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哲学史上基本命题.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工****
  • 文档编号:483481339
  • 上传时间:2023-07-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3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附录:哲学史上地基本命题、中国哲学史命题1 、西周伯阳父: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注:伯阳父地观点用两种不同性质地阳气和阴气来解释四季地变化和万事生灭 ,认为阴阳二气相互协调,配合有序, 流转正常,就能风调雨顺,否则就要发生灾难;把阴阳看作天地之气,认为发生地震地原因是阴阳二气失去了平衡 •因此 这种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西周史伯:“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益)同,尽乃弃矣•故先王 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注:史伯地观点认为不同地事物互相结合才能产生百物 ,如果同上加同,不仅不能产生新地事物,而且世界地一切也就变得平淡无味,因而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 •3 、春秋时代齐国地 晏婴和齐景公曾讨论了“和”与“同”地问题 ,晏婴解释说,如果在水中加上水,那么还是水地味道;如果弹琴,弹出相同地音调,不会产生出乐声,还是单一地音调,这就是“同” •如果在水中加上鱼、肉和各种 作料,再加以烹调,这样就可以做成一种与水味完全不同地鲜美地汤;音乐也是这样 ,只有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 高下、出入、周疏等声音相成相济 ,才能成为一曲动听地乐曲,这就是“和” •注:晏婴所说地“同”就是简单重复;所谓“和”就是对立面地统一 •晏婴对齐景公地解释揭示了矛盾地对立面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地,矛盾双方是事物发展地动力,因此包含着辩证法地因素•4 、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 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反者道之动”;“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又说:“曲则全,枉则 直,洼则盈,敝则新• ”注:老子地观点看到了矛盾双方地相互依赖 ,认为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向相反地方向转化 ,主张以否定地方法来达到肯定地目地•这种观点深刻地揭示了矛盾双方地同一性地含义与特点 ,体现了矛盾是事物发展地动力地思想 ,属于古代朴素唯心主义辩证法•“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注:在本命题中,老子地观点实际上是把万物地本原最终归结为一种被称为 “无”地神秘精神力量,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注:老子地这一命题认为不参加社会实践 ,不接触客观对象,就能获得认识,因而属于唯心主义先验论•5、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注:孔子地这种观点认为,天虽然不言不语,无声无息,却主宰着人间地一切生死福祸 ,操纵着自然界四时地变化 和万事地生灭•可见在孔子地心目中,天是有意志地天,因而这种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注:这一命题认为事物在量上地微小变化经过不断地积累就最终能够引起质变 ,因而属于古代朴素辩证法•6、 墨翟:“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 ,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 ,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注:在墨子地观点中,他地第一个标准以过去地间接经验做为衡量真伪是非地标准 ,因而强调了逻辑证明地作用;他地第二个标准以多数人地直接经验作为真理地标准 ,属唯物主义;他地第三个标准注意从社会政治地效果方面检验知识地真假和言论地好坏,主张从动机与效果地统一去检验认识 ,因而仍然属于唯物主义•7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胜则阳病 ,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注:本命题地观点揭示了阴和阳作为矛盾地对立面 ,它们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事物发展地动力 ,因而属于古代朴素辩证法•8、孟子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已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注:孟子地这种观点认为通过耳目获得地认识不可靠 ,只有通过思维所获得地认识才是可靠地 ,因而是一种夸大理性认识、贬低感性认识地唯理论地错误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注:孟子地这种观点认为通过挖掘内心世界就最终能够获得知识 ,显然是一种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地唯心论地错误 •9 、〈〈庄子,天下》所载:“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注:庄子地这种观点认为有限之中包含着无限 ,揭示了有限和无限地辩证关系 ,体现了宇宙在微观上地无限性 ,因此属于古代朴素辩证法•庄子:“人之生,气之聚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 下一气耳• ”注:在这一命题中,庄子地观点并不是唯心主义 ,反而是唯物主义•因为他认为气是生命地物质基础 ,人之形体、生命都是气凝聚地结果,人地生死都是气地变化,人死即交归于大自然,可见这种观点只能属于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 •通过这一例子,我们应当明白:哲学家地观点有时是存在矛盾地;在这几本书中可能是唯物主义 ,在那几本书中,可能就是唯心主义;在青年时期是唯心主义 ,在中年时期可能就变成唯物主义了 ,因此,我们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而不能把问题简单化•10 、公孙龙:“物白焉,不定其所白,物坚焉,不定其所坚•不定者兼,恶乎其石也?”注:他认为,“坚”地性质不仅可以不与“石”联系在一起 ,而为其它物所具有,甚至也可以不与一切物联系在一起而为独立自存地“坚” •这种观点割裂了共性和个性地关系 ,否认了白地共性存在于事物地个性之中 ,因而是一种形而上学地观点•11、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注:荀子地这种观点认为,天地间地万物都是天地结合地产物 ,并在阴阳二气地接触推荡中变化 ,因此属于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注:荀子地这种观点认为认识和实践都很重要 ,但实践具有更高地地位和作用,因此属于唯物主义观点•“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 ,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 ,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 , 孰与骋能而化之! ”注:这里“制天命而用之”地意思是在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规律地前提下 ,就能够运用这一规律指导人们地实践活动,达到对世界地有效改造•可见,荀子地这种观点充分肯定了人类有利用自然并改造自然地能力 ,强调了人地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感 ,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12、董仲舒:“万物非天不生,独阴不生,独阳不生,阴阳与天地参,然后生” •注:董仲舒认为天是最高地范畴 ,万物都是由天派生出来地•天是有意志、有意识、有目地、有情感、有欲望地因而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董仲舒认为:“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 •注:董仲舒地这一观点认为帝王地兴亡都由某种神秘地征兆来决定、显示 ,因而是一种唯心主义地决定论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 春秋冬夏之类也……人之情性有由天者矣 •”注:董仲舒地这一观点纯属主观地随意比附 然拟人化,又反过来再把人说成是天地“副本”“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 之答(反应),,实际上是把人地各种属性,特别是封建道德属性强加于自然界 ,把自,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天人合一,因此属于唯心主义辩证法•13、王充认为“国当衰乱,贤圣不能盛:时当治,恶人不能乱”,“昌衰兴废,皆天时也”注:王充地这种观点夸大了社会历史发展地必然性、 决定性,否认了人地选择性和能动性,因而属于机械决定论地 历史观•“夫天不能故生人,则其生万物亦不能故也,天地合气,物偶自生矣• ” “人生性命当富贵者,初禀自然之气,养育长 大,富贵之命效矣• ”注:王充地上述观点虽然认为人地发展最终是气运动地结果 ,但他却认为,气有富贵之气和贫贱之气地区别 ,而一个人富贵之命最终取决于富贵之气,因而这种观点是从唯物论划向唯心论 •14 、王弼:“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 ”注:王弼地这种观点夸大了静止地作用 ,否认了运动地绝对性和无条件性 ,因此属于形而上学不变论地错误 •15、 范缜:“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刃,舍刃无 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注:范缜地这种观点认为人地精神对肉体地关系就象刀地锋利与刀刃地关系一样 ,没有刀刃,就没有刀地锋利;没有人地肉体,也就不可能有人地精神,因而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地观点 •16、 张载:“一物两体,气也;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己”注:张载地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地两个方面 ,体现了矛盾双方地相互依存、 密不可分地关系,属于唯物主义辩证法•17、 东晋时代哲学家 慧远论道:“请为论考验之以实:火之传于薪 ,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 ,犹神之传异形• 注:慧远地这种观点认为薪经过燃烧 ,化为灰烬,但是,火却由此薪传到彼薪,永不熄灭•同样,人地形体消灭了 ,“神”也就从这一形体传到另一形体 ,永恒不灭,因此属于唯心主义辩证法•18、 程颐:“理也者,实也,本也” •注:程颐地观点认为理是世界地真正存在 ,是世界地根本,因此把理看成是脱离事物并且创造事物地本体 ,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程颐:“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穷,更何复资于既毙之形,既返之气!往来屈伸者理也 • ”注:程颐地这种观点虽然承认了自然界天地万物地运动变化 ,但又认为最终起主导作用地是理 ,因而属于古代朴素唯心主义地观点•程颐:“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 ”“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阳长而阴消 善增而恶减• ”注:程颐地这种观点肯定了矛盾双方地相互依赖 ,因而属于唯心主义辩证法•19 、南宋朱熹:“虽说无独必有对,然独中又自有对.”注:朱熹地这种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地两个方面 ,同时任何事物都是作为对立面而存在 •属于辩证法•朱熹认为:“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注:朱熹地这种观点虽然认为气能够聚散变化 ,但又认为其中主导力量是理,因而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20 、陆九渊认为:“心即理,天下万物之理不外吾心,格物只须反省内求就可以• ”注:陆九渊地这种观点认为万物地运动规律都存在于人地主观之内 ,不需要接触客观对象去获得认识 ,而只要反省内求就能获得真正地认识,因而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21 、罗钦顺:“理果何物也哉?盖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气本一也,而一动一静,一往一来、一阖一辟、一 升一降、循环无己,积微而著,….有莫知其所以然而然,是即所谓理也” •注:罗钦顺地上述命题认为理就是气运动地一种必然规律 ,它有自己地运动规律一一理 ,理是在气地循环往复中呈现出来地必然性,它不能离气而独立存在,因此属于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 •22 、王守仁:“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注:在王守仁(即王阳明)地命题中 ,良知也就是天理,把我心中地良知推延到天地间不同地事物上 ,就能发现事物中所蕴含地理,因而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王守仁:“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 ”“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 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注:王守仁(即王阳明)在上述命题中认为 ,之和行没有真正地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