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握农村小学特点,提高信息技术课堂实效性教学策略研究.doc
4页把握农村小学特点,提高信息技术课堂实效性教学策略研究一、研究方案的现实背景与意义21 世纪,是科学技术掀起经济发展浪潮的时代,是信息技术掀起科技发展浪潮的时代更是一个信息共享、平等竞争和不断变化的时代因而信息技术引发的知识经济也已初见端倪,随着一次次信息化浪潮,大家逐渐发现当今社会的财富已不仅仅是物资产品和自然资源,还包括应用和掌握信息技术进行再造社会价值的能力人们不仅需要掌握多种知识技能,更需要养成主动探究知识技能的习惯,具备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支配资源的能力、跨领域合作的能力、高情商合作能力、高效能沟通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这正是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呼唤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升级换代频繁与此对应的通讯设备、家用电器乃至游戏机都在一次次更新换代,不断推出新产品、开发出新功能与之相比,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功能开发和利用就显得迟缓,与信息技术发展严重脱节就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由于大环境的要求和自身在各方面发展上的滞后,使得在教学上的影响更为巨大,目前农村中小学计算机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学校因素首先体现在硬件设备不足:计算机的硬件跟不上、软件资料建设的欠缺等等,学生用计算机还达不到每生一台。
其次是课程计划中小学信息课每周只安排一节,然而实际教学不能与课程计划同步信息技术学习有着逻辑性强、抽象性、操作性强的特点,加上教学中机器少,上机时间短的原因,教师也没有办法按教材安排的课时去上,就算勉强按照教材上,也会因为知识点不能被学生掌握,学习任务难当堂完成而成为“事倍功半”一周过后学习内容基本上也就忘了,如果再接下去学习新内容,很是困难导致一学期下来还有不少内容学生不能掌握或者没有学的客观现状最后是师资力量,农村小学很少有计算机专职老师一般都是由老师兼课教学,虽然也举行类似“网站制作”“课件制作”培训,但距离教学专业化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二)家庭因素虽然现在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电脑并没像电视机一样普及而升级到“家用电器”因此,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不能及时加以练习巩固,更谈不上业余学习和接受家长此外家长的关注程度不高,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认为只有到初中才有计算机考试,小学阶段最主要的任务还是打好语数基础三)社会因素农村社会还没有提供专门服务未成年人的网络学习场所网吧在大多数人眼中是休闲、娱乐的场所家长也担心孩子会因为网络游戏而耽误学习,故“因噎废食”拒绝带孩子进网吧学习综上原因,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使用,及相应课程观的发展上存在很大的不足。
目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了一个很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矛盾的焦点集中到教学设施、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际的协调上来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发挥课堂实效,这是提高课程改革质量的关键,也是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共同面对的困境本课题旨在研究农村小学课堂中,如何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活动,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如何使信息技术教育更加符合新的课程改革的精神,使信息技术教育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机地与其它学科进行整合,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二 、 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实施分层施教,全面提高学生有效参与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三、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把握农村小学特点,提高信息技术课堂实效性教学策略(一)小学各年级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调查1、调查教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情况,包括对教材的分析、课堂时间分配、学生任务分配、辅助教学软件的使用等2、调查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内容的关注以及学习兴趣的程度3、调查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过程中已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4、对调查结果进行原因分析(二)对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情况分析后进行教学策略研究1、采用“问题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兴趣培养法”等教学方法2、因材施教,因性施教全面提高学生有效参与度(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改进教学策略,提高课堂实效四、预期研究目标1、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信息技术课程的良好校园氛围,一定程度上改变家长的价值取向,形成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
2、通过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使得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较大的提高3、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形成支配资源的能力、合作的能力、沟通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五、课题的研究方法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研究将根据实际需要采用理论研究法、调查法、测量法、实验法等多种方法1、理论研究:搜集文献资料加以分析和整理,加深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上的认识2、调查研究:通过大量调查,对周边同乡镇村的小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有一个整体、准确的了解和把握3、测量研究: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完成电子作品的能力,组织测量评定,重视结果性评价的同时,注重阶段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4、实验研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教材,采用课题中实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六、研究步骤本课题从 2006 年 12 月开始至 2007 年 12 月结束期限一年,研究主要分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2006 年 12 月——2007 年2月)(1)确定研究对象、制订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步骤(2)确定研究成员和职责2、实施阶段(2007 年3月——2007 年9月)(1)调查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内容的关注以及学习兴趣的程度;调查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不良行为习惯;调查教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情况。
2)(3)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原因分析(4)在实际教学中研究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并应用于教学实际3、总结阶段(2007 年10月——2007 年 12 月)(1)整理分析各种材料(2)撰写本课题的研究报告七、课题研究各种条件分析(一)有利条件1、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高度重视,经常派送老师到外学习、培训随着学生参加比赛的频频获奖,信息技术教学开始受到部分家长的关注2、学校形成一批优秀的小学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善于学习,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共同攻关,积极开展校际间合作,以取得研究成果3、各级各类学校在教学方面经验较多,可供参考或借鉴的资料较多二)不利条件尽管学校已经加大投资,但是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与其它学科,所需资金教大学生机房里面的计算机硬件跟不上大多数家长的观念偏差,认为现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就是玩游戏,会影响学习,关注程度不高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省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