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系统思考的组织能力演进机制研究.docx
10页基于系统思考的组织能力演进机制研究摘要:组织能力是企业获得和发展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组织能力可以区分为核心能力与动态能力两种,核心能力本质上是一种静态能力,而动态能力则是推动核心能力持续演进的能力基于组织能力的这一分类,文章提出了一个二维的组织能力演进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引入系统动力学思想,构建了动态能力演进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旨在揭示企业组织能力演进内在机理,为企业培育和提升组织能力,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具有指导性的思考框架关键词:组织能力;核心能力;动态能力一、相关研究综述组织能力概念的内涵资源基础理论是战略管理领域的代表性理论而在资源基础理论中,组织能力被确定为企业获得和发展竞争优势的主要的源泉组织能力可以区分为核心能力与动态能两种20 世纪 90 年代,Prahlad 和 Hamel 认为,企业是一个能力体系或能力的集合,而核心能力就是组织对企业拥有的资源、技能、知识的整合能力,一套强有力的核心能力的存在是企业成长的源泉自“核心能力”概念提出以来,对核心能力的研究就成为战略管理的主流和热点然而,该理论在强调核心能力要素对企业成长的重要性的同时,忽视了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因而本质上是一种静态能力。
随着企业能力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1994 年 Teece 等率先提出“动态能力观” ,之后又把动态能力定义为“企业为应对外部环境快速变化而构建、整合或重构内外部胜任力的能力” 系统思考方法及其在战略管理中的应用20 世纪 50 年代早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Forrester 将计算机科学和反馈控制理论应用于社会、经济等系统的研究,从而创立了系统动力学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系统动力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了解和认识人类动态复杂系统的具有普遍性的研究方法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一书的出版,基于系统思考的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关于系统动力学的内涵,Forrester 曾经指出“一些刚接触的学者认为系统动力学只是一种可以用来处理情景模拟的软件包;另外有些人则把它当成一门建模的学问,但是,我认为不仅如此,它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和完善,系统动力学不仅有完整的建模工具,更有完整的方法论和思考模式系统动力学强调以闭环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和解决问题,强调反馈环路的结构关系、时间延迟、信息放大对系统行为的影响由于其研究处理复杂系统问题的方法是一种构造型的分析方法,注重定性与定量结合、系统分析、综合推理,强调系统的结构、行为的产生机制、控制的表述和因果的制约,因而较适合于处理复杂系统。
近年来,人们逐步认识到系统思考和系统动力学方法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并将这一方法称为“战略与策略实验室” 二、组织能力演进的特征企业组织能力的演进过程具有动态复杂系统的特征,本质上是一个能力与环境不断匹配的过程,其演进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组织内的系统机制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动态复杂性抽象意义上的组织能力概念往往与知识和资源紧密相关,但是,具体意义上的企业能力往往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包括众多层次、众多种类的构成要素余伟萍等在《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实证研究》一文中对 1990 年以来的国内外 167 篇关于企业核心能力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王翔在《企业动态能力演化理论和实证研究》一文中把核心能力演化的影响因素分为:内部组织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和战略意图因素所有这些能力体系和影响因素都不是静态的,而是出于一个持续演化的动态过程之中第二,反馈性影响组织能力的因素很多,一般只考虑某些指标与目标指标之间的关系,只是做相关分析或偏相关分析,这是一种链式思维实际上,这些指标之间存在着动态反馈影响,一个指标可能影响多个指标,多个指标影响某个指标,多个指标之间互相影响形成闭合环路第三,相互耦合性我们将组织能力演进看作是多种影响因素的融合,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耦合关系。
例如,核心能力与动态能力的生成分别来源于不同的学习机制及资源投入,然而由于动态能力对核心刚性具有一定的克服机制,因而又会影响核心能力水平 第四,非线性组织能力演化面临的问题都具有高度的非线性,即使是线性关系,也会因为反馈回路的存在而使得其行为表现出高度的非线性例如,组织能力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然而,竞争优势又对组织能力具有反向作用第五,时间滞延性社会经济系统的原因和结果在时间上往往存在较长的延迟例如,从学习资源的投入到创新知识和经验知识的积累,再到动态能力和核心能力的生成,本质上都具有时滞性特征三、组织能力演进机制分析框架基于知识观的组织能力演进机制分析模型Spender 等提出了基于知识的组织能力的概念Grant在假定知识的特征和生产的知识需求以及企业被概念化成整合知识的制度的条件下,探讨了企业作为一种整合专家知识的协调机制研究认为组织能力是知识整合的结果,是复杂的、基于团队的活动,依赖于企业利用与整合许多专家个人知识的能力基于这一研究基础,本文首先以学习机制作为从知识资源向组织能力演化的中间变量,构建起一个基于企业知识观的组织能力演进过程模型,如图 1所示这一模型本质上包含了三个基本逻辑:第一,学习系统由经验学习和创新学习两部分组成,二者缺一不可,且是一个互动演化的过程。
第二,组织能力系统由核心能力和动态能力两部分组成,二者缺一不可,且是一个互动演化的过程按照迈克尔• 波特对战略问题的划分,如果说传统的核心能力理论充分解释了战略管理的截面问题,那么核心能力的动态演化的问题,即企业如何在恰当时间和地点以恰当的方式重构核心能力的能力,则来源于企业的动态能力的系统换句话说,动态能力系统是推动企业核心能力不断演进的力量源泉,动态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企业核心能力演进的水平和速度动态能力与核心能力演进之间的关系,如图 2 左所示根据这一思路,以核心能力和动态能力作为两个基本维度,可以构建出组织能力演进的二维分析框架在这一框架中,动态能力发展水平和核心能力发展水平分别划分为强、弱两种状态由此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形成如下四个象限:象限Ⅰ以动态能力和核心能力双弱为特征,标志着组织能力弱;象限Ⅱ以动态能力强和静态能力弱为特征,标志着组织能力演进失调;象限Ⅲ以动态能力和核心能力双强为特征,标志着企业组织能力强;象限Ⅳ以动态能力弱和核心能力强为特征,标志着组织能力演进滞后第三,考虑到组织学习系统和能力系统的系统结构和系统互动,并以此为基本维度可以进一步构建出一个二维的企业动态能力分析框架,如图 2 右所示。
在这一框架中,以学习系统和核心能力系统的结构特征为依据,可以把企业的系统结构维度划分为良和不良两种状态;以经验学习与创新学习系统、核心能力与动态能力的互动效率为依据,可以把企业的系统互动维度划分为互动程度低和高两种状态由此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形成如下四个象限:象限Ⅰ以系统互动程度低和系统结构不良为特征,标志着企业动态能力弱;象限Ⅱ以系统互动程度高和系统结构不良为特征,标志着企业动态能力演进过程中出现结构失调;象限Ⅲ以系统互动程度高和系统结构良为特征,标志着企业动态能力强;象限Ⅳ以系统互动程度低和系统结构良为特征,标志着企业动态能力演进过程中互动不足基于系统思考的核心能力演进模型 本文接下来试图运用系统思考的方法,构建起一个组织能力演进的系统循环模型,如图 3 所示首先,该模型中包含了三个自我“增强回路”:其回路一是从经验学习到知识积累,经组织惯性回到下一轮的经验学习;其回路二是从知识积累到静态惯例形成,经由核心能力和核心刚性再回到下一轮的知识积累;其回路三是从组织能力到竞争优势,到进一步增强的组织能力其次,企业的学习系统由经验学习系统和创新学习系统两部分构成:经验学习系统包含在上述自我增强的回路中,是核心能力形成的原因;而创新学习系统则导致了动态能力的生成。
再次,经验学习系统在生成企业核心能力的同时,也伴生了一个对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具有负面效应的变量——核心刚性,而由创新学习系统生成的动态能力则会产生一种核心刚性的克服机制最后,经验学习系统和创新学习系统,核心能力和动态能力分别是学习系统和组织能力系统的两个层面,其系统结构的优劣和系统互动程度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核心能力水平,并进而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四、总结以上运用系统思考的方法构建了组织能力演进和动态能力分析框架事实上,考察国内外企业发展和演化的过程,有助于验证上述研究框架的合理性为什么国内企业会出现:“不搞创新等死,搞了创新找死”的现象;为什么一批批企业很快从明星转入流星,如秦池、巨人、爱多、太阳神、飞龙、亚细亚、瀛海威,从企业知识观的视角来看,这无疑涉及到经验学习系统和创新学习系统的结构均衡,以及动态能力与静态能力的系统互动问题:一方面,创新学习系统发展不足会导致企业长期缺血,而缺乏经验知识的积累会导致企业猝死只有二者结构均衡才有可能生成结构良好的核心能力,并最终导致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和持续增长另一方面,企业应注重在创新学习系统主导的动态能力与经验学习系统主导的静态能力之间构建一种良性的互动机制,这种互动机制的强弱将通过核心刚性克服机制,对企业核心能力的水平和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1、黄培伦,尚航标,李海峰.组织能力:资源基础理论的静态观与动态观辨析[J].管理学报,XX(8).2、PrahaldCK,HamelG.TheCoreComp- etenceo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0(68).3、TeeceDJ,PisanoG,ShuenA.Dynamiccapabilitiesandstrategicmanagement[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7(18).4、GrantR.M.TowardaKnowledge-BasedTheoryoftheFirm[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6(10).5、PorterME.Towardsadynamictheoryofstrategy[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1(12).6、Spender,Grant,Rob.Knowledgeand-thefirm:Anoverview,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J].WinterSpecialIssue,XX(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