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doc
4页《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地球形状,了解人类从古至今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能够运用有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精神4、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重点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与大小难点: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和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教学工具】1.多媒体 2.地球仪教学方法】1.讲述法2.谈论法3.直观演示法教学过程】一、 导入:(问题导入,常设问题情境,学生作答) 问题1: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吗?问题2:地球是一个正球体吗?问题3:人类从古至今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求知能力和学习兴趣二、 自主阅读教材,结合自身经验,找出地球的形状以及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一) 地球的形状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中间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二)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1、古人对大地形状的直观感受----盖天说(1)古代诗歌《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了解古人对天地的认识---天圆地方2)“天圆地方”解释不了天与地结合部位的问题,开始猜测“天如斗笠,地如覆盘”3)图片展示“盖天说”---天总是在地的上方,“天上地下”2、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臆想---地球是曲面的。
1)张衡提出“浑天说”(图片展示) --- 天是包着地的圆球,“天外地内”(2)亚里士多德观察日食(动态图片展示),猜测地球是曲面的3)毕达哥拉斯海岸观船(图片展示),猜测地球是曲面的4)道具演示小船在平面和曲面上的运动3、麦哲伦环球航行,亲身验证地球是球体1)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麦哲伦环球航行2)动画展示环球历程,了解经过的大洋4、宇航员拍摄地球照片,确认地球是球体 图片展示 1、太空第一人:加加林;2、航拍仪拍摄地球照片5、小结:图片展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基本过程二)描述地球的大小1、给地球量“身材”,先量“腰围”---赤道依据毛主席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推算地球赤道的周长依据周长计算地球的赤道半径2、科学家测量: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半径为6357千米,相差21千米,总结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3、 图示描述地球大小的三个指标:赤道周长;平均半径;地球的表面积4“看谁算得快”,学生做简单的计算,更加直观地感受地球的大小5、 对比太阳和地球的大小,感受宇宙的浩瀚三)课堂小结1、“你学会了吗?”,由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本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1)你了解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了吗?你会用哪些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2)你知道该从那几个方面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吗?2、教师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四)学以致用动动脑”资源卫星的视野范围和卫星轨道半径的关系:卫星轨道半径大,视野范围就大(五)请您欣赏(地球图片)地球,美丽的星球,我们的家园人类共有一个地球,请爱护我们的地球,爱护我们的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