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文献的校勘..课件.ppt
64页第四章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古典文献的校勘第1页,共64页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陈垣著:校勘学释例,中华书局陈垣著:校勘学释例,中华书局2004年版年版2.张舜徽著: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华中师范大学出张舜徽著: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版社2004年版年版3.程千帆、徐有富著:校雠广义之校勘编,齐程千帆、徐有富著:校雠广义之校勘编,齐鲁书社鲁书社1998年版年版第2页,共64页一、校勘的含义和功用一、校勘的含义和功用(一)(一)“校勘校勘”释义释义“校校”,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校(校(),木囚也从木,交声从木,交声指古代拘束犯人的刑具木枷指古代拘束犯人的刑具木枷如周易如周易噬嗑:噬嗑:“何校灭耳,凶何校灭耳,凶一副木枷由两片组成,而两片大小必须大体一致,才一副木枷由两片组成,而两片大小必须大体一致,才便于上锁,因此事先要将它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因此,便于上锁,因此事先要将它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因此,“校校”字用作动词时,便有字用作动词时,便有“比勘、核对比勘、核对”的意思第3页,共64页如国语如国语鲁语下:鲁语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以那为首。
以那为首这里的这里的“校校”,就是指校正文献的文,就是指校正文献的文字异同第4页,共64页勘勘”,也作,也作“刊刊”玉篇:“刊,削也、定刊,削也、定也、除也也、除也可见,勘、刊有可见,勘、刊有“削除覆定削除覆定”之义这与中国早期文献以简牍为载体有关这与中国早期文献以简牍为载体有关如汉应劭风俗通义如汉应劭风俗通义古制:古制:“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书竹,为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籍二十余年,皆先书竹,为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可见,古人整理图书先写在竹简上,这便于发现错误可见,古人整理图书先写在竹简上,这便于发现错误时削除改正,待校订无误后,再写在缣帛上因此,时削除改正,待校订无误后,再写在缣帛上因此,“勘勘”有改正文字之义有改正文字之义第5页,共64页校校”与与“勘勘”合用,作合用,作“勘校勘校”或或“校勘校勘”魏书魏书崔光传:崔光传:“光乃令国子博士李郁与助光乃令国子博士李郁与助教韩神固、刘燮等教韩神固、刘燮等勘校(勘校(拾遗补缺)石经,其残缺石经,其残缺者,计料石功,并字多少,欲补治之者,计料石功,并字多少,欲补治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每获一书每获一书,即共同勘即共同勘校。
校第6页,共64页与与“校勘校勘”一词意义相同的,还有一词意义相同的,还有“校雠校雠”,应劭风俗,应劭风俗通:通:“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可见,校雠也有校可见,校雠也有校勘文字错误的原始意义勘文字错误的原始意义从上可见,从上可见,校勘,校勘,就是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原因而形就是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以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以及指出有关记载的疑似问题及指出有关记载的疑似问题据考察,早在南北朝时,据考察,早在南北朝时,“校校”和和“勘勘”二字被连用来二字被连用来表示核对文字的意义,不过那时不叫表示核对文字的意义,不过那时不叫“校勘校勘”而叫而叫“勘勘校校”至宋代的馆阁,已增设至宋代的馆阁,已增设“校勘校勘”一职,可见此词一职,可见此词至迟到宋代已被普遍使用至迟到宋代已被普遍使用第7页,共64页校勘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校勘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文字文字方面的问题,而且要注意方面的问题,而且要注意史实史实问题,即著述本身记载的正确与否。
也就是说,校问题,即著述本身记载的正确与否也就是说,校勘的范围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字正误、衍脱、倒置、勘的范围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字正误、衍脱、倒置、错简等的审核,以示版本之真;一是对内容和有关记载错简等的审核,以示版本之真;一是对内容和有关记载是否真实可靠的审核,以求史实之真当然,这两个求是否真实可靠的审核,以求史实之真当然,这两个求真要以前者为主,这是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校勘的重点真要以前者为主,这是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校勘的重点所在第8页,共64页需要澄清的两个概念需要澄清的两个概念1.校勘与校雠的区别校勘与校雠的区别校雠校雠是简册时代校书的一个环节,所谓是简册时代校书的一个环节,所谓“校雠校雠”就是就是今天校勘中的对校,也即版本校由于那时简册笨重,今天校勘中的对校,也即版本校由于那时简册笨重,这一工作通常由两个人来完成而今天的校勘含义较这一工作通常由两个人来完成而今天的校勘含义较“校雠校雠”宽泛了很多,除对校外,还包括本校、它校宽泛了很多,除对校外,还包括本校、它校和理校等方法和理校等方法第9页,共64页2.校勘与校对的区别校勘与校对的区别 校对校对是出版的一个环节,它的唯一任务就是:保障出是出版的一个环节,它的唯一任务就是:保障出版物和原稿绝对一致。
因此,校对基本上是一项机械版物和原稿绝对一致因此,校对基本上是一项机械性工作校对虽然也是性工作校对虽然也是“对对”,也是,也是“核查核查”,但它,但它是单向的,必须忠实于原稿,因此,与作为学术工作是单向的,必须忠实于原稿,因此,与作为学术工作的校勘有明显的不同的校勘有明显的不同校勘校勘古书的目的是恢复古书原貌,正本清源,以便于古书的目的是恢复古书原貌,正本清源,以便于古籍整理和古籍研究不过,校勘并不是一件轻而易古籍整理和古籍研究不过,校勘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在校勘时,往往有人喜欢妄改古人文章,这举的事在校勘时,往往有人喜欢妄改古人文章,这是校勘中最忌讳的事情是校勘中最忌讳的事情第10页,共64页二)校勘学的产生及定义(二)校勘学的产生及定义 我国的校勘事业起源很早,周秦时代已有从事校勘的事例我国的校勘事业起源很早,周秦时代已有从事校勘的事例如吕氏春秋如吕氏春秋慎行论慎行论察传: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非也,是己亥也,夫己己与与三三相相近,近,豕豕与与亥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晋师己亥涉河也己亥涉河也己己”字缺两字缺两“I”便误为便误为“三三”,古文,古文“亥亥”作作“”“”,“豕豕”作作“”“”,非常近似,故子夏根据文义及字形加以校勘,非常近似,故子夏根据文义及字形加以校勘,从而纠正其错误这作为校勘学的萌芽从而纠正其错误这作为校勘学的萌芽第11页,共64页从西汉刘向大规模校勘中秘书,人们对校勘规律进从西汉刘向大规模校勘中秘书,人们对校勘规律进行了不断探索行了不断探索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首条例对经、注出现文字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首条例对经、注出现文字错误的情况和原因作了比较系统的概括错误的情况和原因作了比较系统的概括北宋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十卷,将他和周必大等人共北宋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十卷,将他和周必大等人共同校勘文苑英华过程中有关校勘方面的成果归纳为十同校勘文苑英华过程中有关校勘方面的成果归纳为十类四十五个子目由于其条理与清晰超过前人清人顾广类四十五个子目由于其条理与清晰超过前人清人顾广圻(圻(yn)称赞说:称赞说:“此书乃校雠之楷模,岂独读英此书乃校雠之楷模,岂独读英华者资其是正哉华者资其是正哉!”(思适斋集卷思适斋集卷15书文苑英华书文苑英华辨证后辨证后)第12页,共64页。
清代学者王念孙对误例的总结达到了崭新的水平,其读清代学者王念孙对误例的总结达到了崭新的水平,其读书杂志书杂志淮南内篇淮南内篇后序列举各种后序列举各种“误例误例”共六十二种共六十二种主要从书面材料发生错误类型的角度来分类总结的,因此主要从书面材料发生错误类型的角度来分类总结的,因此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标志着对校勘条例的概况进入一个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标志着对校勘条例的概况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的阶段第13页,共64页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五至卷七,在王念孙的基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五至卷七,在王念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二十四种误例础上又增加了二十四种误例校勘虽然源远流长,但校勘学的形成一般认为是在清校勘虽然源远流长,但校勘学的形成一般认为是在清代正如梁启超先生说:代正如梁启超先生说:“清儒之有功于史学者,更一端焉,则校勘也古清儒之有功于史学者,更一端焉,则校勘也古书传习愈希者,其传抄踵刻讹谬愈甚,驯致不可读,书传习愈希者,其传抄踵刻讹谬愈甚,驯致不可读,而其书以废清儒则博征善本以校勘之,校勘遂成而其书以废清儒则博征善本以校勘之,校勘遂成一专门学一专门学清代学术概论)(清代学术概论)随着校勘事业的发展,清代也出现了校勘学这一专门术随着校勘事业的发展,清代也出现了校勘学这一专门术语。
朱一新说:语朱一新说:“国朝人于校勘之学最精国朝人于校勘之学最精朱一新(朱一新无邪堂答问卷无邪堂答问卷3)第14页,共64页校勘学,校勘学,就是研究和总结校勘规律的一门科学,就是研究和总结校勘规律的一门科学,除对文献材料发生错误的规律进行总结外,人们还除对文献材料发生错误的规律进行总结外,人们还对校勘的作用、方法、据以校勘的资料、校勘者应对校勘的作用、方法、据以校勘的资料、校勘者应具备的条件、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等进行探索,在具备的条件、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等进行探索,在校勘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校勘学校勘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校勘学第15页,共64页三)校勘学的功用(三)校勘学的功用 1.其其功功用用是是为为人人们们读读书书治治学学提提供供符符合合或或接接近近原原稿稿的书面材料的书面材料现现代代学学者者胡胡适适先先生生认认为为:“校校勘勘之之学学起起于于文文件件传传写写的的不不易易避避免免错错误误文文件件越越古古,传传写写的的次次数数越越多多,错错误误的的机机会会也也越越多多校校勘勘学学的的任任务务是是要要改改正正这这些些传传写写的的错错误误,恢恢复复一一个个文文件件的的本本来来面面目目,或或使使他他和和原原本本相相差差最最微微。
胡胡适适书书评评序序跋跋集集校校勘勘学学方方法法论论)第16页,共64页2.读书应求善本,善本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符合或接近读书应求善本,善本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符合或接近原稿,而校勘不但是使今本符合或接近原稿的一种特原稿,而校勘不但是使今本符合或接近原稿的一种特定手段,而且也是鉴定其是否符合或接近原稿的一种定手段,而且也是鉴定其是否符合或接近原稿的一种可靠方法可靠方法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序中说:序中说:“欲读书必先欲读书必先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读亦多误矣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读亦多误矣3.校勘有益于书籍的整理与出版校勘有益于书籍的整理与出版陈垣先生校勘学释例陈垣先生校勘学释例自序也说:自序也说:“以元本及以元本及诸本校沈刻元典章,凡得谬误一万二千余条诸本校沈刻元典章,凡得谬误一万二千余条第17页,共64页二、二、文献讹误的类型及识别文献讹误的类型及识别(一)校勘的对象(一)校勘的对象 文献材料经过传抄、刻印、排印等,出现错误是极其普文献材料经过传抄、刻印、排印等,出现错误是极其普遍的现象如清代王念孙广雅疏证遍的现象如清代王念孙广雅疏证自序说:自序说:“盖是书(广雅)之讹脱久矣,今据耳目所及,盖是书(广雅)之讹脱久矣,今据耳目所及,旁考诸书以校此本,凡字之讹者五百八十,脱者四百旁考诸书以校此本,凡字之讹者五百八十,脱者四百九十,衍者三十九,先后错乱者百二十三,正文误入九十,衍者三十九,先后错乱者百二十三,正文误入音内者十九,音内字误入正文者五十七。
音内者十九,音内字误入正文者五十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