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解构主义详细介绍.pdf

24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4149523
  • 上传时间:2018-09-08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31.92KB
  • / 2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 解构主义( Deconstruction)1. 略说什么是“解构主义” (Deconstruction )?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对此德里达会挑剔说“什么是,, ”这种句法本身就有毛病,它暗示世上存有某种事物,而这事物不但能被人理解,还能被贴上不同的名称或标签解构主义拒绝这种僵硬的定义,它称自己是一种针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一套消解语言极其意义确定性的策略这些批判理论与策略包括:反逻各斯中 心 主 义 ( anti-logocentrism ) 、 延 异 ( diff é rance) 、 替 补 ( supplementarity ) 、 互 文 性(intertextuality ) 2. 解构主义的思想渊源19 世纪末,尼采宣称“上帝死了” ,并要求 “重估一切价值” 他的叛逆思想从此对西方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一股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思潮,尼采哲学成为解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 另外两股启迪和滋养了解构主义的重要思想运动,分别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以及欧洲左派批判理论尼采猛烈的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在认识论上, 尼采是极端的反理性主义者 ,他对任何理性哲学都进行了最彻底的批判尼采要建立新的哲学,将生命意志置于理性之上的哲学,非理性的哲学。

      作为对理性提出了挑战,他提出了强力意志说,用强力意志取代上帝的地位,传统形而上学的地位强力意志说的核心是肯定生命,肯定人生强力意志是一种本能的,自发的,非理性的力量它决定生命的本质,决定着人生的意义尼采比较了强力意志和理性的不同特性,理性的特性是:冷静,精确,逻辑,生硬,节欲;强力意志的特性是:激情,欲望,狂放,活跃,争斗尼采认为,强力意志源于生命,归于生命,它就是现实的人生人生虽然短暂,只要具有强力意志,创造意志,成为精神上的强者,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②——————————①赵一凡、张中载、李承恩:《西方文论关键词》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年版,第259-260页② 百度百科“尼采哲学 ”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对西方哲学里的某些传统观念进2 行了“解构” 西方形而上学传统认为语言表达的主要形式是陈述性修辞 ,只有陈述(如科学语言) 才能传达真理 受此影响, 诗学传统也认为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区别就是陈述的真伪 但海德格尔认为,真理的源泉不在语言的陈述性,而在语言所要陈述的事物本身,因为在语言开始陈述之前,事物本身就已经被假设为先在。

      使用语言进行陈述只是揭示事物的手段之一, 对形而上的事物,另一些话语手段比陈述还要有效,如行为、沉默以及文学描写陈述性语言叙述业已存在的事物,而文学作品则创造想象的事物,所以它的揭示更加初始、直接,不能用一般的陈述标准来衡量朱刚: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第 266 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3. 解构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1968 年,一场激进学生运动席卷整个欧美资本主义世界在法国, 抗议运动被称作 “五月风暴”可悲的是, 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昙花一现,转眼即逝在随之而来的郁闷年代里,激进学者难以压抑的革命激情被迫转向学术思想深层的拆解工作不妨说, 他们明知资本主义根深蒂固、难以摇撼,却偏要去破坏瓦解它所依赖的强大发达的各种基础,从它的语言、信仰、机构、制度,直到学术规范与权力网络解构主义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为了反对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乃至一切封闭僵硬的体系,解构运动大力宣扬主体消散、意义延异、能指自由换言之, 它强调语言和思想的自由嬉戏,哪怕这种自由仅仅是一曲“ 带着镣铐的舞蹈” 除了它天生的叛逆品格,解构主义又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理论用德里达的话说, 解构主义并非一种在场,而是一种迹踪。

      它难以限定,无形无踪,却又无时无处不在换言之,解构主义一旦被定义,或被确定为是什么,它本身随之就会被解构掉解构的两大基本特征分别是开放性和无终止性解构一句话、一个命题、或一种传统信念,就是通过对其中修辞方法的分析,来破坏它所声称的哲学基础和它所依赖的等级对立与此同时, 我们必须看到,解构主义所运用的逻辑、方法与理论, 大多是从形而上学传统中借用的 如此看来, 解构主义不过是一种典型的权宜之计,或是一种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的对抗策略①——————————①赵一凡、张中载、李承恩:《西方文论关键词》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年版,第259-260页3 4. 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雅克●德里达( 1930-2004) ,法国哲学家、文论家他出生在阿尔及利亚近郊的一个犹太裔家庭,据说孩提时代最早的回忆,便是一种刻骨铭心的孤独感他19 岁获得学士学位后赴法国,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哲学史70 年代起定期赴美讲学,影响日益扩大他的主要著作有《语音与现象》、 《论文字学》 、 《文字与差异》 ,这三部1967 年发表的著作标志着解构主义理论的正式确立,影响已经波及哲学、文学、艺术、 神学等几乎每一个文化领域。

      他的著作还有《播撒》(1972) 、 《白色的神话》 (1974) 、 《真理供应商》 (1975) 、 《有限的内涵》 (1977) 、 《著名活动的语境》 (1977) 、 《继续生存》(1979) 、 《联系的补充》(1979) 、《类型的法则》 (1980)等十余部5. 从“结构”到“解构”Deconstruction 是德里达新造的一个词,源于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所用的destruktion(意为分解、翻掘和揭示),以便使消解的东西可以在被怀疑和超越中得到把握正如阿布拉姆斯所说,解构主义“要推翻这样一种过于绝对的理论,即:作品有充分的理由在所使用的语言范畴内确立自己的结构、整体性和含义”解构主义便是对结构的拆解,以证明语言的多义性和意义的不确定性赵宪章 2002:208-210)德里达指出,结构概念和西方哲学、科学、认知一样古老,其基本形式就是结构总需要一个中心的在场(presence ) ,以限制结构内部由索绪尔所说的差异活动造成的不稳定(德里达称之为“自由游戏” ) ,保证结构的平稳延续,但是这个“中心”虽然属于结构,却必须凌驾于结构内一切其他因素之上,不受结构运转规则的限制,否则就无法“统领”所有其他的结构因素。

      既然结构中心同时处于结构的内部和外部,其本身就不稳定,很快会因脱离结构因素而枯竭,造成结构的瓦解有人对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宇宙观做了如下的比较:解构主义结构主义无绝对权威中心崇尚神或逻各斯无预定设计,不停变化永恒不变,皆神与理性的预定设计无序,轨迹运动有序,真善美的运转宇宙不可全知, 无绝对真理神全能全知, 赐理性, 人可用来掌控世界歧异丛生,相互补充相互转换二元对立无等级的多元世界一元主导下的等级多元世界(朱刚 2006:302)4 解构主义虽然力图打破西方传统中的“天”的结构(破先验玄学里的 “永在主题” ) 和 “人”的结构(破人的自我核心, “核心”只是人把自我感觉理性化而已)然而德里达并不是“彻底地反传统” ,他批判形而上传统,但并不愿意以“一元消灭另一元”,重新进入二元对立模式 他所主张的其实是一种多元主义,是结构成为一切因素的游戏场所,矛盾因素互补而非对抗 ①(朱刚2006:303)5.1 举例:消解结构的解构策略例如, “树”与“植物”作为两个不同的能指,可以指向同一所指;同样,一个能指(“树”或“植物”) ,可以指向多种所指这是因为,语言的意思是由“不同”或“差异”产生的。

      树”不同于“菽” ,也不同于“澍”等等,任何词的意思都是在与其他词的联系与差异中产生的;同理,也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树”的意思就可以用“植物”来表示这就是语言的歧义性例如,“今夜月光真好”如果出自正在湖畔漫步的恋人之口,它象征这对恋人美妙的心境;如果出自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之口,未免使人毛骨悚然从这一意义上说,“今夜月光真好”这句话的所指在此就变成了能指,而这一能指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有意义②赵宪章:《文艺美学方法论问题》 ,第 208-209 页,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5.1 举例:德里达解读列维 -斯特劳斯德里达首先从自然与文化的对立这一最基本最古老的命题入手,解构了列维-斯特劳斯在亲缘关系上的悖论德里达说:“对乱伦的禁止是普遍的;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可以说它是自然的但是,它同时又是一种禁止,是一种规范和限制的体系;而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又可以说它是文化的 ”③由此可见,二元对立的界限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德里达进而对西方形而上学的一整套二元对立的系统如上帝/人、理智 /情感、意义 /形式等加以解构德里达说: “在一个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中,我们所见到的只是一种鲜明的等级关系,绝无两个对立项的和平共处。

      其中一个单项在价值、逻辑等方面统治着另一个单项,高居发号施令的地位 解构这个二元对立,便是在一定的契机,将这一等级秩序颠倒过来④(德里达:《立场》 ,巴黎, 1972 年版,第 56-57 页)——————————① 朱刚: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第 266 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② 赵宪章:《文艺美学方法论问题》 ,第 208-209 页,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③ 德里达:《结构,符号,与人文科学话语中的嬉戏》,见王逢振等编: 《最新西方文论选》 ,漓江出版社1991 年版,第 138 页5 德里达认为, 所有二元对立中的等级关系都是不稳定的,在自然和文化这对二元对立中,自然并不能自足,它需要文化,而且总是寓居在文化之中人类的进化和发展史,就是文化对自然补充的历史,到头来文化甚至反客为主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如果这些二元对立中的关系可以被颠倒,二者皆可居为本原或中心,也就不再有固定本原和中心而鉴于二元对立丧失了它的等级地位和优先权,中心即被消解 ① (王先霈: 《文学批评原理》 , 第 176-177页,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由此可知, 语言的意义是不稳定的,存在多种因素的交叉,不仅与文本内部的因素交叉,而且也与文本之外的因素交叉。

      因此,没有任何文本时真正独立自足的,作品的意义总要超出文本的范围,并不断游移, 就想一顶 “毡帽”,戴在游击队员的头上与戴在阿Q 的头上,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意义结构主义设想有一个“超然”的结构决定语言的意义,为了寻找这种意义而竭力描述文本的结构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正如伊格尔顿所说:“语言远不像经典的结构主义学派所认为的那样是稳定不变的它不是一个包括一组组对称的能指词与所指词的含义明确、界限分明的结构现在看来,它酷似一个漫无头绪的蜘蛛网,各种因素在这张网里不断地相互作用、变化、任何一种因素都不是一清二楚的,任何一种因素都受另一种因素的钳制和影响 ”这实际上是否认文本的内在结构及其终极意义的存在,就像巴特所说的那样,文学作品就像一颗葱头, “是由许多层(或层次、系统)构成,里边到头来并没有心,没有内核,没有隐秘; 没有不能在简约的本原,唯有无穷尽的包膜,其中包着的只是它本身表层的统一”这并不是否认作品有意义,而是否认有惟一不变的、终极的意义; 也并不是否认作品作为结构的存在这一现实,而是否认结构概念的简单化、模式化;并不是否认结构分析的科学性,而是否认结构分析的有限性、静态性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解构主义是结构的解放、语言的解放、文本的解放。

      总之,德里达通过吸收借鉴索绪尔关于语言是一差异系统,能指和所指之间具有任意性和契约性的特点,又进一步提出,“所指”也只有通过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它与其他所指的差异才能被人们所了解,没有固定的永恒和所指正是在此基础上,德里达开始了他颠覆西方传统哲学的解构之途,展开了对西方形而上学的更为猛烈的冲击②——————————① 王先霈:《文学批评原理》 ,第 176-177 页,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② 赵宪章:《文艺美学方法论问题》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