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时代困境及其出路.pdf
3页第 2 5卷第 6 期 2 0 1 3年 1 1月 长春工业 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Ch a ng c hu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d i t i o n ) Vo1 . 25 NO . 06 NOV . 2O 13 口政治 学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共同而 有区别的责任“ 原则的 时代困境及其出路 张培 豪 ( 中 国政法大学 政 治与公共 管理 学院 , 北京1 0 0 0 8 8 ) [ 摘 要] “ 共同而有 区别 的责任” 原则历 经二十余 年 的发展 , 如今 已经 陷入 发展 的困境 导致这 一现 象的原 因有 很 多, 这其 中既有世界 各国包括发达 国家和发展 中国家 内部及其相互 之间的政 治、 经济 等因素 , 也 有“ 共同而有 区别 的责任” 原则 自身在减 排实践 中机制 自身不足 的原 因如何破解这 一气候 治理 困境, 成为 国际社会 关注的难 点。
改 变企业 以及个体 的传统发展消 费理念 , 建立全新的“ 天 下体 系” 观 ; 在 联合 国及《 联合 国气候 变化框 架公约 》 、 《 京都议 定书》 框 架下构建 新的世界各国“ 共赢” 的 国际减排监督机制 ; 制定公平 、 公正切 实可行 的国际法规, 已经成为 国际社 会超越这 一困境 的时代选择 [ 关键词] 共 同而有 区别 的责任 ; 困境; 理念 [ 作者简介] 张培豪( 1 9 7 3 一) , 男,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 与公 共管理 学院政治学理论 专业 2 0 1 1级博士研 究生, 主要从 事全球 问题 与全球政 治研 究 从 1 9 9 2年里约 国际气候大会 以来 , 无论 国际气候谈判风云如何变幻 , “ 共 同而有区别 的责 任” 原则始终是贯 穿《 联 合国气 候 变化框架 公约》 、 《 京都议定书 》 、 “ 巴厘 路线图” 以及《 哥本哈根协定 》 等会议成果 的一条基本 原则 然而现实 是残酷 的, 在这 二 十余 年的国际气候谈判 中, 无论何种减排方 案都会遭 到一些既得利益国家的 阻挠 , 使“ 共 同而有 区别的责任 ” 原则 陷入难 以 真 正贯 彻实施的困境 当中。
所谓“ 共 同而有 区别的责任” 原则包括“ 共 同责任” 原则 和“ 区别责任” 原则 前者是指 , 各 国无论大 小 、 贫富 、 强弱 , 都对保护全球环境负有一份责 任 ; 后者是对 “ 共同责任 ” 的进一 步细化和 限定 , 表明这 种共 同责任 的承 担不是 平 均的 , 而应 当有所 区别 本文简要剖析 了该 原则 难以落实的深层次原因 , 并尝试 给出如何才能摆脱这一 困境 的路径 一 、“ 共 同而有 区别 的责 任” 原 则 的时代 困境 ( 一 ) 政 治 原 因 长期以来 , 导致 国际气候治理实施 困难的政治根源 , 不仅是 南北之 间的传 统矛盾 , 而且 发达 国家和发展 中国家 内部也存 在着诸 多不和谐的音调 首 先 , 从发达 国家角度来看 , 并非所有 国家都对气 候治理 持一致 态度 欧盟 一直是 遏制全球 气候 变暖的 中坚 力量 , 是 国 际气候 谈判的积极倡导者和协调者 欧盟 甚至 多次 劝导美 国 、 日本 、 俄 罗斯 的政治立 场 , 挽救 国际气 候谈 判于崩 盘的边 缘 欧盟本 身作 为发达国家体 , 其 自身很早就 完成 了工业革命和现代化建设 , 现在 已经 步人数字化 、 信息化 的后工业时代 。
如今 , 欧盟拥 有世界上先进的科技理论和产业 , 还积累了雄厚 的金融 资本 从表 面上看 , 欧洲 民众有 追求更 加洁净 、 舒适生 活环境 的条件 但 是 , 透过表象看本质 , 我们会发现 , 欧盟 真正意 图是凭借 自身先 进 的经 济、 技 术优势 , 在 大力推进 全球气候 治理 的 同时, 不仅可 以减少 自身对能源 、 资源的过度依赖 , 还可 以在 未来 全球发展 中 占领 经济 、 科技制 高点 , 为欧盟 获取更 多的话语 权 而美 国作 为世界第一大发达经济体 , 对全球气候危 机的治理就没有欧盟那么急迫和执着 美国 占不到 世界 5 %的人 IE I 却 消耗 了全球 近 2 5 的能源 , 其人均碳 排放更是一种“ 奢侈性” 消费 美 国政府对外 不愿 因为 代价高 昂的碳减 排而削 弱美 国的 整体 实力 , 对 内迫 于其 国内汽车 、 石油 、 钢铁 等高能耗经济巨头的压力 , 消极对待 国际气候谈判 就不足为奇 了俄 罗斯作为一 个石 油 、 天然气能源 出 口大 国, 一直寄希望于“ 能源强国 、 能源兴 国” 的复兴之路 如果 国际减 排协议顺利 实施 的话 , 那么俄罗 斯 必定会 在未来 的发展空间上失去更多 。
所 以, 俄 罗斯 在承担减排职责上也是不积极的 一】 一 其次 , 发展 中国家在对待减排 目标上也并非铁板一块 在 1 9 9 8 年 布宜诺斯 艾利 斯国际气候会议 上 , 原本团结一致的发展 中国家明显分裂为三部分 : 第一部分是经济基础薄弱 、 气候适应能力差的小 岛国家这些 国家往 往对减排有着 非常急迫 的心 态 究其原因 , 一方面是 因为这些 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相对低下 , 通过 国际 减排机制 , 这些 国家 可以从发达 国家那 里得到 更多 资金 、 技术援助 , 提升本 国的整体实力 另一方面 , 也 可 以使 本 国在 未来免遭 海平面 上升带来 的灭顶 之灾 第二 部分是 墨西 哥 、 巴西 以及大部分非洲 国家 这部分 国家 因为经济 发展水平 不高 , 所 以这部分 国家不仅 不承担 削减义务 , 甚 至还可 以通过 C D M 机制 向发达 国家“ 出售” 经核证 的减排量 ( C e r t i f i e d E mi s s i o n s R e d u c t i o n s , 简称 C E R S ) 来 获得 可观的收入 , 并同时引进发 达 国家 的先进技术 , 促进本 国经济 、 社会和环境 的可持续发 展。
这一部 分 国家 通常都 积极推动 全球气候 谈判 第 三部分 , 就 是像 中国和 印度这样 的新兴经济大 国、 碳排 放大国这些 国家都属 于人 口众 多 、 经济整体 水平不 高 , 而国 内能 源环境 问题突 出的发展 中国家 也就是说 , 发展 是两国面临的第一要务 , 减排 并非 国家优先 考虑 的战略 目标 由此看来 , 我 们也就不 难理 解为何 中国、 印度等国在国际气候 谈判 中一直坚持不承诺量化减排责任 了 ( 二 ) 经 济 原 因 在国际气候谈判 、 减排 目标落实以及“ 共 同而有 区别 的责任 ” 原 则 的执 行上 , 由于各 国 国情 不同 , 国际社会 很难在 实践 中 做 到各国经济利益 上的共赢 局面所 以, 彼此之间的矛盾也就无法避免 首先, 就发达 国家而言 , 假如 日本 独 自在本 国内的碳 减排 是每吨 2 0 0美 元 , 而 通过与俄 罗斯 的排放 贸易 , 这种成 本降低为 每吨 2 O 美 元根据 O E C D组织 的 G R E E N模式测算 , 如果在没有排放贸易的情况下 , 美 国、 西 欧和 日本 的减排成本按 1 9 9 5 年 价格计算 , 分别是 2 3 1美元/ 吨、 1 8 9 美元/ 吨 、 1 8 2美元/ 吨, 但在排放贸易下 , 则都 降为 9 o美元/ 吨。
照此计算 , 发达 国家都能 从中获利 , 这也是为何美 、 日、 欧盟等 国起初都积极参与减排的经济动 因所在 然 而 , 随着欧盟等 国反 对灵活机 制的无限制使 用 , 加上金融危机 的影响 , 2 0 0 9年 日本鸠 山内阁提出到 2 0 2 0年减排 2 5 的中期 目标之后 , 就有经济界预测 : 单靠 日本 国内来 减排 , 那么 日本 2 0 2 0年 的 G D P将 比 2 0 0 9年下降 3 . 2 , 将会有 7 7万人 失业 , 届时每户居 民的电费将增加 3 6万 日元 , 生活成 本大大提高 美国在退出《 京都议定书 》 的声明中更是提到 , 美 国实现减 排成本太 高, 会 给美 国造成 4 0 0 0 亿 美元 的经济损失 , 减少 4 9 0万个就业岗位由此开始 , 作为世界经济强 国的 日、 美两国减排积极性开始下降 , 给 国际气候谈判增添了负面影响 其次 , 对 于发展 中国家来讲 , 很多国家不仅没 有减排 的量化 任务 , 反而 这些 国家还 可以在 C DM 机制 下通 过 出售本 国的 “ 热空气” 或者 C E R S来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 。
但是 , 在发达 国家实施 的部 门碳市场机 制下 , 发展 中 国家 向发达国家 出售 的碳 配额收入 尚不足 以抵消购人减碳的设备和技术支 出在此情况 下 , 据 估算 : 一百元 的交易 额 中, 发达 国家就会从 发展 中国家 获利 8 5 元 这种经 济上 的不公平 交易必然会 打击发 展中国家的履 约意愿 对于 中国、 印度 这样 的经济大 国和世界主要碳 排 放 国来讲 , 履行“ 共 同而有 区别 的责任” 原则的行动 同样 面临着 经济 因素制约 以中国为例 , 一方 面中 国作 为发展 中国家 , 每 年可 以依靠 C DM 机制从中征收 0 . 9 2 ×1 0 ~2 . 6 8 ×1 O 美元 的潜 在税收 , 另一方 面如果 中国在 2 0 2 0年国 内生 产总值二 氧化 碳强度 比 2 0 0 5年下降 4 O %~4 5 的话 , 按照 张焕波 、 王铮的分析模式 MI C E计算 , 中国会在 2 0 0 6 ~2 0 2 0年损失 G D P 1 7 8 9 . 0 7 亿美元 到 2 5 1 2 . 8 亿 美元 ( 三 ) 国际气候减 排机 制 自身的局限性 在《 联合 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 第三条有关“ 原则” 的规定 中 , 将“ 共 同而有 区别的责任” 列入第 1项和第 2项 , 不仅 表现 出 “ 共 同而有 区别 的责任” 原 则在整体 指导原则 中的重要地位 , 而且这一原则也 始终 贯穿整个“ 公约 +议 定书+ 附件 ” 的模式 中 。
然而 , 由于 以《 联合国气候 变化框架公约》 为“ 母 约” , 包 括《 京都议定书 》 及其“ 清洁能源机制” 、 “ 联合履约机制” 和“ 排放贸易” 三 个灵活机制在 内的国际气候减排机制本身 固有的缺陷 , “ 共 同而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 在各 国实践 中出现 了执行的 困境 首先 ,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本身就具有很 大的模糊性 , 没有要求各个减 排缔约 国给出明确的承诺 如公 约第 4条 第 2款 a 项规定 的“ 附件一” 这样表述 : 缔约方“ 应制定 国家政策 和采取相应 的措 施 以减缓气 候变化” 一个本应强有 力的 、 透 明的国际气候公约 , 却在督促 减排时用审慎的 、 模棱两可 的语言敦促工业化 国家在 2 0 0 0年前“ 努力” 把温室气体的总排放量限 制在 1 9 9 0年时的水平 公约就是复杂的经济和环境利益妥协的产物” 其次 , 对《 京都议定书 》 来说 , 虽然 1 9 9 7 年 就已经制定完毕 , 但是却没有给 出缔 约方 , 尤其是发 达国家 2 0 0 7年之前 的减 排 目标 , 仅仅规定了工业化国家 2 0 0 8 ~2 0 1 2第一减排承诺期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