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与治理制度.doc
9页隐患排查与治理制度隐患排查与治理制度 修修 订订 页页 版本版本更新更新内容内容日期日期 1.0 初次发出2018 年 5 月 7 日 目目 录录 1.目的1 2.适用范围1 3.定义与隐患分级1 4.职责1 5.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程序2 6.附件6 -1- 1. 目目的的:: 为指导和规范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防止意外的发生、消除潜在的安全环境风险,根据《安全生产法 》 、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实施指南》等有关法律法规 要求,制定本制度 2. 适适用用范范围围:: 本制度适用于大连公司管辖范围内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工作的管理 3. 定定义义 与与隐隐患患分分级级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以下简称隐患、事故隐患或安全隐 患) ,是指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 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工作环境的风险及管理上的缺陷 3.2.隐患排查:隐患排查:指生产经营单位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 其他相关人员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并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按照 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
3.3.隐患治理:隐患治理:隐患治理就是指消除或控制隐患的活动或过程对排查出 的事故隐患,应当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 并按照职责分工实施监控治理对于一般事故隐患,由于其危害和整改难度 较小,发现后应当由有关人员立即组织整改对于重大事故隐患,由公司主 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并实施事故隐患治理方案 3.4.四个清单:四个清单:根据辽宁省安委会发布的《关于严格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清 单管理的意见》 ,事故隐患排查应明确监督检查任务清单、隐患和问题清单、 整改工作清单、复查验收清单 “四个清单”是贯穿检查全过程的主要工作 见证 3.5.隐患分级:隐患分级:隐患的分级是以隐患的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影响 范围为标准的,根据这个分级标准,公司将隐患分为班组级、部门级、公司 级直至安委会级,其含义是在相应级别的组织中能够整改、治理和排除根 据不同的隐患级别对应的整改难度,隐患又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 患两类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 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 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 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4.职职责责:: 公司总经理:是公司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亲自定期组织和 参与检查,及时准确把握情况,发出明确的指令 4.2.分管副总:负责组织制定分管部门隐患排查治理的具体内容,将有关 情况上传下达,做好主要负责人总经理的帮手 4.3.安全部: 4.3.1.负责组织公司级的事故隐患检查排查、下达整改指令、验证整改效 -2- 果 4.3.2.负责通过监督方式对各部门和有关单位及所有员工在隐患排查治理 工作方面的履职情况进行了解,纳入考核,全力推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全 方位和全员化 4.3.3.负责对各类隐患排查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数据统计,并在公司 HSE 会 议进行通报、讨论 4.4.各部门: 4.4.1.负责部门范围内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开展,并跟踪落实部门的事故 隐患整改及复查验收情况 4.4.2.负责及时、如实汇报部门范围内的隐患排查治理数据及有关情况 4.5.全体员工:负责按照安全生产责任制、相关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对 所在岗位日常的各项工作中,随时发现和处理各种隐患和事故苗头,及时进 行检查及整改,自己不能解决的及时上报,同时采取临时性的控制措施 5.隐隐患患排排查查治治理理程程序序 隐患排查计划隐患排查计划与目标与目标 5.1.1.每次开展隐患排查工作前,应由隐患排查实施主体制定排查计划, 形成《监督检查任务清单》 (附件 1) ,任务清单中应明确隐患排查的范围、 类别、实施人、排查内容及采取的排查方法。
每日均开展的岗位级隐患排查 及班组安全检查表检查为日常检查内容,不需制订检查计划 5.1.2.隐患排查工作应列入年度安全工作计划和安全目标责任书中 5.2.隐患排查方法隐患排查方法 5.2.1.隐患排查可采用自检互检法、安全检查表法、文件审核法、危险源 评价法等方法开展 5.2.2.自检互检法指日常工作中运用安全常识、基本规范的要求,开展工 作岗位及作业区域的日常性隐患排查方法,通常由排查人自主开展或由他人 协助排查的一种隐患排查方法 5.2.3.安全检查表法是依据相关的法规、标准及规范,对工作场所存在的 危险类别、设计缺陷以及与一般工艺设备、操作、管理有关的潜在危险性和 有害性进行的隐患排查安全检查表编制的主要依据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 国家、地方的相关安全法规、规定、规程、规范和标准,行业、企业的规 章制度、标准及企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2) 国内外行业、企业事故统计案例,经验教训 3) 行业及企业安全生产的经验,特别是本企业安全生产的实践经验,引发事 故的各种潜在不安全因素及成功杜绝或减少事故发生的成功经验 4) 系统安全分析的结果,如采用事故树分析方法找出的不安全因素,或作为 防止事故控制点源列入检查表。
5.2.4.文件审核法指通过内审、管理评审及文件与记录的评审等排查事故 -3- 隐患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识别管理缺陷类的事故隐患 5.2.5.危险源评价法是结合危险源辨识与评价制度,对工作场所客观存在 的风险进行定性及定量评价的一种隐患排查方法,对不同的作业场所和内容, 应根据危险源辨识与评价制度的要求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 5.3.隐患排查的实施隐患排查的实施 5.3.1. 隐患排查分为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形式 5.3.2. 定期隐患排查的内容及要求见表 5.3.2 表 5.3.2 定期隐患排查的要求 排查 级别 排查类 别 排查实施人排查方法排查频次 总经理 安全检 查 总经理组织的排查小 组,一般由总经理、 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安全部、被检部门负 责人组成 安全检查表法、文 件审核法 每季度一次 公司安 全检查 安全部组织的检查小 组,一般由主管安全 副总经理、安全部及 被检部门负责人组成 安全检查表法、文 件审核法、危险源 辨识与评价法 每月不少于 一次,或有 针对性的专 项检查 公司 级 年度危 险辨识 排查 安全部组织排查小组, 各部门参与 危险源辨识与评价 法 每年至少一 次 部门 级 部门级 隐患排 查 公司各职能部门负责 人及安全员,必要时 可由安全部参加 安全检查表法、文 件审核法、危险源 辨识与评价法 根据部门需 要组织开展, 每月不少于 一次 班组 级 场站班 组级隐 患排查 场站及调度站等负责 人及现场班组安全管 理人员,必要时可由 主管部门负责人及安 全部有关人员参加 安全检查表法、文 件审核法 根据班组安 全检查表开 展,每日一 次 岗位 级 日常安 全检查 各岗位有关工作人员 自检互检法、安全 检查表法 每日随时开 展 5.3.3. 不定期隐患排查主要包括重大节日前的隐患排查、各类突击检查、 异常天气预警前排查及事故发生后的隐患排查等不定期隐患排查每次开展前 由组织部门负责制订排查计划,形成《监督检查任务清单》 ,并编制相关的 《安全检查表》 ,运用安全检查表法与文件审核法等多种方法开展检查。
5.3.4. 在各种形式隐患排查中发现所有不安全的状况、习惯或程序,应记 -4- 录在《隐患和问题清单》 (附件 2)中,并通知到隐患责任部门及有关责任人 5.3.5. 隐患责任部门及有关责任人对排查发现的隐患应立即处理,不能处 理的,制定整改措施、时间,形成《整改工作清单》并实施整改,整改完成 后及时将整改情况反馈到隐患排查执行人员,隐患排查执行人员对整改的实 施及进度作出复查,对整改措施有效的填写《复查验收清单》 ,确保隐患消除 5.3.6. 日常安全检查发现的作业岗位安全隐患,可现场立即整改的不需要 形成记录,不能立即整改的,需报班组或部门安全员,按照流程纳入各级安 全检查“四个清单”记录中跟踪整改;如发现重大隐患,应立即报告部门分 管副总,并通知公司安委会核实,确定属于重大隐患的,执行重大隐患的整 改流程 5.4.隐患的治理隐患的治理 5.4.1. 一般事故隐患的治理 1) 现场立即整改:有些隐患如明显的违反操作规程和劳动纪律的行为,这属 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式的一般隐患,排查人员一旦发现,应当要求立即整改 有些设备设施方面的简单的不安全状态如安全装置没有启用、设备异常状态、 现场混乱等物的不安全状态等一般隐患,也可以要求现场立即整改。
2) 限期整改:有些隐患难以做到立即整改的,但也属于一般隐患,则应限期 整改限期整改由排查人员或排查主管部门对隐患所属单位发出《隐患和问 题清单》 ,内容中需要明确列出如隐患情况的排查发现时间和地点、隐患情况 的详细描述;隐患存在部门应对隐患发生原因的进行分析、并明确隐患整改 责任的认定、隐患整改负责人、隐患整改的方法和要求、隐患整改完毕的时 间等内容,填写《整改工作清单》 3) 限期整改需要全过程监督管理,除对整改结果填写《复查验收清单》进行 “闭环”确认外,也要在整改工作实施期间进行监督,以发现和解决可能临 时出现的问题,防止拖延 5.4.2. 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 1) 每个重大隐患应制定专门的治理方案由于重大隐患治理的复杂性和较长 的周期性,在没有完成治理前,还要有临时性的措施和应急预案治理完成 后还有书面申请以及接受审查等工作 2) 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及《整改工作清单》中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a) 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b) 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c) 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d) 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e) 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f) 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5- g)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提出的有关要求(如有) 。
3) 重大隐患隐患治理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 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 止使用;对暂时难以停产或者停止使用的相关生产储存装置、设施、设备, 应当加强维护和保养,防止事故发生 5.4.3. 隐患治理理论方法 5.4.3.1. 隐患治理及其方案的核心都是通过具体的治理措施来实现的,这些 措施大体上分为工程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再加上对重大隐患需要做的临时 性防护和应急措施 5.4.3.2. 隐患治理措施的基本要求 a) 能消除或减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有害因素; b) 处置危险和有害物,并降低到国家规定的限值内; c) 预防生产装置失灵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危险、有害因素; d) 能有效地预防重大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发生; e) 发生意外事故时,能为遇险人员提供自救和互救条件 5.4.3.3. 工程技术措施 工程技术措施的实施等级顺序是直接安全技术措施、间接安全技术措施、 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等;根据等级顺序的要求应遵循的具体原则应按消除、 预防、减弱、隔离、连锁、警告的等级顺序选择安全技术措施;应具有针对 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并符合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和设计规范的规定。
根据安全技术措施等级顺序的要求,应遵循以下具体原则: a) 消除: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有害因素;如采用无害化工艺技术,生 产中以无害物质代替有害物质、实现自动化作业、遥控技术等; b) 预防:当消除危险、有害因素有困难时,可采取预防性技术措施,预防危 险、危害的发生;如使用安全阀、安全屏护、漏电保护装置、安全电压、熔 断器、防爆膜、事故排放装置等 c) 减弱:在无法消除危险、有害因素和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可采取减少危险、 危害的措施;如局部通风排毒装置、生产中以低毒性物质代替高毒性物质、 降温措施、避雷装置、消除静电装置、减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