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误判治理中社会参及以美国无辜者计划为范例.pdf
20页刑事误判治理中的社会参与 — — —以美国无辜者计划为范例 李奋飞 摘 要: 发源于美国现已在全球形成“ 无辜者网络” 的无辜者计划, 其主要使命和目标是致力于为 那些无罪申请者提供无偿法律和调查服务, 以还其清白, 使其重新开始正常的社会生活无辜者计划 设定了筛选案件的标准和尺度, 也形成了筛选案件的步骤和程序, 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尤其弥 补了官方发现和纠正刑事误判的不足尽管无辜者计划仍然存在诸多现实困境, 但其实践与创新对 于当前中国刑事误判的治理, 特别是通过社会参与司法的方式推动刑事误判的发现和纠正, 具有非常 积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 刑事误判 无辜者计划 社会参与 定罪后 D N A检测 一、 引言 D N A科学的发现和发展被认为是 2 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现之一2 0世纪 8 0年代末, D N A检 测技术开始作为物证方法被运用到刑事司法实践当中技术与法律的完美结合, 对刑事司法产生了 极其深远的影响别的不说, 误判问题此前就基本处于人们的视野和研究之外很多人对误判是否 真的存在尚心存疑虑 〔 1 〕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奥康纳大法官就曾自信满满地说: “ 我们的民众在刑事 审判方面还是颇有信心的, 主要是因为美国宪法为我们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保障来避免误判的发 生。
” 〔 2 〕然而, D N A检测技术的出现, 使得司法人员能够回到过去的时间中旅行, 去重新审视一些从前 作出的定罪判决 〔 3 〕 在美国, 仅通过定罪后的 D N A检测就已使来自 3 7个州的 3 2 9名无辜者得以昭 雪( 其中 2 0人曾一度被判死刑) 〔 4 〕 这些数据表明, 刑事误判真实存在, 〔 5 〕而且还被不少人认为仅是冰山一角, 从而彻底破除了人们 对于无辜者不会被误判的司法迷信也因为如此, 巴里·谢克和彼得·诺伊费尔德的历史功绩常常 被人提起正是他们不懈的努力, 对科学规律的严格遵循, 将 D N A检测这个具有转型性意义的科学 ·67· 〔 1 〕 〔 2 〕 〔 3 〕 〔 4 〕 〔 5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法学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 地重大项目“ 刑事庭审的中国问题与出路” ( 1 4 J J D 8 2 0 0 1 4 ) 、 中国人民大学明德青年学者计划“ 刑事错案的制度性治理” ( 1 4 X N J 0 0 3 ) 的研究成果 B r a n d o nL .G a r r e t t ,C o n v i c t i n gt h e I n n o c e n t :W h e r e C r i m i n a l P r o s e c u t i o n s G o W r o n g 5- 6( H a r v a r d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2 0 1 1 ) . H e r r e r av .C o l l i n s , 5 0 6U . S . 3 9 0 , 4 2 0( 1 9 9 3 )( O ’ C o n n o r , J . , c o n c u r r i n g ) ;s e e a l s o i d . a t 3 9 8- 3 9 9( c i t i n g t o “ c o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p r o v i s i o n s [ t h a t ]h a v et h e e f f e c t o f e n s u r i n ga g a i n s t t h er i s ko f c o n v i c t i n g a ni n n o c e n t p e r s o n ” ) . 刘品新: “ 美国人如何发现错案” , 载《 检察日报》 2 0 0 8年 5月 1 4日, 第 6版。
参见美国“ 无辜者计划” 网站: h t t p : / / w w w . i n n o c e n c e p r o j e c t . o r g / , 2 0 1 5年 4月 2 5日最后访问 根据美国 2 0 1 4年 2月 4日发布的 2 0 1 3年全国无罪案件报告, 从 1 9 8 9年到 2 0 1 4年 2月 3日, 美国共有 1 3 0 4件无罪案件 技术搬向法庭予以运用, 重塑了美国的刑事司法局面 〔 6 〕1 9 8 7至 1 9 8 8年间, 谢克和诺伊费尔德从之 前工作的公设辩护律师办公室接了个案子, 即要证明被指控实施强奸抢劫犯罪的玛丽昂·科克利的 清白尽管玛丽昂·科克利有确凿的不在场证据, 即案发时他正和另外的 1 7人参加一个祷告会, 尽 管从被害人身上发现的精液里的血型物质能够排除他的嫌疑, 但是因为有 3个目击证人的指认, 他还 是被指控有罪在此案中, D N A检测首次被运用到美国法庭审判中虽然科克利最后被无罪获释并 非因为 D N A检测的结果排除了他的嫌疑, 〔 7 〕但是却因此点燃了人们对 D N A法医鉴定、 血清学的兴趣 和热情。
为充分利用定罪后的 D N A检测技术, 还无辜者以清白, 谢克和诺伊费尔德于 1 9 9 2年在纽约市卡 多佐法学院共同成立了全球首个“ 无辜者计划” 〔 8 〕 “ 无辜者计划” 成立后, 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法 官、 律师、 立法者和学者对司法系统准确性的认知有所改变, 公众对于刑事司法系统的不信任也逐渐 增加, 一些流行的电视节目、 书籍、 电影和戏剧作品还将这些误判的案例改编为剧本 〔 9 〕 至今, 在前 述通过 D N A检测获得无罪释放的 3 2 9人中, “ 无辜者计划” 参与了其中 1 7 6个 〔 1 0 〕 此外, 发源于美国 的无辜者计划在过去的 2 0多年间迅速扩展到澳大利亚、 新西兰、 加拿大、 爱尔兰、 荷兰和中国的台湾 地区, 并在全球形成了一个“ 无辜者网络” , 以致力于清洗冤狱不仅如此, 无辜者计划还着力改善美 国的立法和刑事政策, 以预防错误定罪, 以此为基础的关于误判原因及对策的研究也成为美国法学研 究的热点 从 2 0世纪 8 0年代至今, 中国也纠正了相当数量的刑事误判案件虽然在数量上少于美国, 但这 并不意味着中国刑事司法系统就更不容易出错。
毕竟, 在中国, 刑事误判的纠正尚严重依赖于“ 死者” 复活、 “ 真凶” 落网等偶然性事件 〔 1 1 〕 刑事误判的发生是对人类文明底线的挑战, 具有非常严重的危 害性, 不仅会对被冤枉者本人及其家庭造成严重伤害, 还会对司法公信力乃至国家的形象造成严重伤 害 〔 1 2 〕 由于冤错案件无法完全避免, 所以建构起有效的纠正机制就显得极为必要惟有依法及时纠 正冤案, 才能匡扶正义, 让民众对国家法治树立起信心 〔 1 3 〕 《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 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在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的大背景下, 法治 ·77· 刑事误判治理中的社会参与 李奋飞 〔 6 〕 〔 7 〕 〔 8 〕 〔 9 〕 〔 1 0 〕 〔 1 1 〕 〔 1 2 〕 〔 1 3 〕 J a n e G i t s c h i e r ,T h e I n n o c e n c e P r o j e c t a t T w e n t y :A nI n t e r v i e ww i t hB a r r yS c h e c k ,P L o SG e n e t 9 ( 8 ) : e 1 0 0 3 6 9 2 .d o i : 1 0 . 1 3 7 1 / j o u r n a l . p g e n . 1 0 0 3 6 9 2 . 1 , 1 ( 2 0 1 3 ) . 在此案中, 虽进行了 D N A检测, 但受制于当时理论和技术的限制, D N A检测没有得出任何高度盖然性的结论。
而科克利最后能 够得以无罪释放是由于真凶在犯罪现场留下的指纹排除了他的嫌疑S e e i d .a t 2 .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由于现在很多无辜者计划组织的名称里都含有“ 无辜者计划” ( i n n o c e n c e p r o j e c t ) 的字样, 这些无辜者计划组 织是在“ 无辜者计划” 的基础上成立起来的为把这些无辜者计划组织与谢克和诺伊费尔德成立的第一家名字直接为 I n n o c e n c e P r o j e c t 的组织区别开, 下文中加双引号的“ 无辜者计划” 仅特指谢克和诺伊费尔德成立的第一家无辜者计划组织, 而不加 双引号的无辜者计划泛指所有的像“ 无辜者计划” 这样的组织 G a r r e t t ,s u p r an o t e 1 ,a t 6 . h t t p : / / w w w . i n n o c e n c e p r o j e c t . o r g / f a q s / w h a t - i s - t h e - i n n o c e n c e - p r o j e c t -h o w-d i d-i t -g e t -s t a r t e d , 2 0 1 5年 4月 2 5日最后访 问。
其他人是通过“ 无辜者网络” 、 私人律师或者是被告人自己的努力得以洗脱罪名的参见 h t t p : / / w w w . i n n o c e n c e p r o j e c t . o r g / f a q s / h o w- m a n y - p e o p l e - h a v e - b e e n - e x o n e r a t e d - t h r o u g h - d n a - t e s t i n g , 2 0 1 5年 4月 2 5日最后访问 有学者对前些年媒体披露的在全国引起了较大关注的 2 0起刑事冤案分析后发现, 这 2 0起冤案中, 没有一起是司法系统主动发 现原审判决事实不清、 证据不足或发现新的证明被告人无罪的证据而主动纠正的, 所有案件都是因极其偶然的因素而得以纠 正具体而言, 因出现真凶而被纠正的有 1 7起, 占 8 5 %; 因故意杀人案中被害人“ 复活” 而被纠正的有 3起, 占 1 5 %参见陈永 生: “ 我国刑事误判问题透视— — —以 2 0起震惊全国的刑事冤案为样本的分析” , 载《 中国法学》 2 0 0 7年第 3期, 第 5 1页。
李奋飞: “ 美国死刑冤案证据剖析及其启示” , 载《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 0 1 3年第 6期, 第 2 9页 沈德咏: “ 我们应当如何防范冤假错案” , 载《 人民法院报》 2 0 1 3年 5月 6日, 第 2版 社会作为建设的基础任务和普遍要求, 〔 1 4 〕其建设不仅限于政府一方, 而是首先要求非政府性的各种 社会力量在法治框架和法治道路中自由博弈 〔 1 5 〕 美国无辜者计划的实践与创新, 对于当前中国刑事 误判的治理, 特别是通过社会参与司法的方式推动刑事误判的发现和纠正, 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借鉴 和启示意义 二、 无辜者计划的历史脉络 ( 一) 无辜者计划的雏形 早在 1 9 8 3年, 吉姆·麦克罗斯奇就创立了一个致力于为误判者洗脱罪名的非盈利性组织— — — “ 百夫长事工” ( C e n t u r i o nM i n i s t r i e s ) 乍一听闻, “ 百夫长事工” 这个称谓有些生疏拗口当年, 麦克 罗斯奇在为自己创立的这个组织命名时, 头脑中涌现出这样的画面: 一位罗马百夫长( 罗马军团中的 一种职业军衔) 站在耶稣被钉死的十字架下, 仰头咏叹“ 的确, 此人是无辜的! ” 〔 1 6 〕“ 百夫长事工” 便由 此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