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天的况味[概要.ppt
37页林语堂,秋天的况味,一、教学要求,1 掌握主要内容、主题思想 2 从作者眼中秋天的境况与情味与传统意义上的不同之处,理解作者的文学创作观念二、学习要点,1 正确理解文章创作主题 2 正确评价作者的文学创作观念和文风三、林语堂,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中国现代散文家、小说家出生于基督教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留学,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科主任1927年任国民党武汉政府外交部秘书自1932年起,主编《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等刊物,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抗战开始后,赴美国任教,并从事写作活动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1976年在香港去世著有:《剪拂集》、《大荒集》、《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等林语堂故居,林语堂纪念馆,,任教经历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3月26日,去世于香港,四月移灵台北,长眠于故居后园中,享年八十二岁网络流传的一句话,2008年9月以后网络广为流传这么一句号称是林语堂的话:“中国就有这么一群奇怪的人, 本身是最底阶层, 利益每天都在被损害,却具有统治阶级的意识. 在动物世界里找这么弱智的东西都几乎不可能这段话因其对中国封建思想遗毒犀利而精准的批评迅速流行,有一说是出自林语堂的《吾国吾民》,而搜遍网络,林语堂的《吾国吾民》中并未出现这句话林语堂历史上的“一夕话”原话是: 中国就是有这么一群人,为了几个卢布,不惜出卖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在报纸上疯狂叫卖自己的汉奸言论,武装保卫苏联,支持外蒙人民自己当家做主,在动物世界里找这样的动物几乎不可能1937年,发表于申报),对闽南话的痴迷,,他在《说乡情》动情地说“我来台湾,不期然而然听见乡音,自是快活。
电影戏院,女招待不期然而说出闽南话坐既定,隔座观客,又不期然说吾闽土音既出院,两三位女子,打扮的是西装白衣红裙,在街上走路,又不期然而然,听她们用闽南话互相揶揄,这又是何世修来的福分四、《秋天的况味》创作背景,1 本文作于1941年1月作者时年46岁,正初入中年之列 2 论语派 3 20世纪三十年代林语堂的文艺思想 4 林语堂散文的文体模式,论语派,现代文学流派因《论语》半月刊而得名主要代表人物为林语堂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的文艺思想,三十年代林语堂的文艺思想,以“超政治——近人生(情)”为思想指导原则;以“表现——性灵”论和“幽默——闲适”论为创作理论主体林语堂散文的文体模式,林语堂的文体模式属于与读者对话式的“闲谈体”这是一种较随意的文体它具有包容的心态、闲适从容的格调、灵光闪现的心灵、灵健雅致的语言等特征它的价值首先是强调了文学的独立品格;其次是突出作品的文学性;第三,它对克服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弊端有积极作用五、秋天的况味赏析,他说:“作文章轨范以自茧,笔法章法以自缚,仁义道德以自绳,是非毁尊以自戒,先斫丧其生命,桎梏其性灵,使之不动,不动而欲得其势,其美、其气、其文,愚孰甚焉?”,文章从独坐沙发抽烟开始,由烟的“温煦的热气”而想到“秋天的意味”,才想到“诗文上秋的含义” 是萧杀、凄凉、与他所理解的是不一样的。
秋天黄昏独坐抽烟时心头“轻松”、“自由”情绪的生成,缘于其对“静寂”、 “温香”情调的感知接下来讲到他爱秋的“古色苍茏 ”,与其他三季比较,秋天“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具有成熟之美,中和之美文章在点明他爱的是“初秋”之后,表明了在这时节可赏乐之事,月圆蟹肥、桂花皎洁,接下来就讲到人生中诸如此类的享乐之事:酒、雪茄、鸦片,并总结道:“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练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并随手就数出了具有这种特征的一系列事物: 慢火炖猪肉时的声调、 用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 用了半世的书桌、 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 苍劲雄浑的笔迹等从林语堂这里的信手拈来,就可以看到他平时在点滴中对生活的享受林语堂的人生观是一种享受生活的快乐人生观他承认人的自然欲望,认为人生活的目的就是满足欲望、享受快乐,因此他有一种近情理论他说:“近情,即承认人之常情,没多弱点,推己及人,则凡事宽恕,容忍,而易趋于妥洽,妥洽就是中庸 还说:“近情精神实是人类文化最高的最合理的理想,而近情的人实在就是最高形式的有教养的人他认为 “没有金钱也能享受悠闲的生活他须有丰富的心灵,有简朴生活的爱好,对于生财之道不大在心,这样的人,才有资格享受悠闲的生活。
文章最后以邓肯赞美秋天的佳句结束林语堂自己说他是倦则搁笔,“文章与其收束不好,还不如全不收束突然而来突然而去”在30年代《论语》时期,林语堂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文风就已经视读者为“老友”,自觉追求“以谈话腔调入文”,但这种文体的真正成熟,则是在其战时创作中,这篇《秋天的况味》写于1941年,是能代表其风格的成熟之作这篇小品文写得随性而不散漫,正象林语堂评价中国的士大夫画,有一种特质叫做“逸”,他说这是“从游戏精神来的仿佛道家精神,它是人类想摆脱这个劳形役性的俗世的努力,而获得心情上的解放与自由二)课堂讨论 1 结合所学,讨论文学史上有关“秋”题材的文学主题 2 结合实际,对本文文风进行辩证的分析秋,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很多植物的果实在秋季成熟在北半球亚热带地区相对于夏季,秋季的气温明显下降随着气温的下降,许多落叶多年生植物的叶子会渐渐变色、枯萎、飘落,只留下枝干度过冬天而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将会步入它们生命的终结,整个枯萎死去 秋季的气温会逐渐下降,但是一般较冬季缓慢由于干湿状况的差异,不同地区会出现阴冷多雨,或干燥凉爽的气象状况在较冷的深秋,由于昼夜温差大,白天蒸腾的水汽会在夜间凝结,或为露,或为霜。
秋的诗词,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5.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6.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7.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8.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9.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叶——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愁——莫道身闲总无事,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秋的意象,古诗词是我国文坛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不仅在当时大放异彩,就是在现在也依然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一、伤别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离愁别恨,自古就是诗人词家难以割舍的情怀,因而也是他们常咏的对象如: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以上两例都是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活画出了两幅秋江离别图,,二、叹时 多愁善感似乎是诗人的本性,就是极平常的秋景也时常引发他们对时光易逝的感叹如: 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晚雨未摧宫树,可怜闲叶,犹抱凉蝉短景归秋,吟思又接愁边史达祖《玉蝴蝶》) 草木凋零,落叶归根,好景不再,逝者如斯,排遣不成,凄凉顿生三、思乡 漂泊异乡的游子,“离愁渐远渐无穷家是他们永远的牵挂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即是最直白的诉说还有马致远的名曲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又如: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三湘秋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次鄂州》)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 秋入乡心愁割肠,以上五例均是以秋色来托引乡愁,是悲秋思乡望归的典范四、怀人 “睹物”易惹人相思,而古人“目秋”也常常撩拨起对亲故或所敬仰之人的怀恋如: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韦应物《秋夜寄丘员外》)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赵孟 《岳鄂王墓》),1. 林语堂说:“善于优悠岁月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2. 请说说你对秋天的体悟讨论会,阅读思考,1.怎样理解本文的主题? 2.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3.本文笔致曲折、详略得当试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