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线路测量一(34讲).doc
7页第二篇 线型工程测量第三章 线路勘测测量第一节 铁路新线初测铁路新线初测主要工作包括:踏勘选点插大旗、导线测量、水准测量和带状地形测量一、踏勘选点插大旗由线路、地质、水文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利用方案研究报告及地形图,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选出线路的走向,并路转折点处打桩插旗进行标定二、导线测量(一)导线点布设现结合铁路初测的特点加以概述初测导线是根据大旗位置选择导线点,导线点的位置应满足以下几点,导线点选定后应钉方桩,其上钉一小钉表示点位并路前进方向左侧,距方桩 30~50cm 处设板桩,称标志桩标志桩上书写该方桩的点号及初测里程,如 C8— CK15+248.36,其字面朝向线路起点方向 二) 导线角度观测导线点水平角度观测应使用 J2 或 J6 级经纬仪观测或精度相当的光电测距仪、全站仪观测用测回法测一测回使用光学经纬仪观测,两半测回之间应变动度盘位置,两半测回角值之差应在± 20" (J2 )或± 30" (J6)以内,取平均值为最后观测结果 三) 导线边长测量初测导线的边长可采用光电测距仪、全站仪或钢卷尺进行测量,全站仪、光电测距仪读数至毫米,钢卷尺读数至厘米当采用光电测距仪、全站仪测定导线边长时,距离和竖直角均往返观测各一测回,距离一测回读数两次。
精度要求应符合限差规定四) 导线的联测与检核由于初测导线延伸很长,为了控制误差的积累和检核导线水平角及边长测量的精度,《铁路测量技术规则》中规定:初测导线的起、终点及每隔不远于 30 km 的导线点,应与国家大地点(三角点、导线点)或其他不低于四等的大地点、 GPS点进行联测联测时可用导线法,困难情况下可采用三角形辅助点法等在进行附合导线内业计算时,对导线的坐标增量和应进行两化改正,两化改正后才能计算坐标增量闭合差 同时,联测中的已知控制点位于相邻的两个投影带中,应进行换带计算二 水准测量初测阶段水准测量的目的 : 一是沿线路布设水准基点,建立高程控制系统,称为水准点高程测量 二是测量导线点、 中桩等高程,作为日后地形测量的高程依据一)水准点的布设按《测规》要求,沿线路每隔约 2 km 应布设一个水准点 , 重点工程地段应根据实际情况增设水准点 300 m 以上大桥两端、隧道两端及大型车站范围内,均应设置水准点水准点应尽量设在离线路 100 m 以内,施工范围以外,这样即方便使用,又便于保存若有条件,水准点可设在不易风化的岩石上,坚固稳定的建筑物上,mm ,中桩也可埋设混凝土水准点水准点埋设后,应用红油漆明显的标出点位并统一编号,以 BM 字头表示。
二)水准点高程测量水准点高程测量一般应与国家水准点或相当于国家等级的水准点进行联测,应不远于 30 km 联测一次,以构成附合水准路线,这样可以取得国家统一高程及检查测量成果水准点高程测量按五等水准测量要求施测,使用的水准仪的精度指标不应低于 DS3 级,水准尺应为整体式板尺,并经过检定,其每米分划间隔的长度误差不得大于 0.5 mm 水准点高程测量可采用一组往返测或两组单程并测的方法测量应在成像清晰稳定的情况下进行, 且视准轴线距地面不应小于 0.3 m ,并使前后视距离大致相等一般情况下视线长度不应大于 150m ,但跨越河流深谷时可放宽至 200 m若水准点高程测量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的测量方法,可同时一次完成导线边长测量、水准点高程测量和中桩高程测量导线点应作为高程转点,高程转点间距离和竖直角必须往返观测并适宜在同一气象条件下完成斜距应加气象改正,高差可不加球气差改正 , 最后结果采用往返测的平均值测量时,棱镜应安置在支架上对中整平,仪器高及棱镜高应读到毫米在测距前和测距后分别量测一次,两次量测较差小于 2 mm 时取平均值三)中桩高程测量中桩高程测量是在水准点高程测量完成之后进行,其任务是测定初测导线点的高程。
中桩高程测量使用的水准仪应不低 S10 级采用单程水准路线,起闭于水准点,形成附合水准路线测量时,导线点应作为转点,水准转点高程取位至中桩高程取位至 cm 中桩高程测量应立尺在紧靠桩橛不写桩号一面的地面上高程测量的限差参见相关规范 中桩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可以与导线测量、水准点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同时进行由于中桩高程精度要求相对较低, 其距离和竖直角可单向正镜观测两次 ( 两次之间改变棱镜高度 ) ,也可单向观测一测回 ( 不改变棱镜高度 ) 两次或半测回间高差之差在限差内取其平均值若单独进行中桩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时 , 其水准路线必须起闭于水准点 , 中桩水准测量的闭合差限差和检测限差要满足要求高程转点间的竖直角可采用中丝法 , 往返观测各一测回,中桩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应满足要求中桩高程测量满足精度要求即可,不进行闭合差计算及高程的调整三、地形测量地形测量即测绘带状地形图,为了满足初测带状地形图纸上定线的需要,对带状地形图的测绘宽度及等高距有一定的要求地形测量应尽量以导线点作测站,有必要时可设置独立地形转点第二节 铁路新线定测铁路线路定测阶段测量工作主要有 : 线路中线测量、线路纵断面测量和线路横断面测量。
一、线路中线测量将图上设计好的线路中线测设到实地上的工作称为中线测量中线测量工作包括放线和中桩测设放线是把纸上所确定的交点及交点间的直线测设到地面上;中桩测设则沿线路测定中心桩 ( 百米桩及加桩 ) 、测量转向角、测设曲线一)放线放线工作中常用拨角法、支距法、极坐标法等二)中桩测设及标定放线工作完成以后,根据地面上已有的转点桩 ZD 和交点桩 JD ,即可将中线桩详细测设到地面上,称中桩测设中桩测设包括直线测设和曲线测设在地面上,从线路起点开始,沿线路中线连续测量距离,在里程为整百米处钉设百米桩,在里程为整公里处钉设公里桩另外在百米桩之间钉设加桩,加桩要定在整米处,钉设加桩的地方是:1、沿中线方向纵、横向地形变化处,地质不良地段变化处;2、线路与其它道路、管线、通讯及电力线路等的交叉处;3、大型建筑工程地段,如隧道洞口、大中桥两端、小桥涵、 挡土墙等建筑物处线路直线上中桩间距不宜大于 50m ,曲线段的中桩间距以 20 m 为宜,但地形平坦曲线半径大于 800m 时,可放宽至 40 m圆曲线的中桩里程宜为 20 m的整倍数百米桩、公里桩及加桩均称里程桩,要注明线路的里程,里程是指由线路起点算起,沿线路中线到该中线桩的距离。
一般表示形式 26+284.56 , “+”号前为公里数,即 26 km ,“ +”后为米数,即 284.56 m 在里程前还要冠以不同的字母,以表示不同阶段或不同线路的里程例: CK 表示初测导线的里程, DK 表示定测中线的里程,K则表示竣工后的连续里程控制线路位置走向的点称为线路控制点直线段的控制点有转点和交点,已在放线测量中标定,曲线段的控制点有主要点(五大桩点) ,这些控制点要钉方桩,桩顶与地面齐平, 并钉小钉表示其点位 为了便于寻找, 在控制桩旁要设立标志桩,标志桩用板桩,其上书写控制桩点名及里程标志桩钉设在控制桩一侧约 30 cm处,字面朝控制桩,直线段钉路前进方向左侧,曲线段钉在曲线的外侧此外,线路中线上直线段的里程桩及曲线上的中线桩均钉设板桩表示其点位,在露出地面部分书写里程,并且面向线路起始方向中线距离应用光电测距仪或钢尺往返测量,在限差以内时取平均值百米桩、加桩的钉设以第一次量距为准按《测规》要求,中桩桩位误差不应超过下列规定:纵向误差:( S +0.1 )( m)2000横向误差:± 10cm式中: S-转点至桩位的距离,以米计二、线路纵断面测量线路中线的平面位置在地面上测定之后,还应测出线路中线桩的高程。
从而绘制表示沿线路起伏情况的纵断面图,以便进行线路纵向坡度、桥涵位置、隧道洞口位置的设计线路纵断面测量包括线路水准点高程测量, 又称基平测量;线路中桩高程测量,又称中平测量一)线路水准点高程测量1 、水准点的布设定测阶段的水准点高程测量是在初测水准测量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初测水准点需要完善,离线路中线超过 100 m ,或距线路中线在 30 m 以内时需移设新点,被破坏的初测水准点应补设新点然后,对初测水准点逐一进行检测,新设水准点进行联测2、水准点高程测量其测量方法与要求同初测水准点高程测量3、线路中桩高程测量,线路中桩高程测量,即中平测量是测定中线上各控制桩、百米桩、加桩处的地面高程,为绘制线路纵断面图提供资料4、 跨深谷的中桩水准测量当线路中线段跨越深谷时,为了避免在深谷附近一上一下多次安置仪器,以提高施测速度并保证测量精度,使沟内沟外高程传递各自独立,互不影响如图 3-8 所示,在测站Ⅰ时,水准仪观测对岸的转点 ZD16,读取其前视读数以后,再进入沟底观测,沟底各点的读数单独记录并进行计算为了减少测站Ⅰ前后视距不等引起的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在设置测站Ⅳ时,可使后视转点 ZD17 的后视距离适当加长,以此使测站Ⅳ产生的误差抵消测站Ⅰ所产生的误差。
二)线路纵断面的绘制线路纵断面图是铁路设计的基础文件之一,它将线路中线经过之处的地形、地质等自然状况以及设计资料表示出来线路纵断面图一般绘在毫米方格纸上, 水平方向表示里程, 竖直方向表示高程为突出地面的起伏变化, 高程比例尺比水平距离比例尺大 10 倍,高程比例尺为 1∶ 1000,水平距离比例尺为 1∶ 10000,标准图幅宽度为 420 或 297 mm纵断面图的上部表示线路中线经过的地貌自然状况及线路设计的高程位置,以及桥涵、隧道、车站、水准点等的位置下部表示线路经过地区的地质情况及各项设计资料等里程:表示勘测里程,应首先绘出按比例从左向右绘出百米桩和公里桩,应绘在方格纸的厘米分划线上由于线路局部改线以及分段测量等原因,使得连接处原百米桩里程与后测里程不一致, 称为断链后测该点里程大于该点原里程为长链,反之为短链在断链处,前后两百米桩间的平距不按比例绘制但需在上下各 画一粗线段,并在方格内注明实际长度,例图 3-9 中 DK 64+200~300 之间 实为99.84 m 加桩:在加桩位置绘一竖线,竖线旁注字表示距前一百米桩的距离地面标高:为各中线桩的地面高程,根据中线桩的里程和地面高程,在图的上部按照规定的比例尺点出中桩的位置,连接所绘出的各点所得的折线,即是线路中线的地面线。
设计坡度:竖线表示变坡点的位置,其里程不在整百米时,要注明至百米桩的距离水平线表示平坡,斜线倾斜方向表示上坡或下坡斜线上的数字表示设计坡度的千分率,下面的数字为坡段长度,以米为单位路肩设计标高:路基肩部的设计标高,是由线路起点路肩标高根据设计坡度及里程推算得出的某中线桩的路肩设计标高与对应地面标高之差,即为该中线桩的填挖量线路平面:线路中线的平面示意图,位于该栏中央的直线。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