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4节 训练反馈篇.doc
13页第 4 节 训练反馈篇传 记(2012·中山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流浪生涯陈廷一1895 年 12 月下旬的一天中午,天空微微发暗, 头顶有一团乌 云,遮住了太阳孙中山乘坐的客轮,经过数日航行,终于抵达檀香山港口檀香山,是他少年求学的地方;檀香山,是他胞兄孙眉发迹起家的地方;檀香山,也是他在海外亲手建立起兴中会的地方 这里,有他的骨肉 侨胞; 这里,有他的启蒙恩师和同学;这里,有与他志向相同、谈说投机的朋友义举(指 1895 年广州起义)失败后,作 为一个名列榜首被通 缉的政治犯,他要寻找避风的港湾,首先想到了檀香山今天,他回来了,九死一生地回来了革命不成,全家遭殃他的母亲及妻儿已先他一步来到这里逃难一想到这些,他又不无暗暗自责他急切地向亲人走去 ……再说孙母,在官府搜剿、家乡难留、万不得已的时候,才 举家逃亡 孙母来到檀香山,虽然日子过得好好的,孙儿绕膝,儿媳也知书达理,三代同堂,可她却因担心儿子的安危终日以泪洗面半夜里经常说着梦 话:“帝象(孙中山乳名)儿你在哪儿? ”在官府搜查最紧张的日子,她自己的性命也难保,可是她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孙中山大儿子孙眉经常劝说也无济于事,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到檀香山后,自己安全了,但她更担心中山儿的安全郊区那座圣堂,她不知去了多少次,做了多少次祈祷多少次她在梦中梦到中山儿,醒来原是一场梦……“妈,我回来了!”孙中山推开 门,一下跪在母 亲的膝下这不是梦吧?”母亲喃喃道这时,大哥大嫂、妻儿闻知中山安全回来,都赶快跑过来大家说着重逢话,母 亲才从梦中彻底醒来:“你回来了就好 妈还以为你死了呢!”重逢时,亲人们无法责备中山,其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中山却已经开始自责,他让全家受了多少惊!然而他的自责并不意味着后悔,他 坚信,失 败 乃是乌云一时遮掩了太阳的光辉乌云过去,明丽的阳光不是在中天之上 吗?失败并没有使他失志 颓废,相反,更坚定了他那拨开乌云见太阳的决心但是,母亲终日唠叨不停,妻子整日以泪洗面,大嫂话里带刺这一切,孙中山心里都十分清楚他理智地 处理,从不辩解因为乌云还笼罩在他的头上,义举毕竟没有成功他不能不面对现实 在家里,他是低头进低头出,端碗吃饭,小声 说话可到了外面,他仍是我行我素,一如既往他常出去串联同志,召开会议,推广 兴中会,以期光大革命然而,义举失败已为此地人们所悉,檀香山的形势也使他失望,不再像先前那样一呼百应,人们失去了往日的热情。
在失败面前,不少人丧失了斗争的信心;不少人当面说他风凉话;不少人开会不到……家庭矛盾与社会情绪,使他清醒地 认识 到:“久留檀岛,无大可 为,遂决计赴美,以联络彼地华侨,盖其众比檀岛多数倍也 ”孙中山的心里鼓起了风帆孙中山在檀岛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家庭矛盾又起孙中山不情愿在矛盾中让步半寸,他有他的事业,他有他的追求 报国孝母不能同存他终于再次选择了报国之路一天晚上,在餐桌上,他当着所有亲人的面,委婉地提出到美洲旅行的 设 想除大哥孙眉外,家里其余人都想不通无父遵兄,最后在孙眉极力说服下,孙中山才得以出行儿行千里连母心在 孙中山动身的前几天,母亲已开始忙碌,为他购买食品;妻子为 他洗换衣物,打点行装 孙中山也借机游览檀岛风光说实在话 ,他在檀 岛的时间不短,可是游览观光还是第一次临行前他要把檀岛深深地印在心里 (选自《辛亥之父孙中山》,有删改)1.文章写出了孙中山在革命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孙中山认为“久留檀岛,无大可为” , “遂决计赴美” ,他做出这样的决定的原因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报国孝母不能同存” ,这是自古以来的事实,对于孙中山的选择,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 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陈光标:慈善如山财富如水谭 浩他是一名“乐意做一个最优秀的地球清洁环卫工”的企业家;他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两小时,率领公司 120 名员工和 60 台大型机械设备组成民间救援团队昼夜兼程,在第一 时间赶赴灾区救援;他坚持不懈地把致力于再生资源回收产业赚的钱投身慈善公益事业,累计捐赠款物超过 10 亿元,受益人群达 50 多万人次;……这位被很多人称为“中国首善”的人,就是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江苏黄埔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数年如一日,他在用自己的行动,向人们诠释了“慈善如山,财富如水”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我们所做的产业,本身就是对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最好诠释”陈光标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十分自豪, “我当初选择建筑垃圾 环保再生处理这个行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对于我们节约资源、保 护环境意义重大 ”翻开公司的介绍画册,江苏黄埔再生 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的成 长轨迹清晰展露——黄埔公司始创于 2003 年,创建之初就致力于在 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可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和再利用方面的科技创新。
目前,公司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拆除企业,在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下,大大提高了废旧混凝土的利用效率,推 进了城市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以及泡沫塑料等白色污染的环保化、零排放处理模式在陈光标眼里,再生资源利用工作也是另一种意 义上的慈善事 业,是 为了子孙后代的环保慈善陈光标说,我们所做的产业,本身就是对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最好 诠释再生资源利用,既节约资源,又保护环境,是一件符合人民群众意愿的大好事,一举多得、利国利民,必须踏踏实实做好履行和承担社会责任, “首善”彰显品牌效应改革开放 30 年的积淀,让众多民 营企业家已经或开始懂得,尽管谋求自身发展是企业的天职,而履行和承担社会责 任也是等同于企业发展同样 重要的目标, 这是社会衡量一个企业的双重标准人们已不记得陈光标灾后多少次来到四川了最近的一次,陈光标又为灾区送去 200 万元现金、2 000 台台式电脑、160 台笔记本电脑和 3 部依维 柯公务车,总价值近千万元其实只要一提起陈光标,还是最初的一幕 让人记忆犹新5·12”地震刚刚发生几小时,陈光标的企业便展开了救援行动在整个抗震救灾的过程中,黄埔公司共在灾区拯救出 131 人, 协助掩埋了近万具遇 难者的遗体。
只要翻阅一下黄埔公司的发展历程,人 们会惊奇地发现黄埔公司的 实力每年都在成倍增长,一年一个新台阶,而每年的捐赈也在成倍提高,这似乎已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十多年的时间,陈光标累计捐款捐物的数 额已超过 10 亿元,得到他帮助的贫困人口超过 50 万因为在慈善公益事业 上的杰出表现和在四川抗震救灾中的汗 马功劳, 陈光标被尊称为“中国首善” ,陈光标和他的黄埔公司声名 远播黄埔公司很快便得到的市场反馈即是,自从抗震救灾之后,黄埔公司的业务便源源不断,前来洽 谈 生意的人应接不暇, “根本不用业务员去找” 为“环保慈善”奔走呐喊,共同打造和谐家园陈光标深谙善行天下,唯要先下好善待 员工这“一盘棋” 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把江 苏黄埔打造成利企利民利国的可持 续产业是陈光标的追求多年来,公司不但为员工办理“五保”齐全,逢年过节都为员工发放福利汶川地震后,陈光标还萌生出一个念 头——建立公益机构,向公众传播防灾减灾知识和自救技能 “公司多年来从事废 旧拆迁工作,熟悉房屋 结构,也积累了丰富的救援与防护经验从四川回来后,陈光标就捐 资 1 亿多元在南京建设防灾减灾培 训中心,免 费对南京及周边地区的民兵预备役、青少年、大中小学生及企事业单位人员开放,至今已经举办培训 70 多场。
而每次培训数万元的食宿、培 训费用则从黄埔公司公益基金里支付你不是中国首富,但你是中国首善!”一位领导曾经感慨万千地 对陈光标说, “你这几年为中国慈善事业奔走呐喊,在无形中 唤醒了很多有良知的人,共同加入到和谐家园的建设中来,这比捐 1 000 个亿都重要! ”(选自 2009 年 11 月 3 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1.文章第一部分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中国首善”陈光标做过哪些善举?请作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陈光标“慈善如山,财富如水”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有何现实意义?请结合文本探究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访 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迟子建访谈录记者:评论家认为你的小说是“本色写作” ,你是一个人如其文和文如其人的 “本色作家” 你认同评论家对你所做的 这个归类吗?迟子建:不太认同小说是用文字搭建的想象世界,而作家是会思想的人,内心世界可以说是既复杂又单纯的,用文字反映出来的世界是既客 观又离奇的,在一定程度上透露了作家的性情,却不可能完全浸透作家所有的情感所以说,一个作家不可能做到完全“本色写作”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而这不可能通过作品完全展现出来记者:还有评论家说,你的小说 都是在向后追寻人类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在追忆中怀想的“逆行的精灵” 你觉得这种 评 判恰当吗?迟子建:应该说,评论家作这样 的评判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也是有根据的但可能每个人对历史的理解有偏差我的小 说 是写到历史,但并不是向后看其实,我们所经历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不断逝去,不断地成为当下的历史昨天的事是历史,即便我的作品在关注当下,完成时也变成了关注历史只不 过,我对远的历史比对近的历史更感兴趣,因为我认为有距离的历史可以看得更客观;而在写近的当下时,历史的客 观性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记者:其实,你很多的中短篇都是在关注当下迟子建:是的,我的中短篇几乎都是当下题材的。
评论家说 我在向后回溯,是因为大家对历史出发点的判断不一样,在理解上有偏差记者:你的小说多以故乡东北为故事背景,你也曾 经说过,故乡是你最大的创作源泉不知道在你以后的创作中,是否 还会固守在故 乡的土地上?迟子建:一个作家,如果能把自己熟悉的地方写深写透,写到八十岁能写完就很不错了很多作家在评论家的影响之下, 总 想求大求全,多方突 围,到头来可能反而没有一样能做得好而评论家也常担心作家以某个固定的地方 为写作背景,题材会枯竭我觉得,完全不必有这种担心就像挖一口深井,当井水源源不断地冒出来之后,就永远都不会枯竭我有一部分作品并非写故乡,但如果 评论家把我的所有作品都 归入与故土有关的写作,我也不否认我的写作会有渐变 ,不同的作品会呈现不同的 风貌,但不会刻意求变,更不会脱离我的故土去写作记者:在你的小说中,可以看到你作 为一个女性作家独特的感受力,这种感觉的敏锐性非一般人能比这是不是你一直保持高 产写作的原因?迟子建:有一定的关系吧文学写作是一种安慰心灵的方式,也是一种对内心感受力的推动 这种感受力我想是与生俱来的我从小就对万事万物的 变化特别敏感这种能力,应该是无法拷贝的记者:你的小说,总是由小人物的具体生活构成,即便是 《伪满 洲国》这样以一段历史为题材的长篇,也坚持“以日常生活去展 现历史” 。
但到了 《额尔 古纳河右岸》,虽然你并未放弃过去的风格,却讲述了鄂温克民族上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