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里三色瓷器浅析.docx
7页釉里三色瓷器浅析 不久前,笔者在省内进行文物普查培训讲学,工作之余,观摩了不少馆藏文物,期间也看到了不少私人藏品,在众多藏品中发现了一件私人收藏的釉里三色大口尊该尊高18.8厘米,口径13.0厘米,足径12.8厘米胎体洁白,坚致细腻,通体施亮青色底釉,施釉至底,底无釉露胎口微撇,束颈,折肩,筒腹,下腹部内收,喇叭状高圈足,足墙宽厚呈泥鳅背,有浅显的螺旋痕通体微刻,再分别用青花、釉里红和豆青三色,在其周身满绘山水人物,配以远山近水、飞瀑流泉、屋宇林木、江水舟帆、小桥人物、亭榭楼阁等自然景象综观这件器物,胎体厚重、致密,釉面青白透亮,整体画面构图精巧,采用中国画“分水”“皴染”技法,画出山的层次,景的远近,其特征完全符合康熙釉里三色器物的艺术风格和工艺特点釉里三色器物是清代瓷器中的名贵品种,传世品数量非常稀少,人们难以得见,对其缺乏认识,鉴于此,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并结合自己多年来对瓷器鉴定的一些感受,对釉里三色的相关问题做了一些探讨一、 什么是“釉里三色”釉里三色,亦称“釉里三彩”,是瓷器高温装饰釉彩之一清代康熙年间创烧,其特点是在素白瓷坯上,用竹刀等工具刻划出主题纹饰或轮廓图案,再根据需要,将氧化钴、氧化铜和氧化铁三种着色原料填涂在纹饰图案上,经高温烧造,集青花、釉里红和豆青三种色彩于一器的釉下彩品种。
二、 釉里三色探源我国釉下彩绘瓷的烧造,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我国就已用铁为着色剂,在坯胎上进行装饰,施以透明的青釉,入窑经1200℃~1250℃烧成釉下彩绘瓷器1983年江苏南京东吴末年墓葬中,发掘出土了一件青釉釉下彩盘口壶,该壶有弧形盖,盘口,束颈,圆鼓腹,平底,为典型的三国至东晋时期的器形在它灰白的胎体上,描绘有褐色的图案盖面上,两个人首鸟身的动物分别在一株仙草上方相对飞舞仙草两侧各有一只动物,在器物的颈部,有七只异兽,除两只并列外,其余几只只是形状相似的半身异兽图案,腹部还绘有两排持节羽人,高低错落排列空隙处绘有疏密有致的仙草、云气、朵花、莲瓣、弦纹、连弧纹等这种釉下彩绘,在工艺上是一个创举,惜由于青釉瓷器显色不佳,艺术效果不甚理想,但不失为一件制瓷工艺和绘画艺术相结合的釉下彩珍品这件釉下彩盘口壶的出土,表明至少在三国至东晋时期,长江以南地区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釉下彩工艺与此同时或者稍晚在江南部分地区,还发展起来一种高温青瓷釉上彩工艺,其工艺特点是在青釉上装饰散点式或联缀状褐色彩斑到了东晋时期,这种装饰工艺广泛使用,常常施于器物的盖钮、盘、碗、壶、罐、瓶的口沿和外壁,以及各类动物的头、眼、喙、尾、蹄、足等局部,到了南朝以后才逐渐减少。
这些都对釉下彩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六朝后至唐代晚期约500年的时间里,釉下彩瓷器一直处于空白阶段,直至唐末五代时,青釉釉下彩瓷器又在湖南长沙窑、浙江越窑、陕西黄堡窑等有了烧造其中长沙窑的釉下彩瓷器,不仅可以同时用铁和铜两种着色原料在素坯上装饰,烧成青釉褐彩、绿彩、蓝彩和青釉褐绿、褐蓝等不同的釉色,而且纹饰题材方面也更加丰富,出现了植物纹样、动物纹样、人物纹样、几何图案和诗文等宋金时期以北方磁州窑为代表的白釉黑彩和白釉褐彩为主的釉下彩绘装饰技法更为成熟,成就更高,绘画题材扩大到了花卉、草虫、山水、飞禽走兽、人物故事、民间传说等构图清新活泼,笔法生动飘逸,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色彩此后釉下彩工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元代景德镇又烧制成釉下青花和釉里红这些釉下彩绘瓷的出现和发展,为明清时期彩绘瓷的繁荣和创新奠定了基础到了康熙时期,景德镇的工匠将豆青釉用于釉下彩绘,创烧出集青花、釉里红、豆青于一体的釉里三色三、 康熙釉里三色器物撷英康熙釉里三色瓷器,制作工艺复杂,烧造难度大,是康熙瓷器中的稀少品种,在传世品中也不多见现介绍几件藏品与大家共赏1. 清康熙釉里三色笔筒(图一),现藏于太原市晋祠博物馆高14.8厘米,口径17.8厘米,底径17.6厘米。
内外施亮青釉,直口,方唇,器身成筒状玉璧形底无釉,仅在脐内施釉,釉下用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二行六字楷书款器表用青花、釉里红和豆青三色描绘山水人物垂钓图,一叶扁舟,上有一位老翁俯身垂钓青花渲染松针,以釉里红勾勒树干,豆青描绘山石,山色苍翠,江水浩淼,重峰叠岭,高松层崖2. 清康熙釉里三色花觚(图二),现藏山西博物院高44.0厘米,口径21.0厘米,足径15.5厘米撇口,筒身,腹部鼓起,束颈,二层台底足通体施粉白釉,釉色莹润,足墙无釉坯胎上刻划纹饰,以白粉堆出轮廓纹饰自上而下分为三层,以青花、釉里红和豆青描绘孔雀花卉、螭龙灵芝、山石花蝶,构图独具匠心器底双蓝圈内书写“大清康熙年制”二行六字楷书款3. 清康熙釉里三色鹤鹿同春图橄榄瓶(图三),现藏首都博物馆高22.3厘米,口径6.1厘米撇口,束颈,弧腹下收至底,平底满施白釉,釉色坚白器表刻划“鹤鹿同春”图,仙鹤昂首高飞,奔鹿抬头仰视,周遭满布山石松林,用釉里三色装点,色彩绚烂,绘画笔触飘逸,潇洒,以仙鹤和鹿入画,象征着长寿,寓意吉祥瓶底书青花“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为康熙仿宣德款四、 釉里三色瓷器的鉴定康熙初年,江西地区处于南明政权抗清斗争的地带,景德镇瓷器的生产受到影响。
康熙十三年(1674年)又发生了吴三桂叛乱,瓷器生产再遭破坏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政府开始陆续派出督陶官主持窑务,瓷器生产方得以恢复和发展釉里三色工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创烧而成对康熙釉里三色的鉴定应从以下几点入手:一看造型康熙时期的瓷器造型之多超过前代,但就釉里三色器物来说,琢器多,圆器几乎不见常见的造型以棒槌瓶、方瓶、花觚、观音尊、凤尾尊、琵琶尊、大口尊、将军罐、盖罐、香炉、笔筒、鱼缸、花盆等陈设类器物为主二看胎、釉这个时期,胎土淘洗非常精细,用这种瓷土烧成的器物,其胎色如同糯米粉一样洁白,胎体坚质细密,往往有沉重感常看到鉴定时,有人只要上手一掂,便可对器物作出判断这大概是俗称的“行家一上手,便知有没有”的感觉釉面可分坚白釉、粉白釉和硬亮青釉三种,釉面光洁细腻,胎釉结合紧密三看工艺这个时期的器物修胎规整,但在一些器物上常常能看到一些特殊的处理方法如在器口施含粉的白釉,给人以厚唇凸起的感觉而施了粉白釉的口沿处往往又出现漏釉或破泡的现象,往往造成缺釉和爆釉而形成的毛口现象还有一些器物口部无釉,为增加美感,常在口沿上施以深浅不一的酱黄色釉大型器物接胎痕明显,一般琢器的胎体也较厚重,但在处理方法上是器体自上而下逐渐加厚。
器物底部分施釉和不施釉两种情况,底部施釉者往往因烧造过程中流动不匀,形成条状或片状的凝滞痕,或是因气泡和缩釉而出现的棕眼;不施釉的器物,能看到同心圆的旋坯痕和微小的跳刀痕,以及少量的小黑点四看器足这一时期器足的处理上极具特色,而且为鉴定要点分别有平足、圈足、宽厚圈足、双圈底、二层台底、玉璧形底平足往往是砂底无釉,平润光滑,旋削痕明显;圈足则旋削成泥鳅背状;宽厚器足削成里低外高;二层台底则在足墙外侧旋削一圈,而形成两个不等高的切面,形成台阶状;玉璧形底,多见于笔筒,脐心内凹处施釉并书款五看纹饰此时釉里三色器物的纹饰图案,多见山水人物图案在康熙早期仍保留了明末清初画家的]风格,比较注重写意,但不大讲究章法,绘画线条粗放,画面表现古拙康熙中期以后,由于受到明代沈周、董其昌、陈老莲以及清代“四王”、吴恽的影响,景德镇开始以宫廷画师刘泮源等人的设计为样稿,由技艺高超的工匠依样绘制出构图舒展、意境深远的山水人物图案笔者注意到,釉里三色充分发挥了青花“分水”和“皴染”的效果,更能表现出山水图案的浓淡深浅,阴阳向背和层次分明]六看款识此时在瓷器上书款极为盛行,多书于器物底部官窑器物大多书款,只有少数不书款。
而民窑器物则一般不书款,只有少数书款,有的民窑器则在器底画双蓝圈或图案来替代款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和“康熙年制”四字款两种绝大多数为楷书款,只有少数篆书或行楷书康熙以后,釉里三色器物只在雍正时期还有少量烧制,但存世量极少乾隆以后,釉里三色的器物几乎不见,逐渐被豆青底青花釉里红和青花夹紫所替代,其胎釉、工艺、造型、纹饰都与康熙釉里三色差别较大,在此不多赘述参考文献1. 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9月2. 冯先铭《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3. 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紫禁城出版社、两木出版社,1993年 4. 杨仁恺《中国书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5月5. 易家胜《南京出土的六朝早期青瓷釉下彩盘口壶》,《文物》1988年第6期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文物鉴定站) -全文完-。





