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秀南路设计说明.doc
31页设 计 说 明第31页 共31页1 项目简介1.1 项目背景1.1.1 项目概况甲秀南路位于贵阳市西南面,整体线形呈南北向布置路线起点为五里冲立交,采用分离式立体交叉上跨西出口线后折向南方,经过贵阳市气缸套厂、黄家山山脉、小车河、穿黄鳝冲山体后,沿南明区上下坝地块前行,经贵州省农科院、金竹镇等笔直向南延伸,终点接贵阳南环高速本项目设计路段为五里冲立交至花溪迎宾路与甲秀南路交叉口,全长15.5km,地理位置图见1.1.1-1所示项目终点项目起点甲秀南路图1.1.1-1 项目地理位置图甲秀南路于2009年年底全线建成,运营至今已有4年随着贵阳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贵阳城区的快速扩张,甲秀南路两侧的建设项目迅速增加,使得该路段交通量急剧增加,重车、超载车辆比例增大,尤其五里冲、彭家湾棚户区改造项目产生的几千万土石方需由五里冲经甲秀南路运至花溪区养牛村弃土场,导致该段路面不堪重负,出现了车辙、坑槽、局部沉陷等病害,同时路面平整度、构造深度等指标不断下降,降低了道路的使用功能和行车舒适性能为了提升本段路面的服务功能水平,2013年12月,贵阳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委托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对甲秀南路路面服务功能水平提升进行勘察设计。
1.1.2 原路面设计状况甲秀南路采用双向六车道城市快速道路标准建设,路基宽度40米,设计行车速度60公里/小时,设计荷载为城A级甲秀南路道路工程为V3自然区划分区域,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标准轴载BZZ-100,设计使用年限为15年,交通等级按特重型交通设计路面结构层次为:5cmSMA-13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掺3‰聚丙烯晴纤维)上面层、5cmAC-20中粒式沥青混凝土(面层洒乳化沥青PC-1粘层)中面层、7cmAC-25粗粒式沥青混凝土(面层洒乳化沥青PC-1粘层)下面层、30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0cm级配碎石底基层桥面铺装结构为:5cmSMA-13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掺3‰聚丙烯晴纤维)、5cmAC-20中粒式沥青混凝土隧道路面铺装结构为:5cmSMA-13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掺3‰聚丙烯晴纤维)、5cmAC-20中粒式沥青混凝土项目路段原路面结构设计如图1.1.2-1所示路面结构 桥面结构 隧道路面结构图1.1.2-1 原路面结构设计1.2 设计工作内容设计工作内容为通过对全线15.5km道路状况进行现场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本项目道路病害分布状况,准确评价当前的路面状况,并结合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提出并推荐适合该路段的设计方案,以期达到降低道路全寿命成本,提高养护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
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组织技术人员于2013年12月对路面现场情况进行了检测、调查,掌握了该路段病害的主要类型和特征项目组开展的主要工作包括:(1)路段交通状况调查、路面破损状况调查;(2)路面平整度、路面车辙、路面构造深度检测;(3)检测数据整理、分析、评价,提出路面性能提升、改善方案1.2.1 检测工作内容(1)相应资料的收集资料收集包括沿线的环境气候条件、原路面、桥面铺装设计文件、变更设计文件、维修设计文件等2)病害状况调查我公司技术人员严格按照《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2-2001)和《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H20-2007)的要求详细记录病害类型、数量(范围)、破坏程度以及所在位置同时进行了车辙、平整度、构造深度等现场检测工作,以综合判断病害成因3)路面车辙检测车辙是本段路面的常见病害之一,本次车辙检测采用LB-06(BR2L1T)型激光多功能自动测定仪4)构造深度检测构造深度检测的主要目的是评价现有路面的行车安全性,本次构造深度检测采用LB-06(BR2L1T)型激光多功能自动测定仪5)平整度检测平整度是评价路面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的重要指标,本次平整度检测采用LB-06(BR2L1T)型激光多功能自动测定仪。
6)路况调查路况调查主要根据以上检测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调查,采用人工行走方式,利用相机、皮尺、圈尺等工具对路面破损、开裂情况进行普查路面普查包括路面龟裂、裂缝、坑槽、车辙、唧泥、翻浆等内容1.2.2 设计工作内容根据路面检测数据及室内试验结果,针对本路段主要病害类型,依据其严重程度提出养护维修设计方案,并确定具体的工程数量,提交正式的维修设计文件及预算编制文件1.3 设计规范和依据(1)(JTG 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2)(JTG H10-2009)《公路养护技术规范》(3)(JTJ 003-86)《公路自然区划标准》(4)(JTJ 073.2-2001)《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5)(JTG E40-2007)《公路土工试验规程》(6)(JTG 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7)(JTG D30-200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8)(JTG 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9)(JTG D40-201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10)(JTG/TD 33-2012)《公路排水设计规范》(11)(JTG D60-200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12)(JTG D61-2005)《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13)(JTG D62-200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14)(JTG D63-2007)《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15)(JTJ 025-86)《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16)(JTG D70-200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17)(JTJ 026.1-1999)《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18)(JTG D81-2006)《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19)(JTG/T B70-01-2006)《公路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20)(JTG/T B05-2004)《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21)(GB/T 50283-99)《公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22)(GB 50162-92)《道路工程制图标准》(23)(JTG E60-2008)《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24)(JTG E20-2011)《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25)(JTG/T D82-2009)《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26)(JTG H30-2004)《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27)(JTG H11-2004)《公路桥涵养护规范》(28)(JTG TF50-201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29)(JTJ 034-200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30)(CJ J37-201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31)(GJ BT-857)《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30)其他相关的国家、交通运输部门、地方颁布的现行“强制性条文”、“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等。
1.4 会议纪要回复 (1)经会议研究,原则通过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整治工程设计方案,但为确保整治工程达到预期效果,设计单位应补充桥台侧路基下沉、井圈井盖平整及花溪二桥桥面铺装的专项设计方案 回复:已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补充2 原路面调查分析2.1 本路段维修养护情况根据路面现场调查情况,养护单位已对本路段病害进行了日常养护和维护由于养护单位在选用施工机具、处理措施、铺筑材料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得甲秀南路在使用过程中的病害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导致路面病害出现反复2.2 交通状况调查分析经过现场调查可知,甲秀南路的日平均车流量大于10000辆,同时道路两侧有许多在建项目工地,运送货物、建材和渣土的重车、超载车辆较多,占到总车流量的30%以上,尤其是夜间施工重载、超载车辆高达50%以上,这部分车辆荷载长期作用导致本路段的路面服务功能下降现场交通状况照片见图2.2-1所示 表2.2-1 现场交通状况照片2.3 路面检测结果和评价2.3.1 路面破损状况(PCI)评价2.3.1.1 评价标准按照《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H20-2007)要求,采用道路智能检测车详细记录下龟裂、块状裂缝、纵向裂缝、横向裂缝、坑槽、松散、沉陷、波浪拥包、泛油、修补等病害类型的数量、程度及位置,技术人员通过室内专业软件处理,最终得到各路段路面破损率DR及路面破损状况指数PCI。
评价标准见表2.3.1.1-1所示表2.3.1.1-1 路面损坏状况评价标准评价等级优良中次、差PCI≥90≥80,<90≥70,<80<70DR(%)≤0.4>0.4,≤2.0>2.0,≤5.5>5.52.3.1.2 评价结果每公里路面破损状况指数PCI随里程变化见图2.3.1.2-1~图2.3.1.2-3所示图2.3.1.2-1 中间行车道每公里PCI随里程变化曲线从图2.3.1.2-1可以看出中间行车道PCI值均在90以上,依据《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H20-2007),评价等级为“优”图2.3.1.2-2 外侧行车道每公里PCI随里程变化曲线从图2.3.1.2-2可以看出外侧行车道PCI值均在90以上,依据《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H20-2007),评价等级为“优”图2.3.1.2-3 超车道每公里PCI随里程变化曲线由图2.3.1.2-3可知,超车道路面破损病害较少,路面PCI值均在95以上,依据《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H20-2007),评价等级为“优” 由每公里路面破损状况指数PCI评价可知:(1)甲秀南路各车道路面破损状况指数PCI均在90以上,按现行规范评价为优,路面总体破损病害较少。
2)行车道路面病害总体比超车道严重,各车道右幅路面病害比左幅路面病害严重2.3.2 路面行驶质量(RQI)评价2.3.2.1 评价标准根据《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 H20-2007)的规定,路面行驶质量评价标准见表2.3.2-1所示表2.3.2-1 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评价标准评价等级优良中次、差RQI≥90≥80,<90≥70,<80<70IRI(m/km)≤2.3>2.3,≤3.5>3.5,≤4.3>4.32.3.2.2 评价结果每公里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 随里程的变化曲线见图2.3.2-1~图2.3.2-3所示图2.3.2-1 中间行车道每公里RQI随里程变化曲线由图2.3.2-1可知,中间行车道有43.8%的路段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值在80以下,这些路段按《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 H20-2007)评价在“中及以下”图2.3.2-2 外侧行车道每公里RQI随里程变化曲线由图2.3.2-2可知,外侧行车道有56.3%的路段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值在80以下,这些路段按《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 H20-2007)评价在“中及以下”图2.3.2-3 超车道每公里RQI随里程变化曲线由图2.3.2-3可知,超车道有18.8%的路段路面RQI值在80以下,这些路段按《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 H20-2007)评价在“中及以下”。
由每公里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评价可知:(1)甲秀南路各车道路面行驶质量均达不到优秀,都在良好或良以下状态2)行车道路面平整度比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