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二十年来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综述.docx
11页近二十年来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综述 冯英(广东工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Reference:近二十年来,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逐步展开,通识教育课程成为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相关的思想与理论,总结其成熟经验,发掘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并寻找进一步的研究空间,有利于学者们进一步厘清思路,拓宽视野,促使有关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和讨论不断深化,为以后的研究指明正确的方向,也为通识教育的实践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Keys: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综述G640 :A :1002-4107(2012)01-0054-04随着通识教育理念的引进以及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逐渐铺开,通识教育日益为我国学者所关注和重视,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我国学者对通识教育的研究逐渐深入,涉及从理论到实践的方方面面,其中关于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取得了累累硕果,其中相关著作达十余种,论文更是卷帙浩繁①为此,有必要对有关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进行梳理,以进一步厘清思路,切实弄清其中的薄弱环节,从而使研究进一步深入,在新的起点获得突破,为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开展通识教育的实践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撑,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发挥有力的推动作用。
一、对国外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和介绍通识教育作为舶来品,对我国学者来说是一个新事物,因此,必须先从国外人手,着重介绍国外大学中实施通识教育比较成功的案例,分析其成熟的经验,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通识教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李曼丽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其著作《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是我国国内首部研究通识教育的专著,为我国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作了铺垫,充分展示了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的发展态势台湾黄坤锦的著作《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详细记述了美国大学的发展和通识教育的演进、理论派别、重要案例,深入分析了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修业、教学评估、生活、行政支持等,展示了一幅有关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立体图像台湾学者黄俊杰在其专著《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中,详细介绍了美国十所较著名大学的课程实施概况,并提出了考察心得和具体建议我国学者张寿松先生也在其著作中介绍了美国通识课程的四种设置类型除了著作,还有许多文章对美国通识教育课程进行研究和介绍,具体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发展及课程改革等情况的介绍,主要集中在对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州立大学、布朗大学等一些知名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介绍上,分析优势与不足,为我国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提供经验借鉴;二是介绍一些著名教育家的思想及其对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从而为我国通识教育课程实施寻找理论支撑;三是对中美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差异,取长补短,促进我国通识教育课程的不断完善。
此外,学者们还介绍了日本、加拿大、新加坡、俄罗斯等其他国家的通识教育和港台地区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状况如洪明《台湾的通识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7年第2期);冯增俊《香港高校通识教育初探》(《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8期);张寿松、徐辉《台湾中原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课程比较》(《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黄俊杰《台湾大学院校通识教育现状:对于评鉴报告的初步观察》(《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年第4期)等总的来说,学者们的这些研究取得了重大成绩,使我们对国外大学以及港台地区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有了一个具体的了解,围绕通识教育课程的探讨也开始由表及里向纵深方向发展,逐渐使我们把通识教育从一种理念变成一种实践有了越来越清晰的思路,特别是归纳出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和启示,使我国在通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有了一个基本的参照对象二、对我国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与反思在研究国外通识教育课程的基础上,我国的通识教育课程从理论开始走向实践宓洽群、章开沅、杨德广等一批教育专家是较早倡导通识教育实践的学者,关于如何实施通识教育,宓洽群教授提出要实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章开沅教授早在1988年就提出通识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注意从分到合,从专到博,特别是要普遍加强人文关怀、重建人文精神;杨德广教授以美日两国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为例,提出我国高校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方面的新构思。
学者们的呼吁为我国如何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提出了初步的设想,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学术界掀起了对通识教育研究的热潮,学者们既重视通识教育课程的理论研究,也重视通识教育课程的个案研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通识教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设置的研究与探讨要合理有效地实施通识教育,达到通识教育的既定目标,首先要设计好通识教育的课程目标对于如何确立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彭寿清先生认为通识教育目标的确立要把学习的能力或知识分析成一系列从属的能力或知识,由最基础的能力或知识构成学习阶层,并用行为术语表达出来,其理论性比较强张寿松先生则谈得比较具体,他指出不同的大学应该根据其本身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依据自身的办学理念,确定通识教育的大目标,然后根据这些大目标来确定通识教育应涉及的学科领域,根据不同学科领域的目标来选择所需开设的课程,在这些基础上确立每门通识课程的目标其观点比较切合实际,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在实践当中,各个学校在确立通识教育课程目标时也考虑到众多因素,结合本校特色提出了各自的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在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问题上,我国学者目前就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基本上能达成某种共识,即建立以开设一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为主,以开设“专题讲座”、“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为辅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但在具体表述方面不尽相同。
熊贤君、金保华认为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时,应该适当减少必修课,扩充选修课,开设辅修课,加强文化素质修养课、生活常识课与公民教育课等,并且加强通识教育隐性课程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为培养学生的“通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蔡映辉提出应采取设置核心课程、主题课程,综合课程的方式,并且采用一、二年级部分专业的模式关于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黄坤锦教授认为可以规划为人文、社会、自然三大类或人文、艺术、社会、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等五大类;王义道教授提出可以按照教育功能的需要分成思想哲学、数学与自然科学、经济政治、社会历史、法律伦理、文学艺术、生理心理、交叉学科知识、文化工具等若干模块;熊贤君、金保华认为可以包括国家的历史与问题的知识,哲学、文学与艺术的修养,介绍科学发展、方法与精神的课程;张寿松认为应该包含基础技能类、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化研究类、自然科学类五个方面虽然各学者的表达不同,但基本观点却是不谋而合,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学者们注意到在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时应该着重处理好一些关系,如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人类文化的相互关系;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以及经典课程与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对通识教育的这些传统问题进行探讨以外,已有学者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领域内进行新的探索,将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引入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和观点龙跃君先生把复杂性科学的基本方法,引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提出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联结课程”理论,并提出相应通识教育“联结课程”的编制模式开阔了学者们的研究思路和视野,有利于通识教育课程研究在更广泛更深刻的领域内展开二)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状况的调查研究随着通识教育的实践和“本土化”过程的不断展开,学者们开始注重对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对通识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李曼丽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所高校为中心,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冯惠敏、曾德军对武汉大学,秦绍德教授对复旦大学,季诚均对以上海师大、南京师大为主的高等师范院校,余凯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高等院校,以陈向明教授为主的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题组对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进行调查和研究,学者们采取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对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实施现状进行了具体考察和深入分析,寻找目前我国通识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三)对通识教育实践困境的反思随着通识教育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学者们就通识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思考,认为通识教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区如把通识教育简单地等同于人文教育、通才教育和泛泛的知识教育,导致通识教育的教学目标不明确,从而在实施中对通识教育课程难以把握,定位不清,在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上摇摆不定,影响到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高校对通识教育的误解直接导致学生对通识课程的误解和不重视,最终影响通识教育的有效实施二是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方面不太合理学者们普遍认为通识教育学科领域划分不够科学,划分标准不一,覆盖领域比较窄,通识教育课程比例构成失调,公共必修课多,外语、计算机、马列课程和德育课程所占比重过大,公共选修课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类课程数量不足,通识课程的总量虽然很大,但是学生选择的自由度很小,通识教育较多地倾向于强调政治素质的培养,忽视了公民素质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总之,通识教育在课程构成方面存在着“内容杂、结构乱、质量差、地位低”的现象,“拼盘”化现象比较严重,课程体系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课程内容缺乏基础性、通融性和人文性,偏向应用型和专业化。
此外,一些高校忽视了通识教育隐性课程的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等,促使通识教育的实施达不到最终的理想效果三是在通识教育实施的制度保障方面存在缺陷在考察各高校通识教育的实施情况以后,学者们发现,在我国通识教育的实践当中,“一方面,在理论上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被不断地肯定,另一方面,在实施中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又不断地被淡化,甚至被忽视”I191出现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反差,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制度上的有力保证具体表现在从宏观上来看,国家缺少与通识课程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从微观方面看,各个高校有关通识课程的教学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不仅有关学生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而且对教师进行管理的制度也比较缺乏此外,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导致通识教育的管理处于松散状态口,在实施当中随意性较强而整体协调性比较差由于没有专门的机构来组织和协调,缺乏完善的制度来保障,缺少专门的经费支持,使得高校中的通识教育陷入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窘境四是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不高,缺乏讲授通识课程的专门教师;教师在授课时没有把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从传统教学当中区分出来,仍然采取传统的硬性、“填鸭式”教学方法,缺少师生互动,缺乏深入的讨论,使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空间,无法有效地训练和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导致通识教育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认为首先要加强理论建设,加深对通识教育的认识,明确通识教育目标,正确处理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文化素质教育、通才教育、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指导通识课程的建设和通识教育的实践其次是加强规章制度和管理机构建设,用立法的形式明确课程的决策权力以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健全通识教育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如完善学分制,使双学位制、主辅修制、跨系选修制等相辅相成,各显其能改革考试制度,建立起科学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加大对通识教育的投入,切实有效地保证通识教育的实施再次,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要依据科学的理念,合理划分通识课程领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通识教育资源最后,要加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调动教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