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目论语摘.doc
24页卷一 目论语摘 ---解剖生理卷一 目论语摘解剖生理概论大哉目之为体, 乃先天之空窍, 肇始之元明 [1] ,经络之精华,荣卫之膏液,故有金珠玉液之称,幽户神门之号究其源,实阴阳蕴气之始, 二五 [2] 凝精之际 [3] 神哉空窍, 列分左右,妙合先天, 大玄 [4] 既备,神物 [5] 渐凝,精明其聚, 普照无穷《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 )按:眼为上七窍之一, 乃视觉器官 眼与整个机体紧密相联,周身经络将脏腑的精气输送至眼,气血为生成和滋养眼内组织(膏、液)的主要成分当胚胎形成之时,眼即随之发生出生后,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开始的同时,视觉也就产生视觉的产生是个复杂的过程, 主要是由于体内水 (阴精)火(阳气)两种精华物质的结聚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大概目圆而长,外有坚壳数重,中有清脆 [6] ,内包黑稠神膏一函,膏外则白稠神水, 水以滋膏, 水外则皆血, 血以滋水《证治准绳·五轮》 )按:本条论述眼的解剖和生理, 建立了 “血—水—膏” 模式古人对眼解剖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对正常眼及外伤眼的外部观察因此, “血—水—膏”模式虽有一定的解剖学基础,但与眼的结构不尽相同,主要用以说明眼内支撑和营养物质的层次,突出血在眼内的重要地位。
血是产生视觉的重要物质基础,眼内各层次组织受血的滋养后,共同完成产生视觉的功能血在眼内进行功能的转换,才能适应视觉这一特殊功能的需要 “血—水—膏”模式中,血在最外层,其内为神水,血水比邻,血中的营养物质渗透到神水之中,滋养神水,使神水具备血的濡养之性,而滋养神膏,保护瞳神,即所谓“血养水,水养膏,膏护瞳神” (《证治准绳·五轮》 ),从而保证瞳神“烛照鉴视,空阔无穷”功能的发挥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7] ,精 [8] 之窠 [9] 为眼,骨 [10] 之精为瞳子,筋 [10] 之精为黑眼,血 [10] 之精为络[11] ,其窠 [12] 气 [10] 之精为白眼,肌肉 [10] 之精为约束 [13] ,裹撷 [14] 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 [15] ,上属于脑, 后出于项中《灵枢·大惑论》 )按:本条具体体现了中医学说的整体观点, 将眼的视觉形成,归纳为五脏六腑之精微物质上供的结果根据五脏与五行的配伍规律,将眼的五个部分与五脏相配,这种分配法为后世的五轮学说奠定了基础大抵目窍于肝,生于肾,用于心,润于肺,藏于脾 (《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 )按:上条根据五脏与五行的相配规律,将眼的五个部分分属于五脏。
本条则根据五脏的生理特点,论述各自对眼所起之作用肝开窍于目, 肝藏血, 丰富的血供是视觉产生的基础眼起源于先天之精,精藏于肾,眼即为肾所生眼的视觉功能是神的活动之一,心主神明而支配之肺主宣发,输布津液于周身,眼得津液而滋润上、下睑为脾所主,其功能主乎启合,包藏并保护眼球目者 ,五脏六腑之精也, 营卫魂 [16] 魄 [17] 之所常营 [18] 也,神气之所生也《灵枢·大惑论》 )按:本条进一步阐述了眼与全身的密切关系周身的血脉流经于目(诸脉者,皆属于目) ,运行在血脉中的营气和行走在血脉外的卫气,同时经过眼部,并作为寓居之处,以维持眼的正常功能 魂舍于血, 随血液的流动, 到达并活动于眼精是构成眼的最基本物质, 魄附于精, 并精而入于眼 因此,眼的视觉功能,得到了神气的生养是故瞳子黑眼法 [19] 于阴,白眼赤脉法 [20] 于阳也, 故阴阳合传[21] 而精明也《灵枢·大惑论》 )按:本条运用阴阳学说来阐明眼之解剖与生理从眼的各部色泽分析,黑睛(包括角膜、虹膜)色青、瞳子色黑属阴;白睛色白、络色赤属阳从脏腑所属分析,黑睛、瞳子为肝肾之精气所注,二脏居于体之下部皆属阴;白睛、络为心肺之精气所注,二脏居于体之上部皆属阳。
由于阴阳二气的聚结和相互作用,而产生了视觉—精明在视觉产生的这一复杂过程中,主要由于阳气的蒸腾,但阳气的蒸腾必须以阴精为基础眼之所以远近发用,各得其宜,正是由于阴阳合抟的结果眼之视远功能来自阳气的发越,而视近功能则是由于阴精的凝静阳气发越,有阴精镇守而不散;阴精凝静,有阳气布散而能视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22] ,其精阳气 [23] 上走于目而为睛 [24] 《灵枢· 邪气藏腑病形》 )按:十二经脉皆直接或间接与眼发生联系足三阳经起于眼或眼周围,手三阳经止于眼或眼周围,足厥阴经、手少阴经行经于眼,其余各经由于脏腑表里相通,经脉相互会络而间接与眼相贯通经络将脏腑的阴精、阳气输送于眼,由于阴阳相互作用,而产生视觉功能在眼与脏腑的关系中,经络起着联系通道作用诸脉者,皆属 [25] 于目《素问·五藏生成论》 )按:在眼的“血—水—膏”模式中,血为基础,眼的丰富血供来自全身血脉的输送脉,亦指经脉五脏六腑之精气所以能上注于目,系经脉为之贯通在藏象学说中,血脉为心所主,本条之义,非言目主脉,而是强调血脉和经脉对眼的联络作用故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 (《灵枢·五癃津液别》 )按:五脏六腑之津液系五脏六腑之精气所化生,既然五脏六腑之精气上注于目,五脏六腑之津液亦渗注于目,构成眼内各种液体,如神水、神膏、泪液等,对眼球起支撑、润泽、营养和抵御外邪侵袭等作用。
目者,宗 [26] 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 (《灵枢·口问》 )按:眼是众多经脉汇聚之处,五脏六腑之津液通过经脉的输送而渗注于眼,其中肝之液为泪,流出眼外,故眼为人体上部水液外泄的途径之一注释】[1] 元明:产生视觉的本源[2] 二五:代指火、水五运主五时的顺序由木运开始,按照五行相生规律依次排列, 即首运木运, 二运火运, 三运土运,四运金运,五运水运在这一顺序中,二为火,五为水[3] 际:会合之地[4] 大玄:玄,奥妙大玄在这里引申为生命活动[5] 神物:产生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6] 清脆:指风轮[7] 精:指视觉功能[8] 精:精气[9] 窠:窠穴,引申为汇集[10] 骨、筋、血、气、肌肉:分别为肾、肝、心、肺、脾的代词[11] 络:指内、外眦部结膜血管及泪阜[12] 其窠:《甲乙经》卷十二第四无此二字,当从[13] 约束:开合功能,此特指上、下睑[14] 裹撷:裹,包缠撷( xi é鞋),用衣襟兜东西裹撷即包裹罗网之意,代指上、下睑肌肉[15] 系:目系,即眼球联系脑的筋脉[16] 魂:精神活动之一,随神而往来[17] 魄:精神活动之一,产生本能的感觉和动作[18] 营:寓居。
[19] 法:按理属[20] 赤脉:指血络[21] 传( tuán 团):抟的通假字,聚结之意[22] 空窍:指上七窍[23] 精阳气:阴精、阳气 《类经》注为“阳气之精华” ;亦有人认为是“清阳气” [24] 睛:《太素》作精,合于文理精即精明,指视觉功能[25] 属:归聚之意[26] 宗:众目与肝东方色青,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 ( 《素问·金匮真言论》)按:本条根据五行学说理论,应用取类比象方法,将人体五脏与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色(青、赤、黄、白、黑)、五窍(目、舌、口、鼻、耳)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其中肝与东方、青色、目相配,肝开窍于目,为中医眼科的主要理论之一, 无论在阐述眼的生理、 病理或指导临床诊断、治疗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内经》中另有目为心窍之说 《素问·解精微论》载: “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 按照藏象学说的观点,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故五脏之精气为心所统辖和支配心之与眼有两个重要的联系其一,心主血脉,身之血受心气之推动而注于眼其二,心主神明,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同时也支配了眼的视物和辨色功能故《灵枢·大惑论》载: “目者心使也” 。
在眼的血供和视觉功能方面,心和肝有着类似的功能但根据五行学说五脏与五窍的分配原则,肝开窍于目为正说目为心窍之说,实际上是突出心与眼有着肝与眼同样重要的联系目者,肝之官 [1] 也《灵枢·五阅五使》 )按:上条言肝开窍于目,本条则言目为肝之外候十二经脉中唯足厥阴肝经直接上连目系,因此,肝的病理变化可以从眼部反映出来反之,观察眼部的证状,同样能察知肝的病变故人卧血归于肝, 肝受血而能视 (《素问· 五脏生成论》)按:肝脏具藏血功能,有双重意义,一是贮藏血液,二是调节血量当休息(包括睡眠)之时,机体的血液需要量相对减少,大量的血液流归到肝脏 肝以血为体, 而目为肝之窍,肝脏的藏血功能为眼的视觉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故曰“肝受血而能视” 后世医家把目与肝的关系明朗化,直接提出了“目得血而能视”的理论,在中医眼科领域广为流行和运用五脏常内阅 [2] 于上七窍也 肝气通于目, 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灵枢·脉度》 )按:肝对眼的作用,一是上条所言,肝血对于眼的濡养,一是本条所言,肝气对于眼的通利作用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只有肝气条达, 才能保证肝血的流畅, 并循经上输于眼,使眼产生视物和辨色功能因此,对于肝开窍于目的认识,要从肝血、肝气两个方面来理解。
五脏化液 肝为泪 ( 《素问·宣明五气》 )按:目为肝窍,故眼中所出之泪为肝所主临床上,泪液减少或泪液过多,可从肝论治,或补或清,或收或散,视证之虚实而定注释】[1] 官:指官窍中医所说的五官是指人体目、舌、口、鼻、耳五种器官[2] 阅:经历,引申为相通五轮故眼通五脏,气贯五轮 (《太平圣惠方·眼内障论》 )夫目有五轮,属于五脏五轮者,皆五脏之精华所发名之曰轮,其像如车轮圆转,运动之意也 (《审视瑶函·五轮所属论》)肺之精腾 [1] ,结而为气轮;肝之精腾,结而为风轮;心之精腾,结而为血轮;脾之精腾,结而为肉轮;肾之精腾,结而为水轮《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 )按:五轮学说的基本观点是轮脏相应,这种理论的基础源于《灵枢·大惑论》 五轮学说将眼的五个部位,分别与五脏相配合,用以说明眼的生理、病理,指导诊断、辨证、治疗及预后肉轮者,脾土是也,脾主肉,故曰肉轮夫土为五行之主,故四轮皆脾之包含土性主静,其色宜黄,得血为润,故黄泽为顺也《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