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节 直流电疗法.docx
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第1节 直流电疗法 其次章 直流及低频电疗法 编者:谢欲晓 第一节 直流电疗法 直流电疗法(galavanization)是利用小强度、低电压的平稳直流电通过人体确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这是应用最早的电疗之一,是18世纪80年头意大利学者贾伐尼(Galvani)利用电流引起蛙肌收缩而察觉的一个古老的电疗法长久以来,单独应用直流电治疗疾病已日渐裁减但近年来,由于察觉直流电对静脉血栓、肿瘤、骨折愈合、陈旧性缺血性溃疡等疾病有明确的疗效,这种疗法又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加之,它是离子导入和低频电疗法的根基,其操作技术根本一致因此,了解直流电的特性,生理作用和治疗方法是特别重要的 一、 直流电生理作用 (一) 组织兴奋性的影响 1、兴奋性变更的特征 在直流电作用下,组织的兴奋性发生变更,阳极下兴奋性下降,阴极下兴奋性升高这种变更可以扩大到电极周边2cm左右的范围断电后,这种变化于1~2分钟到几特别钟内消散。
直流电引起的这种变化称为直流电慌张,阳极下的兴奋性下降称为阳极电慌张,阴极下的兴奋性升高称为阴极电慌张当通过的电流较大和通电的时间较长时,处境将发生变化,阳极下的兴奋性先下降,电流强度更大时阴极下的兴奋性严重地受到抑制 2、 兴奋性变更的机制 有兴奋才能的组织,其膜布局对兴奋的产生有重要意义现已证明这种膜根本上由两层类脂和三层蛋白构成:膜的内、外、中三层为蛋白,三层蛋白夹着两层类脂膜有不少洞眼,宁静时可让某些离子通过,但又不使另一些离子通过在静止状态下,膜外带正电而膜内带负电,因此膜外、内分为正、负二极,是谓极化在某种外因的作用下,膜的通透性变更,正离子大量进入,因而极性倒转,是为反极化或称除极膜外带负电的除极部位与膜外带正电的未除极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动作电流,引起兴奋的传播 在直流电作用下,组织兴奋性的变更与直流电引起的离子浓度变更以及这种改 变引起的膜特性变更有关在直流电作用下,由于K+、Na+的移动速度比Ca++、Mg++等快,通电一段时间后,K+、Na+等先到达阴极邻近而Ca++、Mg++落在后面,因此阴极侧的K+、Na+相对较多,而阳极侧那么Ca++、Mg++较多。
测验证明:在K+等离子的作用下,于显微镜下可见神经轴突髓鞘布局疏松,轴内水分增加,轴突膨胀,外观光滑由于膜的布局变松,通透性相应较大,离 子转移较前轻易,因而易于使膜除极兴奋K+的这种作用可能就是K+较多的阴极处展现兴奋性增高的理由之一但当K+的浓度进一步增高时,膜布局更加疏松,通透性极度增大,膜对离子的选择性阻挡作用进于消散,不能维持膜电位,这就失去了产生兴奋的根本条件,因而失去兴奋性这可能就是长时间大电流作用时,阴极K+浓度剧增而致上失兴奋性和表现为阴极抑制的理由已如前述,阳极下Ca++、Mg++相对较多现已有测验证明:Ca++作用于神经组织时,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轴突紧缩,水分裁减,外观上下不平而有小的隆起由于膜变致密,阻力了离子经膜的转移,不利于除极,因而兴奋性下降这可能就是阳极下兴奋性降低的理由之一当电流较大和通电时间较长时,阳极下的Ca++、Mg++因受阳极排斥而逐步裁减在这种处境下,由Ca++引起的膜致密等可逆性变化亦随之裁减,因而阳极的兴奋性逐步恢复正常 (二)对血管和血液循环的影响 直流电疗会引起局部血管扩张,皮肤发红,持续的时间也较长;这种作用在阴极下更为明显。
直流电引起血管扩张的机制有: 1、离子运动刺激了感觉神经末梢,通过轴突反射和节段反射引起血管扩张; 2、直流电的电解作用使微量组织蛋白分解,释出“H”物质等血管活性肽或胺,后者通过直接扩张小动脉、轴突反射、增高毛细血管渗透性引起血管扩张; 3、离子移动冲击血管壁的机械作用 直流电除引起局部充血外,也可通过节段反射加强相应阶段深部脏器的血液循环这种作用可以改善局部的抚养,改善养分和代谢,增加防卫免疫物质向局部的输入,使细胞间的淋巴滚动旺盛,加速病理致痛化学介质的排出,使腺体分泌增加等等这些都有利于炎症的消散和功能的改善 (三)对组织水分的影响 由于电渗的关系,在作直流电疗时水向阴极部位移动,结果阴极下组织含水量增多,而阳极下组织有不同程度的脱水利用阴极的作用,可使水分向瘢痕、枯燥的组织集中组织蛋白是亲水性的,由于水分增多,蛋白吸水,易于溶解膨胀变软,因而阴极能使瘢痕软化,使枯燥的组织变软相反,阳极可使局部组织脱水,皮肤枯燥,对于有水肿或有渗出物的病灶和多汗的局部皮肤,那么可利用阳极的脱水作用举行治疗 (四)对细胞代谢的影响 细胞的代谢通过膜内外的物质交换完成。
细胞膜系由蛋白和类脂等物质构成人体蛋白的等电点偏酸,因此酸能使组织蛋白接近等电点而沉聚凝聚;碱的作用那么相反,能增大蛋白的分散度,使之分开溶解如前所述,在直流电作用下阳极区酸度上升,阴极区碱度上升,因此阳极范围内细胞膜蛋白凝集致密,物质经膜的交换困难,代谢降低;阴极下,膜蛋白分散,膜组织疏松,物质经膜的交换增快,代谢加强阴极的这种作用,对于慢性发炎病灶和长期不愈合的溃疡(此时作用于周边皮肤面)有确定的治疗意义测验证明:用人工方法引起动物双下肢麻痹,使之展现继发的养分不良性溃疡,然后在一肢举行阴极直流电疗,另一肢作对照,结果察觉治疗侧的溃疡愈合比对照侧急速 (五)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近年来察觉正常骨干骺端带负电,骨折后负电的分布发生变化假设通过皮肤缺口,于骨折区通以小量阴极直流电,可使愈合加速 (六)对中枢神经的影响 直流电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当头部通以直流电时,可展现高级植物中枢方面的回响,例如通过血管运动中枢,可使脉搏减慢、周边血管扩张从动物测验证明,把阴极置于前额,阳极置于后颈部,可引起大脑软脑膜血管扩张;把阳极置于前额,阴极置于后颈部,那么相反地展现血管收缩回响。
上述直流电阴、阳极作用下组织兴奋性的变更,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于可展现例如将阳极置于蛙的延脑部位,将阴极放在蛙的下颌部位,接通电流后,察觉蛙的士的宁性抽搐减轻;将上述部位的阴、阳极交换,那么见到抽搐加强又如把阳极置于动物的腰骶部,阴极置于颈部,即形成上行电流,这时反射巩固阴极电慌张还能提高脑髓的兴奋性,同时能使患癫痫的动物癫痫发作,而阳极电慌张那么能抑制癫痫的发作下行电流可使舞蹈病患者的抽搐及无意识的运动急速消散,而上行电流那么使抽搐再现,甚至使这些自发运动加强阴极和阳极对大脑的作用也具有相反的性质,这不管在健康人及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身上都是如此,有些变化可以在脑电图实时值测定上表现出来由于电极位置不同和极性不同,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不同的机能性变化,而这些变化无疑会引起全身各器官和组织的功能性变更 维金斯基把直流电引起的神经功能完全抑制称为直流电间生态此种间生态与化学药物引起的神经麻醉状态有着一致的生理性质,所以其实质就是电麻醉 在脊髓部位通直流电时,依阴阳极位置的不同会展现不同的效果如阳极置于上端,阴极置于下端,即所谓下行电流时,全身的回响为: 1、加速血液自小循环回心; 2、加速上肢和肺的静脉回流; 3、加速动脉血流入下肢和门脉系器官; 4、升高血压; 5、降低肌张力; 6、使血沉加速。
当把阴极置于上端而阳极置于下端,即所谓上行电流时,全身的回响为: 1、加速静脉血由下肢和门脉系向心回流; 2、加速动脉血流入肺和上肢; 3、加速静脉血由心向肺排出; 4、降低血压; 5、升高肌张力; 6、使血沉减慢 上述上、下行直流电的作用,在调整血压和中枢神经功能方面有临床应用的价值 (七)对皮肤感觉神经的影响 直流电通过人体,刺激皮肤感觉神经末梢而引起针刺样感;在电流密度大或电流强度巩固过快时,还可引起灼痛感觉但上述感觉可随通电的延长而减弱以至消散 (八)对运动神经和肌肉组织的影响 直流电极性对组织兴奋性的影响已如上述当直流电断续展现时,它对神经肌肉组织的刺激性还有好多特点这些特点依极性、电流强弱、通电方向和电流的通断而不同(请参阅电诊断片面)此外,恒定直流电对肌张力有影响测验证明,直流电能使横纹肌张力增高,在股四头肌作直流电疗后,膝反射亢进;桡神经瘫痪而致不能作有关运动的病人,于直流电疗后多半能展现运动 (九)对颅神经和感觉器官的影响 1、听神经 当把主电极置于耳珠前或外耳道,负电极置于颈后部,然后通以直流电时,在听觉器官兴奋性增高或其周边组织导电性能提高时,应用5—6mA的 —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