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二十三 题型突破与解题规范 主题一 立足核心素养 破解浙考选择题.ppt
74页主题一 立足核心素养 破解浙考选择题浙江特色专题专题二十三 题型突破与解题规范1 时空观念——选择题审题的先决要素2 史料实证——准确解读题干材料的前提内容索引3 历史解释——助力判断选项表述的正确与否4 家国情怀——立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价值观判断1时空观念——选择题审题的先决要素理论解读(1)时空观念在学科中的地位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2)达标要求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3)学业质量水平标准素养水平 时空观念水平1能够了解所学内容的历史分期方式,理解历史时期是按时序划分的;能够知道认识史事要考虑到历史地理的状况;能够识别历史地图中的相关信息,知道古今地名的区别。
水平2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运用各种时间术语描述过去;能够利用已有的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水平3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运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如古代、近现代)、较大范围(如跨国家、跨地区)的史事加以描述和概括水平4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论述;能够根据需要并运用相关材料和正确方式,独立绘制相关图表,并加以说明解题方法运用n 真题示例历年高考对时空观念的考查往往以隐性时空的形式呈现历年高考对时空观念的考查往往以隐性时空的形式呈现答案点拨1.(2017·4月浙江选考,1)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①石斧 ②耧车 ③骨镰 ④曲柄锄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2017·4月浙江选考,11)20世纪是革命的世纪,一场前所未有的国民革命曾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这场革命运动的“旗帜”是A.“民主共和”B.“革命统一战线”C.“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D.“工农武装割据”点点拨拨 “国民革命”是特定时空概念,特指1924~1927年国共合作时期,此时革命旗帜是新三民主义,故答案为C。
答案点拨√√方法指导方法指导 无论是显性时空,还是隐性时空,突出的都是对基础知识的活用与理解,需调动主干知识的阶段特征,时代背景,或史实、或表现、或特点、或比较共性等不管高考模式如何变化,对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进行考查来落实“双基”是不会改变的因此高三复习要引导考生多看教材,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抓好历史事件的本质、关键点、重难点、下功夫夯实基础什么是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基本线索,它集中反映了在各种矛盾运动中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它能起到纵览全局和纲举目张的作用 因此,在构建较为合理和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注重对本学科主体内容的把握相关知识链接1.中国古代重要王朝的起止时间与都城演变中国古代重要王朝的起止时间与都城演变朝代起讫年代都城今地夏朝约公元前2070~1600年阳城河南登封商朝约公元前1600~1046年亳→殷河南周朝西周约公元前1046~771年镐京陕西西安东周春秋前770~476年洛邑河南洛阳战国前475~221年秦朝前221~207年咸阳陕西咸阳汉朝西汉前206~公元8年长安陕西西安东汉25~220年洛阳河南洛阳隋朝581~618年大兴、洛阳(东都)西安、洛阳唐朝618~907年长安、洛阳(东都)西安、洛阳宋朝北宋960~1127年汴京河南开封南宋1127~1279年临安浙江杭州元朝1271~1368年大都北京明朝1368~1644年北京北京清朝1636~1912年北京北京2.有关中国近现代史上重大事件的空间概念有关中国近现代史上重大事件的空间概念(1)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两次鸦片战争皆起于广东,后扩展至福建、浙江。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于英军占领南京,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京津腹地甲午战争主要是环渤海和黄海海域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涉及地区为华北地区2)北伐战争北伐战争主要有三条路线,都以广州为起点,从珠江流域转移至长江流域主要表现为:A:广州→长沙→岳阳→汀泗桥→武昌→贺胜桥→九江、南昌→南京;B:广州→南昌→南京;C:广州→上海此处还需注意冯玉祥在内蒙古五原誓师,加入北伐,支援南方的国民革命军,南北合击北洋军阀(3)红军长征红军长征以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的行程为最长它从江西瑞金出发,途经11省血战湘江、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同陕北红军会师吴起镇都与其相关它实现了革命中心的转移,即从南方到北方4)抗日战争在此,我们要了解抗战的总体形势当时中国分为国统区和沦陷区东北最先沦陷,沿海地区在全面抗战后也相继沦陷与此同时,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却广泛地与敌占区相依相邻,与日寇作战(5)解放战争对于国民党发动的重点进攻、中共的战略反攻、三大决战、渡江战役,需要从空间上加强对战争形势演变的理解6)中国近现代经济格局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最早于东南沿海地区开始瓦解。
随之在东南沿海开始出现了近代民族工业甲午战后,近代民族工业逐渐深入内地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政治中心的西迁,大量民族工业开始内迁至湖北、四川等大后方地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东北地区成为重工业的基地3.有关世界近现代史上重大事件的空间概念有关世界近现代史上重大事件的空间概念(1)新航路开辟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国家葡萄牙王室支持的迪亚士和达伽马从大西洋出发,沿东而行,后抵达好望角和印度西班牙王室支持的哥伦布从大西洋出发,沿西而行,后抵达美洲而由西班牙王室支持的麦哲伦沿西线出发,其船队最终实现了环球航行此后,两国开始在世界划分势力范围教皇子午线是在罗马教皇的仲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它规定以西经46度为分界线,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线,将世界分为两半,并把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都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归葡萄牙(2)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最初起源于意大利,后来相继传播到法、德、英、荷、比等西欧各国3)宗教改革宗教改革运动,最初出现于德国,之后瑞士日内瓦和英国相继出现了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改革(4)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最初源于17世纪的英国,之后影响到欧洲,并以法国为中心。
5)欧洲共同体欧共体成立于1967年,最初成员国为法、意、荷、比、卢及联邦德国英国于20世纪70年代加入至1993年,它发展为欧盟1.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答案1234针对训练√√解解析析 结合题意可知周代的“雅言”应是西周王畿地区的语言,西周的都城在镐京即现在的陕西西安,故C项正确解析2.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解解析析 此题时间是周初,空间是“周”和括号中所强调的三个分封地点,因此空间布局成了这道题的重要视角,结合周崛起于陕西,从而呈现出从西向东的一个扩展过程这个扩展,一方面将周文化带到了各地,促成更大范围内的周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周的分封者又接触到了分封地本地的文化,从而形成彼此文化的交流,故选A。
解析1234√√3.(2017·浙江绿色教育学考评估)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A.国民革命运动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解解析析 1945年6月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答案解析1234√√4.某文献这样描述中国古代某一机构:“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该机构是A.秦朝的御史大夫 B.唐朝的中书省C.宋朝的枢密院D.清朝的军机处解解析析 从材料信息看,该机构最初是为了军事斗争的需要,即“戎略”,后来变成总揽军国大计的权力机构,很明显,这是对清朝军机处职能的描述,故选 D项解析答案1234√√2史料实证——准确解读题干材料的前提理论解读(1)史料实证在历史学科中的地位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式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2)达标要求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3)学业质量水平标准素养水平 史料实证水平1能够知道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图像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实地史料等多种类型;能够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其有关的材料;能够从所获得的史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水平2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能够掌握获取史料的基本方法;能够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水平3能够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自主地搜集有关的史料;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并判断其价值;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的长处,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水平4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在对历史的评述时,能够对材料进行适当的取舍;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论述;能够符合规范地引用史料解题方法运用n 真题示例1.从材料出处和注解处获取史料实证信息从材料出处和注解处获取史料实证信息(2016·10月浙江选考,28)(加加试试题题)1905年,《民报》第一号刊载了四幅人物画,目录标题分别是“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世界第一之民权主义大家卢梭”、“世界第一之共和国建设者华盛顿”、“世界第一之平等博爱主义大家墨翟”。
《民报》此举的根本目的是A.以中西杰出人物为标杆树立人生新坐标B.考订黄帝、墨翟、卢梭和华盛顿的历史地位C.利用报刊媒介进行民主革命的舆论动员D.立足三民主义理论评价中西历史人物√√答案点拨方法指导方法指导在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每则材料后,一般会注明该史料的来源或出处,这是出于命题科学性和严谨性的考虑引文出处是对所引(选)用材料(史料)的来源进行的说明(解说),材料的引文注释往往包含了解题的关键信息,包括引文的出处、作者、文章写作的时间、文章的题目等这些出处(说明)对于我们理解材料往往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经常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材料的内容与思想材料出处在材料的诸多信息中有效信息最重要,“材料出处”往往包含着时间、时代背景,结合材料出处大体可以了解人物或事件,掌握材料的内涵和外延,以界定考查意图,弄清考查的知识点材料注释“注释”则对事件或事物进行进一步阐释,获取信息是解读的前提,通过对有效信息的解读,准确回答问题直接获取有效信息的途径:(2017·4月浙江选考,23)大数据分析为历史认识提供了新的方法下图所示为德国在1820~1870年、1870~1913年、1913~1950年、1950~1973年四个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结合所学分析判断,反映1913~1950年经济增长情况的是n 真题示例2.从数据对比中破解史料实证信息从数据对比中破解史料实证信息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点拨√√方法指导方法指导 数据对比和变化中包含的有效信息主要体现在“这些数据是在什么背景下变化的”“这些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从数据对比和变化中获取信息时,要注意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分析数据变化的趋势,同时要注意看整体,不能局限于某一个时期或时间段,而应全面理解数据对比和变化所反映的问题解读数据史料可关注以下几点:1.孔子曾言:“不学《诗》,无以言下列各项对《诗经》的解读,正确的是A.收录自商至西周的诗歌B.其诗感情真实“思无邪”C.以五言为主或间以杂言D.奠定浪漫主义传统基础答案1234针对训练解析 解析 《诗经》收录的是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A项错误《诗经》感情真实“思无邪”,B项正确《诗经》以四言为主,C项错误《诗经》奠定我国现实主义传统基础,D项错误解析√√2.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关于中国外交的表述,判断正确的是1970~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答案解析年份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建交国家5469878895103107110112A.1974年不结盟政策是新时期外交的基本政策 B.中美建交推动了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的改善C.20世纪70年代,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 D.70年代的外交突破推动中国进入无敌国时代√√1234解解析析 从表格数据看,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了绝对优势,反映当时三大改造完成。
3.下表反映了当时中国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比较表答案解析项目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私有制经济国民收入92.9%7.1%工业总产值100%-商品零售额95.8%4.2%A.土地改革的完成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进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1234A.清政府强化抵制鸦片进口B.近代中国外贸格局发生根本变化C.中国传统纺织业走向衰败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取得较快发展4.(2017·丽水选考评估)下表为张仲礼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中统计的上海进口货物数据表,表中数据的变化能表明解析答案√√时间进口货物总值鸦片(%)棉布(%)棉纱(%)1850年54%34%6%390.8万元1870年34%50%6%6 457.4万元12343历史解释——助力判断选项表述的正确与否理论解读(1)历史解释的基本概念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理解,即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2)达标要求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能够客观评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3)学业质量水平标准 素养水平 历史解释水平1能够有条理地讲述历史上的事情,概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能够说出重要历史事件的经过及结果、重要历史人物的事略、重要历史现象的基本状况水平2能够分析有关的历史结论;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能够在叙述历史时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联系,如古今联系、中外联系等,并将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如地理、语文、艺术等知识加以联系;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运用相关历史术语,对具体史事作出解释;能够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水平3能够分辩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运用相关历史术语,在正确的史观和方法的指导下,对系列史事作出解释。
水平4能够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假说或提出新的解释;能够在正确的史观和方法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和现实问题解题方法运用n 真题示例(2017·4月浙江选考,15)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实现这一“重大突破”的会议是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二大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点点拨拨 史料中“改革的目标”→“市场经济体制”是关键主题语,这是对中共十四大内容的描述,由此可快速确定答案为C答案点拨1.紧扣史料主题语理解历史紧扣史料主题语理解历史√√方法指导方法指导 所谓“主题语”就是一道题中最关键的部分,也可以称作“题眼”题眼”是题中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信息,如时间、地点、范围、程度、否定词、阶段特征等在阅读史料时,要善于寻找题眼,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弄清试题究竟要判断什么或者要求回答什么在诸多信息中,“主题语”的信息最关键从主题语破解信息应关注以下四个环节:2.紧扣史料主旨大意理解历史紧扣史料主旨大意理解历史n 真题示例(2017·4月浙江选考,5)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
该史料反映了宋代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答案点拨方法指导方法指导 (1)准确获取有效信息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一段材料往往有多层含义,应注意对材料进行层次划分,并归纳层次大意,特别要关注材料中的转折词、并列词,因为这些词是划分层次的依据2)在材料信息的获取上,材料的表层信息很直观,较易获取,而材料涉及的隐性信息因需要归纳、迁移才能获得,这类信息往往不被考生所洞察怎样获取有效信息,可从论述的观点中获取暗示作者主张的隐性信息,从材料关键词或结合所学知识获取相关隐性信息,从学科常识中获取相关隐性信息,这些隐性信息往往制约着答案是否全面与正确在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时,一定要注意这些隐性信息(3)高考命题者往往巧妙地将材料进行加工,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出现,材料隐含着重要历史信息,再加上中国语言博大精深,特别是很多字词古今差别很大,还有从西方翻译过来的“译文”材料,保留了西方人“含而不露”的表达方式、幽默性的“欧化语言”技巧,针对这一命题趋势,应注意对材料的巧妙辨别,获取有效信息1.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
这反映了古代雅典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答案1234针对训练√√2.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答案解解析析 从“1990年”和经济领域的“市场”,我们就可联想到1992年开启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析√√12343.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道:“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答案解析√√12344.(加加试试题题)《世界文明史》:“角斗士的厮杀伴随着来自观众的狂呼乱叫和粗野的谩骂。
一旦有人由于受伤倒下,再也无力厮杀之后,这是观众的特权:判决应不应该饶他一命或者他的对手的武器应不应该戳进他的心脏关于罗马人的角斗与史实相悖的是A.记载了古罗马人一段残忍的历史B.大斗兽场主要用于角斗表演C.罗马贵族与野兽或角斗士厮杀来显示武力D.角斗极其残忍,但大斗兽场是古典文化精神的最佳体现,现代体育 场馆的先驱解析答案√√1234解解析析 罗马的角斗主要是战俘、奴隶在斗兽场和野兽搏斗,或角斗士彼此残杀,角斗是罗马人崇尚的一种娱乐活动因此,C项符合题意12344家国情怀——立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价值观判断理论解读(1)家国情怀的内涵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2)达标要求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学业质量水平标准素养水平 历史价值观水平1能够发现历史上认同家乡、民族、国家的事例,知道中外优秀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依据水平2水平3能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历史发展的进步历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上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能够将历史学习所得与家乡、民族和国家的繁荣结合起来,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水平4能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历史发展的进步历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能够将历史学习所得与家乡、民族和国家的繁荣结合起来,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解题方法运用n 真题示例(2016·4月浙江选考,1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史实的角度对此进行论证说明,需要从下列哪几个方面着手?①中国在抗战中付出的民族牺牲 ②中国战场对欧洲战场的战略支援 ③中国战区牵制日本军力的占比 ④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对日作战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点拨√√方法指导方法指导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其价值引领的作用毋庸置疑。
有价值引领就必然有价值取向高考的根本价值取向是要贯彻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要培养出具有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要培养出能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人,要培养出具有爱国、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开放包容、公平正义等意识的现代公民近几年的高考题更加旗帜鲜明地体现了这一主流价值观1.容闳(1828~1912),毕业于哈佛大学,为中国留美之第一人1901年就义和团运动对学生说了一番话:“汝以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纳民气于正轨,此中国少年之责也这里“纳民气于正轨”应是A.加强对民众的爱国主义教育B.对民众爱国热情进行理性引导C.将民众的爱国运动纳入政府的领导D.加强对民众行动的规范管理答案123针对训练√√解析2.“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这首歌曲描绘的历史事件是A.北伐战争 B.秋收起义C.万里长征 D.抗日战争答案解解析析 歌曲中“红军”“雪山”“草毯”等关键词及体现的革命精神显示这首歌曲讴歌的是红军的万里长征。
解析√√1233.根据现有资料发现,梁启超写于1900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最早出现“四大文明古国”之说,把中国和埃及、巴比伦、印度一起并称四大文明古国当时他提出“四大文明古国”是A.用全球史观阐述世界历史B.表达了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C.以亚非文明抵抗西方文明D.倡导维新变法,重现民族辉煌答案解析√√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