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4.《花之歌》公开课教学设计.pdf
8页第 1 页 共 8 页 4. * 花之歌 【教材分析】 花之歌是纪伯伦诗选中的一首,诗人用花的语 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文中尽显 “纪伯伦风格” 中的轻柔、 凝练、隽秀与清新诗人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构建了一幅 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 实,如“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 我成长; 秋令我昏昏睡去 ”写出了花的成长与芬芳而“我 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 者最后的祭献就袒露出了花的凋谢命运,都说纪伯伦的 诗有着哲理寓意深邃,从这就可以看出,诗人是用诗意的叙 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人生的人生有开花就有结果,诗 人看到这两点的同时,特别赞赏前者,末尾两节写出了花的 积极乐观态度,诗人用辨证的眼光来看待生命,这就是诗人 真正意图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的风光更加旖旎; 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更加芬芳馥郁我总是仰望高 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体现了诗人的伟大理想,这首散文诗表意是写花,但真正是 写人,诗人正是利用花这种大自然的语言,来寄托自己的伟 大情操,同时也号召我们要“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 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读了这首散文诗,我们是否 第 2 页 共 8 页 在大自然的话语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呢? 【作者介绍】 纪伯伦( 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 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 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 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 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兴办真理杂志,态度 激进 1908 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 到查禁焚毁,自己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 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 1911 年重返波士顿, 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 活动,直至逝世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 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 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 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纪伯伦认为诗 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爱”和 “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 感情和高远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他的作 品经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示某种神秘的力量他是 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组织领 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 文学作出过重大贡献。
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受到 各国读者的欢迎他的作品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 第 3 页 共 8 页 (冰心译, 1931)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 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的丰富的哲理 3. 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象,表现出对 人生的思考 4. 感受花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花渴饮朝露、 向往光明, 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理解作者笔下的花的 形象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自主学习 在诗人笔下花有生命,有灵气,充满了智慧,闪烁着智 慧的光芒,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 世界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花的世界,感受作者那颗敏 感而多情的心,进而体会花的精神板书课题:花之歌 齐读课题) 第 4 页 共 8 页 1. 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 (1883 1931) ,黎巴嫩诗人、画家著 有散文诗集 泪与笑 先知 沙与沫 等本文选自 泪 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2. 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将课文读通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3. 交流学习情况,教师适时指导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简 要说一说作者将花比作什么学生讨论后发言) (提示: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 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 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 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 找出文中体现奇特想象的句子学生自由说一说) 3. 分小组讨论: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小组 派代表交流) 预设:(赏析句子)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 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花开花谢,就像 大自然在说话、沉默 三、细读品析,合作探究 第 5 页 共 8 页 1. 师:同学们齐读课文第13 自然段思考:作者将花 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和“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个 什么样的自然现象?(花在自然界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 始下一个循环 2. 思考: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学生合作交流后 发言) 3. 指名朗读最后一段,思考:最后一段中“这些哲理” 指的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些哲理的?(我总是仰望高 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体 现了花的精神品质 4. 师:在这首为花儿唱的赞歌里,花儿是一个什么样的 形象? 小结:花儿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它向往光明,与万物 和谐共处 四、课堂小结 纪伯伦的花之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 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 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 理的形象在花之歌里,花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 的形象,它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作者的理想追求和信念 五、拓展延伸 第 6 页 共 8 页 1. 仿写句子,要求写出一定的哲理内涵例:花是亲友 之间交往的礼品,花是婚礼的冠冕,花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 的祭献 2. 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组歌中的其他四首:美 之歌幸福之歌浪之歌雨之歌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 辨字组词 冠()增()凝() 寇()赠()疑() 浆()仰()孤() 桨()抑()狐()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礼品()的风光()的眼睛 ()的琼浆()的小草()的叫声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我在原野上,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 中,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 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 无朋的独眼向我。
1. 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句子中的括号里 2. 用“”画出这段话中写花的作用的句子 3. 用“”画出这段话中写外界关注花的句子 思维创新大拓展 四、发挥自己的想象,模仿下面句子的形式写句子 例: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 鸟一起为它送行 第 7 页 共 8 页 参考答案: 一、冠军日寇增加赠予凝视可疑泥浆船桨仰望压 抑 孤单 狐狸 二、贵重美丽明亮 美味 顽强动听 三、 1. 摇曳 呼吸察看凝视 2.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 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 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 我凝视 四、示例:春天,我同小草一起将太阳拥抱;夏天,我和大 树一道为火热作证 【教学板书】 4*花之歌 花的形象:奉献者和使者 花的精神:渴饮朝露,向往光明, 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教学反思】 学习这类文质兼美,意蕴深厚的散文诗,只有通过反复 品读,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尤其是作者在文中综合运用 了多种修辞手法,运用生动流畅的语言描绘了花的形象,其 丰富的想象力,整齐的句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我引导学生 第 8 页 共 8 页 在此基础上品析句子,理解文中体现的哲理,进而感悟作者 笔下花的形象,学生就能比较深刻地体会作者的理解追求和 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