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唐诗中月的意象初探.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32421945
  • 上传时间:2018-02-1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3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内容提要:本文阐述了“月” 这一意象在唐诗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特殊作用;从表情达意、民间习俗、神话传说、时代背景等方面说明“月” 与唐诗的密切关系着重把唐诗中“月”的意象归纳为五种类型 :边塞意象、时间意象、愁绪意象、情爱意象、媒介意象,并分别列举大量诗词实例来分析佐证 关键词:唐诗 月 意象 边塞 时间 愁绪 情爱 媒介 诗歌大都借助“ 意象” 表达情思 “意象”是我们鉴赏诗歌 的一把钥匙何谓“ 意象”?“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即具体的物象意象”就是寓“ 意”之“象” ,是寄托着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作者思想感情与具体物象的融合意” 与“象”的关系,就是“情”与“景”的关系,“心” 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皆成“意象” 月在唐朝中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据学者统计李白作诗 1059 篇其中 341 篇提到月,也就是说,李白每写三首诗,笔触就要融入月的意象李白最爱月,李白之死,就是为捉水中之月而死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唐 ?王定保《摭言》),尽管后 人考证此说不可信,但李白为伟大的月光诗仙,却是毋庸置疑的,月里更洁,月里更美,人生有时,月光无极。

      在唐代,诗的显赫地位实在离不开月的激扬、推动和烘托 唐诗中的月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月的边塞意象丹纳说,“自然界供给的比人工创造的更美” (《艺术哲学》)月在文学作品中构成的富有美感的独特环境,是人工做创造的环境所无法比拟的马克思指出,“ 对象如何对他来说 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每一种本质力量的 独特性”恰好“是这种本质力量的 独特的本质,因而也是它的对象化的独特方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边塞”、“明月”“关” 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性质的制约,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因而边塞诗的创作往往离不开“明月 ”与“关”的塑造唐诗中有“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的啜泣诉说,有“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的惨凄寂寥,有“ 可怜闺里 月,长在汉家营” (沈 全期《杂诗三首?其三》)的绵藐深沉,有“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 城外月如霜” (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幽怨悲亢,有“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王 昌龄《从军行七首》)的悲凉凄婉。

      同时,唐诗人又发展了边塞诗,特别是盛唐时期的诗人,赋予边塞诗更博大阔远、浑融、丰腴、完满的意境,给人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的雄浑苍茫,有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 塞上听吹笛》)的开朗壮阔,有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关山月》)的浩渺闲雅 、有王昌龄“ 撩乱边愁 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从军行七首》)的雄心忧患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也把边塞这个特征性的地理上的物理空间转化成了艺术上的心理空间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诗人们利用这种情结自由地创造了月和边塞的相行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这方面的代表是沈如筠的《闺怨》:“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在这里,诗人描绘了思妇的深思遐念和倾诉无人的隐恨唐代诗人对月和边塞相形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的伟大感受,已经是十分杰出的了 月是空间的,月还是文化的从月光的浸润和滋养伸展下,诗人与那巨大深远的宇宙空间感 和边塞这一独特性风景线不期而遇,一拍即合了!诗人“愿随孤月影” 为的是什么?就是那与月光相抚相慰的一空纤尘不染的边塞的空间意识。

      月明之夜,泛舟湖上,还可领略“ 烟笼秋水月 笼纱” 的诗般意境 二、月的时间意象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展开,因而月光还是生命的,是时间的月有晨昏之替晓月西沉,“月衔天门晓,霜落牛渚清 夕月半悬, “荐枕娇夕月,卷衣恋春 风夜月生辉,“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月有 春秋冷暖,春月如花,秋月如雪,“ 秋月照白壁,皓如山阴雪” ,更有月凉似 水,寒似冰 ,冷透薄纱帐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光岁月的流逝杜牧《润州二首(其一)》说: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无论是南朝士人的旷达,还是东晋名宿的风流,在历史的舞台上都只不过是匆匆过客而已月演绎着盛衰无常的历史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兴衰盛替只如过往云 烟 三、月的愁绪意象在唐诗中,月还是情绪的,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以月状愁在唐代有很大的反映有“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的凄恻孤寂;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明光如水水如天” 的蕴藉深沉;白居易“ 共看明月应垂 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的潸潸泪下;王昌龄“行道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的孤独郁怀……“ 人意共怜花月 满,花好月圆人又散”(张先《木兰花》),则是伤离的愁思。

      秋月,尤其是中秋圆月,几乎成了人们寄托思乡情怀的特定物象:“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月是相同的,但诗人想家心切,硬是认为故乡之月最“明”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 李白爱月,在月的国度里,有着最真的李白他是孤独的,他邀月起舞,“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月下沉吟 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 稀”,他惆怅感伤,高歌泪下,“三杯拂剑舞 秋月,忽然 高咏涕泗连” ,孤寂无 涯,“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知音难觅,此愁谁人可 识,谁人可解?只有月能理解他,所以无月的时候,他去赊月,“ 且就洞庭赊月 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他想拥月入怀,“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日月在唐代诗人中,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构思巧妙想象丰富,笔法空灵,抒情婉转,意趣含蕴,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和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 四、月的情爱意象月是情绪的,“月上柳梢” 的缠绕 ,“晓风残月”的悲凉,“ 月照高楼”的孤寂 ,情到深处,月便自然 与情爱相连了 在爱情的情感世界里,唐人的情怀、渴念,甚为壮阔、更为空灵,情爱也甚是挚热、浓烈。

      待月西厢 下” 的痴心 迫切,“落月满屋梁”的空虚落寞 ,“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的痴恋情深月 光皓照下的浩茫天穹,还是相思的成因和巨大空间分别之后,“ 此时相望不相 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月光引起的情思萦绕着爱的惆怅和迷惘 阶下清苔与 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李商隐《端居》);月明之夜,风雨之夕,情人“ 各在天一涯 ”,而且“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时,该又凭添几重愁苦!于是凄迷广浩的月下便成下无尽的相思之时空:“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李商隐 《代赠二首(其一)》),月所造就的相思意绪,李商隐就是一千次一万次,也道不完,“欲说还休” 当 然,时间的月光也许会消磨和冲淡爱情 “同来望月人何 在,风景依 稀似去年” (赵暇 《江楼感旧》)那个相偎相依的月下倩影,哪里再可寻回?即若唤回,恐也不是彼时情怀了好梦已去,往事如烟,空留丝丝缕缕的旧踪袅袅飘开在爱情失落的天际 然新颖独特,生动感人的当数张九龄的《赋得自君之出矣》:“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诗的巧思表现在后两句的象征比喻上:不直接描摹女主人公相思情深,容颜日益瘦损憔悴,却说这就像月亮一夜比一夜减弱它的清辉,由圆月变成残月。

      月圆则满,月盈则亏,本是变化着的自然现象诗用皎洁的明月象征思妇情操的纯洁无瑕,忠贞专一比喻美妙,想象新颖,给人以美的感受月已经是唐诗中夫妻之间、情人之间的情爱替身了 四、月的媒介意象月的阴晴圆缺,是一种自然规律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于是,月,就成了由自然而社会、由景入情的最佳媒介了人在天涯,遥夜相思,唯有明月可以相共,唯有梦中可以相逢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温庭筠的这首《碧涧驿晓思》便非常典型地体现了对家乡楚国的思致和情调因此,明月便常常成为诗人乡情亲情友情、离愁别恨甚至是两国之间友好感情的寄托和象征,成为诗人抒发深切关怀与真诚祝福的表征与触媒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 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传达出离别之苦王昌龄“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将眼前的情景推开,别开生面,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孤月高照,两岸猿啼也会一声声闯入梦境,使人难以成眠吧,因而在梦中也摆脱不了愁绪由月生愁,其媒介的作用毋庸置疑 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月 在这里,已 经是爱情、亲情、友情的唯一依托了作为媒介意象,月不但能寄托相思、乡情、亲情和离愁,还能成为两国人民友好感情的见证韦庄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一诗便是此中的代表作:“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船风千年前,日本的敬龙和尚以学问僧的身份到访唐朝,学成归国,诗人为他送行尾句的清风明月是诗人的想象之景,它代表着诗人殷切的情谊,诗人为临行的日本友人送上自己的美好祝愿:让清风明月培伴着你上路,祝福你一路顺风,一路平安情致缠绵,真挚感人 唐代诗歌中,写月的名章迥句可谓俯拾皆是,不胜枚举,凡名家,必有写月的好诗好句浩瀚的唐诗,本身就象天上的明月,拥有这样皎洁的“明月” ,是我们生命里的幸运唐诗中的月,是留给我们乃至我们以后的一代代人共赏的意象,细究起来意蕴竟如此的丰厚,能理解了它的深层含义,自是对唐人思想感情的一种解读,更是丰富自我情感的过程古今思想的打通,让我们不会寂寞于自我的心灵,多层面的寄予,让本就无穷的世界更是色彩斑斓,让有限的文字更细腻的反映世界的无穷参考资料: 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3、《中国古代名句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4、《文学百科辞典》(知识出版社) 5、《中国古典诗词曲赏读》(海峡出版社) 6、《古典诗词名篇吟诵系列?唐诗》(花城出版社) 7、《中国成语典故总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8、《唐诗三百首》(北京古籍出版社) 9、《宋词三百首》(北京古籍出版社)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1、《诗歌意象论》(陈植锷) 12、《文选》卷十三谢庄《月赋》(六臣注文本) 13、《摭言》(唐? 王定保 ) 14、《乐府诗集? 横吹曲辞 》 15、《乐府古题要解》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