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与儒家思想.ppt
146页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讲 孔子和儒家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和儒家的思想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这么说,谈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不涉及孔子和儒家思想,等于没谈中国传统文化孔子陵墓本讲主要谈五个问题: 1.孔子介绍; 2.儒家的创立与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 3.儒家思想的发展概况; 4.儒家学说的核心——伦理思想; 5.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一一 孔子介绍孔子介绍((1 1))孔子的生平 孔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 479 年,享年72岁先世是宋国贵族,曾祖防叔因避祸逃到鲁国父名纥,字叔梁,做过鲁国陬邑的地方长官南京夫子庙大成殿孔子画像 鲁国是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封地,以礼乐之邦著称,春秋末期,西周王朝的礼乐仍保存完好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吴国公子季札来聘,请求观赏西周音乐,听后赞叹不已说:周礼尽在鲁矣周公旦 《《论语论语· ·子罕子罕》》里,孔子说:里,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吾少也贱,故多能鄙 事后来,他曾担任鲁国大司寇,属于卿一级纵观他后来,他曾担任鲁国大司寇,属于卿一级。
纵观他 一生,得意时少,失意时多晚年他一面整理古籍,一一生,得意时少,失意时多晚年他一面整理古籍,一 面讲学传授学术面讲学传授学术孔子诞生地孔子诞生地————尼山夫子洞(尼山夫子洞(山东曲阜)山东曲阜) 孔子三十多孔子三十多岁开始招收学生,深得学生爱戴死后岁开始招收学生,深得学生爱戴死后 许多学生在他墓侧结茅屋守丧许多学生在他墓侧结茅屋守丧子贡庐墓处(子贡庐墓处(孔林)孔林) 他早期的学生子路、冉有、子贡等跟他奔走四方,为拯救乱世而呼号他晚期的学生子游、子夏、子张、曾参等接过他讲学的衣钵,为传播文化而奋斗仲由(字子路)((2 2))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源于殷商、西周、东周的社会思想潮流,接受了郑国子产、齐国晏婴等思想家、政治家的言行孔子学说主要汇集在《论语》和《史记·孔子世家》有关孔子言行的记载 《论语》残页(唐抄本)1关于世界观 春秋时礼崩乐坏,孔子留恋旧秩序,也向往新事物其哲学思想既有唯心主义成分,也有唯物主义因素,是西周天命观向战国唯物主义自然观转变的过渡环节 孔丘画像2关于天命观 孔子继承传统的原始宗教的天命观,有时把天视为人世间的主宰者和人格神。
孔庙大成殿雕龙柱 《《述而述而》》::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雍也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 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季氏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 《《尧曰尧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孔子虽然相信天命,却对通过卜筮探求天意的做法孔子虽然相信天命,却对通过卜筮探求天意的做法 持否定态度,他认为天命蕴含在自然事物的运行之中,持否定态度,他认为天命蕴含在自然事物的运行之中, 人应当顺应天命而积极努力,不应消极地服从天命的安人应当顺应天命而积极努力,不应消极地服从天命的安 排,放弃自己的努力,他特别强调为仁由己这与传统排,放弃自己的努力,他特别强调为仁由己这与传统 的天命观是矛盾的的天命观是矛盾的孔府(山东曲阜)孔府(山东曲阜) 孔子没有明确地否定鬼神,但对鬼神采取敬而远孔子没有明确地否定鬼神,但对鬼神采取敬而远 之的态度之的态度 孔庙(山东曲阜)孔庙(山东曲阜) 《《述而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先进先进》》::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雍也雍也》》::敬鬼神而远之3关于知识论 孔子就知识的来源和对待知识的态度,把人分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矣;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冉求(字子有) 虽然他设想有生而知之的圣人,却又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他虽然宣称天生德於予,却又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澹台灭明(字子羽) 四等人中,生而知之者是孔子虚设的理想境界困而不学者是孔子最厌恶的人学而知之和困而知之才是孔子认为获取知识的可靠途径言偃(字子游) 孔子十分强调后天的学习,孔子十分强调后天的学习,《《阳货阳货》》里记载里记载 六六蔽蔽的的观观点点::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 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 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 不好学,其蔽也狂 孔子认为不学习,人身上应当具备的孔子认为不学习,人身上应当具备的仁、智、信、仁、智、信、 直、勇、刚直、勇、刚等品质就会被六蔽吞没。
因此他一生等品质就会被六蔽吞没因此他一生学而不学而不 倦倦,说:,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善者而改之孔林(山东曲阜)孔林(山东曲阜) 《《论论语语··述述而而》》::盖盖有有不不知知而而作作之之者者,,我我无无是是也 多闻,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又又 说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 其余,则寡悔其余,则寡悔孔子列国行孔子列国行 孔子讨论了学与思的关系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又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他反对学而不思,提倡九思孔子退修诗书(明《圣迹图》) 孔子主张学以致用,认为君子学习的目的是从政和实践道德: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塑像 孔子还说:闻义不能徙,是吾忧也主张把了解到的道理用于道德实践,反对知而不行或言而过其行的人卜商(字子夏)4关于仁和礼 礼本是原始社会末期的典章制度。
夏朝和商朝统治礼本是原始社会末期的典章制度夏朝和商朝统治 者用礼规范其成员的行为思想,西周沿袭夏礼商礼,并者用礼规范其成员的行为思想,西周沿袭夏礼商礼,并 加以增补,使之完备孔子视礼为维护等级制度的重要加以增补,使之完备孔子视礼为维护等级制度的重要 手段,是区别华夷的标志手段,是区别华夷的标志周公庙制礼作乐坊(山东曲阜)周公庙制礼作乐坊(山东曲阜) 对对于于周周礼礼的的完完美美,,孔孔子子赞赞叹叹不不绝绝,,说说::周周监於二监於二 代代,,郁郁郁郁乎乎文文哉哉,,吾吾从从周周但但孔孔子子重重视视周周礼礼着着眼眼于于大大 节节,,认认为为细细节节可可以以有有所所损损益益他他说说::麻麻冕冕,,礼礼也也,,今今 也也纯纯俭俭,,吾吾从从众众拜拜下下,,礼礼也也,,今今拜拜乎乎上上,,泰泰也也虽虽 违众,吾从下违众,吾从下孔子行教像孔子行教像 孔子认为维护周礼,必须从正名入手他在孔子认为维护周礼,必须从正名入手。
他在 《《论论语语··子子路路》》中中说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 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 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孔子的正名,是涉及名与实的哲学问题,其社会作孔子的正名,是涉及名与实的哲学问题,其社会作 用在于用周礼的形式匡正已经产生变化的社会现实用在于用周礼的形式匡正已经产生变化的社会现实孔庙金声玉振坊孔庙金声玉振坊 孔子对于破坏周礼的行为一概加以谴责,他孔子对于破坏周礼的行为一概加以谴责,他 在在《《论论语语··季季氏氏》》中中说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 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 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 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 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鲁国季氏窃用天子之礼,八佾舞於庭,孔子对此极为愤慨,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公冶长(字子长) 《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对子贡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仁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
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樊须(字子迟) 仁在春秋时没有作为哲学概念出现孔子赋予仁以仁在春秋时没有作为哲学概念出现孔子赋予仁以 新的涵义,使它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新的涵义,使它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孔庙大成殿孔庙大成殿 孔子的仁,包含爱惜劳动者的观点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又说: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冉雍(字仲弓) 子张问仁,孔子说:能行五者於天下,为仁矣又解释说: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颛孙师(字子张) 孔子主张实行德政所谓德政,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经济上实行惠民政策,政治上对民宽刑罚而重教化孔庙成化碑 经济经济上惠民,使民足食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反对上惠民,使民足食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反对 无节制地剥削人民,认为过分剥削会造成不均;不均是无节制地剥削人民,认为过分剥削会造成不均;不均是 有国有家者的大患有国有家者的大患孔庙泮池孔庙泮池 政治上宽民,反对不教而杀,反对单纯使用刑罚的政治上宽民,反对不教而杀,反对单纯使用刑罚的 苛政,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反对道之以政,齐之苛政,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反对道之以政,齐之 以刑。
以刑孔府鸟瞰孔府鸟瞰 为了实行德政,孔子主张举贤才为了实行德政,孔子主张举贤才《《论语论语》》::仲弓仲弓 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又又 说: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孔林明墓群孔林明墓群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以及由此引申出的德政和举贤才的主张,突破了宗法制度的礼不下庶人和用人上的亲亲原则,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在当时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孔子塑像5关于中庸说 孔子对现实采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具孔子对现实采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具 有凡民有丧,匍匐以救之的精神有凡民有丧,匍匐以救之的精神 中庸是他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他说: 中庸是他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他说:中庸 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中庸庸又又叫叫中中行行、、中中道道要要 求人在处理事务时,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求人在处理事务时,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他认为过和不及都不好,都偏离中道端木赐(字子贡) 《论语·先进》载,子路、冉有问孔子:听到应做的好事可立即行动吗?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回答冉有说:闻斯行之公西华感到困惑,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公西赤(字子华) 孔子曾说:孔子曾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 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对勇于进取的狂和退而洁身的狷对勇于进取的狂和退而洁身的狷 都给予一定的肯定,他厌恶的是都给予一定的肯定,他厌恶的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称之称之 为为乡愿乡愿,认为,认为乡愿,德之贼也乡愿,德之贼也孔子登泰山处孔子登泰山处6关于伦理观 孔子的道德体系是以仁为核心仁的含义是爱人,孔子的道德体系是以仁为核心仁的含义是爱人, 就是维系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就是维系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浙江衢州孔庙浙江衢州孔庙 对道德根源,孔子的态度是矛盾的。
他信仰天命论,认为人的智愚善恶是先天规定的,说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又肯定道德受后天条件和个人努力的影响,强调为仁由己、求仁得仁,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庙先师手植桧 孔子很重视道德修养,要求人们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府重光门 孔子强调发挥个人在道德修养中的自觉能动作用,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他提出自讼等修养方法,主张在博学多闻的基础上进行反省,学与思结合,言与行一致孔庙奎文阁 他总结自己修养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指出道德修养是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必然到自由循序发展过程孔子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和仁人孔子问礼老子图(明《圣迹图》)7关于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首创私人办学的教育家,传说他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主张有教无类,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其弟子不少人出身贱人、鄙家吴彬(明)孔子杏坛讲学图 孔子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干禄《论语·为政》记载,子张学干禄,孔子回答说: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四川资中文庙孔子像 他把他把文行忠信文行忠信作为教育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作为教育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 劳动技能的教学樊迟请学稼,学圃,他说:劳动技能的教学樊迟请学稼,学圃,他说:上好礼,上好礼, 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 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 用稼?用稼?孔庙明伦堂孔庙明伦堂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孔子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 法他主张弟子,法他主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庙明伦堂壁画孔庙明伦堂壁画 他主张他主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提倡,提倡知之为知知之为知 之,不知为不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实态度教学中主张的老实态度教学中主张不愤不启,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不悱不发;注意因材施教,认为;注意因材施教,认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上,可以语上 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要求自己;要求自己学而不厌,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诲人不倦。
北京孔庙北京孔庙((3 3))孔子的历史地位 孔孔子子是是春春秋秋时时期期渊渊博博的的学学问问家家,,他他创创立立了完了完 整整的的思思想想体体系系,,虽虽保保留留传传统统天天命命观观,,但但有有利利于于社社 会会进进步步在在先先秦秦,,孔孔子子及及儒儒家家思思想想仅仅是是百百家家争争鸣鸣 中的一个学派汉朝以后,孔子思想受到重视中的一个学派汉朝以后,孔子思想受到重视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孔子在中国历史的至尊地位得到正式确立孔子在中国历史的至尊地位得到正式确立二二 儒家的创立儒家的创立及儒家思想的基本特点及儒家思想的基本特点 《论语·雍也》里孔子说: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说明儒的本义与儒家学说无关孔子铜像 《《汉书汉书· ·地理志下地理志下》》载,秦始皇并六国,称皇帝,载,秦始皇并六国,称皇帝, 负力怙威,负力怙威,燔书坑儒燔书坑儒,自任私智而,自任私智而《《史记史记· ·秦始皇本秦始皇本 纪纪》》则载,则载,方士侯生、卢生方士侯生、卢生为秦始皇寻找仙药,害怕骗为秦始皇寻找仙药,害怕骗 术败露而逃,秦始皇大怒,把术败露而逃,秦始皇大怒,把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皆 阬之咸阳。
阬之咸阳兵马俑(秦)兵马俑(秦) 许慎《说文·人部》说: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可见儒的本义是指术士许慎(东汉) 据《周礼·天官冢宰·大宰》:四曰儒,以道得民郑玄注: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唐贾公彦疏:诸侯师氏之下又置一保氏之官,不与天子保氏同名,故号曰儒 郑玄(东汉) 六六艺艺指指礼礼、、乐乐、、射射、、御御、、书书、、数数儒儒原原本本指指为为贵族贵族 提供服务的巫、史、祝、卜等经过社会动荡,儒失去提供服务的巫、史、祝、卜等经过社会动荡,儒失去 原来的地位,由于他们熟悉贵族礼仪,又以相礼为业原来的地位,由于他们熟悉贵族礼仪,又以相礼为业 孔子本以儒为业《论语·子罕》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又说: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於我哉!他通晓礼仪,还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孔庙璧水桥 34岁时,鲁国人孟懿子以及南宫敬叔来向他学礼此后学生逐年增多从此,孔子开始授徒讲学孔子塑像 孔子的教育活动,打破学在官府的传统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形成以孔子为核心的学派——儒家台湾高雄孔庙 古代学派命名有两类情况: 1.以学派思想或理论命名,如法家; 2.以创始人的姓氏命名,如墨家孔庙大成殿内景 儒的本义训柔,柔是温和的意思例如《礼记·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柔声就是声音温和柔不是冷,也不是热,而是适中,这正是儒家提倡的中庸思想曾参(字子舆) 最最早早总总结结儒儒家家思思想想特特点点的的是是西西汉汉司司马马谈谈,,他他在在《《论论 六家之要旨六家之要旨》》中说:中说: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 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若夫列君臣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若夫列君臣 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不能易也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不能易也江苏南京夫子庙江苏南京夫子庙 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说,儒家游文於六经之中,留意於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颜回(字子渊) 儒家的特点儒家的特点:: 1 1. .以孔子为宗师,把孔子的言行视为最高准以孔子为宗师,把孔子的言行视为最高准 则;则; 2 2. .以诗、书、礼、易、春秋为经典;以诗、书、礼、易、春秋为经典; 3 3. .提倡仁义,把仁义作为行为准则;提倡仁义,把仁义作为行为准则; 4 4. .维护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伦常关系。
维护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伦常关系 儒学就是封建宗法主义它体现儒家独有的社会理想,希望把封建制社会建设成像原始社会父氏家长制那样的宗法共同体在共同体内,人们既可以别异,又可以合同孔子石刻像 别别异异是是按按血血缘缘亲亲疏疏厚厚薄薄以以区区分分上上下下贵贵贱贱的的等等级级合合 同同是使各种是使各种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相亲相爱,和谐融洽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相亲相爱,和谐融洽合合 同同的原则是的原则是亲亲亲亲,,别异别异的原则是的原则是尊尊尊尊这个原则的结这个原则的结 合,就是礼乐制度的本质合,就是礼乐制度的本质孔府前上房内景孔府前上房内景 《《礼礼记记··乐乐记记》》篇篇记记载载::乐乐者者为为同同,,礼礼者者为为异异同同 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又说:又说:礼义礼义 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就是说,就是说,合同合同 和和别异别异这两个方面应该互相制约,相辅相成这两个方面应该互相制约,相辅相成孔庙鲁壁孔庙鲁壁 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对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的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对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的 美化。
儒家在父系家长制中加进封建制的内容,美化儒家在父系家长制中加进封建制的内容, 使之成为一种封建宗法主义孔子创立儒学时,使之成为一种封建宗法主义孔子创立儒学时, 已已经经明明确确提提出出封封建建宗宗法法主主义义的的基基本本原原则则他他的的仁仁 就就是是合合同同他他的的礼礼就就是是别别异异孔孔子子思思想想的的核核心心不不 是仁,不是礼,而是仁和礼的统一是仁,不是礼,而是仁和礼的统一 三三 儒家思想发展概况儒家思想发展概况((1 1))儒家的分化 孔子是儒学创始人儒学的思想根源可追溯到尧舜时代,即原始社会的父系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正强调宗法思想孟子曾概括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孟子塑像 孔孔子子死死后后,,儒儒家家出出现现许许多多派派别别《《韩韩非非子子··显显学学》》 载,儒家分为八派,载,儒家分为八派,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 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 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孟氏孟氏是孟子,是孟子,孙氏孙氏是荀子 孟庙启圣殿孟庙启圣殿 儒家不仅同其他学派进行斗争,内部各派也相互争论,其激烈程度不亚于儒家与其他各学派之间的斗争海南文昌孔庙孔子行教像 荀子斥子张之儒为贱儒,认为子思和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村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其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荀况(战国) 孟孟子子继继承承孔孔子子关关于于仁仁的的思思想想和和德德政政主主张张,,发发展展为仁为仁 政政学学说说哲哲学学上上他他继继承承孔孔子子的的天天命命观观,,但但剔剔除除天天的的人人格格 神成分,赋予天以道德属性神成分,赋予天以道德属性孟庙亚圣殿孟庙亚圣殿 孟子注意人性问题,主张性善,并认为仁、孟子注意人性问题,主张性善,并认为仁、 义、礼、智源于性,人生最高理想是通过尽心,义、礼、智源于性,人生最高理想是通过尽心, 知性,达到知天,即知性,达到知天,即万物皆备于我的天人相通境的天人相通境 界孟子距杨墨,认为界孟子距杨墨,认为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 子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荀子继承孔子思想中重人事、不重鬼神的一荀子继承孔子思想中重人事、不重鬼神的一 面面,,强强调调天天人人之之分分和和制天命而用之的的观观点点主主张张 性恶说和改造人的天性对道家、墨家、法家、性恶说和改造人的天性对道家、墨家、法家、 名名家家和和儒儒家家内内部部各各派派都都进进行行批批判判孟孟子子、、荀荀子子是是 儒家代表,各从唯心和唯物方面发展孔子思想儒家代表,各从唯心和唯物方面发展孔子思想 在孟子、荀子之外,战国时代还有儒家学者在孟子、荀子之外,战国时代还有儒家学者 解解释释《《周周易易》》,,著著成成《《易易传传》》《《易易传传》》作作者者认认 为为,,宇宇宙宙万万物物处处于于永永恒恒的的生生灭灭变变易易之之中中,,变变易易的的 根根据据在在于于宇宇宙宙中中阴阴阳阳、、刚刚柔柔相相摩摩相相荡荡《《易易传传》》 作者虽然没有留下名字,但理论思维水平很高作者虽然没有留下名字,但理论思维水平很高 由于孟子、荀子、由于孟子、荀子、《《易传易传》》作者以及其他派别代表作者以及其他派别代表 人物的共同努力,儒家思想成为先秦显学之一。
人物的共同努力,儒家思想成为先秦显学之一孔庙圣迹殿孔庙圣迹殿((2 2))儒家的变化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法家的思想汉朝前几代统治者都不好儒术,喜欢道家思想汉武帝采纳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在经过消沉之后,又兴盛起来曾点(字皙) 中国思想界从此发生变化,道、法、阴阳家的思想也与儒术融合,成为以孔孟思想为主,融汇其他学说的思想综合体儒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 有若(字子有) 汉代儒家以读经、注经为主要任务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置五经博士,后又分为十四,于是经学大盛两汉经学的今古之争,是儒家内部爆发的大规模的学术斗争宰予(字子我) 今文经学提倡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主宰自然和人世的人格神,阴阳五行的变化是天的德刑赏罚,把儒家的天命观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结合一起汉儒还把伦理思想系统为三纲五常董仲舒(西汉) 两汉时期另外一些儒家学者如扬雄、桓谭、王充、仲长统等,对董仲舒等人的天人感应说和谶纬迷信进行了批判扬雄(西汉)((3 3))儒家的衰落 两汉经学形式烦琐,内容驳杂,魏晋时日趋衰落,玄学代之而起。
玄学本是道家思想的复兴,但不排除儒家思想在玄学中的重要地位 闵损(字子骞) 玄学发展借助两汉经学,王弼注玄学发展借助两汉经学,王弼注《《周易周易》》,, 何何晏晏作作《《论论语语集集解解》》等等,,都都是是玄玄学学家家为为经经学学玄玄化化 所所作作的的努努力力儒儒家家主主要要经经典典《《周周易易》》与与《《老老子子》》 《《庄庄子子》》并并称称三三玄玄王王弼弼虽虽推推崇崇老老子子,,仍仍以以孔孔子子 为为最最大大的的圣圣人人玄玄学学讨讨论论的的有有无无、、本本末末问问题题,,虽虽 来自老庄,但与来自老庄,但与《《易传易传》》思想关系密切思想关系密切 玄学家关于名教与自然的争论,无论是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还是郭象的名教就是自然,都对儒家的名教持肯定的态度王弼(三国魏) 郭象(西晋) 嵇康等提出越名教任自然,只是批判统治者亵渎名教的行为,与老庄否定名教迥异玄学实际是援道入儒 嵇康(三国魏)((4 4))儒家的复兴 佛佛教教传传入入中中国国后后,,在在隋隋唐唐时时达达到到鼎鼎盛盛。
信信奉奉研研讨佛讨佛 理为时尚,儒家地位受到冲击尽管在政治伦理方面,理为时尚,儒家地位受到冲击尽管在政治伦理方面, 儒学仍占主导地位,在学术思想方面却门庭冷落道教儒学仍占主导地位,在学术思想方面却门庭冷落道教 也受到推崇儒、释、道被称为三教,形成鼎立之势也受到推崇儒、释、道被称为三教,形成鼎立之势蟠虺纹牛首铜鼎(春秋)蟠虺纹牛首铜鼎(春秋) 韩韩愈愈提提出出尧尧以以是是传传之之舜舜,,舜舜以以是是传传之之禹禹,,禹禹以以是传是传 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 传之孟轲传之孟轲的的道统道统,抗衡佛教法统他说:,抗衡佛教法统他说:释老之害过於释老之害过於 杨墨杨墨,如能使孔子之道,如能使孔子之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广东潮州韩愈纪念馆广东潮州韩愈纪念馆 柳宗元虽然自幼好佛,认为浮国之言不与孔子异道,他也以兴尧舜孔子之道为务柳宗元雕像 北北宋宋的的范范仲仲淹淹、、欧欧阳阳修修、、胡胡瑗瑗、、孙孙复复、、石石介介等等人继人继 续提倡儒家思想,终于使儒学复兴。
他们对儒家思想发续提倡儒家思想,终于使儒学复兴他们对儒家思想发 展的贡献主要是确立道统说,突出了展的贡献主要是确立道统说,突出了《《论语论语》《》《孟子孟子》》 《《大学大学》《》《中庸中庸》》在儒家典籍中的地位在儒家典籍中的地位欧阳修与醉翁亭记欧阳修与醉翁亭记((5 5))儒家的升华 儒儒家家的的道道统统思思想想到到北北宋宋中中期期发发展展成成为为新新儒儒学,也学,也 就是理学就是理学周敦颐(北宋)周敦颐(北宋) 理学是儒学发展新阶段,源于北宋周敦颐、张载,经二程发展,完成于南宋朱熹理学以儒家思想为主干,批评佛老,把中国古典哲学推到新的高峰 程颢(北宋) 程颐(北宋) 理学按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可分为三派:理学按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可分为三派: 1 1. .以气为宇宙本体;以气为宇宙本体; 2 2. .以理为宇宙本体;以理为宇宙本体; 3 3. .以心为宇宙本体。
以心为宇宙本体 实实质质上上就就是是唯唯物物主主义义派派、、客客观观唯唯心心主主义派和义派和 主观唯心主义派主观唯心主义派 唯物主义学派以张载为代表,主张太虚即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坚持气一元论其人性论思想含有唯心主义成分张载(北宋) 客观唯心主义学派以程颐和朱熹为代表他们是理本论者,认为万物生成有理有气,理在气先,理是根本程朱学派思想严密完整,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成为元、明、清三代的官方哲学 朱熹(南宋) 主观唯心主义学派是陆王学派陆九渊主心即理,王守仁(号阳明)主心外无物、心外无理陆王学派强调主观意志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曾产生重要社会影响,在明中叶以后的一段时期达到鼎盛 陆九渊(南宋) 理学特点是依据孔孟基本观点,对佛道两家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论方面解答,为孔孟伦理学说补充了本体论的基础,从而建立儒家哲学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王守仁(明)((6 6))儒家的终结 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最初是在儒家内部展开的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陈确、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都从不同角度对脱离实际、空谈性命的腐儒进行了严厉批判。
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 戴震不只对儒家传统思想进行一系列严厉抨击,甚至直斥理学的伦理纲常是以理杀人戴震(清) 1840年鸦片战争后,太平天国以原始基督教平等思想为武器,反对儒家思想中国向列强割地赔款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证明儒家思想无用洪秀全雕像 严复、康有为等引进西方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即所谓新学章太炎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把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推进一步1919年五四运动终于结束了儒学作为独尊的统治地位 严復 康有为 章太炎四四 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学说的核心———— 伦理思想伦理思想 儒儒家家伦伦理理思思想想是是反反映映中中国国宗宗法法等等级级制制度度,,代代表表封建封建 地主阶级利益的道德理论创始人是孔子,分别由孟子地主阶级利益的道德理论创始人是孔子,分别由孟子 和荀子发展成为两大派别,又经和荀子发展成为两大派别,又经《《中庸中庸》《》《大学大学》》的编的编 纂者综合各派意见,构成一套比较系统的理论。
纂者综合各派意见,构成一套比较系统的理论曲阜南门万仞宫墙曲阜南门万仞宫墙 儒家最重视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试图以道德作为儒家最重视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试图以道德作为 治国平天下的主要手段伦理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治国平天下的主要手段伦理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与其哲学政治思想融为一体,构成完整理论体系儒家与其哲学政治思想融为一体,构成完整理论体系儒家 内部各派的伦理思想虽不尽相同,但有共同的特点内部各派的伦理思想虽不尽相同,但有共同的特点孔庙鸟瞰孔庙鸟瞰((1 1))重视探讨道德本源 孔子强调天命是道德本源,又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命题,承认后天的习对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的作用司马耕(字子牛) 孟子也讲天命,他把道德的本源看作人性本来具有的善,企图从人的心理和生理寻找道德的本质和起源南宫括(字子容) 荀子排斥天命作用,提出要明于天人之分,认为道德是人性恶的结果,礼义道德是养人之欲,给予人以求,把道德与人们物质生活需要联系起来原宪(字子思) 后来后来《《中庸中庸》》的编纂者把天命论与孟子、荀子的抽的编纂者把天命论与孟子、荀子的抽 象的人性论调和起来,提出象的人性论调和起来,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修道之谓教。
孔林万古长春坊孔林万古长春坊((2 2))重义轻利 儒家把私和义对立起来孔子主张儒家把私和义对立起来孔子主张见利思义 和见得思义孟孟子子只只谈谈仁仁义义,,不不谈谈利利益益荀荀子子虽虽 认为义与利认为义与利人之两有,也说,也说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他他们们认认为为只只有有强强调调义义,,才才能能义义利利两两得得重重利利就就会会 义义利利两两失失儒儒家家主主张张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的献献身身 精精神神孔孔子子提提出出以以仁仁为为核核心心的的道道德德规规范范体体系系,,包包 含孝悌、忠恕、信义等道德规范含孝悌、忠恕、信义等道德规范((3 3))强调道德的社会作用 孔子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才能使人们懂得羞耻,自觉地遵守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子路问津(南京夫子庙壁画) 孟子提出由不忍人之心,发展为不忍人之政,认为把人心中仁、义、礼、智四端扩而充之,就能实行仁政星檀礼乐(南京夫子庙壁画) 荀子虽肯定经济、政治的重要,也认为道德是治国的根本,说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
职司委史(南京夫子庙壁画)((4 4))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 孔子教育学生的内容是孔子教育学生的内容是文、行、忠、信文、行、忠、信几个方面,几个方面, 中心是道德教育儒家重视个人道德品质修养,认为中心是道德教育儒家重视个人道德品质修养,认为身身 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强调自自 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孔庙杏坛孔庙杏坛 在修养方法上,孟子强调内省,充分发挥自觉能动在修养方法上,孟子强调内省,充分发挥自觉能动 性;荀子主张化性起伪,重视环境和后天努力尽管方性;荀子主张化性起伪,重视环境和后天努力尽管方 法不同,都承认法不同,都承认人皆可以为尧舜,涂之人可以为禹人皆可以为尧舜,涂之人可以为禹孔庙太和元气坊孔庙太和元气坊五五 儒家思想的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历史地位 儒学参与封建文化创造全过程,也是动态结儒学参与封建文化创造全过程,也是动态结 构构,,开开放放体体系系,,尽尽管管它它坚坚持持不不变变的的思思想想核核心心,,但但 又又能能不不断断适适应应不不同同历历史史时时期期的的的的具具体体情情况况而而自自我我 完完善善。
儒儒学学作作为为中中国国传传统统思思想想文文化化的的主主流流,,规规定定 了了中中国国封封建建社社会会思思想想文文化化的的色色调调格格局局,,使使之之体体现现 强烈的封建宗法精神,又具有不同时代的风貌强烈的封建宗法精神,又具有不同时代的风貌 因为因为长期被封建统治阶级利用,随着生产力的不断长期被封建统治阶级利用,随着生产力的不断 发展,儒家思想逐步变成封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发展,儒家思想逐步变成封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 枷锁,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枷锁,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孔庙瓮城孔庙瓮城 儒学还有一个严重欠缺,就是没有为自然科学的发儒学还有一个严重欠缺,就是没有为自然科学的发 展提供理论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需要方法论的依据展提供理论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需要方法论的依据 作为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哲学体系,却丝毫没有触及这个作为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哲学体系,却丝毫没有触及这个 重要命题,不能不说是很大的遗憾重要命题,不能不说是很大的遗憾中国赠送美国的孔子铜像中国赠送美国的孔子铜像思考题:思考题: 1.1.简述孔子的思想。
简述孔子的思想 2.2.在孔子思想中,仁和礼的含义是什么?在孔子思想中,仁和礼的含义是什么? 3.3.什么是中庸?你如何看待孔子的中庸说?什么是中庸?你如何看待孔子的中庸说? 4.4.简述孔子的历史地位简述孔子的历史地位 5.5.儒家是如何创立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儒家是如何创立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6.6.什么是儒学?什么是别异?什么是合同?什么是儒学?什么是别异?什么是合同? 7.7.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什么?在这一点上,儒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什么?在这一点上,儒家内部各派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家内部各派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8.8.简述儒家的历史地位简述儒家的历史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