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传统村落生产生活中的生态智慧与现代启示.docx

14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10933552
  • 上传时间:2022-06-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3.76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传统村落生产生活中的生态智慧与现代启示    杨旭东(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郑州450002)Reference: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乡村社会在精神层面上对大自然缺乏敬畏之心,实践层面上大肆破坏生态环境,乡村的生态危机日益显现这两个层面的问题源于工业文明时代对科技的滥用、迷信和对传统村落生产生活中生态智慧的舍弃而传统村落生产生活中蕴含的生态智慧、生态经验、生态知识并非都是过时的,它们不仅有可能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相结合,而且对工业化、城镇化有诸多有益的启示,包括维护生态链条、物尽其用、尊重自然规律等Keys:传统村落;生产生活;生态危机;生态智慧Q988 :A :1674 -621X(2016)04 -0002 -06:2016 -11 -25作者简介:杨旭东(1980 -),男,河南新野人,河南省社科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编辑,民俗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民俗学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按理说应当可以避免重蹈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不仅未能幸免,反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某些方面更为严重由于发展阶段的滞后,在治理生态环境问题时,我们无路可循,依然参照的是西方的治污经验。

      简言之,我们在生态问题上依旧以西方为师,以“科学”的手段来解决滥用科技和“迷信”科学所造成的问题,恰恰忽视了从传统生产生活经验中寻求解决之道本文拟通过揭示村落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某些生态经验与智慧,思考如何将民众世代累积下来的生态智慧跟当下社会如火如荼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结合,而不是完全抛弃已有的传统做法与经验一、从生态学的人文转向谈起将生态学引八人文学科至少已有半个多世纪了,“生态学”这一概念最初由德国生物学家E.海克尔于1866年提出它原本属于自然科学,近几十年来,一些人文学科开始从生态学的视角对各自的领域开展研究,生态学的人文转向日趋明显1955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J.H.斯图尔德首次提出“文化生态学”的概念,此后美国女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出版,这被视为是生态学人文转向的标志性事件稍后的1970年,美国的一位历史学教授纳什正式提出了“环境史”的概念,将生态学理念引入历史学研究1973年,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提出深层生态学,实现了自然科学实证研究与人文科学世界观的探索结合,形成生态存在论哲学,新的生态哲学观引发新的美学观念,这让生态美学一时间成为哲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除此之外,伦理学领域提出了“生态伦理”的观点生态人类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美欧日,以文化解读生态或以生态解读文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民俗学者则认为:“生态民俗学是在现代文明发展的阵阵痉挛和频频剧痛中得以启动同时,这一研究视角的提出与确立,也与近几十年来生态研究的人文转向这一学术背景有着直接的关联从上述各个学科引入生态学视角的动因看,无一不是由于后现代语境下全球范围内伴随着文化危机、精神危机而来的生态危机所使然但凡有良知和担当的知识分子对于地球所发出的“呻吟和哀鸣”已经不再熟视无睹、袖手旁观了他们试图从所擅长的研究领域出发,对生态问题予以关注和呼吁,寄希望于在全社会更大范围内形成共识,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唤醒人们的生态自觉由此也产生了诸多交叉学科,这些交叉学科的产生既有学科分工日益细化的原因,更多的则是残酷的现实所使然这些残酷的现实,一开始是以人类社会的某种进步,或者说,某种文明的姿态出现,往往很难觉察,人类总是习惯于享受这种进步和文明带来的各种便利、愉悦和舒适,却忽略了生态危机正在蚕食着人类的“进步”,并对人类社会做出了无情的报复然而,这种感官上的满足是建立在对自然界无休止的索取、掠夺、破坏以及对原本稳定的生态系统的悄然瓦解之上的。

      姑且不说城市的环境问题,即使那些曾经被视为田园社会的广大农村,如今也被各种污染问题所困扰尤其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一方面,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民日益脱离沉重的劳作,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另一方面,乡村的“沦陷”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田园风光没有了,淳朴的民风没有了……这些都是乡村社会的真实面貌如果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真实的乡村社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昵?二、乡村社会现实图景中显现出的生态危机人类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与自然抗争的历史从大禹治水,到西门豹治邺,再到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无论是上古神话传说,还是正史记载,无不反映了在生产力落后的背景下,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抗关系虽然科学技术不断地进步,但在蒸汽机发明之前的“前工业时代”,任何意义上的科技进步对于自然界的改变都是极其有限的,人与自然的对立中,人始终处于劣势因此,中国老百姓自古以来对大自然的最大愿望可以用“风调雨顺”四个字来概括在乡村社会里,人们为了实现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在精神层面和实践层面都进行了不懈地努力今天乡村社会里的生态危机恰恰也可以从这两个角度作出管窥缺乏对大自然起码的敬畏,是乡村社会生态危机在精神层面的重要表现。

      早期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就是对大自然的屈服和敬畏比如民间各种求雨的仪式,这些仪式看似是祈求某位神灵降雨,实际上是人类在无力征服自然的情况下,被迫与自然进行的一种交流沟通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现代技术手段被用于改变自然生态,传统上人与自然沟通的形式几乎消失殆尽了,其中所蕴含敬畏自然的文化心态也就随之荡然无存,代之以“人定胜天”的傲慢心态与天斗”“与地斗”均“其乐无穷”,在这种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鼓舞下,大自然无形当中站在了人类的对立面,人们总是以敌对态度对待自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气魄、大规模地改造自然生态环境在特定历史时期,各级政府时常发起的对一些大江大河的改造工程的确减少了水患,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环境,这些行为有其积极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今天我们也正在承受着那个时期“战天斗地”所留下来的遗患,比如滥砍滥伐造成的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就是如此这种在自然面前大无畏的态度一直延续至今,而且随着人类技术手段的进步,以更[来自Www.lw5U.com]加野蛮、强势的方式侵蚀着乡村社会的原生环境比如:传统农业时代的水渠灌溉已经废弃不用,代之以各种先进设施疯狂抽取地下水;利用天敌杀虫的“原始”方法被各种化学农药取代;化肥在农业生产中一家独大,农家肥已少有人再用……从实践层面看,乡村社会的生态危机几乎无处不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观察。

      从大的方面说,传统村落内部水循环系统的断裂危机在过去的中国乡村里面,几乎每一个村庄都有池塘、沟渠、水井,这些自然形成或人工开挖的水道与外界连接,是村落生活用水、牲畜饮水的主要来源,而这些村落内部水源的补给主要靠雨水和生活废水自新中国成立到大约20世纪90年代,广大乡村社会持续进行的大会战式的农田水利建设,在村落范围内基本上遵循了水文规律,疏导、开挖乡村沟渠,旱时可将河流湖泊中的水引来灌溉,涝时村落内部的洪水可以排八江河湖泊,既连接了村落内部的水源,又和区域内的河流湖泊连为一体,形成一个可以自立运行的水循环系统如今,这一循环系统遭到破坏:生产领域内,乡村田间过去那种渠水流淌的场景已不复存在,沟渠逐渐失去基本的功能,被开垦或者填平,与外部水系的联系中断,各种机械化抽水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对地下水的开采量加剧生活领域也是如此,即便尚未开通自来水的村落也基本告别了全村共用一口井的时代,每个家庭都有了自家的水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对地下水的开采,同时,村内池塘、公共水井的功能日渐退化,逐渐干涸或者被填平另作他用有学者曾经不无担忧地指出:“……北方城市周边乡村蓄水、分洪功能日渐衰弱,也已成为隐忧。

      其中‘填塘造陆’无疑是削弱分洪能力的罪魁祸首在人居聚落中,天然湖泊、坑塘与人工排水设施共同承担着蓄水、分洪的功能,而为了满足营建需求所进行的‘填塘造陆’行为,则使这一功能降低或者消失不仅如此,更严重的是,由于连接村落内外的沟渠无法发挥作用,外部水源进不来,内部水源枯竭,乡村社会内部的水系统与外部水系的联系中断,从村落、池塘到田间沟渠再到江河湖泊形成的水循环链条断裂小范围内水循环系统恶化,大范围内江河湖泊断流、截流,导致整个水系的循环不畅这些现象旷日持久,是否会影响到整个气候的变化不得而知,但近些年来,无论雨水充足的西南地区(2009 - 2010年西南五省的持续干旱尤为典型)还是原本缺水的华北地区,反常的干旱天气持久发生早已不是新闻从小的方面说,生活垃圾的不当处理已经成为乡村生态恶化的集中表现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成为乡村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之所以说其为“新表现”,是因为之前的乡村社会生活垃圾具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方式,大部分生活垃圾都转换为农家肥循环利用而现代社会中,生活垃圾大多由不可降解材料制成,无法转化为农家肥,再加上化肥的广泛使用,生活垃圾的传统处理方式几乎被完全舍弃,垃圾遍地、臭气熏天、污水横流的场景常常见诸于媒体。

      虽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政府也不断加大对农村的建设力度,尝试利用生活垃圾制造清洁能源,比如沼气但是这些政策经常“剑走偏锋”,地方政府更热衷于用各种项目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热衷于搞一些面子工程,再加上乡村建设涉及面太广,大量资金到了乡村就成了“撒胡椒面”,基层乡村干部不作为或者截留、挪用资金也时有发生,所有这些因素导致乡村社会的生态问题始终不被重视,更毋庸说解决原本发挥着基本水利功能的池塘、沟渠由于基层政府不再组织村民进行大会战式的维护和[来自wwW.L]管理,乡村社会已经没有了昔日的田园风光,池塘、沟渠干涸或者自然淤积,成了倾倒生活垃圾的场所精神层面缺乏敬畏之心,实践层面肆意地破坏乡村生态环境,乡村社会的生态危机正逐步显现比这些生态危机更可怕的是大量的传统村落正在消失据统计,2000年,中国还有370万个乡村;到了2010年,中国乡村数量削减到260万个也就是说,乡村正以每天300个的速度消亡村落的消失不仅意味着农田、建筑和农业人口的消失,更可能是上千年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农业文化和传统伦理的消失”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深刻地影响着这些存在了数百上千年的村落特别是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已成为时代的必然。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作为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很多领域都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改变,我们在将各种便捷舒适引入村庄的同时,也引入了各种现代化生活方式的种种弊病,我们在无意识中丢掉这些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丢掉了包含在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之中的智慧回首再看今日日益空心化、千疮百孔的旧村庄和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的小洋楼混杂在一起的乡村乱象,正如乡村生态危机所提示我们的那样:工业化、城镇化究竟带给了乡村社会什么?应当引起我们反思以《中国在梁庄》而闻名的女作家梁鸿在持续对河南的乡村社会进行观察之后指出:“为什么到了今天乡土中国变成了前现代的、主流的、落后的、封建的、愚昧的、必须把它割掉才能走向现代化的这样的存在,什么时候他们变成对立了实际上乡土中国、乡土社会也许是有包容性的,也许是有后生性的,为什么我们把它二元对立起来,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想从理论上来考察这样对立的背后我们忽略了什么,今天可能还对我们有启发性,这是一个纯粹理论的考察的确,在以西方为师的背景下,社会生活的很多领域对传统经验的抛弃非常之彻底,而传统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否就意味着落后,是否就一无是处,而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生活的过渡过程中,我们不顾一切地与传统生活进行切割是否合适?能否充分地审视和理解传统社会生活,借助其中的某些经验、智慧“顺势而为”,而非一定要对传统“推倒重来”,重新构建一个所谓的“现代文明社会”昵?三、传统乡村生活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农耕文明的社会,在社会结构相对稳定的古代社会里,人们世世代代以村落为聚居单位,村落既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去组织人们的日常生活,又作为一个文化载体承载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