/3交界处 股股 风市:大腿外侧正中,腘横纹上风市:大腿外侧正中,腘横纹上7 7寸 ( (直立垂手,中指尖下是穴直立垂手,中指尖下是穴) )下下 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小小 光明光明 外踝外踝 5 5寸寸 腓骨腓骨肢肢 腿腿 悬钟悬钟 上上 3 3寸寸 前缘前缘 丘墟: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丘墟: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
足临泣:第足临泣:第4 4、、5 5跖骨结合部前方,小趾伸肌腱外侧跖骨结合部前方,小趾伸肌腱外侧 足足 凹陷中 足窍阴:第足窍阴:第4 4趾外侧趾甲角旁趾外侧趾甲角旁0.10.1寸足少阳经穴主治概要足少阳经穴主治概要v本经腧穴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本经腧穴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v头项部穴头项部穴——局部病症局部病症v躯干胁肋部穴躯干胁肋部穴——局部病症、邻近脏腑局部病症、邻近脏腑病症病症v肘膝以下穴肘膝以下穴——主治头、目、耳、咽喉主治头、目、耳、咽喉病以及神志病病以及神志病 风池 头痛、眩晕——内外风所致均宜 祛风风市 预防中风、遍身瘙痒 环跳 臀部病痛 下肢痿痹、坐骨神经痛阳陵泉 胆病、筋病等膀胱经穴概览v 本经腧穴主要分布在头面部、背腰部、下肢外侧后缘、足外侧。
取穴时必须掌握以下解剖标志:目内眦,眶骨,眉头,发际,枕外隆凸,斜方肌,胸椎棘突,腰椎棘突,髂后上棘,骶正中嵴,骶后孔,尾骨,臀横纹,股二头肌肌腱,腘横纹,腓肠肌,跟腱,外踝,骰骨,第5跖骨粗隆,第5跖趾关节,赤白肉际,趾甲角 v本经计67穴,重点穴;睛明、拈竹、通天、天柱……至阴等34穴足足太阳膀胱经穴太阳膀胱经穴 睛明:目内眦稍上方(旁开睛明:目内眦稍上方(旁开0.10.1寸)头项 攒竹:眉头内侧端(眶上切迹)头项 攒竹:眉头内侧端(眶上切迹) 天柱:后发际正中旁开天柱:后发际正中旁开1.31.3寸,斜方肌外缘寸,斜方肌外缘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 风门:第风门:第2 2胸椎棘突下胸椎棘突下 肺俞:肺俞:…3 …3 膏肓:第膏肓:第4 4胸椎棘突下胸椎棘突下 心俞:心俞:…5 …5 膈俞:膈俞:…7 …7 (平至阳)(平至阳)旁 旁 肝俞:肝俞:…9 …9 旁旁开 开 胆俞:胆俞:…10 …10 开开1.5 1.5 脾俞:脾俞:…11 …11 3 3寸寸 胃俞:胃俞:…12 …12 寸寸 肾俞:肾俞: 第第2 2腰椎棘突下腰椎棘突下 志室:第志室:第2 2腰椎棘突下腰椎棘突下( (平命门平命门) ) 大肠俞:大肠俞:…4 …4 (平腰阳关)(平腰阳关) 膀胱俞:平第膀胱俞:平第2 2骶后孔骶后孔 次次髎髎:第:第2 2骶后孔中。
骶后孔中 秩边:平第四骶后孔秩边:平第四骶后孔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 委阳委阳 腘腘 外侧端,股二头肌腱内侧外侧端,股二头肌腱内侧 委中委中 横纹横纹 中点中点 承山:腓肠肌两肌腹间凹陷之顶端承山:腓肠肌两肌腹间凹陷之顶端 下下 飞扬:昆仑直上飞扬:昆仑直上7 7寸 肢肢 昆仑:外踝尖与跟腱之间昆仑:外踝尖与跟腱之间 申脉:外踝尖下方凹陷中申脉:外踝尖下方凹陷中 束骨:第束骨:第5 5跖趾关节后,赤白肉际跖趾关节后,赤白肉际 至阴: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至阴: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0.10.1寸 足太阳经穴主治表 本经腧穴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本经腧穴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证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病证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和组织器官病证。
和组织器官病证 头项部穴头项部穴——局部病症局部病症腰背部穴腰背部穴——局部病症、邻近脏腑病症局部病症、邻近脏腑病症背俞穴背俞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症肘膝以下穴肘膝以下穴——主治头、项、目、背、腰、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下肢部病 证以及神志病证以及神志病委中委中 腰痛腰痛——”腰背委中求腰背委中求“ 吐泻吐泻承山承山—痔疮痔疮—经别入肛门经别入肛门昆仑昆仑——难产、癫痫难产、癫痫申脉申脉——失眠、癫狂、痫症失眠、癫狂、痫症至阴至阴——胎位不正、难产胎位不正、难产足三阳经穴刺灸方法足三阳经穴刺灸方法v 眼部穴——闭目,将眼球向对侧固定,沿眶下缘直刺0.5-1寸,一般不捻转提插,出针按压针孔v颈部穴——直刺0.3—0.5寸,避开颈总动脉,风池向鼻尖方向,,不可深刺v肩井—不可深刺,0.5-0.8寸v背部穴(第一腰椎以上)——斜刺(多向脊柱或向下)0.5—0.8寸v胸胁部穴——斜刺或平刺0.5—0.8寸 v(沿肋骨向外斜刺) 针刺示意图针刺示意图 风池风池 眼区穴眼区穴足三阳经穴刺灸法足三阳经穴刺灸法v腰部穴(第1——4腰椎)——直刺0.5—1寸v 骶部穴---直刺0.8—1.2寸v 次髎—向外刺,不宜太深v 臀部穴---直刺 1—2.5寸v 环跳——直刺3寸 (注意不要损伤坐骨神经)足三阳经穴刺灸法足三阳经穴刺灸法下肢穴—-直刺0.8—2寸 膝部穴(犊鼻) —-向后内斜刺股部穴—-直刺1—2寸足背穴—直刺0.8寸左右井穴——点刺或加灸(至阴)足太阴经穴概览v本经腧穴分布在足内侧、下肢内侧中间、前缘,及腹胸部的第三侧线,侧胸部上,v应掌握的解剖标志:趾甲角、足内侧赤白肉际、第一跖趾关节、第一跖骨基底部、内踝尖、胫骨内侧面后缘、胫骨内侧髁、股四头肌内侧头、耻骨联合上缘、胸骨角、乳头、锁骨中点、肋间隙、腋中线等。
v本经计21穴,重点穴: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横、大包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 隐白:拇趾内侧趾甲角旁隐白:拇趾内侧趾甲角旁0.10.1寸 足 太白:第足 太白:第1 1跖趾关节后下缘,赤白肉际跖趾关节后下缘,赤白肉际 公孙:第公孙:第1 1跖骨基底前下跖骨基底前下下 下 三阴交:内踝尖上三阴交:内踝尖上3 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寸,胫骨内侧面后缘肢 小腿肢 小腿 地机:阴陵泉下地机:阴陵泉下3 3寸(内踝尖~阴陵泉连线上)寸(内踝尖~阴陵泉连线上) 阴陵泉:胫骨内侧髁后下凹陷中阴陵泉:胫骨内侧髁后下凹陷中 大腿 血海:髌底内侧端上大腿 血海:髌底内侧端上2 2寸 腹腹 大横:脐旁大横:脐旁4 4寸胸胸 大包:腋中线上,第大包:腋中线上,第6 6肋间隙中肋间隙中本经经穴主治表 主要治疗脾胃病,前阴病,妇科病,舌、咽等器官病,以及经脉循行所过的部位的病变隐白 高热昏迷、月经过多、癫狂太白公孙 脾胃病 胃痛三阴交 前阴病 滞产、失眠地机 妇科病 痛经阴陵泉 水肿血海 隐疹、湿疹 大横 局部病 肠胃病 大包 全身疼痛、四肢无力足厥阴经穴概览v足厥阴肝经的腧穴主要分布于下肢内侧、腹部、胸部v应掌握解剖标志:趾甲角、第一、二跖骨、胫骨前肌腱、胫骨内侧髁、股骨内上髁、缝匠肌、耻骨联合、第11肋游离端、第六肋间隙等。
v本经计14穴,重点穴:大敦、行间、太 冲、蠡沟、曲泉、章门、期门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 大敦:足大趾外侧趾甲角旁 大敦:足大趾外侧趾甲角旁0.10.1寸 行间: 行间:1 1、、2 2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下肢 (趾间缝纹端)下肢 (趾间缝纹端) 太冲: 太冲:1 1、、2 2跖骨间隙后方凹陷中跖骨间隙后方凹陷中 曲泉:屈膝,膝关节横纹内侧端上方凹陷中,曲泉:屈膝,膝关节横纹内侧端上方凹陷中, 股骨内上髁后缘股骨内上髁后缘 躯干 章门:第躯干 章门:第1111肋端下际肋端下际 期门:乳头直下,第期门:乳头直下,第6 6肋间隙 本经经穴主治表 本经腧穴主要用于治疗肝胆病、前阴病、妇科病、眼病、口病,以及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变 大敦 肝胆病 —— 疝气、、昏迷行间 妇科病 头面病 面瘫 胁痛太 冲 前阴病 中风蠡沟 下肢疾患 ——阴中痛、阳痿曲泉 章门 脾病、痞块 期门 胃肠病 肝病、乳痈足少阴经穴概览v足少阴肾经腧穴主要分布于下肢内侧后缘及胸腹部第一侧线上,在定取本经腧穴时,应掌握以下解剖标志:足底、舟骨粗隆、跟腱、内踝尖、胫骨、半腱肌腱、半膜肌腱、耻骨联合上缘、脐中、肋间隙、锁骨等。
v本经计27穴,重点穴:涌泉、然谷、太溪、大钟、照海、复溜、筑宾、阴谷、俞府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 涌泉:足底(去足趾)前涌泉:足底(去足趾)前1/31/3凹陷中 然谷:舟骨粗隆下缘,赤白肉际 然谷:舟骨粗隆下缘,赤白肉际下 太溪:内踝尖与跟腱之间下 太溪:内踝尖与跟腱之间 大钟:内踝后下(太溪下 大钟:内踝后下(太溪下0.50.5寸稍后),寸稍后),肢 跟腱内缘肢 跟腱内缘 照海:内踝下缘凹陷中 照海:内踝下缘凹陷中 复溜:太溪直上 复溜:太溪直上2 2寸,跟腱前方寸,跟腱前方胸 俞府:锁骨下缘,正中线旁开胸 俞府:锁骨下缘,正中线旁开2 2寸胸胸腹部侧线腹部侧线任任脉脉肾肾经经胃胃经经脾脾经经 任脉旁开任脉旁开 胸部 胸部 腹部腹部第一侧线:肾经: 第一侧线:肾经: 2 2寸 寸 0.50.5寸寸第二侧线:胃经: 第二侧线:胃经: 4 4寸 寸 2 2寸寸第三侧线:脾经: 第三侧线:脾经: 6 6寸 寸 4 4寸寸2 2寸寸4 4寸寸6 6寸寸4 4寸寸2 2寸寸0.50.5寸寸本经经穴主治表•本经腧穴多用于治疗肾病,肺病,咽喉病, 前阴病,妇科病,以及经脉所过部位的病变。
涌泉 昏迷、小儿惊风然谷 肾病 消渴太溪 肺病 耳鸣、腰痛、齿痛大钟 前阴病 咽喉病 痴呆、腰痛照海 妇科病 癫狂、眼睑瞤动复溜 —— 盗汗、热病汗不出筑宾阴谷俞府 ——胸肺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