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梧桐雨》中杨贵妃的形象塑造.doc
13页浅析《梧桐雨》中杨贵妃的形象塑造摘要:白朴的《梧桐雨》是一部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这就导致了《梧桐雨》中的杨玉环更贴近历史原貌,作品流露出对杨贵妃“哀其不幸”之感,造成了哀婉凄凉的情境,但却无法引起读者和观众的同情,因为事件本身已证明了李隆基和杨玉环荒唐爱情的罪过,而作者的批判态度也是明显的关键词:《梧桐雨》;杨贵妃;元杂剧目 录一、引言 3二、白朴与《梧桐雨》 3(一)白朴及其杂剧创作 31.白朴简介 32.白朴的创作 4(二)《梧桐雨》 5三、杨贵妃的形象塑造 6(一)作为舞台配角的杨贵妃形象 7(二)作为谴责对象的杨贵妃形象 9四、杨贵妃形象塑造的原因 10(一)科举制度的影响 10(二)作者生存的环境 10(三)作者家庭的变故 11结语 11参考文献 13一、引言《长恨歌》问世之后,关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多次出现在文献典籍当中公元945年,由后晋刘眴编撰出的首部完整记录唐朝断代史《唐书》公元1061年,欧阳修和宋祁编撰的《唐书》问世这两部史书,不但记载了杨贵妃其人其事,而且从史实出发对杨贵妃进行了评价除此之外,郑处诲的《明皇杂录》、郭湜的《高力士外传》、曹邺的《梅妃记》、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石曼卿的《拂霓裳转踏》,也都叙述了李杨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些文献,为后世文人以李隆基、杨贵妃之间爱情故事为主题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李杨爱情故事流传到元代,得到了文人更广泛的关注,很快便成为元杂剧创作的重要题材朱彝尊在《长生殿题序》中说:“元人杂剧辄喜演太真故事刘嘉慧.浅析元杂剧《梧桐雨》的悲剧性[J].艺术评鉴,2020(02):122-124.据不完全统计,元代单关于李杨故事的杂剧就有二十种以上,白朴一人就写过两部只是如今大部分已经亡佚,而《梧桐雨》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至今尽管《梧桐雨》是以《长恨歌》和《长恨歌传》为蓝本,但白朴并没有全盘接收,而对情节进行了重新安排,具体表现在:其一,白朴摒弃了《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结尾对仙境的奇妙想象,而是以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无尽思念为结局;其二,突出《长恨歌传》中所记载的杨贵妃出自寿王府的经历,将人物形象更加充实;其三,加强戏剧冲突,丰富戏剧情节,不但吸收《杨太真外传》及其他文献中关于安禄山与杨贵妃有染的记载,同时充实马嵬坡病变的详细情节正是通过这些改造,白朴的《梧桐雨》就变成了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以唐明皇为中心的一部爱情悲剧《梧桐雨》中的杨贵妃形象与以往著作之中的不同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作者白朴之所以这样来塑造杨贵妃,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时代思潮、文艺形式的内在要求、审美趣味的变迁等因素有关,值得本文进行深入探索。
二、白朴与《梧桐雨》(一)白朴及其杂剧创作1.白朴简介白朴,初名恒,字仁甫,后改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今山西忻州),后迁居真定(今河北正定),晚年徙居建康(今江苏南京)白朴以杂剧享誉于世,除杂剧外,白朴还有散曲、小令与套数,词集《天籁集》传世,收词104首,他是金元时期一位词曲皆通的大家在元代散曲作家之中,白朴所留的史料比较丰富:《金史》记载了白朴父白华的生平事迹,白朴本人作品也颇丰,除此以外,还有王博文(元)、孙大雅(明)、朱彝尊(清)等人为其作序,白家世交元好问作《善人白公墓表》、《南阳县太君墓志铭》,袁桷为白朴同父异母弟白恪作《朝列大夫同佥太常礼仪院事白公神道碑》(简称《白公神道碑》)殷娇.浅析王国维“悲剧三种”理论——试以元杂剧《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为例[J].戏剧之家,2019(30):46.此外,胡世厚先生在2000年得安徽六安白氏后人藏《白氏宗谱》,《宗谱》提供了白朴晚年的活动地点与白朴子孙辈的情况这些都是考证其生平、籍贯、交游等问题的珍贵资料关于白朴的生卒年,据白朴词集《天籁集》王博文序中记载:“甫七岁,遭壬辰之难”,壬辰之难指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兵围攻金朝都城南京(今河南开封),金都沦陷一事。
据此可知,由壬辰指金天兴元年(1232年)上推6年即公元1226年,可知白朴生于正大三年(1226年)关于白朴的卒年与封赠一直存在争议,学者们的说法莫衷一是,有1285年、1291年以后、1306年以后、1307年、1312年以后多种说法胡世厚先生与李平、徐济宪皆作《白朴卒年考辩》论证白朴卒于1306年后,其主要依据是白朴《天籁集》中最后一首有纪年的词[水龙吟]《丙午秋到维扬途中值雨甚快然》白朴一生经历两个“丙午”年,经胡氏考证,这首词中的“丙午”只能是1306年,时年白朴81岁,此后再无具体时间指向的记录出现,因此白朴卒年应距1306年不远,目前这一说法占据主导地位2.白朴的创作据《录鬼薄》与《北词广正谱》记载,白朴共作杂剧十六种,《录鬼薄》记载《秋江风月凤凰船》、《鸳鸯简墙头马上》、《萧翼智赚兰亭记》、《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韩翠颦御水流红叶》、《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楚庄王夜宴绝缨会》、《苏小小月夜钱塘梦》、《薛琼月夜银筝怨》、《唐明皇游月宫》、《汉高祖斩白蛇》、《阎师道赶江》、《泗水亭长》、《崔护谒江》十五种,《北词广正谱》录《射箭双雕》一种从《录鬼薄》所记的杂剧名目可知,白朴的杂剧多数是在已有的传说、典故、历史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创作的徐家华.论《梧桐雨》和《长生殿》在创作中的异同[J].昭通学院学报,2019,41(04):32-35.。
迄今选录全本元杂剧的选本中,最早的版本为元代《元刊杂剧三十种》,为唯一收录当代杂剧的刊本,此版本没有录入白朴杂剧今日可见的收录元杂剧的明代曲选总集共十种,分别是1.顾曲斋本《古杂剧》,2.《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3.《古今名家杂剧》,4.息机子《古今杂剧选》,5.尊生馆本《阳春奏》(残存三种),6.继志斋本《元明杂剧》,7.八千楼本《元明杂剧》,8.《元曲选》,9.孟称舜本《古今杂剧合选》,10.《改定元贤传奇》十一部杂剧总集中,收录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杂剧的共7种,分别为顾曲斋顾本《古杂剧》、《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古今名家杂剧》、继志斋本《元明杂剧》、八千楼本《元明杂剧》、《元曲选》、《改定元贤传奇》收录《墙头马上》杂剧的共4种,为《古今杂剧》、八千楼本《元明杂剧》、《元曲选》、孟称舜本《古今杂剧合选》白朴作为元曲名家,其散曲地位同杂剧同等重要,也一直被研究者重视然而,白朴的散曲作品传世的数量不多,且大多散见后世的各种曲本清代学者杨友敬辑出白朴散曲三十余首,题作《天籁集摭遗》,附于卷后下面以列表形式梳理白朴散曲收录情况除散曲外,白朴还有词集《天籁集》传世白朴也颇为自己的词赋得意,在生前亲自编订词集,收录其生平所作词,由好友王博文为其命《天籁集》并作序刘小梅.“孤篇横绝”与格调错位——论白朴的文化人格和艺术思想[J].戏曲研究,2019(02):207-223.。
从现存资料看,明确可考的《天籁集》最早的刻本是刊予康熙年间的杨友敬刻本清朱彝尊《天籁集》序云:“康熙庚辰八月之望,六安杨希洛氏千里造余,袖中出《兰谷天籁集》,则仁父之词也……是集希洛得之于其裔孙驹,将刊行属余正其误乃析为二卷,序其端刘志强.《汉宫秋》与《梧桐雨》“华夷观”特点及成因探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03):27-33.”此后,《天籁集》又被采入《四库全书》,为汪启淑所藏抄本,现在藏于上海图书馆现存刻本与抄本共十本,分别为:清康熙杨友敬刻本;清光绪王鹏运四印斋本;清光绪吴重熹《石莲庵汇刻九金人集》本;清曹寅藏抄本《兰谷先生天籁集》;清盛起校丁丙跋抄本;清赵氏小山堂抄本;清劳权抄校本;清抄四库底本;清结一庐藏抄本;清《四库全书本》近人隋树森编《全元散曲》,辑入白朴小令36首、套数4,是收录白朴散曲作品最为齐全的一部工具书又有唐圭璋《全金元词》,录白朴《天籁集》,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完备的资料二)《梧桐雨》《梧桐雨》写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情事这个故事在新旧《唐书》等史籍及唐宋以来的笔记小说如《杨太真外传》、《玄宗遗录》等资料中都有记载,早在中唐就有人根据这一本事创作出文学作品,如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等,元代前期杂剧中有关这一故事的作品已有不少,如庾天锡的《华清池》、《霓裳怨》,岳伯川的《梦断杨妃》,关汉卿的《哭香囊》,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宫调》,包括白朴的《梧桐雨》,但除《梧桐雨》外,其余都已亡佚残缺,只有《梧桐雨》流传下来。
《梧桐雨》写到唐玄宗夺儿媳寿王妃为己用,对杨妃宠爱不已,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六军不发逼杨妃惨死马嵬坡,后玄宗为失去杨妃而余痛在心等情景与历代描绘评论李杨故事的作品或同情赞誉、或揭露讽喻不同,白朴《梧桐雨》“固然也写到杨李的情爱、侈逸,但创作的着眼点不在于此,他要向经历过沧桑巨变的观众,宣示更深刻更沉痛的人生变幻的题旨王成海.《梧桐雨》诗歌特色探析[J].品位经典,2019(03):11-14.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291页,高等教育出版社)为了剧作主题的需要,此剧还依据《杨太真外传》的内容,在剧中加入了杨妃与安禄山私通一事,并且作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因来对待,同时还舍弃了《长恨歌》中有关鸿都道士仙山觅魂的一段荒诞不经的情节总的来看此剧在尊重历史原有的基本格局基础上对李杨情事做了适当改动,改动不算太大,足以表明作者对李杨之情持同情甚或否定的态度,足以为主题服务三、杨贵妃的形象塑造《梧桐雨》以“安史之乱”为历史背景,对李杨二人的爱情与悲惨遭遇进行了再创造,讲述了杨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梧桐雨》没有将李杨两人的爱情写的真挚感人,可见它并不是单纯的以歌颂爱情为主题,而一直伴随并推动者着唐明皇与杨贵妃故事发展的正是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梧桐雨》中突出表现了政治矛盾,反映了朝廷统治内部的腐朽淫乱和不思进取,第一折中所写的唐明皇纵情声色,不顾国家法度变为后文的亡国兴叹埋下了伏笔。
唐明皇的一生给我们留下的是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开元时期,他任人唯贤,励精图治,把唐代贞观之治以来的大好形势推向了全盛只可惜他没有做到善始善终,天宝四年册封杨贵妃之后,他昏庸得一塌糊涂,唐朝也随之一步步走向衰落而安史之乱的爆发,不仅给江山社稷带来了暂按,唐明皇自己也不得不吞下这可自酿的苦果第四折中,抒情性达到了最高点,这一部分文辞秀丽,情感悲壮凄凉,把唐明皇的痛苦烦闷生动细腻的展现了出来,他的语言中并不只是表现了对于杨贵妃的思念,更表现了他对于战乱流离的凄苦和一个亡国者的倾诉安禄山是《梧桐雨》中的否定人物,安禄山犯上作乱,代表了异族入侵,他反叛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得到江山还有一部分是为了得到杨贵妃,而杨贵妃也是心系于他,并在皇宫中荒淫无度,加速了唐王朝的衰败可以说这两人在某种角度上就是唐朝的内忧外患,面对这两人唐明皇一直未能完全看清,他认定安禄山是忠臣,杨贵妃也如自己那般倾心于他,作者毫不留情的平静表面下掩藏着的民族危机与对统治者黑暗昏庸统治的讽刺与批判《梧桐雨》描写安史之乱之时,战士们在马嵬坡发动兵变逼迫唐明皇杀掉杨国忠与杨贵妃,这一方面反映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更展现国家战乱下人民的心声与感叹。
本剧中对下层百姓生活描写很少,有代表性的一处是唐明皇在避兵入蜀的路上,看到了沿途的村舍破败不堪,人民生活潦倒困苦,唐明皇也不禁说道:“寡人身居九重,怎知闾阎贫苦也韩郁涛.新编昆曲《梧桐雨》的戏剧美学探析[J].中国戏剧,2018(10):44-45.”,剩水残山五六搭,断壁残垣两三家的场景生动反应出了因战乱人民的生活疾苦,何况这里只是离京城不远还未受到叛军洗劫的地方,由此可推断那些已经遭受安禄山战乱之苦的地方百姓生活当有多么艰难对比人们的生活,唐明皇昔日骄奢淫逸,一掷千金为杨贵妃送荔枝的行为更显的腐朽不堪,人民的生活艰难也从侧面。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