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材分析.doc
9页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材分析一、 教学内容1.口算乘法2.笔算乘法3.因数与积的关系4.乘法估算内容结构: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一百以内)例1口算 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因数中间末尾没有0的 例 1三位数乘两位数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 例2 笔算 数量关系式的建立 例3积的变化规律 例 4估算 例5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2、 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算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3、 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4、 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计算,建立数量关系式,增强估算意识教学难点:建立数量关系式,应用这种关系正确解决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编排特点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学计算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3.加强估算,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材具体编排及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
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无论是口算还是笔算的教学都要充分考虑并借助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通过自主探索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将旧知迁移到新知主题图:提供了六种不同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为后面的例题提供素材在这儿第一次出现“千米/时”的表示法例1:口算乘法内容有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三年级时学生已经会算积比较小一些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还有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我在教学时就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通过教材中的人骑自行车和火车的速度,创设情境引入本课,根据题意学生列式没有什么问题,在计算(1)16× 3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先说一说自己的口算方法,在这里,学生的计算方法也许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学生可能是把16分成10和6,然后用3分别和它们相乘,最后把18和30这两个积相加有的就借助三年级时竖式计算的方法,还有的甚至用3个16相加在这里计算方法没有好坏之分,教师应起到的作用是适时的引导,让学生自己选择,教师只是引导学生选择计算起来比较快捷的方法充分让学生述说计算过程,学生在述说算法的过程中同时也反映出了对算理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
在这里也向学生有意渗透速度的概念在(2)160× 3的计算,因为学生已经三年级时会算整十数乘一位数,有了怎样处理末尾的0的经验,所以在这里我就就更加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解决末尾的0怎么办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怎样处理末尾的0,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会先算16×3,然后在积的末尾添上去掉的那个0练习六中的第三题:有两种不同价格的快餐,18元一份、21元一份有60元钱,买3份有几种买法?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题材,鼓励学生灵活思维,多种方法选择,在选择计算中进一步巩固了口算乘法计算方法同时与生活实际联系,也使学生感受到口算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笔算乘法:例1:通过给出乘坐火车的时间和火车的速度,求两地的路程对于这道题中的数量学生不是很陌生,通过学生的理解列出算式145 ×12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在计算时,先采取让学生自己去计算,这时的学生会出现不同的算法,有的用口算,有的用笔算这时我引导学生发现,145 ×12要是口算的话不是很方便的,进而引导学生进行笔算在研究笔算的方法时充分借助学生已有(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比较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异同。
学生在计算中会发现它们在计算方法和顺序上是相同的演示)只不过用2乘完个位上的5和十位上的4之后还要继续乘百位上的1然后再用十位上的1去乘145得到1450,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和哪位对齐,然后再把两个积相加 在这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体会理解算理和算法,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联系,相同和不同处同时也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在做一做中给出了列好的竖式让学生进行练习在这里我觉得也可以出几道两位数乘三位数的题,让学生自己去列竖式,如25 ×367在这里目的是让学生注意到怎样列竖式计算比较简便如果列成25 ×367 就要计算三次将三个积相加,而列乘367 × 25就可以计算两次,将两个积相加那么在做练习七中的第六题时,学生会有意识的先判断列出怎样的竖式计算起来要简便一些练习七中的12、13、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研究的天地,我是先通过笔算,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积与乘数有什么关系,从而总结出11乘两位数的计算规律:两边一拉,中间相加三位数或多位数乘11的规律那就是两边一拉,中间连续相加本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演示)这是我自己在教学中总结的语言叙述,或许语言不是很准确,在这里和老师们交流。
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记住这一规律,并且能应用规律进行速算在练习的时候我觉得学生很感兴趣,也因此提高学生的研究学习乘法计算的兴趣例2:是末尾或乘数中间带0的情况,我在教学中仍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象对于末尾0怎样处理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有了这一知识经验了,所不同的就是由他们学过的整十数乘整十数变成了几百几十乘整十数学生可以自己去处理160× 30怎样计算所以在这里我觉得只要学生已经会了的问题,老师没有必要再过多地讲解在这里也许会出现有的学生160 ×30=480,末尾的0丢掉一个的错误情况中间带0的情况需要注意的就是学生的书写格式,比如有的学生在计算时不注意空位,出现103× 3 0=390等一些错误情况三位数中间有0的乘的多是整十数,在例3后面的练习题中这类的习题比较少,我认为为了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在这里还可以适当地练一些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习题以便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例3:重点是有关路程数量关系式的建立在此之前的例题中由于渗透了速度的概念,所以对速度这一概念学生已经不再陌生,但是对于速度单位的这种表现形式学生第一次接触,还不太习惯,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向学生解释清楚,速度中的单位有两个这也正反映出了速度的含义,就是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
注意学生的读法和写法是否准确,是否真正理解速度单位含义如何使学生正确建立这一常见的数量关系式是一个重点在教学中我充分结合教材内容,注意让学生分析理解题意,在充分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后列出算式在头脑中先建立一个关于路程的比较感性的数量关系结构,解决例3的两个问题后,再引导学生观察题中的速度、时间、和所求的路程三者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让学生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构建出数学模型:速度 ×时间 =路程这一数量关系式我的教学体会就是在这里学生对数量关系式的建立和理解是个难点,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在学生形象感知的基础上构建这一数学模型结合题意理解速度、路程的含义为学生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概括的过渡做好铺垫让学生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并能应用数量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例4:积的变化规律(因数与积的关系)通过自主探究在让学生理解了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本课教学我是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的,1、先是给出两组计算题让学生自己计算2、引导观察并思考:观察每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在这里适时的引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如观察算式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随因数的变化积有什么变化?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通过观察你能得出什么规律?4、汇报:在汇报时注意引导学生用精确的语言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5、验证:让学生自己举出例子,进行练习体验在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具有每总结出规律后要有验证的意识,让学生具有这种意识和习惯,这也是任何实验探究的过程中的基本步骤之一在做练习九中的习题时,我觉得应该注意及时地对学生作出评价,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这也是对学生思路、学习思维、学习方法的一种肯定让他们随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保持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例5:乘法估算,通过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用到估算,根据需要会灵活选用适当的估算方法为了使估算的过程简便,结果符合实际并准确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意识估算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比如21 ×59学生会把它看成20 × 60进行计算也就是学生已经会按照“四舍五入”的方法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问题的经验和能力,本课需要学生要结合具体生活情境,作出合乎实际的估算因为估算的结果是一个近似值,与准确值是有误差的,所以对于它的计算结果要求不是很精确,可以根据数字情况进行简捷计算在教学时我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具体情境:同学们去秋游,需要买104套票,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谁愿意为大家服务,去买票啊?这是学生纷纷举手愿意帮同学们去买票,这是接着老师又说:想去买票的同学请你估算一下,你准备带多少钱去呢?并说明你带这些钱的理由?这时有的学生就说如果我去的话要带5000元,因为49× 104可以看成50×100,所以我带5000元就行了。
还有同学说如果我去,我带5500元,因为49× 104可以看成50× 110所以带5500元还有的学生说我带5300元,因为49 ×104我先算出49 ×100=4900元,然后把49看成50再乘4等于200元,4900元加上200元就是5100元,所以带5100元就可以了对于学生的多种估算方法,我没有及时给出肯定和否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评判,“你们觉得他们带这些钱可不可以?谁能把票一次全部买来?”已具备生活常识的学生们马上会发现,带5000元去买票的话,肯定是不能把票一次全部买回来的,进一步分析学生们就会发现,有时候的估算不能光采取“四舍五入”的方法,还要考虑到实际情况,在这里就需要把数据估大一些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讨论的空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估算的合理性、准确性,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在不同的估算方法中对照出合理的简捷的估算方法最主要的是使学生明白了估算时要考虑到合乎实际情况教学建议: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因此本单元虽然是比较枯燥的计算教学,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教材注重从日常生活情景引入,从学生熟悉常见的事物引入教学。
因此在教学时我觉得应该注意为学生创设适于学生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情境的创设要自然和谐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另外这一段的教学还应注意多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两位数乘两位数),利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自主探索并总结计算方法在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后,有条件的还可以适当延伸一下,通过类推使学生明白三位数乘三位数、多位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再有就是要给学生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的时空,允许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不同计算方式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